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江市農業科學院

鎖定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地處人傑地靈、風光秀美的文化名城——甜城內江,坐落在山清水秀的甜城湖畔,佔地559畝。其前身為內江甘蔗試驗場,始建於1936年,已有85年曆史,1958年擴建為綜合性的內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2007年更名為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現已發展成為融創新研發、示範推廣、成果轉化、科普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公益性農業區域創新中心。重點開展農作物、畜牧、水產、蔬菜、食用菌、生態農業等研發。先後完成數百項科研課題,兼有9個國家級科研基地,育成推廣農作物新品種139個,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授權60個
全院內設機構23個,在職職工200人,其中碩、博士61人、研究員19人、副高40人、中級56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3人,國家突出貢獻專家1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省優秀專家5人,國家產業體系綜合試驗站站長2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創新團隊5個。 [3-6] 
中文名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
外文名
Nei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成立時間
1936年4月
機構地址
內江市市中區花園灘路401號
單位性質
公益一類科研事業單位

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學院簡介

全院內設機構19個,在職187人,其中取得博士、碩士及學士學位的研究人員51人。重點開展水稻、甘蔗、小麥、玉米、油菜、紅薯、蔬菜、林果、生態農業等科研工作,是內江農業科技創新、試驗示範、技術集成的科技陣地;有四川致富種業有限公司、內江雜交水稻科技開發中心、內江農業開發中心等三個農業科技轉化實體,屬內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基地;有一批從事農業科研幾十年的專家和技術人才隊伍,其中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3人,國家突出貢獻專家1人,四川省優秀專家2人,國家產業體系綜合試驗站站長2名,是內江農業科技人才集聚之地。
現已建成六個國家級科研、示範、試驗基地,包括國家雜交水稻原原種基地、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試驗示範基地、川東南生態農園示範基地、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優質專用玉米科研基地、內江市農科院科研示範基地—銀山基地;承擔了大量國家和省級區域試驗任務,是內江農業產業化的科技支撐單位,農業新成果示範推廣展示窗口。

內江市農業科學院科研成就

該院歷史悠久,碩果累累。該院共計培育和研發了新品種158個,新品種、新技術累計推廣面積50億畝,實現社會經濟效益700多億元,獲得國家、省、市級成果獎128項,其中國家、省部級以上重大成果90餘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10餘項。水稻科研育成了多系、菲優、N優、內香優、千鄉優等雜交水稻系列新品種,並形成了享譽全國的“內香”品牌和“千鄉優”品牌;小麥科研跨入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抗性基因利用國際領先,內麥系列小麥品種成為全國、全省主推品種,形成了全國知名的“內麥”品牌;甘蔗科研育成了甜城系列品種29個,形成了全國知名的“甜城甘蔗”品牌;雜交玉米、雜交油菜品種陸續獲得品種審定,成果全部轉化,水產、食用菌、蔬菜、林果、畜牧、生物質能源等拓展領域亮點紛呈,成效顯著。獲“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範基地”、“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院士專家工作站”和“人才工作示範單位”等榮譽;2人分別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稱號。據農業部對“十一五”全國1058所農業科研單位評估,該院綜合創新能力居全國(含國家、省級)科研單位187位,居全國446所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27位,四川地市級農科院所前3強。

內江市農業科學院研究機構

水稻研究所
該院水稻研究始於1966年,主要進行常規育種,1973年開始雜交稻育種,1979年成立稻作室,2000年更名為水稻研究中心,2007年更名為水稻研究所。(1992年成立內江雜交水稻科技開發中心,與水稻研究所共同運行)。科技人員38名,其中研究員3名、副高9名、碩士7名、學士7名,是一支創新力強且在省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科研創新團隊。
水稻育種躋身國內先進水平。該院水稻科研事業為該省雜交水稻引進推廣、三次主栽品種換代和在全國確立“川種優勢”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先後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科技支撐、跨越計劃、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等重大課題和項目;獲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8項,其中省部級28項,以及內江市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各類獎項;選育的“多系1號”系列、“菲優”系列、“內香優”系列雜交組合,有43個通過了國家和省級品種審定,是四川省水稻育種攻關副組長單位,地市州農科院(所)水稻聯合育種組長單位。雜交水稻新組合內6優1116、巴優4號、內6優10號3個新品種通過審定;內7S、內香10A等2個新品種申請植物新品種保護;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建立規範、高科技含量的樣板基地12個;與中國水稻所等6家單位完成了“優質抗病雜交水稻骨幹親本內香不育系的創制與應用”成果評價,併成功榮獲2016-2017年度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
小麥研究所
小麥研究始於1958年該院的糧食作物組,1980年歸屬為旱糧作物研究室,後易名為旱糧作物研究中心、旱糧作物研究所,2011年更名為小麥研究所。經過近60年的風雨歷程,幾代小麥人的辛苦耕耘,巳成為該院優勢學科之一。現有科技人員13人,其中研究員1人、高級3人、中級3人,碩士5人。主要從事小麥、油菜抗病選育、栽培等工作,是一支有種優良歷史傳承的高素質、高水平的創新團隊。
小麥育種步入國內先進行列。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內江綜合試驗站,承擔了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863項目子專題、四川省小麥育種攻關、四川省小麥聯合育種等重大課題任務,是2010年四川省新增100億斤糧食小麥增產項目研發單位。育成的高抗條鏽病、白粉病優質小麥品種內麥8號、9號、10號、11號、內麥836等品種,先後通過了國家或省級審定。內麥8號、9號、10號被列為四川省主推新品種,內麥9號獲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後補助,內麥11號被推薦為2010年四川省和全國小麥主導品種,內麥836被推薦為2011年全國主導品種。內麥系列品種在內江覆蓋了50%以上的面積,是全省主栽品種,年累計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0億元以上。引進新品種151個;爭取國家、市科研項目立項各1項;“豐產多抗小麥品種選育及應用”項目獲農業部豐收獎三等獎。
甘蔗研究所
甘蔗研究一直是該院的特色之一。甘蔗研究所前身為內江甘蔗試驗場,成立於1936年4月,是中國大陸最早開展甘蔗科研的單位。現有科技人員14名,其中,研究員1名、高級1名、中級3名、碩士3名。中國作物學會甘蔗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1名。
甘蔗科研國內著名。該院甘蔗科研在國內享有聲譽,知名度和學術地位較高,是中國甘蔗協會理事單位。先後從國內外引育,並得到應用的品種有cp28/11、CO290、F134、沱江紅等20多個。自育了川蔗1-6號、甜城1-20號等糖蔗、果蔗、能源甘蔗等新品種26個,廣泛應用於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省市生產,累計推廣面積1200萬畝,在計劃經濟時期是該市經濟支柱——糖業的科技支撐;在新的形勢下,甘蔗育種填補了該國果蔗育種空白,育成的甜城14-18號已推廣至十多個省區,果蔗甜城18號在四川省廣為推廣,為該省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增收、恢復內江“甜城”品牌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2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完成組配新組合5個,1個新組合參加四川省區試;圍繞“12345”現代農業產業提升行動規劃的百里休閒農業產業,以城市過境高速為主線,研究所在沿線的市中區龍門、伏龍等鄉鎮佈局示範發展甘蔗產業,規模達到1000多畝。
玉米研究所
玉米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90年代初中斷,2003年重啓研究,成立玉米研究中心,2007年更名玉米研究所。現有科技人員12人、高級5人、中級2人、碩士3人,是一支能征善戰的創新團隊。
從2003年起步,已育成“天單101號”、“神龍玉8號”、“邦玉101”等6個新品種。有多個後續組合正參與國家、省級玉米新品種區試,2017年有兩個玉米新品種通過初審、3個新自交系通過田間技術鑑定。2013年“玉米高效育種技術及新品種神龍玉8號選育研究”獲內江科技進步二等獎。
水產研究所
水產研究所現有科技人員10人,其中副研究員、高級水產工程師、高級農藝師各1人,工程師2人,碩士4人,是一支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團隊。
先後承擔國家“星火計劃”等國家、省市級項目8項,創建國家示範專合社、農業部健康養殖示範場和省級原良種場;率先開展水產產業融合研究、探索,創建國家級垂釣競技基地,通過舉辦“中國·內江大千杯”全國釣魚高手PK大賽和“金龍”一站成王卡宴爭霸賽,搭建了產村融合交流平台,成功創建產村融合科技示範園,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思路。
食用菌研究所
2011年成立的食用菌研究所是該院的傳統研究機構,始於1982年的食用菌研究室,是四川省較早開展食用菌科研的單位之一,主要從事食用菌新新品種的引進篩選及推廣應用。現有科技人員6人,其中高級1人、中級3人、碩士2人,是一支勇往直前的創新力團隊。
食用菌所現存有菌種200餘份,新品種100餘個,篩選出的多個品種成為內江地區的主栽品種,獲市科技進步獎3項,“靈芝滋補掛麪及其製作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並研發食用菌掛麪10餘種。靈芝和竹蓀的引種載培取得成功,《華西都市報》、《內江日報》、《內江電視台》等數家媒體均有報道,在省內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將申請授權的“靈芝滋補掛麪及其製作方法”發明專利成功轉化,與市級企業緊密合作開發10個食用菌和蔬菜掛麪,併成功入選CCTV優選品牌。
農業新技術研究中心
農業新技術研究中心始於上世紀60年代的“水稻研究室常規稻課題組”,1999年成立“水稻研究二室”,2003年與“水稻研究一室”合併為“雜交水稻研究中心”;2007年建院時更名為“水稻研究所”;2010年該研究團隊從“水稻研究所”分離成立“農業新技術研究中心”,以水稻研究為基礎同時開展各項農業新技術研究。現有科技人員15人,其中高級2人、中級2人、碩士3人,是一支堅如磐石的創新團隊。
集成 “稻藥鰍”農業複合新模式,並育成水稻新品種13個,選育新材料6個,其中“三高聚合體”不育系——千鄉優654A,已被國內20多家育種單位和種業企業引用配組,成功構建三系雜交稻育種體系,創立了“千鄉優”雜交水稻新品牌。
蔬菜研究所
蔬菜及甘薯研究始於上世紀70年代,2007年成立甘薯蔬菜研究中心,2011年更名為蔬菜研究所,主要從事甘薯、蔬菜新品種和新技術研究。現有科技人員9人,其中研究員1人、中級3人、碩士3人,是一支團結奮進的創新隊伍。
蔬菜所先後引進各類蔬菜新品種200餘個,特別是在特色蔬菜綠色栽培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承擔省、市課題10餘項。參與銀山基地建設獲得成功。審定紫薯新品種“內渝紫2號”,篩選出3個優良辣椒新品系,集成《威遠新店七星椒無公害高效益栽培技術》。2016年11月,省級鑑定甘薯新品種1個。獲省級科技成果四等獎,胡德綏與綿陽市農科所合作完成的“優質實用型早熟甘薯新品種綿薯早秋的選育”項目獲省農業科技進步二等獎。2017年,“泡製辣椒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林果研究所
林果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至2010年始成立園藝中心,2011年更名為林果研究所,是新興的研究機構。主要從事枇杷、柑橘、月季、杜鵑等林果花卉新品種、新技術研究。現有科技人員6名,其中博士1人、碩士2人、中級2人,是一去實力雄勁的創新團隊。
承擔省、市級科技支撐與科技孵化項目3項,含省科技廳科技支撐項目——“資中血橙標準化元病毒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選育白枇杷新品系12個;月季品種資源170餘份,建設月季苑1個,成為內江旅遊觀光亮點;引進杜鵑品種(系)近200個,示範帶動資中響水灘杜鵑谷打造。
畜牧研究所
畜牧研究所是研究該國地方品種——內江豬的主要科研機構,前身為1958年的川南水土保持站分化為四部的農場,1975年設立畜牧研究組,1979年更名為畜牧研究室,2007年停辦,於2014年重新組建畜牧研究所。擁有科研人員8人,其中中級2人、碩士3人,是一支朝氣蓬勃的創新團隊。
20世紀90年代,在全球首次開展“內江豬三元雜交”選育並獲成功,為該國其它豬種雜交利用奠定了基礎;引進孔雀、七彩山雞、紅腹錦雞、綠殼蛋雞等7個珍禽品種,申請實用新型專利2個,實施內江黑豬和隆昌麻鴨保種項目研究。
生物質能源研究所
研究所始建於2014年,是四川省內江市農科院重點建設的高起點、高定位、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機構,特聘浙江農林大學教授鄭志富博士和南京農業大學王春明教授為名譽所長,由高級農藝師呂向陽擔任所長,現有高級林業工程師1名、工程師1名,助研1人,碩士3人。
主要從事木本油料和中藥材領域的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目前開展了小桐子、毛葉山桐子、花椒、油茶、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和吳茱萸、半夏、一支箭、天冬、黃精、金銀花、枳殼等中藥材研究。
油菜研究所
油菜科研是該院新拓展研究領域,2000年開始由原旱作研究所在小麥研究的基礎上,組建了油菜課題組,2016年獲批成立油菜研究所。主要開展油菜雜交優勢利用和栽培技術研究。課題組由小研究所現有科技人員13人構成,其中研究員1人、高級3人、中級3人、碩士5人,是一支激流勇進的創新團隊。
團隊承擔市級科技支撐計劃——“優質、高產、高效油菜新品種選育項目”和“高油、優質油菜不育系‘內油83A’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項目”,2016年選育的雜交油菜新品種“恆和油998”,開創了該市及該院油菜育種的先河。選育優質“雙低”隱性核不育系——內油83A,巳大量配組;新選育內油835等3個優勢雜交油菜組合進入國家、省級區域試驗。
內江市農業科技園區——銀山基地
銀山科研示範基地一期佔地110畝,於2014年12月建成,同時12月2日接受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專家檢查驗收,為內江成功獲得國家農業科技園授牌發揮了關鍵作用。基地二期,規劃佔地1100畝,將以農業科技創新為主線,以創意農業研究為抓手,以科研示範帶動為目標,依託“一水兩山”,建設“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三區域(蔬菜科研示範區、林果科研示範區、特色花卉示範區)”,打造集“科研、科普、培訓、示範、觀光”為一體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

內江市農業科學院未來發展

展望未來,“十二五”是該院從傳統農業科研邁向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的關鍵時期,該們將按照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科學發展、服務“三農”的指導思想;圍繞當地政府中心工作,確立的發展思路是:以“三農”需求為目標,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為統領,以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為己任,以作物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技術集成為重點,以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為手段,堅持公益性服務不動搖,堅持發揮特色優勢不動搖,堅持成果快速轉化不動搖,力爭把該院建設成特色優勢明顯、成果轉化快捷,集新品種、新技術培育推廣和新型農民培訓為一體的先進農業科研院所;具體措施是:鞏固現有優勢,拓展新的領域,加強開放合作,加大服務力度。

內江市農業科學院機構領導

黨委書記、 黃躍成 [7] 
院長 蘇倫 [8] 
黨委委員、副院長  王相華
黨委委員、副院長  黃輝躍
副院長  唐衞東
副院長  陳勇 [9] 
黨委委員  彭琪勝
黨委委員  汪仁全
黨委委員  陳林娟 [2] 

內江市農業科學院所獲榮譽

2017年被四川省科技廳授予四川省“十二五”以來農業科技創新先進集體稱號。
2020年5月,被四川省科學技術廳評為“四川省科技特派員先進集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