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碎屑

鎖定
在不同粒級的內碎屑中,礫屑的成分和產狀特徵最具研究意義,如雙向交錯排列的礫屑指示存在往復的潮汐流作用; 放射狀扇形排列的礫屑主要是風暴流作用的結果; 疊瓦狀排列的礫屑通常是單向流水作用的標誌; 平行排列的礫屑往往與暴露作用有關。 [1]  內碎屑是指沉積盆地中已沉積的弱固結或固結的碳酸鹽沉積物,經波浪、潮汐等水流作用沖刷、破碎、磨蝕、搬運、再沉積而形成的顆粒。
中文名
內碎屑
相    關
碳酸鹽沉積物,經波浪、潮汐
屬    性
比較少見的一種現象
來自於
盆地之外
也可以是其他作用形成的。而來自於盆地之外,從老地層內剝蝕搬運而來的碳酸鹽巖碎屑應屬於陸源碎屑。內碎屑是比較少見的一種現象。
內碎屑圖冊
內碎屑圖冊(5張)
常具塑性變形或磨蝕的邊緣,顆粒邊界常切割粒內的化石、內碎屑、癟粒或球粒。它可以具有複雜的內部結構,也可以是單一的微晶泥晶結構。圓度可以很好也可呈次圓狀或次稜角狀。竹葉狀灰巖中的“碎屑”就是比較典型的內碎屑。內碎屑按其直徑大小可劃分如下幾個粒級: >2毫米礫屑;2-0.5毫米粗砂屑; 0.5-0.25 毫米中砂屑;0.25-0.1毫米細砂屑;0.1-0.03毫米粗粉屑;0.03-0.005 毫米細粉屑。
參考資料
  • 1.    肖淵甫.岩石學簡明教程:地質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