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克萊默夫婦

(美國1979年羅伯特·本頓執導的電影)

鎖定
《克萊默夫婦》是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家庭倫理片,由羅伯特·本頓執導,達斯汀·霍夫曼梅麗爾·斯特里普賈斯汀·亨利主演,於1979年12月17日在美國首映。
該片改編自艾弗利·科爾曼創作的同名小説,講述妻子喬安娜決定離婚並離家出走後,原本忽視家庭的克萊默在與兒子相依為命的過程中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後來為他和喬安娜為爭奪撫養權對簿公堂,但最終達成了相互理解。
中文名
克萊默夫婦
外文名
Kramer vs. Kramer
其他譯名
克拉瑪對克拉瑪
克藍瑪對克藍瑪
類    型
劇情、家庭
出品公司
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製片地區
美國
拍攝日期
1978年9月6日 至 1978年12月 [33] 
發行公司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導    演
羅伯特·本頓
編    劇
羅伯特·本頓
製片人
Richard Fischoff
Stanley R. Jaffe
主    演
達斯汀·霍夫曼
梅麗爾·斯特里普
賈斯汀·亨利
片    長
105 分鐘
上映時間
1979年12月17日(美國)
票    房
約 106260000 美元(美國) [33] 
對白語言
英語
色    彩
彩色
電影分級
UK:A
imdb編碼
tt0079417

克萊默夫婦劇情簡介

《克萊默夫婦》劇照
《克萊默夫婦》劇照(11張)
泰德·克萊默是一位廣告公司職員,他整天忙碌而無暇照顧妻子喬安娜和6歲的兒子比利。然而有一天,厭倦了整日忙碌家務事的喬安娜終於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拋下丈夫和兒子離家出走。泰德的生活驟然間陷入了混亂之中。他無法兼顧繁忙的工作和照顧孩子兩件事,經常遭至上司和兒子兩方面的不滿。幸而有鄰居幫忙,總算還能對付過去。泰德父子倆相依為命地生活着。漸漸地父子倆已是親密無間,難以分離了。在一次遊玩中比利不慎弄傷了眼睛,泰德抱着兒子瘋狂地跑到醫院。手術時,泰德緊緊地守在兒子身邊寸步不 [2] 
轉眼間一年多過去了,泰德忽然接到喬安娜的電話,兩人在一家餐館見了面。如今喬安娜已是收入豐厚的設計師,她前來紐約是想獲得比利的撫養權,兩人不歡而散。一場官司不可避免。然而就在此時,泰德卻不幸失業。他幾經努力,終於在二十四小時內又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法庭上,雙方的律師全都咄咄逼人。雖然有泰爾瑪出庭作證説泰德是位好父親,法官還是把監護權判給了喬安娜。為了避免給比利帶來影響,泰德放棄了上訴,但泰德在法庭上的陳詞也已經打動了喬安娜。父子倆分離在即,倆人在一起做最後一頓早餐。就在等待中,喬安娜打來了電話,她見到了泰德,告訴他自己改變了主意,不再要求獲得比利的監護權了。泰德父子終於不必分離了 [2] 

克萊默夫婦演職員表

克萊默夫婦演員表

中文譯製版配音演員
李立宏、鄭建初、程寅、王儷、樺齊傑

克萊默夫婦職員表

製作人 Richard Fischoff、Stanley R. Jaffe
原著 艾弗利·科爾曼
導演 羅伯特·本頓
副導演(助理) Yudi Bennett、Ira Halberstadt、Thomas John Kane、Lewis Gould
編劇 羅伯特·本頓
攝影 納斯托·艾爾孟德羅斯
剪輯 Gerald B. Greenberg
選角導演 Shirley Rich
藝術指導 Paul Sylbert
造型設計 Joseph Coscia、Allen Weisinger 、Craig Lyman
服裝設計 Ruth Morley
佈景師 Alan Hicks
展開
聲音部門
Arthur Bloom、Stan Bochner、Jack C. Jacobsen、James Perdue、Sanford Rackow、Dick Vorisek 、Katherine Wenning、Bob Olari [3] 
中文版譯製人員
總監製
閻曉明
監製
賈琪
翻譯
何辛卯
導演
李健 李平
製片
李萱、趙陽
錄音合成
馬冬麗、師捷
技術
王鳳雲
演職員表資料 [3] 

克萊默夫婦角色介紹

  • 泰德·克萊默

    廣告公司職員,一心想用辛苦工作換回妻兒的幸福生活,自以為努力養家餬口、沒有惡習、沒有出軌就是完美丈夫,全不知自己因忙於工作而冷落了妻子。妻子離開後,在努力做一個好父親的過程中,他逐漸反思家庭和工作的關係,反思自己以前作為丈夫的失職。在法庭對抗中,他對喬安娜的真實感受有了更多認識,也更加內疚。

  • 喬安娜·克萊默

    泰德的妻子,聰慧伶俐,擁有較強的獨立能力,婚後聽從丈夫意見放棄工作來照顧家庭,在迷茫困惑之時卻無法與丈夫溝通。幾近崩潰的她決定出走,追求生活的意義。新生活重新給了她自信,她更加了解自己,而且運用法律武器爭取撫養權。在極其不易地贏得了孩子的撫養權後,感情微妙的變化卻驅使她痛苦而堅決地放棄了撫養權。

  • 比利·克萊默
    演員 賈斯汀·亨利

    克萊默夫婦的兒子,6歲。內心敏感。本和和父親泰德感情疏遠,但在媽媽離家出走後,他和泰德相依為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嘗試用稚嫩的認知來思考成年人之間的矛盾衝突,一度懷疑自己“不好”是導致媽媽離開家的原因。

  • 瑪格麗特·菲爾普斯
    演員 簡·亞歷山大

    克萊默家的鄰居,喬安娜的密友,和丈夫離婚後獨自帶着孩子生活。喬安娜出走後,泰德一度懷疑是她唆使喬安娜這樣做的。後來,因為同病相憐,二人成了朋友。在見證了泰德的轉變後,原本站在喬安娜一方的她漸漸理解了泰德,還試圖在法庭上支持他。而且克萊默一家的悲歡離合使她開始考慮與前夫復婚。

  • 吉姆·奧康納
    演員 George Coe

    泰德的上司,很賞識泰德並委以重任。但泰德因為妻子出走,無法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給公司造成巨大損失。他不能容忍因為泰德的家庭問題對他自己的職務責任造成影響,所以儘管二人關係親密,他還是開除了泰德。這導致泰德在聖誕前夕拼命找工作以爭奪孩子的撫養權。

角色介紹參考 [2]  [18-26]  [30] 

克萊默夫婦音樂原聲

電影原聲帶
1.《I. Allegro (abridged) from Concerto For Mandolin, Strings and Harpsichord in C Major》
2.《Sonata in D for Trumpet and Strings: II. Adagio》
3.《Sonata in D for Trumpet and Strings: III. Allegro》
4.《Rondeau Minuet from The Gordian Knot Untied》
5.《Concerto in C Major for Mandolin, Strings and Harpsichord, P. 134: I. Allegro》
6.《Concerto in C Major for Mandolin, Strings and Harpsichord, P. 134: II. Largo》
7.《Concerto in C Major for Mandolin, Strings and Harpsichord, P. 134: III. Allegro》
8.《Sonata in D for Trumpet, Strings and Continuo: I. Allegro》
9.《Sonata in D for Trumpet, Strings and Continuo: II. Adagio》
10.《Sonata in D for Trumpet, Strings and Continuo: III. Allegro》
11.《The Gordian Knot Untied: Overture》
12.《The Gordian Knot Untied: Air》
13.《The Gordian Knot Untied: Rondeau Minuet》
14.《The Gordian Knot Untied: Air》
15.《The Gordian Knot Untied: Jig》
16.《The Gordian Knot Untied: Air (Instrumental)Raymond Leppard》
17.《The Gordian Knot Untied: Minuet》
18.《Concerto in G Major for Two Mandolins, Strings and Organ: I. Allegro》
19.《Concerto in G Major for Two Mandolins, Strings and Organ: II. Andante》
20.《Concerto in G Major for Two Mandolins, Strings and Organ: III. Allegro》
發行時間:1979年 [7] 
專輯封面 專輯封面

克萊默夫婦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 該片中比利為了向父親挑戰,跳過晚飯的正餐直接去吃餐後甜點的場景,完全是達斯汀·霍夫曼和賈斯汀·亨利的即興演出。導演羅伯特·本頓很喜歡這一段,於是把它保留在電影 [6] 
  • 凱特·傑克森原定扮演喬安娜·克萊默,她承認出演電視劇《查理的天使》是妨礙她接受這個角色的最大原因 [6] 
  • 達斯汀·霍夫曼個人就經歷過離婚,因此電影中貢獻出很多自己的感覺和對話。導演羅伯特·本頓想在編劇名單中加上他的名字,但是達斯汀·霍夫曼拒絕 [6] 
  • 梅麗爾·斯特里普告訴導演兼編劇的羅伯特·本頓,她很不滿意劇本中法院場景的台詞,根據羅伯特的建議,斯特里普自己寫下了她的這段台 [6] 
  • 該片劇組原計劃給比利的房間裝飾一些迪斯尼形象,但攝影師奈·阿爾芒認為那樣似乎是給孩子、父親、母親的親密場面引入了第三者。美工部門接受他的意見,只在牆上畫了一些雲 [31] 
  • 由於擔心年幼的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特殊親屬關係很難在銀幕上覆制,達斯汀·霍夫曼和電影製作人曾一度考慮過改變片中克萊默家孩子的性別,讓他的一個女兒扮演這個角 [33] 
  • 扮演比利的賈斯汀·亨利的妹妹塔巴莎·亨利在該片中扮演了克萊默夫婦朋友的女兒,但在剪輯過程中她的戲份被剪掉 [33] 
與原著的差異
  • 原著故事時間跨度達五年,人物活動範圍包括紐約、火島、佛羅里達等,影片則將故事時間縮短至18個月,人物活動舞台都在紐 [29] 
  • 該片中喬安娜是一個獨立、追求個人發展的女性,因難以忍受長年家庭主婦的枯燥生活,不得已棄夫拋子,經過一段時間回到紐約後已變身成功的職業女性,從事大學時主修的設計專業工作。而原作中的喬安娜出身優裕、個性浮躁且軟弱、沒有責任感,出走後在加州某個出租車公司幹雜活,回紐約後在網球俱樂部找了個可以免費打網球的小差事,因為打網球是她的愛好,在沒出走前她經常為沒時間出去打網球抱 [32] 
穿幫鏡頭
  • 泰德的工作面試是在聖誕節晚會辦公室的下午四點,但辦公室外的曼哈頓島正沐浴在中午的陽光之中。
  • 比利不吃晚飯吃起了冰淇淋,火冒三丈的泰德把他抱起來從廚房走到起居室,比利手上的勺子不見了。

克萊默夫婦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頒獎方
獎項
獲獎方
結果
1979年
第十四屆堪薩斯城影評人協會 [11] 
最佳影片
《克萊默夫婦》
獲獎
最佳導演
羅伯特·本頓
獲獎
最佳男演員
達斯汀·霍夫曼
獲獎
最佳女配角
梅麗爾·斯特里普
獲獎
第51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 [12] 
年度十佳影片
《克萊默夫婦》
獲獎
第43屆紐約影評人協會 [13] 
最佳影片
《克萊默夫婦》
獲獎
最佳男演員
達斯汀·霍夫曼
獲獎
最佳女配角
梅麗爾·斯特里普
獲獎
第四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 [14] 
最佳影片
《克萊默夫婦》
獲獎
最佳導演
羅伯特·本頓
獲獎
最佳男演員
達斯汀·霍夫曼
獲獎
最佳女配角
梅麗爾·斯特里普
獲獎
最佳劇本
羅伯特·本頓
獲獎
第十四屆美國電影評論家協會 [15] 
最佳導演
羅伯特·本頓
獲獎
最佳男演員
達斯汀·霍夫曼
獲獎
最佳女配角
梅麗爾·斯特里普
獲獎
1980年
第52屆奧斯卡金像 [4] 
最佳影片
《克萊默夫婦》
獲獎
最佳男主角
達斯汀·霍夫曼
獲獎
最佳女配角
梅麗爾·斯特里普
獲獎
最佳導演
羅伯特·本頓
獲獎
最佳改編劇本
羅伯特·本頓
獲獎
最佳男配角
賈斯汀·亨利
提名
最佳女配角
簡·亞歷山大
提名
最佳攝影
納斯托·艾爾孟德羅斯
提名
最佳剪輯
Gerald B. Greenberg
提名
第37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 [16]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達斯汀·霍夫曼
獲獎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影片
《克萊默夫婦》
獲獎
電影類-最佳女配角
梅麗爾·斯特里普
獲獎
電影類-最佳編劇
羅伯特·本頓
獲獎
電影類-最佳配女角
簡·亞歷山大
提名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賈斯汀·亨利
提名
電影類-最佳導演
羅伯特·本頓
提名
電影類-最佳男新人
賈斯汀·亨利
提名
美國導演工會獎 [16] 
最佳電影導演
羅伯特·本頓
獲獎
美國編劇工會 [16] 
最佳劇情類改編劇本
羅伯特·本頓
獲獎
第24屆意大利大大衞 [16] 
特別獎
賈斯汀·亨利
獲獎
最佳外國電影
達斯汀·霍夫曼
獲獎
最佳外國男演員
《克萊默夫婦》
獲獎
第54屆日本電影旬報獎 [17] 
年度十佳外語片
《克萊默夫婦》
第一名
最佳外國導演
羅伯特·本頓
獲獎
第五屆報知電影獎 [9] 
最佳外語片
《克萊默夫婦》
獲獎
韓國影評人協會 [10] 
最佳外語片
《克萊默夫婦》
獲獎
1981年
第3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 [27] 
電影獎-最佳影片
《克萊默夫婦》
提名
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達斯汀·霍夫曼
提名
電影獎-最佳女演員
梅麗爾·斯特里普
提名
電影獎-最佳導演
羅伯特·本頓
提名
電影獎-最佳劇本
羅伯特·本頓
提名
電影獎-最佳剪輯
Gerald B. Greenberg
提名
第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8] 
最佳外語片
羅伯特·本頓
獲獎
第16屆法國凱撒 [1] 
最佳外國電影
羅伯特·本頓
提名

克萊默夫婦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內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通過觀看科幻片逃避現實。一些關心社會的影評人發出呼籲:“電影要涉及人和社會”,“應該讓觀眾在銀幕上看到人的價值” [20]  。同時,美國離婚率高達50%,每年有一百萬兒童因父母離婚而必須經法庭宣判由誰監護,成為美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 [30]  。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克萊默夫婦》應運而 [20] 
改編內容
在改編原作時,為了防止喬安娜被觀眾當成壞人,羅伯特·本頓想融入喬安娜的觀點和對獨立的需求(這一點在書中幾乎沒有體現出來),但沒有立即讓她為自己的理由辯護,而是試圖讓這個角色顯得有些“神秘”,將喬安娜出走作為影片的開頭,而非像原作一樣介紹克萊默夫婦婚姻早期的情況以及破裂的過程。在改編過程中,他刪除了自己本來很喜歡的角色——查理·菲爾普斯(即瑪格麗特·菲爾普斯的前夫),因為該角色的作用可以由泰德的上司吉姆·奧康納代替。另外,本頓還刪除了涉及管家的場景,以便更好地展現男主角是如何照孩子的 [33] 
演員選擇
達斯汀·霍夫曼是泰德·克萊默一角的第一人選,但由於職業生涯中遇到的一些麻煩,他一開始對參與該片持矛盾態度,甚至兩度拒絕了邀請。電影製作人飛往英國親自遊説在那裏拍戲的霍夫曼,導演本頓則向霍夫曼説明這部電影是“給我們孩子的一封情書”,終於説服了他。為了等待霍夫曼,劇組推遲了拍攝時間表 [33] 
因為扮演兒子比利的人選是影片成敗的關鍵,達斯汀·霍夫曼親自參加了挑選演員的工作,為十幾個兒童演員試鏡,最後他選中了賈斯汀·亨利。雖然這個孩子沒有拍戲驗,但達斯汀·霍夫曼認為賈斯汀具有一切必要的素質,特別是他顯然和父親有深厚的感,這將有助於他理解這個角色。為建立起達斯汀·霍夫曼與賈斯汀·亨利的信任感,本頓導演通過霍夫曼向賈斯汀·亨利傳達指示,霍夫曼在片場指導賈斯汀。另外,賈斯汀也沒有劇本或台詞可以背,所以他和霍夫曼之間的許多場景都是即興創作 [33-34] 
梅麗爾·斯特里普在試鏡期間就朗讀了喬安娜的劇本,儘管電影製作人最初想讓她出演的是託德一夜情的情人。當凱特·傑克森無法出演喬安娜時,斯特里普説服劇組讓自己接替了 [6]  [33]  。實際上,導演羅伯特·本頓和男主演達斯汀·霍夫曼在與斯特里普首度會面時相處得並不投機,斯特里普幾乎一言不發。但霍夫曼和導演在回去的路上突然感到斯特里普正是他們要找的女主 [34-35] 
攝影要求
對於該片的攝影,導演本頓要求“隱而不現”,即不讓觀眾注意到攝影機的存在。因此,該片的攝影師奈·阿爾芒都沒有外加濾色鏡,沒有用眩光,有限地使用移動攝影;在拍外景時,為保持外景的氣氛,甚至把人工照明限制在最低限 [31] 

克萊默夫婦製作發行

上映情況
國家/地區
發行/上映時間
美國
1979年12月17日
丹麥
1980年2月7日
法國
1980年2月27日
西德
1980年2月28日
芬蘭
1980年2月29日
西班牙
1980年3月1日
瑞典
1980年3月1日
荷蘭
1980年3月6日
阿根廷
1980年3月13日
澳大利亞
1980年3月13日
挪威
1980年3月14日
葡萄牙
1980年3月21日
日本
1980年4月5日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1980年5月2日
韓國
1980年9月12日
中國
1985年4月 [28] 
印度尼西亞
2004年12月26日
意大利
2009年10月16日 [5] 
製作發行方
製作公司
1.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美國)
2.Stanley Jaffe Production
發行公司
1.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美國)
2.Hoyts Distribution (澳大利亞)
3.Warner-Columbia Film
4.Warner-Columbia Filmverleih GmbH (德國)
5.美國廣播公司 (美國)
6.RCA/Columbia Pictures Home Video (美國)
7.哥倫比亞三星家庭視頻公司 (美國)
8.Egmont Film (瑞典)
9.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 (德國)
10.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
11.Nordisk Film(瑞典)
12.Universal Pictures Nordic
13.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14.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美國)
15.Sony Pictures
16.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
17.Columbia TriStar Home Video
18.LK-TEL Vídeo(巴西)
19.LK-TEL(阿根廷)
20.RCA/Columbia-Hoyts Home Video(澳大利亞)
21.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22.Egmont Entertainment(芬蘭)
23.RCA/Columbia Pictures International Video(德國)
24.Nelonen (芬蘭)
25.Cinema Club(英國)
26.索尼電影娛樂公司(美國)
27.TV3
28.Warner-Columbia Films
29.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Nordic
30.VTC-Video
31.R-Video
32.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33.Columbia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34.Warner-Columbia Films
[5] 

克萊默夫婦影片評價

該片既保持小説原著的基本面貌,又溶鑄進了改編者和導演刻意烘托的主題,從思想、藝術上説都提高了一步。該片的故事、人物情感真實可信,泰德、喬安娜、比利刻劃得恰如其份。該片的結構也頗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影片的頭尾運用了對比呼應的手法。然而,故事真實、情節感人、結構出色等優點並非構成該片一鳴驚人的全部因素。導演通過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緊緊地巧妙地撥動着父愛、母愛這根感情的琴絃,去感染人們,希望愛子之心能成為解決家庭解體難題的靈丹妙藥,取得神 [29]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朱威烈評)
《克萊默夫婦》海報
該片善於使用對比性鏡頭,生動地體現了隨影片進程與情節發展,人物性格的變化。達斯汀·霍夫曼和梅麗爾·斯特里普在片中的傑出表現也是影片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在這部影片中,沒有什麼激烈的動作表現吸引觀眾的注意,全靠演員質樸無華和親切自然的表演來塑造和表現人 [20] (《佳片有約》評)
該片始於一段充滿不快樂、自我和自私的婚姻,結束於兩個單身人士,他們都學到了關於他們想要的行為方式的重要東西。這部電影鼓勵觀眾們意識到,片中這些人和所有人一樣,都足夠深刻和複雜,觀眾不能給他們貼上道德標籤。該片的表演非常出色,它必須如此,因為表演不能停留在傳統的情節劇上。達斯汀·霍夫曼在該片中的表演是他迄今為止的職業生涯中最好的,最精彩的一幕是他扮演的泰德在一家廣告公司的辦公室聖誕派對上申請工作,並堅持要對方立即做出決定。羅伯特·本頓把大量注意力放在對話的細微差別上:他的角色不僅僅是相互交談,他們揭示了自己內心,有時甚至可以看到他們在瞭解自己的動機。這正是該片成為一部感人電影的原因:觀眾們有時會感覺到,就在他們看着片中人物的時候,這些人物的性格正在發生變化,這些人物正在做出決 [36] (美國影評人羅傑·埃伯特評)
藝術的永恆魅力在於它的真實性。好萊塢以前拍過不少以家庭破裂為題材的影片,但造成悲劇的原因不外乎丈夫另有新歡或妻子有外遇等陳腐的老一套,社會意義不大,但該片一反常規,比較細膩深刻地揭露了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帶有相當普遍性的家庭危機。造成這種危機的既不是夫婦之間介入第三者,也不是生活上的不協調和金錢的矛盾,而是個人理想、事業和家庭生活的矛盾,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影片以悲劇形式反映了美國社會基本單位——家庭的崩潰,觸動了許多人的心絃,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和興趣。該片的另一成功之處在於它在生活細節上的真實性。影片通過一些極普通的家庭生活細節來揭示人物內心的變化,例如通過父子二人一同做飯、一同吃飯,父親送兒子上學、替兒子繫鞋帶等場面刻劃相互不瞭解的父子二人,如何建立了深厚牢固的感情。這種樸素細膩的風格,使觀眾從不感到自己是在看戲,恰似進入了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和劇中人一道經歷着這個家庭的悲劇,一同痛苦,一同流 [30] (《大眾電影》評)
以情動人是該片最大的藝術魅力,影片緊扣克萊默父子的情感關係,以情感為線索,用人物間的親情來打動觀眾。它不依靠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而是用在影片各處穿插細節。那些小細節無時無刻不在打動着觀眾。全片只講述了一個故事,但在這個故事中又嵌套了許多小故事,不斷加強的衝突讓影片敍事緊湊,保持着觀眾對影片的關注。恰到好處的詳略取捨讓影片的故事變得集中,敍事也更緊湊。妻子在影片開頭就離開,但未贅述離開的原因,這樣做既給觀眾懸念,也節省了電影篇幅,而妻子離開的原因在接下來的情節發展中被逐漸交代。影片沒有用雙線敍事來交代妻子如何在洛杉磯生活,只是通過對話一帶而過。這種方式乾淨利落,簡單卻能把故事講清楚。影片的人物設置必要而不繁雜,將影片的前因後果交代得很清晰。影片並未只停留在對克萊默這一家庭破碎的表面化的敍述及親情的蒼白表達,而是進一步深入探討,如女性獨立、夫妻的相處、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等問題。讓人們在觀看的同時,一邊感動,一邊思 [23] (《西部廣播電視》評)

克萊默夫婦影片爭議

法律爭議
在該片上映後,美國一些離婚律師反映片中所描述的監護權訴訟“在法律上已經過時”。儘管在大多數案件中,女性被授予監護權,但在20世紀70年代,離婚父親撫養孩子的人數急劇增加。律師們指出,如果片中的法官詢問了小男孩,他的父親在分居期間對孩子的照顧就會得到認可,並可能保留監護權,而且影片沒有考慮共同監護權問題 [33] 
抄襲指控
1980年,Jay Christian向達斯汀·霍夫曼、羅伯特·本頓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提起了價值1.21億美元的剽竊訴訟。他聲稱《克萊默夫婦》中多個場景與他1976年的劇本《A Touch of Innocence》“實質上相似”,該劇本於1977年提交給了霍夫曼的公司 Sweetwall Productions。這起訴訟的結果未公開 [3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