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肛動物

鎖定
內肛動物門(Entoprocta)水生無脊椎動物。約100種;分佈全球。多為海產。內肛動物門和外肛動物門的動物有些相似,羣體皆很大,呈枝狀或匍匐狀,似苔蘚植物,曾合稱為苔蘚動物門(Bryozoa),但在已知外肛動物門和內肛動物門是完全不同的兩門動物。
拉丁學名
entoproct
動物界
內肛動物門
如海花柄屬等
中文名
內肛動物

內肛動物形態特徵

內肛動物的個體稱個員,如海花柄羣體個員數極多,出自一條分支的匍匐枝,高約0.4∼5公釐(0.016∼0.2吋),偶達0.5公釐(0.02吋)。個員雖小,但為數極多,使所附著的表面呈絨毛狀。個員的身體有一或硬或軟的莖。頭端軟,稱為萼,生有一觸手冠,觸手數6∼36.萼內部有「U」形的消化管,口和肛門都在觸手冠內,肛門在一個乳頭上,肛門與口之間稱裏腔。有假體腔。斜體蟲屬(Loxosoma)的個員無匍匐枝相連,卻緻密地聚生在一起,組成所謂斜體蟲羣體。其個員極小,高約0.5公釐,終生能以觸手及足著地移動。與其他動物(如多毛類環蟲、星蟲、海綿和苔蘚蟲)共棲,從宿主動物的呼吸水流或取食水流中獲得食物。

內肛動物繁殖方式

內肛動物營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無性生殖為出芽。有性生殖個員為雌雄異體或同體,若為雌雄同體則精巢先成熟。生殖管成對,合併開口於裏腔。體內受精。數個胚胎附在直腸前面一部分裏腔壁上,發育為幼體後釋出。其幼體似環節動物的幼體,但行動纖毛帶不在赤道部位,而在接近基極。海花柄的幼體形似成體的倒扣的無觸手的萼,基部朝下附著於他物,口和肛門朝向表面。變態為個員時,消化管改變方向,口和肛門移到成體的位置。斜體蟲幼體也可以變態,但通常直接從幼體出芽形成個員。也能在幼體內部形成個員,然後裂開而釋出。有匍匐枝的內肛動物能再生其失去的部分,如萼失去後能迅速再生。鈴苔蟲屬(Barentsia)等以休眠芽或匍匐枝的形式越冬,到春天又生出新個體。海生內肛動物具二焰細胞原腎,淡水種甕節蟲屬(Urnatella)具多數原腎,有滲透調節作用。

內肛動物確立過程

內肛動物的如海花柄屬(Pedicellina)成羣生活在低潮線附近的海草或苔蘚動物上。1774年首次描述,當時與外肛動物合稱苔蘚動物。因為苔蘚蟲也有濾食性並具觸手的個員。但這些相似之處只是表面的,它們獲取食物的方法根本不同,此外苔蘚蟲的個員有真體腔,肛門開口在觸手冠外壁。1869年創內肛動物一詞,1888年確立為一門。 [1] 

內肛動物所屬科目

內肛動物迄無化石發現,一般分3科︰海花柄科(Pedicellinidae,6屬30種左右)、甕節蟲科(Urnatellidae,2種,該兩科可合為一目)及斜體蟲科(Loxosomatidae,約100種,另成一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