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相

鎖定
內相,漢語詞語,有三種含義,分別為唐宋時翰林學士別稱、明朝時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尊稱、日本舊制內務大臣的通稱。
中文名
內相
性    質
官職別稱
拼    音
nèi xiāng

目錄

內相解釋

唐翰林學士的美稱。專掌內命,參與朝廷議案。太監、宦官。稱人妻善治家者。日本的內務省大臣,掌管內政,相當於內政部長

內相出處

新唐書·陸贄傳》載:“始,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雖外有宰相主大議,而贄常居中參裁可否,時號‘內相’。"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為翰林學士,起草任免將相等機密詔令。德宗後,其地位日益重要,雖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學士常值宿內廷,向皇帝提出建議,參裁可否,故號稱內相。宋亦稱翰林學士為內相,亦稱內翰。
明朝時司禮監掌印太監尊稱。司禮監主管皇帝文書、印璽、宮內禮儀等業務,為“十二監”之首,是為內廷權力最大之機構,其主管雖僅具有外朝三品之級別,但有時權力可與內閣首輔匹敵,有“權過元輔”之稱。無內朝之名卻有內朝之實。內外廷設置皆相對應,司禮監對應內閣與御史,掌印太監位尊可比首輔,秉筆則職同次輔,掌東廠者權重視左都御史兼次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