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入眾衣

鎖定
入眾衣,(衣服)鬱多羅僧即七條袈裟之別名。禮拜,齋食,講經等與眾共事時著之。六物圖曰:“鬱多羅僧,名中價衣,從用名入眾衣。”三衣鬱多羅僧的組成。
中文名
入眾衣
外文名
ㄩˋ ㄉㄨㄛ ㄌㄨㄛˊ ㄙㄥ
別    名
鬱多羅僧
別    名
七條
上衣
中價衣

入眾衣解釋

入眾衣 入眾衣
:(衣服)鬱多羅僧即七條袈裟之別名。禮拜,齋食,講經等與眾共事時著之。六物圖曰:“鬱多羅僧,名中價衣,從用名入眾衣。”\n\n(衣服)禮拜誦經齋會等大眾會合之時必服之,因雲入眾衣。六物圖曰:“從用名入眾衣。”
入眾衣 入眾衣

入眾衣三衣介紹

入眾衣僧伽梨

1、僧伽梨:即大衣、重衣、雜碎衣、入聚落衣、高勝衣,為上街託缽或奉召入王宮時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製而成,又稱九條衣。據説有一次,釋尊覺得天氣很冷,擔心比丘的衣物不夠保暖,因此有大衣的制定。如人所知,大衣是由九塊布縫成的,因此準於以上二衣,也稱為九條。

入眾衣鬱多羅僧

2、鬱多羅僧:是專為掩蓋上半身而披的,規定可用七塊布疑縫成,因此準於上述,也稱為七條,即上衣、中價衣、入眾衣,為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著之衣,由七條布片縫製而成,故又稱七條衣。

入眾衣安陀會

3、安陀會:即內衣、中宿衣、中衣、作務衣、五條衣,為做日常勞務時或就寢時所穿著。規定用五塊布縫成,掩蓋腰部以下。由於它的作法,下來也稱為五條,這種用語傳到今日的日本佛教間。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祇支(梵samkaksika)及劂修羅(kusula),合稱比丘尼五衣。僧祇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裏面,裏覆左肩與兩腋之衣。劂修羅,即下裙,覆於腰部之衣。
關於三衣的制訂緣由,頗有異説。依《十誦律》所載,瓶沙王請佛制僧衣,以別於外道衣;佛到南山遊化,見良田畦畔齊整,遂命阿難根據由相裁製深摩根衣。依《四分律》所載,佛鑑於比丘眾渡愷河時現雜亂相,遂制三衣之數。《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則載,六羣比丘穿著白色衣,受到居士譏嫌,故佛制比丘須著三種壞色衣。
三衣之色相,以青、黃、赤、白、黑五正色及緋、紅、紫、綠、碧五間色為非法,應破壞之,染成茜、泥、木蘭三如法色。三衣之重數亦有制限,如系新衣,則大衣二重、餘二衣一重;若屬故衣,則大衣四重、餘二衣二重;若新故兩者並用,則大衣新一重、故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