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地十八省

鎖定
內地十八省,或稱漢地十八省關內漢地。
清朝將原明朝漢人統治區中的十五個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廣分為湖北湖南南直隸(先改名為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從陝西中分出甘肅,所設置的18個省份。 [1] 
這十八個省份維持晚明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於滿人佔領的關外三將軍轄區及新疆、內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地區。十八省與其它地區的界限主要是長城。屬於郡縣直轄區。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則在少數民族及漢族地區設立了五個自治區,另設有自治區以下級別的民族自治行政單位
中文名
內地十八省
外文名
China proper
性    質
歷史上曾使用名詞
歷    史
清代行省
範    圍
晚明疆域
常用名
漢地十八省

內地十八省歷史沿革

行省制度起源於波斯,蒙古西征後被元朝借鑑,也就是元朝的“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後來這一制度又被明、清兩代所沿用,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明朝統治者深感不便,便將“行省”改為了“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使司”。清朝沿襲明制,保留了“承宣布政使司”,但直接通稱為“行省”。
晚明不斷丟疆失土,漢人活動範圍被壓縮在內地十八省內,清廷征服中原後帶來的中國邊疆領土擴張,再次將東北地區、新疆、青海、蒙古等邊地與內地置於中央政府的統治之下。
由於清朝前期實行民族隔離制度,建立清長城對各民族分而治之,嚴格地限制邊地人口流動,內地與邊疆地區難以產生大規模經濟文化互動,導致邊疆地區的開發長期停滯不前,領土不斷被列強蠶食。清政府最終不得不廢除禁關令實行“移民實邊”政策,還進行了行政體制改革,東北地區和新疆建省。而在民國時期,行省制已在全國普遍推廣。 [3] 
清朝施行因俗而治的地方行政制度,本意在於對不同的民族分而治之,以維護滿人的絕對統治。然而事實上,一些地區本為漢族所有,卻列為其它民族居住區。例如遼東自戰國以來就是漢族的傳統居住的地區,但清入關後驅除了那裏的漢人,並把其列為龍脈禁地,限制漢人進入。類似的禁地還有新疆、蒙古、西藏。於是,清末時歐洲人創造了一個China Proper的概念,有人將其翻譯為“中國本部”。 [4] 
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曾有人主張未來的中華民國領土為內地十八省,鐵血十八星旗即為例證。
鐵血十八星旗(1912.5-1928.12) 鐵血十八星旗(1912.5-1928.12)
1912年(民國元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通過專門決議以十八星旗為陸軍旗。5月,中華民國的臨時參議院在北京提出“國旗統一案”,仍然以五色旗為中國國旗,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旗。
但是否繼續以十八星旗為陸軍旗則受到多數東三省籍的議員反對,因為十八星旗並不包括東三省,更不能代表全中國。於是議員們提出意見修改十八星旗,先是有提議在旗中央加上一顆較大的黃星,以表示中國的統一。後又認為中央黃星大有側重中央之意,忽視地方之意,中央黃星又改成與其他黃星一般大小。成為十九星旗。十九星旗的提案被議會表決通過,取代十八星旗成為陸軍旗。1912年6月11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公佈此次國旗議案結果,成為中華民國第一個具有法律意義的國旗方案。
1928年12月17日北伐成功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全面廢除鐵血旗。

內地十八省範圍變遷

內地十八省明清時期

漢地十八省最初的包括:直隸(包括北京天津兩市,河北長城南部地區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地區)、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包括寧夏),江蘇(包括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包括重慶)、福建(包括台灣)、廣東(包括海南香港澳門)、廣西雲南貴州
隨着清廷國勢日衰,漢地18省人民生活陷入困頓,越來越多的漢人基於生計,被逼向十八省外的地區移民。例如“闖關東”、“下西口”等。結果使得清朝前期限制漢族居住的地區如東北、內蒙古等地區的漢族人口比例快速成長,甚至超過了當地其他民族的成長。他們帶去了漢族的文化,帶動了其它民族的共同繁榮。十八省所代表的漢族文化,因而傳播到整個大中華地區

內地十八省民國時期

十八省在1912部分省份的轄區有了變化。
  • 直隸(1928年改名為河北省)喪失了內長城以外的土地(宣化地區於1928年併入察哈爾省承德以北建立熱河特別區,於1928年建省)。
  • 甘肅的甘邊寧夏護軍使轄區與甘邊寧海鎮守使轄區於1928年分別建省。前者併入銀川地區成立寧夏省。後者併入西寧地區成立青海省。
  • 四川西部藏族地區劃出川邊特別區,於1928年改名為西康省,於1937年又劃入西昌地區。
  • 廣東劃出海南島成立海南特別行政區。
另外另有成立數個直轄市。

內地十八省解放以後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各省區的邊界有大幅調整。
  • 張家口地區(即宣化地區)與承德地區(不包含北方蒙古族地區)劃回河北省
  • 濮陽地區由河北省劃入河南省,武安涉縣則相反
  • 河北、山東邊界有小幅調整範縣由山東省劃入河南省,又分出台前縣東明縣則換予山東。
  • 微山湖南岸由山東省劃入江蘇省。
  • 江蘇省利用碭山縣蕭縣向安徽省交換盱眙縣,泗洪縣,天長市部分鄉鎮。
  • 婺源縣由安徽省劃入江西省。
  • 廣西省(現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利用懷集縣向廣東省交換雷州半島(不含)以西地區。
  • 海南行政區於1988年升格為海南省。
  • 西康省撤銷,金沙江以東劃入四川省,並與青海邊界有小幅調整。
  • 攀枝花市成立時將附近雲南省地區劃入四川省。
  • 雲南省金沙江以北地區劃入四川省,但從四川省獲得中甸縣北部(稻城縣亞丁三神山:仙乃日央邁勇夏諾多吉以南)
  • 陝西省北部部分地區連同山西省北部黃河以西地區劃入內蒙古自治區。
  • 瑪曲縣由青海省劃入甘肅省。
  • 甘肅省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邊界有小幅調整。
  • 寧夏省更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並將賀蘭山以西劃入內蒙古自治區,但自甘肅省劃入固原地區。
  • 甘肅青海邊界由舊有習慣線改為以黨河、南山為界。
  •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轄區逐漸擴大;1997年,重慶恢復中央直轄市,併合並涪陵地區、萬縣地區、黔江地區。
其餘直轄市撤銷。

內地十八省相關新聞

漢地十八省 漢地十八省
2014年3月底,正在訪問歐洲的習近平收到了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禮物:“這是1735年德國繪製的第一幅精確的中國(漢地十八省)地圖。” [5] 
這份特殊的禮物是默克爾28日晚間在總理官邸私人宴請習近平夫婦時送出的。習近平送給默克爾一套瓷器花瓶,夫人彭麗媛則贈送了一套中國民族音樂。 [5] 

內地十八省爭議

遼寧與山東相鄰,同屬華北平原,遼寧卻被排除在“漢地十八省”。
戰國時期遼寧就已經是漢人的統治區域,三國時期,司馬家族通過權變一舉打壓了公孫家族,為了斷絕公孫家族起兵反叛的後顧之憂,司馬懿將生活在遼寧土地上的百姓進行屠殺。 [6]  隨着司馬家族的沒落,遼寧一度被邊境小國佔據,直到唐高宗才收復回來。
明朝時期政治上將遼寧劃給了山東布政使司管轄。明朝時遼寧山東是一家,政治上屬山東管轄,是遼東的大後方。1644年,明朝就此覆滅,清軍入關,為了區分滿族人與漢族人,為了凸顯滿族人的優越性,清朝統治者將明朝時的兩京十三省做了擴大解釋,至此劃定了“漢地十八省”的範圍,漢族人的活動範圍也被限制於此。遼寧不僅沒有被劃入“漢地十八省”還被單獨保護了起來,並且驅逐了當地的漢人。因為當時清朝統治者認為遼寧是“龍興之地”,皇太極還將滿清首都盛京設立在此處,並且修築封禁界限用以保護“皇地”。時人楊賓曾在《柳邊記略》中介紹:“今遼東皆插柳為邊,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之竹籬,而掘壕於其外,人呼為柳條邊,又曰條子邊。”
參考資料
  • 1.    成崇德,《十八世紀的中外輿圖與清朝疆域(提要)》,第二屆國際滿學研討會,1999年。
  • 2.    成崇德,《論清朝疆域形成與歷代疆域的關係》,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
  • 3.    高月,《從"大一統"到清末新政:清代疆域統合方式的變遷——以邊疆地區為中心》,《通化師範學院學報》 ,2012年。
  • 4.    鄧紅梅,《乾隆平判與清朝疆域的形成和鞏固》,《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8年。
  • 5.    默克爾向習近平贈送德國1735年繪製中國地圖(圖)  .騰訊網.2014-03-31[引用日期2020-12-29]
  • 6.    《晉書·宣帝紀》: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收户四萬,口三十餘萬...時有兵士寒凍,乞襦,帝(司馬懿)弗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