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克里斯蒂安七世

鎖定
克里斯蒂安七世(Christian VII;1749年1月29日-1808年3月13日) [1]  他從1766年起擔任丹麥挪威國王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公爵直到他去世。他是弗雷德裏克五世和他的第一任妻子,英國國王喬治二世的女兒路易絲公主的兒子。
克里斯蒂安七世患有精神疾病,這極大影響到了政府決策,丹麥的君主獨裁政體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以至於在克里斯蒂安統治期間他只是名義上的國王。他的宮廷醫生對他經常性的自淫行為頗感擔憂 [2]  ,他的王室顧問的變更取決於誰在王權鬥爭中獲勝。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末,他受到了權力逐漸變大的私人醫生約翰·弗里德里希·施特林澤的影響。從1770年到1772年,施特林澤成為了國家實際上的攝政王,並且通過克里斯蒂安七世簽署了進步的改革文件。在1772年施特林澤因政變被廢黜後,國家被克里斯蒂安的繼母,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尤莉亞妮·瑪麗,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弗雷德裏克和丹麥政治家奧維掌控 [3] 
從1784年4月14日起直到1808年克里斯蒂安七世去世,克里斯蒂安的兒子,未來的丹麥國王弗雷德裏克六世,成為了非官方的攝政王。他攝政期間廢除了農奴制,並對農業進行了改革,但是也因拿破崙戰爭為丹麥帶來了災難 [3] 
中文名
克里斯蒂安
外文名
Christian
國    籍
丹麥
出生日期
1749年1月29日
逝世日期
1808年3月13日
職    業
國王
出生地
丹麥,哥本哈根,克里斯蒂安堡宮
信    仰
路德教
家    族
奧爾登堡
父    親
丹麥的弗雷德裏克五世
母    親
大不列顛的路易絲公主

克里斯蒂安七世早年生活

童年時期的克里斯蒂安 童年時期的克里斯蒂安
1749年1月29日,克里斯蒂安在哥本哈根克里斯蒂安堡宮出生。他是弗雷德裏克五世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大不列顛的路易絲公主的兒子。當天他便接受了洗禮,他的教父母是:國王弗雷德裏克五世(他的父親);索菲·瑪格達萊妮太后(他的祖母);丹麥的路易絲公主(他的姑姑)和丹麥的夏洛特·阿瑪莉亞公主(他的姑祖母) [4]  。也被稱為克里斯蒂安的前王位繼承人在1747年還未成年便去世了,因此,他有望稱為新的王位繼承人。國王弗雷德裏克五世的歌劇團在1748年至1749年間的指揮克里斯托夫·威利鮑爾德·格盧克排練了一部名為《神的爭論》的歌劇,這部歌劇講述了奧林匹斯山的眾神聚集在大貝爾特海峽的堤壩上,討論應由誰來保護新王子 [3] 
青年時代的克里斯蒂安七世。 青年時代的克里斯蒂安七世。
1751年,在他出生兩年後,他的母親,年僅27歲的路易絲王后去世。第二年,他父親與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尤莉亞妮·瑪麗再婚 [3] 
早期的歷史學家認為,他個性迷人並且天賦出眾,但弗雷德裏克五世對兒子的教育不管不問,王子的幼年是在宮廷中的僕役們陪伴之下度過的。王室管家是一個性情冷酷並目光短淺的人,經常用鞭笞來恐嚇年輕的王子,許多史家認為,這個人該為克里斯蒂安七世日後悲劇性的命運負上一定的責任 [1]  。他看似聰明並且時而頭腦清晰,但是他有嚴重的情緒問題,並且維戈·克里斯琴森醫生在其所著的《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精神疾病》一書中認為他很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然而,最近的歷史學家表示他所表現出的精神狀態不具有精神分裂症的特徵 [3] 

克里斯蒂安七世統治時期

在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身體衰弱後,1766年1月14日,弗雷德裏克五世去世,他只活了42歲。同一天,就在他過完17歲生日後的幾個星期後,克里斯蒂安在克里斯蒂安堡宮的陽台宣佈繼位成為國王。他選擇的座右銘是以熱愛祖國為榮(glory through love of the fatherland) [3] 

克里斯蒂安七世婚姻生活

克里斯蒂安與卡洛琳在婚禮上跳舞 克里斯蒂安與卡洛琳在婚禮上跳舞
年輕的國王與他的表親,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妹妹,年僅15歲的卡羅琳·瑪蒂爾達公主訂婚。喬治三世迫切希望他們能夠成婚,但並不知道新郎患有精神疾病。1766年11月8日,婚禮在克里斯蒂安堡宮舉行。同年,新郎加冕成為國王 [3] 
英國公主卡羅琳·瑪蒂爾德,喬治三世最小的妹妹。 英國公主卡羅琳·瑪蒂爾德,喬治三世最小的妹妹。
婚後,克里斯蒂安七世放任無度,縱情聲色。但為了給皇室綿延子嗣,他不得不與王后圓房。1767年,克里斯蒂安七世開始與妓女凱瑟琳整天廝混在一起。在他與王后的兒子出生後,他更是變本加厲,流連於哥本哈根的花柳之地,並顯示出施虐狂的特性。他帶着隨從,在大街上毆打無辜市民,打碎玻璃,以破壞傢俱取樂。他甚至公開宣稱,自己無法愛上王后,因為與自己的妻子舉案齊眉不時髦(unfashionable to love one's wife) [1]  。最終,他陷入精神昏迷的狀態,在此期間出現了偏執,自殘和幻覺的症狀。

克里斯蒂安七世大權旁落

英國公主路易莎,19歲因天花撒手人寰,曾與克里斯蒂安七世訂婚。 英國公主路易莎,19歲因天花撒手人寰,曾與克里斯蒂安七世訂婚。
克里斯蒂安的私人醫生,改革論者和激進的思想家約翰·弗里德里希·施特林澤成為了他的顧問,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末,他的權力逐步上升,最終成為了國家的實際統治者,並推動了許多進步改革的進行。施特林澤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當國王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旅行時他的病情變得稍有起色,他獲得了國王的喜愛。1768年4月5日,他作為國王的旅行醫生留在了克里斯蒂安的身邊,從1768年5月6日到1769年1月12日,國王前往巴黎倫敦旅行,並途徑了漢諾威,他也在國王陪同隨行人員之列。1768年5月12日,在離開阿爾託那的一個星期後他被封為國務委員 [3] 
克里斯蒂安七世 克里斯蒂安七世
從1770年12月18日到1772年1月16日,施特林澤至少下達了1069件內閣指令,平均每天超過3件,改革涉及國家的方方面面——廢除酷刑;廢除強制勞動;廢除出版審查;廢除從貴族中遴選官員的制度;廢除宮廷中的繁文縟節;國家不再對效益低下的製造廠商撥款;對賭博和豢養上等馬匹的行為徵税;懲戒賄賂行為;重建司法機關以減少腐敗;建立國有穀倉以平抑糧價;將農田分配給佃農;軍隊整編及裁軍;大學改革。施特林澤並無太多的行政經驗,雖然思維敏捷頭腦清楚,但是缺乏預估行動後果的能力。他又帶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急躁,認為一切事情都應該當場完成,每當其進程受到反對而延緩下來時,他都視為愚鈍。他推行宗教自由,卻被民眾視為給無神論大開綠燈。這種疾風驟雨式的改革放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度都無疑是非常危險的 [1] 
1770年,生活孤獨受到冷落的卡羅琳·瑪蒂爾達於施特林澤開始了婚外情。大規模砸掉公職人員的飯碗和削減貴族的權利讓施特林澤樹敵甚多,而他與王后的私情也讓對其統治的不滿情緒蔓延到了民間 [1] 

克里斯蒂安七世政變爆發

克里斯蒂安七世 克里斯蒂安七世
王后似乎是在過了幾年不幸的婚姻生活後突然墜入愛河讓她恨不得向全世界公開自己的青春與歡樂,她向女僕誇耀自己的戀情,在施特林澤每次到她房間拜訪後,她一再露出凌亂的衣着。兩人在夏日別墅裏公開同居,在宮廷舞會上舉止痴狂,後來一起住進宮裏一座豪華小樓,一個在樓上、一個在樓下,但有秘密樓梯相通。1771年7月,王后誕下了一名公主——路易絲·奧古斯特,人們對施特林澤的憤慨終於被點燃。
此時,各路反對者走向聯合,他們將施特林澤與國王對立了起來。在宮廷這個小圈子以外,大多數人開始相信,他們的國王沒有瘋,只是受人控制下逐漸式微。反對者借王太后尤莉亞妮·瑪麗之名,意圖扳倒施特林澤,而王太后則打算以此削弱國王的權力,以確保其自身和她的兒子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安全。
國王的繼母,布倫瑞克的尤莉亞妮,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 國王的繼母,布倫瑞克的尤莉亞妮,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
政變的過程非常簡單,一點兒也不驚心動魄。1772年1月16日,在一場宮廷假面舞會之後,陰謀者衝進了克里斯蒂安七世的寢宮,嚇得國王神經錯亂,並迫使他簽署了逮捕令。之後他們帶着軍隊把這對戀人抓了起來。
國王重掌大權,被民眾送上金色的馬車在哥本哈根巡遊的消息一度引得舉國歡騰。法庭開始了審判,王后否認自己和施特林澤有任何瓜葛。而對施特林澤的指控主要針對其忤逆國法,篡奪皇權。施特林澤為自己展開辯護,聲稱自己與王后之間的情誼是無罪的。4月27日,在三萬民眾的圍觀下,施特林澤和布蘭德特被處以極刑。 [1] 
1772年,國王與卡羅琳·瑪蒂爾達離婚,雖然卡羅琳·瑪蒂爾達的頭銜被保留,但最終離開了丹麥並被流放到她哥哥在德國領土位於漢諾威選帝侯國的策勒城堡度過了餘生,1775年5月10日,她因猩紅熱去世,年僅23歲。 [3] 

克里斯蒂安七世晚年生活

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石棺 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石棺
從1772年起克里斯蒂安只是名義上的國王。在1772年和1784年之間,丹麥被克里斯蒂安的繼母,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尤莉亞妮·瑪麗,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弗雷德裏克和丹麥政治家奧維掌控。從1784年起,他的兒子弗雷德裏克六世成為了王儲攝政。他攝政期間廢除了農奴制,並對農業進行了改革,但是也因拿破崙戰爭為丹麥帶來了災難 [3] 
1808年3月13日,克里斯蒂安因中風在石勒蘇益格的倫茨堡去世,享年59歲。儘管有傳言説國王中風是由他看到了國王在他的自傳中聲稱對他充滿敵意的西班牙官員烏爾裏克·蘭根感到恐懼而導致的,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的中風是因為任何的外部原因。他被葬在羅斯基勒大教堂,他的王位由他的兒子弗雷德裏克六世繼承 [3] 

克里斯蒂安七世家庭成員

克里斯蒂安七世頭銜

  • 1749年1月29日-1766年1月14日:王儲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The Crown Prince)
  • 1766年1月14日-1808年3月13日:國王陛下(His Majesty The King)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