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荊河

鎖定
內荊河(NeijingHe), 長江支流,湖北省境內長度僅次於清江和河牀海拔最低的河流。
中文名
內荊河
所屬省份
湖北省

內荊河名稱變遷

內荊河,古稱夏水,自習家口以下河段又有中囊河、張家河、長夏河等多種稱謂。建國後,內荊河中、下游河段經人工重新開挖,截彎取直,屬人工河道,改稱四湖總乾渠。 [1] 

內荊河幹流概況

內荊河發源於荊門碑凹山。南流經拾橋,至江陵、荊門交界處李家台注入長湖。兩水經長湖調蓄後,由習家口出長湖,折向東南流,經潛江、監利自西向東進入洪湖市境。由洪湖北緣,繞湖而過,而後折向東北,最後於新灘口注入長江。幹流全長 335裏。其中長湖以上為上段,又稱拾橋河,即古荊門州建陽河。河段長131公里,集水面積3240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 1. 3%。 [1] 
江陵習家口至監利王老河為中段,王老河至洪湖新灘口為下段。中下河段全長185公里,均為人工重新開挖,河道順直,底寬 15~110 米。但因河道坡降僅千分之0. 062,水流平緩,兩岸人工疏挖的排灌渠系縱橫。其中自習家口至福田寺之間河段,左岸有東干渠注入,右岸有西乾渠入匯。福田寺附近,內荊河分上下兩支,上支經柳家集、子貝淵、沙口,由高潭口入東荊河,稱總乾渠下段,又稱電排引坷,長 45.5 公里;下支即內荊河干流,過福田寺閘入洪湖調蓄區;最後由新灘口匯入長江,自福田寺至新灘口,河段長 100 公里。 [1] 

內荊河水文

內荊河流域位於江漢平原腹地,氣候暖濕,降水比較豐沛,年平均降水量 1119 毫米,其中將近 2/3 降水集中於 4~8月。地區分佈上具有自上游向下遊逐步遞增的趨勢,下游洪湖市年平均降水1350 多毫米,實測最大降水量超過 2309 毫米。
內荊河流域地勢平坦,年徑流係數 0. 29 ,在全省各地區中,居末位,為三峽地區的 1/2, 地表徑流受到限制,多年平均徑流量32. 2億立方米,年徑流深 311 毫米,僅為全省同步期平均徑流深 的61% 。歷年最大年徑流量 64. 3億立方米(1 973 年),最小年徑流量 5. 19 億立方米(1 966 年) ,年平均產水模數 31.1 萬立方米。在全省 24 條主要中小河流中排倒數第四位。但因全年中 60%以上的地表徑流集中於外江水位高漲的汛期,排水困難,是全省澇漬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而且由於排水不良,地下水埋淺,土壤冷浸,鏽害嚴重,影響農業增產。

內荊河水利

內荊河流域是江漢平原湖區水利建設重點地區, 1950 年以來除大規模培修荊江大堤與東荊河堤,設閘控制,擋住外水外,採用以排為主,排灌兼顧,分層排水,自排、提排相結合的方針,全面整治了內荊河干支水系,開挖深溝大渠。截至 1985 年止, 30 年間建了總乾渠、東西乾渠、田關渠、排澇河,螺山渠等6 大幹渠,總長 447 公里, 138 條支渠長 1802.5 公里,其他分支渠 249 公里。使四湖地區河網密度達 0. 315 公里/平方公里。自 1968 年起又在湖區大規模興建電力排水工程,到 1985 年止,共興修一級電力排泵站 14 處,總裝機容量 82940 千瓦,排水流量 1006. 1立方米/秒。二級電力排水站 571 處,總裝機容量 130926 千瓦,排水流量1540.5 立方米/秒,改善了四湖地區排水條件,提高了防洪排澇的能力。 [1] 

內荊河流域

內荊河流域又稱四湖地區,因幹流穿越長湖、三湖、白露湖與洪湖而得名。全流域地跨荊門、沙市、江陵、潛江、監利、 仙桃、洪湖等縣市,集水面積 10361 平方公里。境內地勢西北高、 東南低。流域源頭屬低山丘陵,為荊山餘脈,長湖以上為江漢平 原與外圍低山之間過渡地帶,崗丘連綿,波狀起伏,地面海拔一 般大於 50 米。長湖與田關河以下,進入荊江與漢水分流東荊河之 間的四湖窪地帶,地表高程 35~25 米,荊江大堤與東荊河堤高聳 於平原之上。窪地中間,湖泊星羅,溝渠縱橫,港汊交錯,是典型的水鄉澤國,汛期外江水位高出平原腹地 3~10 米,四湖窪地為湖北著名的"統水袋子"。全流域中,平原湖區面積8361 平方 公里,佔 80.7% ,丘陵崗地 2000 平方公里,佔流域面積的 19.3%。1950 年代境內面積大於0.5 平方公里的湖泊有 107 個,總面積 1842 平方公里。至 1980 年代初,尚有湖泊 43 個,面積768.2 平方公里。 [1] 
參考資料
  • 1.    湖北省地方誌編纂辦公室.湖北省志·地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56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