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

鎖定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正式成立於1965年。40多年來,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文藝方針,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走遍草原,走遍神州,亦走向了世界,為弘揚民族優秀藝術,發展中國先進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多次被評為全區 “十佳烏蘭牧騎”和“全國烏蘭牧騎先進團隊”。
中文名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
成立時間
1965年
地    點
內蒙古自治區
獲得榮譽
全國烏蘭牧騎先進團隊等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簡介

蒙古語“烏蘭牧騎”,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誕生於1957年的烏蘭牧騎,她隊伍短小精悍,隊員一專多能,節目小型多樣,裝備輕便靈活,集演出、宣傳、輔導、服務於一身,融音樂、舞蹈曲藝戲劇於一爐,長期深入基層為民服務,為民送歡樂。烏蘭牧騎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工作的一大創舉。人民共和國的領袖們高度讚揚烏蘭牧騎是“社會主義文藝戰線上的一面旗幟”,烏蘭牧騎現已成為了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文化的重要品牌,是祖國文藝百花園中永不凋謝的奇葩。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節目

烏蘭牧騎從人民羣眾和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創作源泉與靈感,從民族民間豐厚的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創作演出了3萬餘個文藝節目,創作出《頂碗舞》《牧民的喜悦》《彩虹》《鄂爾多斯婚禮》、《筷子舞》、《炒米飄香》、《騰飛的駿馬》等等成為內蒙古民族藝術的精品和典範。烏蘭牧騎還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的節目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的節目
積極挖掘、整理了大量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將安代舞、長短調民歌等富有草原情調的民族歌舞,甚至將國粹相聲的精華融合到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好來寶、烏力格爾等民族曲藝形式中,以及將傳統的的馬頭琴演奏等吸收到自己的創作及表演中來以及將傳統的馬頭琴演奏等吸收到自己的創作和表演中來,極大地豐富了烏蘭牧騎的表演藝術。有些隊員為了表演好舞蹈節目,鍛鍊“跪轉”,把膝蓋磨得發紫,腿部紅腫。這種不懈追求的精神造就了隊員們過硬的素質,大部分隊員都是一專多能,報幕員也能唱歌,唱歌的還能拉馬頭琴伴奏,放下馬頭琴又能頂碗起舞。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表演風格

這支烏蘭牧騎給觀眾們帶來的表演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蒼涼壯闊的“阿拉善風格”,歡快跳躍的短調“鄂爾多斯風格”, 長調短調並行的“呼倫貝爾風格”等等,讓觀眾們不用跋山涉水便可以欣賞到整個內蒙古大草原原汁原味精彩的歌舞演出。烏蘭牧騎是時代的驕子,也是民族優良傳統的發揚光大者。同時,這次“天歌雲舞”的演出還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在原有的草原基礎上加入了舞台表演的風格,可謂是烏蘭牧騎以全新的面貌帶來最直接的感官觸動。 [1]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所屬成績

藝術團長期堅持深入基層,走遍了遼闊的內蒙古草原,共演出5000餘場。在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的演員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的演員
國內外各種比賽和匯演活動中,獲得各種獎勵226項,藝術團的足跡遍及全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和香港、台灣地區,並出訪22個國家,在國內外贏得較高聲譽。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主要演員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那順

那順,1958年8月生於通遼市科左中旗海力錦蘇木寶達拉嘎查一個牧民家庭。1975年(16歲)考入哲里木盟歌舞團任聲樂演員;1979年、1982年先後入內蒙古藝術學院、天津歌舞劇院進修;1982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師從鍾國榮、李志曙、楊德富教授;1985年畢業,回到哲里木盟歌舞團;1992年,調入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曾任內蒙古自治區青聯副主席。現任全國少數民族聲樂學會會員、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副團長內蒙古音樂家協會理事。 [2]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牧蘭

蒙古族,國家一級演員。 1943年3月出生,籍貫內蒙古哲盟庫倫旗,中共黨員。現任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團長。
牧蘭 牧蘭
牧蘭是第一代烏蘭牧騎演員,她曾3次受到毛主席、12次受到周總理的接見。40年來,她始終堅持烏蘭牧騎的優良作風,既是藝術家,又是管理者。她堅持進行藝術團的藝術體制改革,組織創作出大量優秀民族歌舞作品,培養造就了一批青年藝術人才。為烏蘭牧騎事業,為繁榮發展民族藝術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她從事文藝工作的這些年來,一直以自己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演唱才能,贏得了觀眾。除舞台演出六十餘場外,先後在中央和地方電台、電視台錄音五百餘首歌曲,為《戰地黃花》、《彩虹》等四部影片配唱插曲。 由中國唱片公司、 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錄製出版了《彩虹》、《森德爾姑娘》、《富饒美麗的內蒙古》、《草原處處都是情》、《牧蘭演唱歌曲精選》等七部獨唱專輯和CD光碟,發行於國內外。其中《森德爾姑娘》曾作為國際交流節目使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