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存頻率

鎖定
內存主頻和CPU主頻一樣,用來表示內存的速度,它代表着該內存所能達到的最高工作頻率。內存主頻是以MHz(兆赫)為單位來計量的。內存主頻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內存所能達到的速度越快,內存主頻決定着該內存最高能在什麼樣的頻率正常工作。
中文名
內存頻率
外文名
Memory frequency
學    科
計算機
代    表
內存的速度
單    位
MHz(兆赫)
表示方法
工作頻率、等效頻率

目錄

內存頻率定義

內存頻率是指內存主頻,是指內存所能達到的最高工作頻率,有兩種表示方法,分別是工作頻率和等效頻率,工作頻率是內存顆粒實際的工作頻率,等效頻率不同,DDR內存等效頻率是工作頻率的兩倍,DDR2等效頻率是工作頻率的四倍,因為DDR 內存在脈衝的上升和下降都傳輸數據,而DDR2 內存每個時鐘能夠以四倍於工作頻率的速度運行。頻率也可以看作傳輸標準,傳輸標準也是內存速度的參數,傳輸標準是內存的規範,如果內存採用了此傳輸標準就説明完全符合該規範,所以傳輸標準也代表着該內存的速度 [1]  。例如DDR 200/266/333/400的工作頻率分別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頻率分別是200/266/333/400MHz;DDR2 400/533/667/800的工作頻率分別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頻率分別是400/533/667/800MHz。

內存頻率原理

計算機系統的時鐘速度是以頻率來衡量的。晶體振盪器控制着時鐘速度,在石英晶片上加上電壓,其就以正弦波的形式震動起來,這一震動可以通過晶片的形變和大小記錄下來。晶體的震動以正弦調和變化的電流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一變化的電流就是時鐘信號。而內存本身並不具備晶體振盪器,因此內存工作時的時鐘信號是由主板芯片組的北橋或直接由主板的時鐘發生器提供的,也就是説內存無法決定自身的工作頻率,其實際工作頻率是由主板來決定的。

內存頻率意義

內存異步工作模式包含多種意義,在廣義上凡是內存工作頻率與CPU的外頻不一致時都可以稱為內存異步工作模式。首先,最早的內存異步工作模式在早期的主板芯片組中出現,可以使內存工作在比CPU外頻高33MHz或者低33MHz的模式下(注意只是簡單相差33MHz),從而可以提高系統內存性能或者使老內存繼續發揮餘熱。其次,在正常的工作模式(CPU不超頻)下,不少主板芯片組也支持內存異步工作模式,例如Intel 910GL芯片組,僅僅只支持533MHz FSB即133MHz的CPU外頻,但卻可以搭配工作頻率為133MHz的DDR 266、工作頻率為166MHz的DDR 333和工作頻率為200MHz的DDR 400正常工作(注意此時其CPU外頻133MHz與DDR 400的工作頻率200MHz已經相差66MHz了),只不過搭配不同的內存其性能有差異罷了。再次,在CPU超頻的情況下,為了不使內存拖CPU超頻能力的後腿,此時可以調低內存的工作頻率以便於超頻,例如AMD的Socket 939接口的Opteron 144非常容易超頻,不少產品的外頻都可以輕鬆超上300MHz,如果在內存同步的工作模式下,此時內存的等效頻率將高達DDR 600,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為了順利超上300MHz外頻,我們可以在超頻前在主板BIOS中把內存設置為DDR 333或DDR 266,在超上300MHz外頻之後,前者也不過才DDR 500(某些極品內存可以達到),而後者更是隻有DDR 400(完全是正常的標準頻率),由此可見,正確設置內存異步模式有助於超頻成功。

內存頻率內存快慢

通常説的“快”是指內存工作時存取數據的快慢,而這個快慢可以用內存的工作頻率和數據帶寬來反映。內存頻率直接和內存數據帶寬掛鈎,換算方式是:頻率×8=帶寬。而對於Intel來説, 外頻×4=前端總線(FSB),FSB×8=CPU數據帶寬。一般來説, 應該使CPU帶寬等於或小於內存帶寬,才能使CPU性能完全發揮。舉例説明:P4的外頻是200MHz,FSB是800MHz,帶寬是 6400MB/s,DDR400的帶寬是3200MB/s;由於可以使用內存雙通道,數據帶寬加倍,所以DDR400就可以達到6400M/s,這樣就能滿足CPU帶寬的要求了。如果計及CPU超頻的話,那還需要考慮買頻率高些的內存。比如是1066MB的前端總線,需要DDR2533的內存組雙通道就可以滿足了。但是通常會考慮超頻,所以配備DDR2667或者DDR800。另外,只是Intel的CPU有這個關係,AMD由於內置內存控制器,所以內存實際使用頻率是由CPU主頻除以分頻唯一確定的,計算比較複雜,需要參考較為專業的技術資料來進行,但原則性的內容是一樣的:CPU帶寬應 等於或小於內存帶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