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燥

鎖定
內燥是燥症的一個分類,吐瀉汗下過甚,或熱病久而傷津或久病致精血耗傷均可形成內燥,症狀為口渴咽燥、乾咳、皮膚乾燥、粗糙等。
中醫病名
內燥
常見病因
以津液損傷為病理基礎
常見症狀
口渴咽燥,乾咳,皮膚乾燥,粗糙
性    質
燥症的一個分類

內燥解釋

吐瀉汗下過甚,或熱病久而傷津或久病致精血耗傷均可形成內燥。表現口渴咽燥,乾咳,皮膚乾燥,粗糙,毛髮乾枯不榮,大便秘結,舌苔薄而無津,脈細澀,治宜潤燥燥症的一個分類,燥症分為外燥和內燥。

內燥產生機理

內燥為內生五邪之一,以津液損傷為病理基礎。凡能消耗津液的各種原因,皆可導致內燥,但內燥的產生,主要有因熱、因寒兩方面的原因。此外,根據其損傷的程度,又有傷津、傷血、傷陰精的不同,但總以津液精血枯竭而成燥。

內燥內燥成因

熱灼津液,津傷成燥。內熱之起,或因飲食不當,過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以致積熱內藴,熱灼津液而致燥;或因七情所傷,肝氣鬱結,氣鬱化熱,或五志過極,皆從火化,鬱熱鬱火消灼津液,內燥由生;或因氣機不利,氣滯血瘀,瘀血內阻,氣血不行,氣血鬱滯而化熱,以致津液內傷,失於佈散,肌膚臟腑失養而致燥。由於五臟皆能生熱生火,故內燥因於肺熱者,多傷肺津,甚至肺陰不足,則燥起於上;胃熱胃火必耗胃陰,燥由中起;心火熾盛,劫爍心陰,耗傷心血;肝經鬱熱鬱火,內耗肝陰,而上灼心血,下耗腎液;腎家火旺,先耗腎液,上蒸則諸髒陰液皆受其灼。由此,可致五臟內燥峯起,而病之根本卻在五臟精血津液虧耗。所以説,內燥以津液陰血耗傷為終結。
寒凝氣機,津凝不布致燥。寒為陰邪,性主收斂,寒自內生,必是陽氣不振,氣化失常,氣不布津,津液因而凝滯,失於滋潤濡養之職,內燥因此而生。《金匱要略》所記載的肺中虛冷,氣不化津,使肺失濡養,肺葉乾燥枯萎,就以肺氣虛冷開始,以肺燥失潤為結局。

內燥致病機理

肺燥津傷。久病肺疾不愈,熱爍津耗,肺失潤降,宣降失調,臟腑肌膚失養,咳嗽或喘促,氣短,乾咳無痰,口燥咽乾,鼻燥不利,或渴而多飲,舌紅,苔黃燥,脈數。
肺虛涼燥。肺氣不足,肺陽受傷,肺氣虛冷,氣化不利,津液不布,不但肺葉失於潤養而乾燥枯萎,肌膚筋脈亦失濡養,呈現一派乾燥枯澀之象。
陰虛為燥。大病久病,陰虛未復,或久病失血,陰血虧虛,不能滋榮,以致肌膚乾燥,皴裂作癢或疼痛,肌肉消瘦,五心熱甚,咽乾口燥,大便燥結,脈細而澀。
津枯腸燥。大腸主傳導化物,又主津液。津液耗傷,腸道失潤,傳導失常,以致大便燥結不行為特徵。常見病機有兩方面,一是飲食失節,燥熱內盛,或素體陽盛,熱鬱傷津,津傷腸燥;二是熱病之後,津液受傷,而餘熱留戀不去,以致腸道失於滋潤,傳導因之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