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兔出血症

鎖定
免出血症(rabbit haemorrhagic disease)俗稱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發生在兔身上的疾病。 [1]  病兔死前數小時表現短暫的興奮,突然倒地,划動四肢呈游泳狀,繼之昏迷,瀕臨死亡時抽搐,角弓反張,眼球突出,咬牙或尖叫幾聲而死或精神萎靡、被毛松亂、拒食、呼吸迫促,呼吸時身體前後抽動,瀕死時病兔癱軟,不能站立,不時掙扎,高聲尖叫,鼻孔流出白色或淡紅色黏液。 [1] 
免出血症是傳染性疾病,通過免與兔之間的直接接觸或糞便等分泌物經口或呼吸系統進行傳播,傳染性強、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該病自然發病時僅見於2周齡以上家兔,人工感染3月齡以上的家兔,發病率和病死率在90%以上。 [1] 
養兔應做到兔自繁自養,若從外地引進種兔,應先隔離,及時接種疫苗。對感染免出血症病死兔進行無害化處理,被污染的環境、用具、飼料、墊草等可用3%氫氧化鈉溶液或2%福爾馬林消毒。 [1]  [3] 
中文名
兔出血症
外文名
rabbit haemorrhagic disease
別    名
兔瘟
侵害部位
肝、脾和肺等
為害動物
病害類型
傳染性疾病

兔出血症病原特徵

兔出血症形態特徵

病原為免出血症病毒(rbbit haemorhagie disease virus, RHDV),屬嵌杯病毒科、兔病毒屬。病毒粒子呈球形,無囊膜,正二十面體立體對稱,病毒粒子直徑32~ 36納米, 核心直徑約20納米。核衣殼厚4-6納米,表面有直徑約4納米的殼粒32-42個。 [4] 

兔出血症生理特徵

病毒具有凝集紅細胞的能力,特別是人的“O”型紅細胞。對牛、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綿羊的紅細胞也有一定的凝集反應。應用瓊脂擴散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對中國各地分離的病毒進行血清學比較研究表明,中國流行的病毒均屬1個血清型。病毒體外培養十分困難,曾用數十種組織細胞進行分離培養,均未獲得成功。病毒能抵抗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在pH3條件下作用1小時或50℃處理1小時,仍有感染性。病毒可被1%氫氧化鈉溶液滅活,1%福爾馬林能殺死全部病毒、並保持其免疫原性。 [4]  [1]  [2] 

兔出血症為害症狀

兔出血症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多見於非疫區或流行初期的家兔,無任何前驅症狀,多在夜間死亡。死前數小時表現短暫的興奮,突然倒地,划動四肢呈游泳狀,繼之昏迷,瀕臨死亡時抽搐,角弓反張,眼球突出,咬牙或尖叫幾聲而死。急性型體温升高至40.5~41.0℃或更高,精神萎靡、被毛松亂、拒食、呼吸迫促,呼吸時身體前後抽動,瀕死時病兔癱軟,不能站立,不時掙扎,高聲尖叫,鼻孔流出白色或淡紅色黏液;白細胞減少,一般在出現症狀後6-8小時內死亡,病程1-2天。慢性型多見於老疫區或流行後期的病兔,表現為體温升高1.0-1.5℃,稽留1-2天,精神菱靡、攝食減少、呼吸加快,但此種症狀如不仔細觀察很難察覺。 [1] 

兔出血症流行情況

兔出血症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中國北方多發於冬、春季節,與氣候寒冷、飼料單一、兔免疫力下降有有關,流行主要與傳染源的存在和易感兔的密度有關。兔出血症發病急、傳播快,新疫區呈爆發流行,一般開始僅有少數兔呈急性突然死亡,以後死亡數量迅速上升,六日左右達到流行峯值,老疫區以散發病例多見。 [2] 

兔出血症病理變化

病毒首先侵害的靶器官是肝、脾和肺等,然後到達全身血液並分佈到其他器官,可引起出血性支氣管肺炎、出血性實質性肺炎、出血性腎小球腎炎、病毒性腦脊髓炎、卡他性胃腸炎及膽囊壞死等。 [1]  [2]  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病兔以全身器官淤血、出血、水腫為特徵,膀胱積尿,內充滿黃褐色尿液,有些病例尿中混有絮狀蛋白質凝塊,黏膜增厚,有皺褶;鼻腔有泡沫狀血液,鼻孔周圍有血液污染,結膜充血,有時有點狀出血;心肌柔軟,心室擴張,心內外膜可見點狀出血;肺呈紫紅色,切面有大量泡沫狀血液流出,氣管支氣管黏膜充血、出血;肝大,黃褐色,表面散在針尖至粟粒大的壞死灶,切面結構模糊,呈“檳榔肝”變化。慢性型病兔嚴重消瘦,肺部有數量不等的出血點;肝有不同程度的腫脹,在尾狀葉、乳頭突起和膽囊部周圍的肝組織,有針尖到粟粒大的黃白色壞死灶;腸繫膜淋巴結水樣腫大,其他器官無顯著眼觀病變。病理組織學特徵為肝脂肪變性和水皰變性,脾淋巴細胞間水腫,淋巴細胞數量降低併發生壞死,肺充血、嚴重淤血和出血。 [1] 

兔出血症診斷方法

根據流行病學、臨牀症狀和病理變化等特點,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有賴於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兔出血症病毒的檢測方法按照國家標準《實驗動物免出血症病毒檢測方法》(GB/T 14926.21) 執行。在pH為6.3-7.4時,兔出血症病毒可以凝集人O型血細胞和豚鼠血細胞,因此可用病死兔的肝懸液做常規血凝試驗與血凝抑制試驗,如果血凝試驗陽性並能被已知此病的陽性血清抑制,即可確診。熒光抗體技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等方法均可用於診斷。 [1] 

兔出血症防治措施

治療:該病暫無特效藥治療。 [5] 
預防:應做到兔自繁自養。從外地引進種兔時,做好檢疫並隔離觀察,兔體健康再行混羣。加強飼養衞生管理,做好定期消毒。對疫區進行檢疫,隔離病兔,封鎖疫點或疫區,停止兔、免皮、兔毛集市交易或收購。斷乳後的兔可進行疫苗接種,注射兔出血症滅活疫苗。 [1]  [3] 
處置:對病死兔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食用或出售病死兔肉。被污染的環境、用具、飼料、墊草等可用3%氫氧化鈉溶液或2%福爾馬林消毒。 [1] 
參考資料
  • 1.    秦川主編.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 醫學實驗動物學[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18.12:127
  • 2.    宣長和等主編. 動物疾病診斷與防治彩色圖譜[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01:579-582
  • 3.    萬遂如等編著. 兔病防治手冊[M]. 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1.12:31
  • 4.    費恩閣,李德昌,丁壯主編. 動物疫病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4.11:649
  • 5.    餘東山等編著. 獸醫防疫技術問答[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8.0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