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江豬

(地理標誌產品)

鎖定
內江豬,四川省內江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1-2] 
內江歷來是川中富繞的地區,養豬業自古較發達,秦滅巴蜀國之後,四川進入封建社會、漢初封建統治者對國內人民實行安民利民的措施,讓老百姓休養生息,並發展養豬生產,省內各地相繼出現了一些比較優良的畜禽羣體。
內江豬屬西南型豬種,是中國優良的地方豬種。內江豬被毛全黑,鬃毛粗長,頭較短、額寬、額面有較深皺褶、耳中等大、下垂;體格大,體軀寬深,背腰微凹,腹大下垂,臀部寬稍後傾,四肢粗壯。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內江豬”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2] 
中文名
內江豬
產地名稱
四川省內江市
品質特點
肌肉緻密、香味濃郁、風味獨特
地理標誌
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農業部公告第1645號
批准時間
2011年09月13日

內江豬產品特點

內江豬外在感官

內江豬體型較大,頭較短,額寬有較深的橫行皺紋,有獅子頭和二方頭之分;耳中等大,下垂。鬃毛粗長、全黑,皮較厚。背腰較平或微凹,腹大稍下垂,不拖地,乳頭6—7對,排列整齊。肋骨13—14對。 [2] 
內江豬 內江豬

內江豬內在品質

內江豬的遺傳性能穩定、配合力好、適應性強、性情温馴、耐粗飼,在以青粗飼料為主的條件下,生長髮育仍較快。據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成都)和四川省畜牧獸醫研究所種質測定課題組抽樣檢測、內江豬肉中富含17種氨基酸,氨基酸總量17.3%,其中谷氨酸含量達2.89%。肌肉中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高於長白豬;大理石紋評分比長白豬好;肌纖維比長白豬多,肌纖維間距、肌纖維直徑均優於長白豬。經品質鑑評,內江豬肌肉緻密細嫩、香味濃郁、風味獨特、不易酸敗變質。 [2] 

內江豬產地環境

四川省內江市內江豬生產區域位於四川盆地東南淺丘地區,海拔約350—450米。沱江、清流河及其支流縱橫交錯,貫通全境。境內氣候温和、四季分明,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年降雨量990—1050毫米,日照數1160—1240小時,年平均氣温17.3—17.8℃。 [2] 
內江豬 內江豬

內江豬歷史淵源

內江歷來是川中富繞的地區,養豬業自古較發達。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滅巴蜀之後,四川進入封建社會,農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漢初,封建統治者對國內人民實行安民利民的措施,讓老百姓休養生息,並發展養豬生產,四川省內各地相繼出現了一些比較優良的畜禽羣體。依據1967年隆昌東漢墓出土的陶豬體型、毛色近似內江豬,表明東漢時期內江地區已普遍養豬。並有內江豬的原始體型。
據《華陽國志》記載,蜀漢時,(今資中)王褒(即王淵)要求家奴“持捎牧豬”。
明代,正德《四川通志》中記述四川各地六畜已普遍進入市場交易,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豬天下一畜之而有不同,生梁雍者足短”。四川是古梁洲的一部份,而四川腹心地帶豬種一段是足短者。
清代未期,威遠知縣李南輝著的《活獸慈舟》及部份縣誌中有明確記載和較深的闡述,內江豬是區內著名的地方優良豬種。
據上述史料證明,內江豬形成於古梁州,蜀中沱江流域,是本地區內原有的古老地方品種。東漢時期,內江地區已普遍養豬,並有內江豬的原始體形存在。其飼養歷史已有1800年以上。內江豬產區飼料豐富,青綠飼料可常年輪作、供給,農副產物及加工副產品的糠麩、糟渣飼料也較豐富。尤其是明末清初製糖業的興起使內江豬的發展進入了重要的歷史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學者許振英、張龍治開展了內江豬的早期研究。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四川農業改進院與中央大學農學院合作,在內江城區郊聖水寺設立內江種豬場,主持內江豬的改良、推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6縣家畜保育促進會,開展種豬核定、繁殖推廣良種,大量推廣經鑑定的內江豬種豬。
新中國成立後,內江豬得到快速發展。
1956年,擴建內江專區種豬場,專門繁育內江豬,提供種源。
1973年,組建內江豬育種協作組,並相繼建立縣區種豬場,形成了以內江市中區、內江縣為主產區,分佈在資中、資陽、簡陽、安嶽、威遠、隆昌、富順等縣的羣體。
1979年,組建“內江豬種質特徵測定課題組”。
1986年開始,每年農業部或省、市主要部門撥出科研經費,用於內江豬相關課題的研究。
1981年、2003年,國家有關部門先後頒佈了“內江豬國家標準”。 [3] 

內江豬生產情況

2006年,內江豬純種有55807頭。
2011年,內江豬存欄種豬10403頭,年出欄15萬頭。 [2] 
2014年,內江創建了“黑溜寶”、“泓濟豬肉”、“黑元帥”等3個生豬品牌,養殖基地帶動養殖農户3300餘户,年出欄生豬達10萬頭。 [4] 
內江豬 內江豬

內江豬產品榮譽

2000年,農業部將內江豬列為了“國家級畜禽資源保護品種”。 [3]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內江豬”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2] 
2015年,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授予內江市“中國黑豬(內江豬)之鄉”,這是全國首個獲得“中國黑豬之鄉”稱號的地區。 [4] 

內江豬地理標誌

內江豬地域保護範圍

內江豬中心產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北與資陽市安嶽縣交界;南與內江市的隆昌縣為鄰;西與內江市的資中縣相連;東與重慶市的大足縣交界。地理座標在北緯29°11′—30°40′,東經104°16′—105°26′之間。保護面積1569平方千米。轄內江市市中區、東興區的33個鄉鎮。 [2] 

內江豬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要求
內江豬選用內江市中區、東興區優良地方豬品種純繁後代。豬場選址在地勢高燥、採光充足、排水良好且隔離條件好的地方,豬場周圍3千米內無化工、礦廠等污染源,距其他畜牧場至少1千米以上,遠離幹線公路、村鎮居民點。豬場不得建在飲用水源、食品廠上游。豬場應嚴格執行生產區和生活區相隔離的原則。豬場淨道和污道要分開,並配套修建污水處理廠。
2、品種選擇
內江豬繁育,應選擇體型較大,全身被毛黑色,皮較厚;頭較短,額寬,額上有較深的橫行皺紋,有獅子頭和二方頭之分;耳中等大,下垂;體軀寬、深,背腰長、寬,較平直;腹稍大,臂部寬,稍後傾;四肢堅實,無卧系;乳頭6—7對。公豬成年體重160千克,母豬153千克。凡有雜毛、瞎奶頭、赫樂尼亞、單、隱睾等缺陷者,皆不符合種用標準。
引進仔豬應選用優良內江豬品種純繁的後代;應從豬口蹄疫、藍耳病等傳染病的非疫區引進;應在具有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豬場引進。
內江豬
內江豬(4張)
3、飼養管理
(1)種豬的飼養
①後備豬的飼養
通常採用限飼飼養,以保證後備母豬配種時體重達到120千克,背膘厚為20—25毫米。日糧能量水平3.0—3.1兆卡(消化能)/千克,蛋白質14—16%,鈣0.7—0.9%,磷0.6—0.8%,同時保證足夠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日喂1.8—2千克。
在配種前11—14天提高飼料供給量10—20%,並供給一定量的青飼料和多汁飲料。
後備公豬每天限制飼餵2—3千克飼料,使其8月齡體重達130千克。
②妊娠母豬的飼養
日糧能量水平2.9—3.0兆卡消化能/千克,蛋白質13%,鈣0.6—0.7%,磷0.5—0.6%,同時保證足夠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妊娠前期(80天前)日喂量1.8—2千克,妊娠後期(80—110天)日喂量2—2.5千克;日喂量根據膘情況進行調整。分娩前4天減少喂量,每天減少喂量,每天降低20—25%。
③泌乳母豬的飼養
日糧水平3.2—3.4兆卡消化能/千克,蛋白質15—16%,鈣0.6—0.7%,磷0.5—0.6%,同時保證足夠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飼料中可加入0.75%硫酸鎂。
分娩當天飼餵1千克或1—2千克麥麩,以後飼餵配全飼料並逐漸增加喂量,5天后自由採食。提供足夠的飲水。除配合飼料外,每天每頭母豬可喂4—5千克多汁飼料或青綠飼料。
對體況好的母豬,斷奶前5—7天降低飼料喂量20%,或限制飼餵2—3千克。
對斷奶後瘦弱的經產母豬如不能正常發情,可以在配種前10天增加飼料20—30%。
④種公豬的飼養
日糧水平2.9—3.0兆卡消化能/千克,蛋白質13—15%,賴氨酸0.6—0.8%,鈣0.6—0.8%,磷0.5—0.6%,同時保證足夠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2)種豬的管理
①後備母豬的管理
合理分羣:每欄4—6頭。
定期稱重:根據體重適時調整飼糧營養水平和採食量,從而控制後備豬的生長髮育。
刺激發情:母豬在7—8月齡、體重達120千克開始配種。定期與成年公豬接觸,把公豬趕入母豬圈內誘情。
②妊娠母豬的管理
分理分羣:按母豬大小、強弱、體況、配種時間進行分羣。妊娠前期,每個圈欄可養3—4頭,妊娠中期每個圈2—3頭,妊娠後期直接單圈飼養,臨產前5—7天進入產房或在本圈內分娩。
適當運動:妊娠的第一個月少運動。一個月後,每天應自由運動2—3小時。妊娠後期適當減少運動,臨產前5—7天停止運動。
減少和防止各種有害刺激:如粗暴、鞭打、強度驅趕、跨溝、咬架以及擠撞。
防暑降温及防寒保温:氣温達到32℃以上時,應採取灑水、噴水、電風扇,水簾等方式防暑降温,對妊娠母豬和分娩前的母豬尤其重要。冬季應加強防寒保温工作,防止母豬感冒發燒,對妊娠100天后的母豬特別重要。
注意保持豬體衞生,預防疾病性流產和死亡。
妊娠診斷:配種後25—35天進行兩次妊娠檢查,以確認是否妊娠。
③泌乳母豬的管理
產前的準備:控制產房温度至22℃,相對濕度65%以下,準備接產工具和相應的藥物。
接產:保持產房安靜。仔豬出生後,立即用手將其口鼻內的粘液消除,並用毛巾將全身粘液擦淨,將仔豬放入保温箱,箱內鋪放柔軟的墊草,箱內温達到34℃,以後每週降低2℃。
對難產母豬進行人工助產或肌肉注射催產素催產。
產後母豬的護理:產後強迫母豬站立、運動;供給麥麩等輕瀉飼料;保護母豬乳頭和乳房受傷害;給仔豬固定乳頭。觀察是否母豬患應激綜合症、子宮炎、乳房炎和陰道炎。
斷奶母豬的管理:先移走斷奶仔豬,後移走母豬或母豬在原圈不動,慢慢地把母豬趕到配種舍或淘汰舍。斷奶後安母豬體型、體況分羣飼養。
④種公豬的管理
飼養方式:成年公豬應單圈飼養;後備公豬可2—3頭。
刷拭的修蹄。
定期稱重和檢查精液品質。
配種:後備公豬適宜年齡為9—10個月齡、體重100—110千克。小年輕公豬每週最多配種3—4次,成熟公豬每週可配種6—7次。配種時間應按排在飼餵前1小時或飼餵後2小時。
⑤檔案記錄
認真做好日常生產記錄,記錄內容包括轉羣、配種、產仔、斷奶、飼料消耗、飼料來源、配方、添加劑使用情況、免疫、用藥、發病、治療、出場豬號及仔豬銷售地等。資料妥善保存。
⑶內江豬消毒操作規程
①在豬舍門口顯眼的位置設置標牌(非生產人員禁止入內)。
②經允許進入豬舍的非工作人員必須在門口消毒室經紫外線照射5-8分鐘,並在消毒室換衣服、鞋、帽,洗手後方可進入生產區。
③大門的消毒池長期保持消毒藥液(保持消液的有效性),進入生產區的一切車輛在門口消毒後方可駛入。
④飼養員、技術員進入生產區必須消毒並換衣服、鞋、帽。
⑤每個豬舍門口的消毒池(盆)必須每天更換一次消毒液,保持其清潔有效。
⑥每週星期一、星期四對豬舍內消毒。每月對豬舍外及周圍環境進行四次消毒,長期保持豬舍內外的清潔和乾燥。
內江豬公豬
內江豬公豬(8張)
⑦豬發病時立即進行隔離,並對其豬圈和豬舍立即消毒,病豬痊癒後再放回原圈飼養。
⑧每月進行一次滅鼠工作。6—9月每十天進行一次滅蠅、滅蚊工作.
⑨死亡豬隻的屍體必須投入屍體處理坑內,絕不能到處亂丟。
⑷內江豬保健制度
①認真執行消毒規程和免疫程序,嚴格按規定處理病死豬隻的屍體。
②每年按豬隻數的10-15%比例採血,進行傳染性水泡病、口蹄疫的檢測工作,每年3-4月和7-9月進行兩次測抗。
③做好測毒測抗工作,主要監測的病有:布氏桿菌病、密螺旋體病、乙性腦炎、偽狂犬病、豬弓形體病、細小病毒病、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藍耳病、胸膜肺炎等疾病。
④對引進的豬隻,在引進時向對方索取各種疾病的監測資料,進場後進行隔離飼養30-40天,抽血對有關的疾病進行診斷,確定健康無病後方能進入生產羣。
⑤對銷售的豬,首先檢查防疫記錄,再進行逐頭的臨牀觀察,發現有異常的豬隻及時報經獸醫診斷,確認為健康方可出場,並經常與買方聯繫,回收豬隻的生長髮育等情況資料。
⑥按藥物保健計劃,預防豬隻的常見細菌性疾病。
(5)生產記錄要求
要求及時、真實、準確地填寫以下生產記錄:
①按能繁公、母豬每頭分別填寫內江母豬卡片、內江豬公豬卡片。
②內江豬繁殖性能登記表。
③內江豬公豬性能測定登記表。
④內江豬母豬性能測定登記表。
⑤內江豬選種記錄登記表。
⑥內江豬免疫、驅蟲登記表。
⑦內江豬屠宰測定登記表。 [2] 

內江豬專用標誌使用

生產、經營內江豬的企業或養殖户凡需在產品、包裝、廣告牌上使用標誌的,必須提出申請。提交生產過程、引種資料、獸藥使用記錄,擬用標誌用途、類型、數量。內江豬地理標誌登記主體接到申請後進行審查,必要時進行現場核查,15日內做出是否允許的決定。允許後證書持有人與使用企業、個人簽定《標誌使用協議》。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內江豬”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並配合企業產品商標使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