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兒童教育

(教育類型)

鎖定
兒童教育是指對兒童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它是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環節。青春期到來以前的未成年人被稱為兒童或少年,他們在思想、性格、智力、體魄等方面的可塑兒童教育性很強。兒童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基礎。
在古代社會中,教育兒童的職能主要是由家庭承擔的。近代的兒童教育有逐漸社會化的趨勢,許多國家對學齡兒童都實行了義務教育的制度。但是,家庭教育仍然十分重要。
中文名
兒童教育
進    行
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的培養
提    高
人口素質的重要環節
釋    義
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基礎

兒童教育主要作用

兒童教育 兒童教育
1、兒童教育促進人腦發達,特別利於左右腦並行發展。千萬不要任孩子自然長大,消極地等待孩子腦成熟以後再教育,那極不利於孩子在大腦生長髮育期(主要是6歲前)形成最有效的腦功能大網絡。
2、兒童教育開發人類巨大潛能,這個潛能是人類億萬年進化的積澱,人人都有這種巨大的遺傳潛能;但這種潛能只有在嬰幼兒時期才得以較為充分地開發,不然將迅速被埋沒。人的各種潛能只有大腦生長髮育期才可能較為充分激發出來。
3、0~6歲,延伸到12歲是最佳期和次佳期的教育,最佳期教育事半功百倍;而錯過最佳期的教育則事倍功減半,許多方面甚至徒勞無功。每個孩子最佳期內都能學一口標準方言就是最典型的事例,而錯過了最佳期的青少年、成年人新學任何語言也難以學得標準、地道。
4、人類要重新認識胎、嬰、幼兒,胎嬰幼兒有巨大的適應性學習能,甚至可以説孩子個個都是“神童”。人一生的基本難題和重大難題(如學會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認識萬物、掌握語言、習得行為、學會審美等等)都是嬰幼兒時期解決的,據統計人一生所獲知識概念的95%左右是5歲前的孩子學來的。
5、孩子出生至3歲是母親、家庭的“二次孕育”期,即孕育孩子“心理生命”的成長——構建起人生的“潛意識板塊”。人的潛能意識板塊鑄就以後從根本上影響乃至支配人一生的態度的行為,在今後的人生百年中都難以完全抹掉。
6、科學育兒要“兩個生命”同時養育,使孩子生理上強壯、發達,心理上聰慧、卓越。特別要注重心理生命的科學養育,因為人作為萬物之靈長,主要靠“第二生命”——心理的能量。第二生命的養育需要16個心理營養區,一百多種心理營養素,
7、兒童教育要“兩種語言”同步相似發展,使孩子“聽覺語言”能説會道,“視覺語言”脱盲閲讀。今後世世代代的孩童將都能帶着兩種語言工具上小學,既會聽和説,也會讀和寫,極快地學會自學和思考,具備良好的自我發展素質。
8、兒童教育要把孩子性格培養放在首位,這是給孩子一生幸福、成才的好命運。經大量調查,兒童教育必須培養孩子6大性格基礎:快樂活潑、安靜專注、勇敢自信、勤勞善良、有獨立性、有創造精神——這是人生和人才成長的一本萬利之舉。
9、孩子觀察、提問、動手、動腦的創造教育要從小抓起;培養一個發現、發明、創造型人才務必從小引導觀察、提問、思考、討論和動手操作實驗。因此我們設計的家用“科技百寶箱”,幼兒園和中小學的“袖珍科技館”是國民基礎教育的必要建構和設備,這方面我們已有定型的產品研發。
10、兒童教育是“全素質教育”。什麼是人的素質?我們定義為人的素質即與人的發展、發揮和個體幸福密切相關的,時刻起作用的諸因素的質量。素質培養分4個層次:胎兒的潛在素質,嬰幼兒的基本素質,中小學生的自我發展素質,青年後期到成人的發揮素質。所謂“嬰幼兒全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孩子基本素質的教育,它是非學歷教育、非義務教育、非專業教育、非系統文化知識的傳授,而是在孩子身心承受的範圍內極大地豐富生活體驗和感受;在激發興趣的前提下,教育不分學科,不講系統,不顧深淺,也不求甚解,任何認識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人的基本素質,即:健美的身體、靈敏的頭腦、良好的性格、廣泛的興趣、趨向發達的語言(包括視覺語言和外語),善於人際交往和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喜愛。
11、傳統教育必須改革,定要走出一條教育創新的金光大道。在幼教方面務必改革傳統幼教的“照看化”、“傳授化”、“貴族化”、“女性化”、“單純玩樂化”和忽視家庭早教的腐朽觀念;中小學則務必改革教學中千年一貫的“傳道、授業、解惑”教育理念和淹沒孩子童年生活的“一講到底”、“滿堂灌”、“作業海”、“考試山”的教育法,定要把兒童少年解放出來,使我國3個多億的孩子生活、學習更幸福、更快樂,都有積極探索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12、兒童教育的方法論體系: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方法論的根本原則。“0歲方案”的大量實踐總結出以下方法最有效:生活中教,遊戲中學;教在有心,學在無意;環境濡染,榜樣誘導;對牛彈琴,興趣第一;積極暗示,寬嚴並濟;培養習慣,形成定勢;教育愛,不可溺愛;講究愛態,控制情緒;促進發展,順其自然;以及八大基本方法不可背離。

兒童教育教育重點

兒童教育身體

當前許多父母很早就開始了對孩子智力開發,識字閲讀等.然而大多數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即身體健康。假設你的孩子確實是一名“神童”,智力超常,卻體弱多病。試問"神童"可以維持多久?若要身體好,基礎要打牢。兒童時期正是造就良好體能的關鍵時期,從兒童生長髮育和人才成長的規律來看,兒童的早期教育把體育放在首位是比較科學和恰當的。

兒童教育性格

家長應重視孩子優秀的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做到在家庭生活的瑣事中,在點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進行教育。比如若孩子跌倒了,要讓他自己堅強地爬起來,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針之痛等。不要小看這些平凡的隨機教育,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會鑄就勇敢堅強、不怕困難的性格以及較強的獨立活動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綻開分外絢麗的花。

兒童教育智力

當前許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時走進了一個誤區,即認為教會孩子掌握一種樂器、學會一種技能就是智力開發,實際上真正的智力開發應讓孩子開闊視野,多接觸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學習知識,鍛鍊能力。

兒童教育注意事項

兒童教育適當精神鼓勵

兒童教育 兒童教育
認為只要無限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就是愛孩子,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愛。孩子對愛的需要不僅是物質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長只注意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品,卻忽視了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的家長給孩子買了許多書籍或買了電腦,卻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去讀書或正確地使用電腦,也不明白對孩子的精神鼓勵、讚揚、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愛,然而,這種精神上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

兒童教育讓孩子發展

家長過分保護孩子,為孩子做了許多本應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這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降低了他們的自立精神與自信心。這種愛限制了孩子的自我發展,對孩子將來獨立的社會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發展,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做想做的事情,在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即使給予分析和幫助,而不是一味的為孩子設計未來。

兒童教育以理服人

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常常批評,甚至體罰孩子。有的家長的確非常愛孩子,但是,在觀念上錯誤地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當孩子的表現與家長的想象不一樣時,就通過打罵來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往往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這種愛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歡樂,而是痛苦。這種望子成龍的愛往往會形成相反的情緒或情感――恨,對家長、對他人、對社會、甚至對自己的恨。社會上發生的許多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或多或少的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遭受到父母帶來的心理創傷,繼而發展成社會中的不穩定因素。

兒童教育肯定孩子

家長應該充分肯定孩子的優點,培養其自信心,而不是發現問題就批評、指責或懲罰。有一位外國科學家説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的確,父母的教育伴隨着孩子的成長,教育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將來,所以説家庭教育尤為重要,是個必不可少的課題。在孩子將一件事情做的很好時,家長應該毫不吝嗇地給予鼓勵和肯定,也就是常説的“激勵式教育”。當然,激勵的時機要選擇正確,不能一味的鼓勵,這樣也會使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的想法。

兒童教育引導孩子

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使他們能感覺到大人很在乎他們的學習,不要不聞不問,這樣他們會感覺到學得沒勁,另外,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出一個目標,實行獎罰分明,當達到該目標時,家長應遵守“合同”給予相應的獎勵,若沒達標時,家長也不應責怪,打罵孩子,應鼓勵幫助指導他,這樣才能重新樹立起他的信心。家長應教孩子養成“不恥下問”的好習慣,獨立思考,善於分析難題等良好讀書習慣,教他學東西時應靈活掌握,不要死記硬背,“讀死書,死讀書”的學習方法不管用,時間花不少,效果卻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寫生字,寫了一排,過段時間他還是寫不出來,這種方法太“死”,家長應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結子女。

兒童教育促進孩子

“健康是財富”,家長應教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早起早睡,平時打打籃球,跑跑步等對身體很好。 讓孩子多出去跟其他同齡人一起遊戲和交流,而不是在家中不停的學習。家長也應時常參加孩子的各種活動,表示自己對孩子的關心。

兒童教育父母言行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影響非常大,這一點應引起家長的重視,説話要得體,辦事要認真,給子女樹立一個好的形象,告訴他們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時在家裏給他們佈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當天的事當天完成,給孩子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表,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總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許多,這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平時應做到有一顆愛心,還要細心、用心、耐心。

兒童教育存在問題

兒童教育過分溺愛

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結晶,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愛孩子卻是人類獨創的一種另類之愛。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光輝的一種畸形心理,在這種非常態的愛被放大以後,温柔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化做一個圈套。人性被扭曲後的結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種到了年齡便把小獅子扔進茫茫草原之母獅釋放出來的獸性。對此,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一段經典的話:“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兒童教育忽視的培養

除了溺愛,嚴格的中國父母們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視也相當可怕。在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嚴重扼殺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從三四歲甚至更早,父母們便開始命令孩子們學漢字、念唐詩、背宋詞、練算術,而不去顧及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地學死知識,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和創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拋之腦後。可孩子畢竟是孩子,縱然他們幼小的心靈裏有無數個理由,又豈能?出一個藉口,去挑戰和反對瞪着大眼、攥着拳頭、攜帶着中國傳統文化因子的家長的種種威嚴?

兒童教育心靈施暴

有一個關於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説的就是中國家庭教育和國外的區別:一箇中國兒童拿着自己畫的圖畫讓父母鑑賞,他會説,你看,我畫得象不象?同樣,國外的孩子會向父母説,你看,我畫得好不好?這一“象”一“好”,僅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相同的環境下,異樣的提問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釋什麼,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躍然紙上。自古至今,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智慧,但我們對於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缺乏,卻是毫無疑問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如果我們的老師從小就遭受着一種心靈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陳舊的理念並沒有隨着社會的發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責任再次落到他們身上時,我們所享受的待遇將是多麼可怕[1]呀!可以負責任地説,我們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師的培養下,完全沒有樹立起獨立的人格。心靈施暴,扼殺了獨立人格的樹立這不是父母的錯誤,而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兒童教育物質刺激誘導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於物質刺激這個詞語一定並不陌生。據瞭解,這好象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鐧:考試成績全部85分以上,給孩子買飛機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100塊錢。反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人生觀的追求轉化成物質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道理有時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繼出台了所謂“見義勇為獎”等種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羣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個法制尚未健全的國度裏,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靈裏,這是一種變相的拜金主義誘導,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一道腐敗的大幕已經悄悄拉開。

兒童教育體罰

體罰對於中國的孩子來説,是最熟悉不過的,特別是在農村孩子和教育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裏。中國家長們理由萬千,什麼“不打不成才”、什麼“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於是一個嶄新的輪迴繼續着:被棍棒打出來的父母們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來的老師們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學生。
誰都知道,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是不對的。但對於等好成績都等紅了眼的父母們來説,他們管不了這些,他們最舒服的感覺和稱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學校教育,做好應試教育的幫兇。而體罰,應試教育的最好幫兇!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父母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老師佈置的作業完成了嗎,就想去玩兒!你們老師不是讓你寫五十遍新字詞嗎,你寫了幾遍了?這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也是每個人都服從過的。想來,是不是很搞笑?

兒童教育方向

這大概不能全怪中國家長,因為很多家長還在為生存奔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們覺得當官好,就對孩子説好好學習,爭取以後做大官;明天他們如果覺得寫書賺錢,就會買來一堆文學作品,讓孩子發奮讀書。當然,家長自身的素質也大不相同,相應出的做法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差別。即使如此,中國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遠景性和階段性,或者有了針對性沒了方向性等等顧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為方式,是不用懷疑的。
甚至,這個現象有兩個極端。一是家長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長的話一言九鼎,讓你上東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完全“野生生長”,他們從來不對你説向東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隨便打狗或攆雞。但無論如何,對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視或過分重視,帶來的後果都是不盡如人意的。

兒童教育精神脱節

如果説以上五個方面更多是從孩子的幼年教育出發,那麼以下五個方面則更多關注家長們對長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間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學校分擔了很大一部分。
經常可以聽到家長們説這樣的話:終於輕鬆了,我兒子住校了;學校老師會教育好孩子的,咱該歇着啦;孩子一個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兒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裏沒有達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誕生了。
隨着分歧誕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長,新環境和新朋友等人際關係不斷確立和穩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陌生。經常不見面,見面後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説幾句客套話而已。最終,孩子成為家長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過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來。

兒童教育事業被動

“我們那時候條件差,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大學深造!”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是這麼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好好學習,以高分考個好大學。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學以後呢?“你看我念了大學,有了學歷,結果還是沒當個象樣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學,一定要當大官!”這是另外一部分高學歷家長的説法。於是,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關係,再進重點中學,然後孩子考上大學了,回家問父母,我應該填報什麼志願啊?
這就是中國的孩子,再過幾天就要踏進大學校門了,還得回家問問父母要選擇什麼專業!此種後果,完全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惡果:由孩子被動地聽家長吩咐,逐漸深化,趨向同化,最後到向家長詢問,終於淪為家長實現他們未泯理想的工具。道德方面,家長和學校教育一起超級空白:

兒童教育道德空白

這個話題應該和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那樣會更加顯示出中國對於道德問題的無奈。試想,如果道德都被掛在嘴邊上説事,我們所擁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經面臨淪陷。
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表現。中國家庭教育裏,最被重視的是智力因素,至於其他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甚至連學校教育都是一紙超級空文,那又怎麼去要求家長呢?發的紅獎狀裏寫得清楚:該生在學期之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績優秀,特此獎勵,以茲鼓勵。但實際卻很缺少。

兒童教育物質氾濫

這與溺愛有關,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説孩子從小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因家庭的不同而產生差異的話,那麼當孩子長大成人,獨自在外地念書時,近乎氾濫的物質支持就開始了。
據筆者的經驗,孩子從小所接受的金錢等物質來源大概有以下幾種:一是成績達標後的“獎金”;二是幫父母買東西找回的零錢;三是家長每天給的飯錢和坐車費用;四是親戚朋友給的獎勵,特別是過年時的壓歲錢;五是節假期間打的小零工。大體上的這些來源,卻根本無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質支持相提並論。物質支持無可厚 非,可一旦氾濫,被金錢左右頭腦的人,行為往往是可怕的。

兒童教育性教育缺失

中國教育,也沒有找到一條合適的性教育方案。要是歸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來,似乎有失偏頗。好問是孩子的天性,從很小的時候,很多孩子就 問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但很多母親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撿的!或者還會有很多種答案,但總結起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變着法地迴避性教育問題。
而學校教育就彌補這一點了嗎?答案也是否定的。以筆者為例,初中開生理衞生課,講 到人體生殖器官那一章節時,我們的女生物老師神秘消失了。後來一個男老師來帶課,草草説了幾句便讓大家自己看課本,後來有位膽大的男生起來提問女性生殖器 長在哪裏的問題時,還被老師嚴厲的處罰了。
在這樣的前提和基礎下,面對一些性知識幾乎為零的孩子,以至於發生什麼未婚媽媽、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現象時,除了深刻思考我們教育的失敗之外,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去討論它們帶來的危害了。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每個人永久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啓蒙老師,承擔着對孩子的“搖籃教育”,同時父母也是孩子的終生老師,關係到孩子的“終生教育”。
我們可以好不誇張地説,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奠基工程。可惜的是,作為我們每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我們中國家長和中國家庭教育存在着以上十大敗筆,這是我們多少年來一直容忍着的……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把兒童教育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説要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塑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學校,三是兒童所在的集體,四是兒童本人,五是書籍,六是偶然出現因素。單從排列順序上來説,家庭無可爭議的被列在首位。
因此我們也可以分辨出家庭教育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面對中國家庭教育的十大敗筆,更多的中國家長是否應該反思呢?

兒童教育殘損兒童

殘損兒童首要是指身體殘疾、智力掉隊、聽覺損掉、視覺殘疾、言語妨礙、醫療妨礙和有社會問題、心思問題的兒童。瑞典經過科學研討標明,對殘損兒童進行獨自教育弊大於利,所以主張把殘損兒童和正常兒童放在一同進行教育。
兒童教育 兒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