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克氏錐蟲

鎖定
克氏錐蟲是錐蟲屬的一種原生生物,又譯枯氏錐蟲,屬人體糞源性錐蟲,是克氏錐蟲病,或稱恰加斯病的病原體,傳播媒介為椎蝽。本蟲主要分佈於南美和中美,故又稱美洲錐蟲病。雌性或雄性錐蝽的成蟲、幼蟲、若蟲都能吸血。當染蟲錐蝽吸血時,鞭毛體隨錐蝽糞便排出並經皮膚傷口或粘膜進入人體。
中文學名
克氏錐蟲
拉丁學名
Trypanosoma cruzi
原生生物界
眼蟲門
動質體綱
錐體蟲目
錐蟲科
錐蟲屬
克氏錐蟲

克氏錐蟲簡介

克氏錐蟲(Trypanosoma cruzi Chagas,1909),又譯枯氏錐蟲,屬人體糞源性錐蟲,是克氏錐蟲病,或稱恰加斯病(Chagas' disease)的病原體,傳播媒介為椎蝽。本蟲主要分佈於南美和中美,故又稱美洲錐蟲病。

克氏錐蟲生活史

錐蝽是克氏錐蟲的傳播媒介,克氏錐蟲寄生在鏈蝽的消化道內,當嗜血錐蝽從人體內吸入含克氏錐蟲的錐鞭毛體的血液後,14-20時後轉變為無鞭毛體,然後再轉變為球鞭毛體進入錐蝽中腸,發育成為小型上鞭毛體,增殖後產生大型上鞭毛體,3-4天后上鞭毛體出現於直腸並附着於上皮細胞上。第5天后上鞭毛體變圓,發育為循環後期錐鞭毛體。此時當錐蝽吸血時,排出含有循環後期錐鞭毛體的糞便,錐鞭毛體經皮膚或黏膜的創口侵入人體。侵入局部的錐鞭毛體進入未梢血液或附近的網狀內皮細胞。血液內的錐鞭毛體侵入組織細胞,轉變為無鞭毛體,無鞭毛體進行增殖,形成假囊(充滿無鞭毛體的細胞),5天后一部分無鞭毛體經上鞭毛體轉變為錐鞭毛體。錐鞭毛體破假囊而出,進入血流,再侵入新的組織細胞。如此循環往復,維持在宿主體內的感染。當錐蝽吸血史,可傳給新的宿主 [1] 

克氏錐蟲種類

克氏錐蟲在它的生活史中,因寄生環境不同,有三種不同形體:無鞭毛體、上鞭毛體和錐鞭毛體。
①無鞭毛體(amastigote):存在於細胞內,球形或卵圓形,大小為2.4-6.5μm,具核和動基體,無鞭毛或有很短鞭毛。
②上鞭毛體:存在於錐蝽的消化道內,紡錘形,長約20-40μm,動基體在核的前方遊離鞭毛自核的前方發出。上述兩種類型均行二分裂繁殖。
克氏錐蟲
克氏錐蟲(5張)
③錐鞭毛體:存在於血液或錐蝽的後腸內(循環後期錐鞭毛體),長寬11.7-30.4×0.7-5.9μm。遊離鞭毛自核的後方發出。在血液內,外形彎曲如新月狀。侵入細胞或吸血時進入錐蝽消化道。本期蟲體不進行增殖。

克氏錐蟲傳播及繁殖

傳播媒介為錐蝽,可棲息於人房內,多夜間吸血。主要蟲種為騷擾蝽(Triatoma infestans)、長紅錐蝽(Rhodnius prolixus)、大錐蝽(Panstrongylus megistus)、泥色錐蝽(T.sordida)等。
雌性或雄性錐蝽的成蟲、幼蟲、若蟲都能吸血。當錐蝽自人體或哺乳動物吸入含有錐鞭毛體的血液,數小時後,錐鞭毛體在前腸內失去遊鞭毛,約在14-20小時後,轉變為無鞭毛體,在細胞內以二分裂增殖。然後再轉變為球鞭毛體(spheromastigote)進入中腸,發育為上鞭毛體。上鞭毛體以二分裂法增殖,發育為大型上鞭毛體。約在吸血後第3、4天,上鞭毛體出現於直腸,並附着於上皮細胞上。第5天后,上鞭毛體變圓,發育為循環後期錐鞭毛體。當染蟲錐蝽吸血時,鞭毛體隨錐蝽糞便排出並經皮膚傷口或粘膜進入人體。
血液內的錐鞭毛體侵入組織細胞內轉變為鞭毛體,增殖後形成假包囊。錐鞭毛體破假囊而出進入血液,再侵入新的組織細胞。
此外,宿主還可通過輸血、母乳、胎盤或食入被傳染性錐蝽糞便污染的食物而獲得感染。

克氏錐蟲診斷

在急性期,血中錐鞭毛體數量多,可採用血膜染色法(薄、厚血膜)檢査。在慢性期,血中錐蟲數量少,可用血液接種小鼠或用NNN培養基培養,或用動物接種法診斷,即用人工飼養的錐蝽幼蟲飼食受檢者血液,10-30d檢查錐春腸道內有無錐蟲。慢性期也可用免疫學方法、PCR及DNA探針技術檢測。

克氏錐蟲流行

克氏錐蟲病廣泛分佈於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在居住條件差的農村流行,感染者在1000萬以上,主要是兒童。多種哺乳動物可作為克氏錐蟲的保蟲宿主,如犬、貓、豬、家鼠、狐、犰狳、袋鼠、浣熊等。克氏錐蟲通過錐蝽在野生動物之間、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之間及人羣之間傳播。傳播媒介錐蝽,可棲息於人房內,多夜間吸血,主要蟲種為騷擾蝽、長紅錐蝽、大錐蝽、泥色錐蝽。

克氏錐蟲防治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硝呋莫司是唯一試用的抗克氏錐蟲藥,對急性期有一定效果,可明顯縮短錐蟲血癥的持續時間,減輕臨牀症狀,減少病死率。防止錐蝽孳生應改善居住條件和房屋結構,滯留噴灑殺蟲劑可殺滅室內錐蝽,可有效防止感染 [2] 
參考資料
  • 1.    張峯,崔巍主編,北京協和醫院寄生蟲彩色圖譜=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color atlas of parasites,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01,第35頁
  • 2.    孫新,陳曉寧主編;段義農,包兆勝,湛孝東副主編;王中全,包兆勝,劉麗華等編,人體寄生蟲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04,第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