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克拉科夫起義

鎖定
克拉科夫起義,是指波蘭克拉科夫人民反抗奧地利佔領軍的起義。 [1] 
1923年11月6—7日,波蘭克拉科夫城工人,為反抗地主資產階級政府懲治罷工職工而舉行的武裝起義。起義工人曾控制全城達36小時之久,在戰鬥中犧牲50人,傷500多人。由於波蘭社會黨以欺騙手段解除了工人武裝,起義失敗。 [2] 
起義首次把民族解放和社會革命結合起來,推動了19世紀40—50年代一系列歐洲國家的民族民主革命。 在波蘭民族解放運動史上和歐洲革命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3] 
中文名
克拉科夫起義
發生時間
1923年11月
發生地點
波蘭
主要人物
工人等

克拉科夫起義1846年起義

波蘭發行克拉科夫起義100週年紀念
波蘭發行克拉科夫起義100週年紀念(2張)
克拉科夫起義 Cracow Uprising 1846年波蘭克拉科夫人民反抗奧地利統治的起義。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根據維也納會議決定,克拉科夫於1815年成為自由市。它雖處於奧地利、俄國和普魯士的保護之下,但卻是獨立波蘭(此時的議會波蘭王國從屬於俄羅斯帝國)依然存在的重要象徵。1830年以後,克拉科夫成為波蘭愛國志士進行文化和政治活動的中心。1833-1846年間,秘密的波蘭革命者為爭取國家獨立曾進行過多次嘗試,但均告失敗。1845年秋,波蘭各地的獨立運動領導人確定於1846年2月22日在俄、普、奧3國佔領區同時發動起義,並就成立波蘭共和國民族政府達成了協議。由於叛徒告密,普魯士政府於1846年2月進行大逮捕,普佔區的革命組織被摧殘殆盡。在波蘭王國,俄國沙皇政府也破壞了華沙的革命組織。只有克拉科夫的革命組織未受損害。1846年2-3月,民主主義革命領導人楊·提索夫斯基(Jan Tyssowski,1811-1857)及其他革命者,在奧屬加利西亞(Galicia)地區發動起義。奧地利認為克拉科夫是叛亂的策源地,隨即向該市派兵。2月18日,奧地利軍隊開入克拉科夫,形勢危急。2月20日夜,克拉科夫的革命民主派毅然舉行起義,向奧軍發動進攻。城郊工人和農民聞訊馳援,奧軍敗退。2月22日,克拉科夫解放,宣告成立共和國,組成民族政府,發表了《告波蘭人民書》,宣佈廢除勞役制和封建等級特權,號召全體波蘭人民為民族獨立而戰。奧地利政府一面派軍隊鎮壓革命,一面欺騙加里西亞農民,煽動他們反對起義者。2月26日,起義軍在格多夫被奧軍和受騙的加里西亞農民擊敗。2月27日,起義領導人E.鄧波夫斯基遭奧軍伏擊,中彈身亡。沙俄軍隊也乘機襲擊起義軍。3月4日,俄、奧軍隊相繼進入克拉科夫,起義失敗。克拉科夫及其附近地區被併入奧地利帝國版圖。克拉科夫起義是波蘭第一次民族民主革命,是歐洲1848年革命的前奏 [4] 

克拉科夫起義1923年起義

1923年波蘭工人反對通貨膨脹和政府迫害的自發起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蘭第二共和國的政治、經濟危機日益嚴重,生產下降,工人失業,通貨膨脹,民不聊生。工人頻頻罷工,規模越來越大,1923年罷工人數達85萬。從7月起,罷工工人不斷同警察和軍隊發生流血衝突。10月,為抗議軍警槍殺和逮捕工人,克拉科夫鐵路工人舉行總罷工。10月29日,政府發佈通令,徵召1893~1901年出生的鐵路工人入伍,拒絕入伍者以逃兵論處。11月4日,政府頒佈通令,在華沙、羅茲、克拉科夫等城市設立戰地法庭。11月5日,波蘭工人舉行全國總罷工。克拉科夫工人率先停止工作,政府調集大批警察和軍隊前來鎮壓。11月6日清晨,工人從全市各地前往杜納耶夫斯基大街工人俱樂部集中,被警察和軍隊封鎖。雙方發生流血衝突。士兵中有許多人是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的農民,不滿政府的民族壓迫政策,同情工人,自動放下武器。工人們繳獲大量槍支,控制了大部分市區。當起義工人同前來增援的政府軍激戰時,波蘭社會黨和工會領導人同政府舉行談判,政府宣佈取消鐵路軍事化和設立戰地法庭的通令,命令警察和軍隊從克拉科夫撤退,11月7日,工人放下武器,起義遂告結束。
參考資料
  • 1.    熊武一,周家法 總編;卓名信,厲新光,徐繼昌等 主編.軍事大辭海·上.北京:長城出版社.2000.第1464頁.
  • 2.    陳顯泗 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第682頁.
  • 3.    中共中央編譯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 編;李宗禹,張文煥 主編.新編世界社會主義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第580頁.
  • 4.    劉祖熙.《中國大百科全書 外國曆史Ⅰ》 克拉科夫起義: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0-1-1 :第4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