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兒孫自有兒孫福

鎖定
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ér sūn zì yǒu ér sūn fú,是指謂子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不必操勞﹑擔憂。
中文名
兒孫自有兒孫福
讀    音
ér sūn zì yǒu ér sūn fú
釋    義
子孫自有他們的福分
出    處
《滿江紅·膠擾勞生》

目錄

兒孫自有兒孫福釋義

謂子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不必操勞、擔憂。

兒孫自有兒孫福出處

宋·朱熹《滿江紅·膠擾勞生》。

兒孫自有兒孫福例句

宋·朱熹《滿江紅·膠擾勞生》:“枉費心神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也不須、採藥訪神仙,惟寡慾。” [1]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四:“世傳《滿江紅詞雲:‘……誰不愛,黃金屋,誰不羨,千鍾祿,奈五行不是這般題目。枉費心神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也不須採藥訪神仙,惟寡慾。’以為朱文公所作。餘讀而疑之,以為此特安分無求者之詞耳,決非文公口中語。”
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葉李紀夢詩》:“兒孫自有兒孫福,與儂報國須勤耕。”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常言道:‘兒孫自有兒孫福’。”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 [2] 

兒孫自有兒孫福詞彙探源

此句“來源”於二十四史通俗演義中第四回《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的開篇詩。
百歲光陰似水流,道高德重把名留。
河北民間故事
傳説,過去有一人,家貧如洗,妻兒跟着受累。其妻埋怨他:“人家都有錢,你看看你,我就不説了,孩子讓你給餓的,臉都是青的。”此人言道:“流年不順,又沒收成,街坊四鄰也都窮,有沒個親戚,借都借不來,我能咋辦呀。”其妻言:“借不來,偷你總能偷吧,”“哪裏去偷。”“財主家。”“財主家高牆大院的,我又翻不過去。”其妻言道:“他家院牆不是有排水的水眼嗎,你不會從那鑽進去。”此人言道:“財主家有的是護院的,個個如狼似虎,你腦袋一鑽進水眼,護院的拿大棒就把腦袋打碎了,還怎麼辦。”“你不會拿個瓢先試試,打碎了就別進去。”此人如其言,一進水眼護院將瓢打碎。就把頭縮了回來,心中就思量,我連偷都偷不來,還怎麼回去見妻兒,一羞之下,離家出走。
二十年後,此人流落街頭,乞討為生,來到自家門口,一打聽才知道,兒子過家富足。此人無顏見妻兒,就在牆上提下一首打油詩
二十年前把人偷,一棍打破葫蘆瓢
其子看詩,告於其母,其母大驚,叫兒子快追此人,原來就是你父親。
閩南民間傳説:兒孫自有兒孫福
據傳,羅倫之父是個秀才,早年寓居泉州,因家境貧寒以及科場失意,只得到外地當私塾先生。羅秀才家中有妻有兒。妻子是大家閨秀,一時不習慣幹家務,在羅秀才到外地教私塾期間,很少回家,家裏的事務,全由兒子幫其母親一起打理。有一年的歲末,羅秀才回家過年,一天,他覺得兒子羅倫已經七歲了,就想考考他對對句子,以便送他入私塾讀書,將來好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當時,羅秀才出一個“天”字讓羅倫來對,羅倫平日總是幫助母親搞家務,沒學過對對子的方法,結果一是對不出來,他母親在一旁乾着急,便側過身來,暗中用手指地,意要羅倫以“地”對“天”,沒想到其手指正對着地上的雞屎,羅倫趕快回説:“天對雞屎”,此一對把他的父母都給愣住了,羅秀才再厲聲問:“老爸”對什麼?他母親怕他再對錯,氣壞羅秀才,見其子偷偷地看她,便又側過身來,暗中用手指指向自己,意要羅倫以“老母”對“老爸”,無奈羅倫不明其意,見母親的手指正對奶房,便急忙對説:“老爸對奶”。羅秀才頓時心灰意冷,既恨自己與科舉無緣,又怪兒子的“蠢笨”,見日後前途無望,一氣之下,便拋妻別子出家當和尚去了。
羅秀才的突然出走,給這個原來就十分貧窮的農村家庭帶來很大的打擊。起初,其妻子十分悲傷,成天以淚洗面,後來漸漸地想開了,就堅強起來,毅然挑起家庭重擔。她除日夜辛勤地紡紗織布外,還千方百計教導兒子,開發他的智力。羅倫年紀雖小,卻非常爭氣,每天上山放牛砍柴時,身邊總帶着書本,認真刻苦學習。長大後,又得名師的指點,進步更快。二十五歲時,考中舉人(11年後高中狀元,那是後話)。羅倫中舉後,為答謝母恩,便給母親做生日。消息傳開後,離家十八載的羅秀才,喜出望外,迅速返家探訪。其時,看門的人不認識他,便入內報説有一個和尚前來化緣。羅倫的母親便慷慨地吩咐拿出一千文錢捐贈給他。誰知那和尚一直搖手,口中念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看門人再進去稟報,羅倫母親以為那和尚嫌少,又吩咐再加一斗米給他。那和尚仍然不肯接受,但求親眼看看新科舉人的模樣。正當看門的人左右為難時,恰好羅舉人從大廳裏走出來,和尚便抓緊時機把他認真地端詳了一番。待羅舉人入內後,和尚又提出要求:“有話想和羅太夫人當面説説。”看門的人認為男女授受不親,這和尚也太不識相了,竟有如此非份之想,不予理睬。和尚無法,最後只得求取筆墨,讓他留言。看門的人很不情願地滿足了他。和尚並不與其計較,提筆在牆壁上題了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和尚題之後,安然轉身而走,一直沒有回頭。 後來,羅倫和他的母親獲悉情況,趕緊來到大門口,看到這首題詩後,大吃一驚,原來這個和尚正是他們日夜思念的至親之人,遂囑咐家人四處尋找,可那和尚早已不知去向。
從此後“兒孫自有兒孫福”便成為一句俗語,並在泉州流傳了下來。
注:羅倫,字彝正,號一峯。明宣德、成化間人。在朝廷為官時,曾被貶到泉州任市舶司副提舉,他曾據理上疏“反對將福建市舶司從泉州遷往福州”。在泉期間,他多次親自講授理學,對泉州文化教育做過重大的貢獻,被人們尊稱為“一峯先生”。後人還在他講學的地方建造一座“一峯書院”。(羅一峯在泉州講學時,就曾以自己小孩時的“天對雞屎”的故事來激勵泉州學子,指出做人只要發奮努力學習,最終都會有好的結果。)
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
——元·關漢卿《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楔子——增廣賢文收錄。
如果兒孫有福,不必先人遺產,也能白手成家。倘若兒孫不肖,任汝萬貫家財,不足以供數年揮霍,反令造業,反害兒孫,誠為失計。
(收集整理者:魏朝陽等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