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是一种诱因不明,可以影响整个消化道的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从口腔至肛门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病,但多见于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主要病灶为消化道溃疡,可以导致肠道狭窄、穿孔等,有高危复发倾向。发病与环境因素、遗传、肠道菌群和免疫等多因素相关,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高发年龄段是15-40岁,无显著性别差异。克罗恩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在近十年有显著上升趋势。
克罗恩病的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和体重下降。患者病情通常呈慢性,也可有急腹症表现,易与其他肠道疾病混淆。此外,克罗恩病还可能伴有口腔溃疡、关节炎、眼炎和肝胆疾病等全身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克罗恩病并非传染病,无传染性。
克罗恩病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多以药物控制疾病活动及维持疾病缓解,防止并发症,并适当进行脓肿引流或病变肠段切除等手术处理。有部分患者经手术后还会有一年内复发的趋势,预后情况并不理想。患者应注意合理补充营养,避免肠道受损,并应及时就医,避免疾病恶化。
- 中文名
- 克罗恩病
- 外文名
- Crohn’sdisease
- 就诊科室
-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
- 多发群体
- 15~25岁的青年人,40岁前发病者超过80%
- 常见发病部位
- 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
- 是否遗传
- 是
病因
播报编辑
克罗恩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
- 环境因素;
- 遗传因素;
- 感染与肠道菌群;
- 免疫等因素。
- 环境因素
-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克罗恩病发病率单卵双胎显著高于双卵双胎。目前研究认为,克罗恩病既是多基因病,也是遗传异质性疾病(即不同人由不同基因引起),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患者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而发病。
- 感染与菌群因素
抗生素或益生菌制剂治疗对某些患者有效,间接证实了这一病因。
- 免疫因素
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异常激活是引起克罗恩病肠道炎症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直接原因。
近年被广泛接受的学说认为,患者存在“免疫耐受"缺失,所以对正常肠道抗原(食物或微生物)发生异常免疫反应。正常情况下,肠道黏膜固有层也存在低度慢性炎症,克罗恩病患者由于免疫调节障碍,对某些食物及药物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反应。
症状
播报编辑
克罗恩病的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大多数患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多呈慢性,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迁延不愈,并且有终身复发倾向。少数患者起病较急,可有急腹症表现,易与肠梗阻或急性阑尾炎混淆。
典型症状
- 消化系统表现
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间歇性发作,常为痉挛性痛,或伴腹鸣。多在进食后症状加重,排便或肛门排气后则可缓解。
本病的常见症状,病程早期间歇性发作,后期可转为持续性。多为糊状便,一般无肉眼脓血。病变累及乙状结肠或直肠、肛门时,可有里急后重症状和黏液脓血便。
- 全身表现
多数患者表现为间歇性低热或中度热,少数出现弛张高热伴毒血症,少部分患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甚至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后才出现消化道症状。
表现为体重减轻、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儿童期发病还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伴随症状
克罗恩病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伴发一系列肠外表现,包括口腔溃疡、脊柱关节炎、眼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皮肤损害(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肝胆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就医
播报编辑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迁延不愈。多数患者可能会有间断性腹痛、腹泻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少数人出现急腹症表现。由于缺乏诊断的金标准,确诊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消化道内镜加组织活检是帮助确诊的重要措施。当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寒战、严重腹痛腹泻、腹部包块、恶心呕吐、严重脱水、肛门停止排气、肛周排出脓液等症状,请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或胃肠外科。
相关检查
- 病史和查体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基本情况:医生会了解患者的年龄、职业、是否抽烟酗酒、是否有家族遗传史等。
发病时间:医生需要了解患者发病时间以及发作期长短,以进行基本判断。
自觉症状:患者是否有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发烧寒战、关节痛、口腔溃疡等。
-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是否贫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白蛋白等指标。
粪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 影像学检查
X线造影检查
CT检查
对诊断腹腔脓肿有重要价值,小肠和结肠的CT成像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分布、肠腔的狭窄程度、肠壁增厚和强化等改变,有利于克罗恩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MRI检查
超声(B超)
可以诊断早期腹腔脓肿及发现病变的肠段,操作较其他方式更加方便。
弹性成像检查
以点剪切波弹性成像(p-SWE)为代表的新一代弹性成像技术有独特应用,通过人体材料力学和影像学综合分析,对诊断炎症造成的肠道狭窄有重要意义。
- 内镜检查
消化道内镜检查加上病理组织活检是诊断克罗恩病的重要依据。
可检查全结肠及回肠末段,医生在结肠镜直视下观察病变,可见特征性改变,还可在病变部位取活检,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克罗恩病的早期病变特征,并评估其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由于本病可累及肠道全层,医生有时需使用结肠镜与X线相结合的检查方法。
是安全、无创的小肠检查手段,医生可以观察传统X线下不能发现的早期微小肠道黏膜病变。
是有创的检查方法,可进行活检,适用于小肠明显狭窄、不宜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
鉴别诊断
治疗
播报编辑
克罗恩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多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疾病活动及维持疾病缓解,防治并发症,阻止发生肠道毁损。
克罗恩病维持治疗疗程仍未明确,以激素诱导缓解后多以巯嘌呤类药物等继续长时间维持;应用生物制剂治疗缓解后,可继续用其维持治疗或改用免疫抑制剂维持。生物制剂用药的疗程初步建议在复查内镜发现肠道溃疡完全愈合后,再继续巩固用药1年,可考虑停药,但仍建议续以巯嘌呤类药物等继续维持。
一般治疗
- 必须戒烟。
- 要注意患者的营养状况,建议高营养、低脂饮食,合理补充维生素、叶酸、微量元素等,合理选用肠外营养或肠内营养。
药物治疗
- 氨基水杨酸制剂
- 糖皮质激素
为控制本病活动有效的药物,适用于中重度患者及氨基水杨酸制剂无效者。布地奈德副作用较轻,依赖性小,推荐使用。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也可增加患者对单抗类药物的敏感性。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注意事项如下:
不可突然停药,疾病控制后应逐渐减量(约2~4周);不可用于维持治疗(一般用药时间在3个月左右),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长期激素治疗医生会给予补充钙类和维生素D,防止激素性骨病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减量停用后,医生会同时应用此类药物以维持疾病缓解,如硫唑嘌呤或巯嘌呤、甲氨蝶呤等。
- 抗菌药物
某些抗菌药物,如甲硝唑、环丙沙星等,可用于控制肛周脓肿或腹腔脓肿等感染,治疗并发症,并有预防术后复发的作用。抗菌药物一般需与其他药物合用,增强疗效。
- 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如英夫利昔单抗)等新型药物已被证明对控制活动性克罗恩病有效,并有促进肠瘘愈合的作用,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克罗恩病患者,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常建议此药为首选方案。
过敏为该药常见不良反应,感染是其禁忌证。
- 其他治疗
手术治疗
- 适应证
- 手术方式
主要是病变肠管切除。
粘连较轻的克罗恩病并发的肠瘘推荐行腹腔镜手术。
- 注意事项
选择手术应谨慎,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较高,绝大多数患者术后需用药以预防复发,最常用的预防复发药物为嘌呤类药物。
前沿治疗
预后
播报编辑
克罗恩病可自行缓解,或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整体而言,易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相当一部分患者经手术后依然有一年内复发倾向,预后不佳。
并发症
- 肠梗阻:为最常见的并发症,炎症可引起肠壁肿胀,并形成瘢痕,严重的肠道狭窄需要手术介入治疗。
- 腹腔内脓肿:也较为常见,因肠道穿孔,粪便等肠内容物溢出,导致感染。
- 癌变:直肠或结肠黏膜受累者可发生癌变。
- 胆结石:与回肠吸收胆盐障碍有关。
- 尿路结石:可能与脂肪吸收不良或者草酸盐吸收过多有关。
- 脂肪肝:与机体营养不良及毒素蓄积有关。
参考来源: [1-9]
相关案例
播报编辑
2025年5月15日消息,湖北恩施一年轻小伙不明原因腹泻,一年内暴瘦至67斤,最终确诊为克罗恩病。三年前,恩施的小陈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从每日四五次逐渐增加到十多次。多地就医均诊断为肠炎,但治疗毫无效果,体重也一路暴跌至67斤,直到突发肠穿孔,最终在武汉确诊为克罗恩病。医生介绍: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与遗传、免疫等因素相关,重症患者每日腹泻可达10-30次,症状与普通肠炎相似,误诊和漏诊率很高。若出现持续腹泻、腹痛、便血、不明原因消瘦等症状,一定要及时找炎症性肠病专科医生就诊。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