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克孜爾千佛洞

鎖定
克孜爾千佛洞(Kezil Thousand-Buddha Grottoes),又稱克孜爾石窟或赫色爾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鄉的明屋達格山,石窟始鑿於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初葉,早於敦煌莫高窟300年,於8世紀後逐漸被廢棄,窟羣分谷西區、谷內區、谷東區和後山區,綿延3千米,共有石窟251個,現有編號的洞窟有236個,內存壁畫約1萬平方米。 [6-7] 
克孜爾千佛洞石窟羣始鑿於公元3世紀後期,於8世紀後期逐漸衰落。克孜爾千佛洞藝術是洞窟、雕塑、和壁畫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形成獨有的龜茲風格,從中可以窺見古代佛教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流傳和演變的脈絡,對於研究中國佛教史、美術史、美術理論和古龜茲的社會歷史都有特殊的價值。除了宗教內容以外,還有許多表現耕種、狩獵、商旅來往、音樂舞蹈和民族風貌的畫面,克孜爾千佛洞背倚明屋達格山,南臨渭幹河,是中國修建較早、規模較大的可攣石窟寺羣,也是反映龜茲古國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與敦煌莫高窟齊名,堪稱“中國第二敦煌”,素以優美的壁畫著稱。 [7]  [11-12] 
1961年3月4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4年6月22日,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3] 
中文名
克孜爾千佛洞
外文名
Kezil Thousand-Buddha Grottoes
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 [1] 
所處時代
唐至宋(傳開鑿於三世紀) [3]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1-041-001-008

克孜爾千佛洞歷史沿革

庫車,古稱龜茲,位於塔里木盆地的邊緣,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是古西域北道上的大國。《漢書·西域傳》記載:“龜茲能鑄鐵,有鉛;姑墨出銅。”“搜粟都尉桑弘羊與丞相奏言:故輪台以東捷枝,渠犁皆故國,地廣、饒水草,有溉田五千頃以上,處温和、田美,可益通溝渠,種五穀,與中國同時熟。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或公元1世紀時,佛教傳入龜茲。
公元3世紀,佛教在龜茲進入鼎盛期。而佛教東傳的同時,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宗教建築、雕塑和壁畫藝術,使得龜茲地區出現了大量的石窟羣,產生了令人歎為觀止的龜茲石窟藝術。 [5] 
克孜爾千佛洞大約開鑿於3世紀,5~8世紀達到鼎盛,在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2014年,克孜爾石窟作為“絲綢之路”發現歷程: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  [8]  [10] 
克孜爾千佛洞風光

克孜爾千佛洞建築格局

克孜爾千佛洞現存編號洞窟236個,較完整的135個,留存壁畫的80個。這些石窟一部分是供僧侶居住和坐禪的,另一部分是供僧眾拜佛和講經説法的。壁畫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 [1] 
克孜爾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兩種:一種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產的場所,多為居室加通道結構,室內有灶炕和簡單的生活設施;另一種為佛殿,是供佛徒禮拜和講經説法的地方。佛殿又分為窟室高大、窟門洞開、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長方形、內設塔柱的中心柱窟,還有部分是窟室較為規則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
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規則的修建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單元。從配列的情況看,每個單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見,當年克孜爾千佛洞是龜茲地區一處佛寺櫛比、僧徒比肩的地方。
最能體現克孜爾石窟建築特點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為主室和後室。石窟主室正壁為主尊釋迦佛,兩側壁和窟頂則繪有釋迦牟尼的事蹟如“本生故事”等。看完主室後,應按順時針方向進入後室,觀看佛的“涅盤”像,然後再回到主室,抬頭正好可以觀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彌勒菩薩説法圖。
克孜爾千佛洞洞窟前有一黑色坐像,為龜茲人鳩摩羅什,是漢傳佛教的著名譯師,譯著包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論》《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等。 [1]  [10] 
克孜爾千佛洞全景

克孜爾千佛洞主要洞窟

克孜爾千佛洞綜述

克孜爾千佛洞現存洞窟,有編號的計236個(1-235,新1)。洞窟依自然分佈情況分為四區,即由西向東依次為谷西區、谷內區、谷東區和後山區。
後山區又分為南、北兩區。谷西區,編號為1至80窟,加新發現的新1窟,共81窟。第20a窟編號是另加的,51與52窟併為一窟,實仍為81窟。
谷內區,由81至135窟,編號55個窟。其中西崖81至108窟,計28窟;北崖110至121窟,計12窟;東崖122至135窟,計13窟。
谷東區,包括136至201窟,232至235窟,編號80個窟。
後山區,由202至231窟,編號30個窟。其中南區包括202至219窟及230、231窟,計20窟;北區由220至229窟,計10窟。 [4] 
克孜爾千佛洞洞窟分佈圖 克孜爾千佛洞洞窟分佈圖

克孜爾千佛洞谷西區

第1窟壁畫 飛天 第1窟壁畫 飛天
第1窟:方形窟,縱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東西兩壁及後壁完好,東壁上部刻劃一行龜茲文題記,前壁無存。 [4] 
第2窟:僧房,德國人稱壁爐洞C.D.E(Hohlen gruppe mit dem kamin C.D.E)。西甬道,縱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後端壁開門道通一方形小室,西壁開小龕正對居室門道。居室橫券頂,坍毀,下作出雙層迭澀;西壁灶僅存殘跡,東壁一炕為沙掩埋;前壁毀,後壁完好。 [4] 
第3窟:方形窟,德國人稱壁爐洞B(Höhlen gruppe mit dem kamin B)。前室坍毀。主室橫券頂,坍殘,下作二層迭澀出梟混線;前壁僅存殘垣;東西兩壁有壁畫殘跡,西壁下原繪有並排坐的吹排簫、彈琵琶的二伎樂像,已被剝去;後壁西上角繪王者坐像,側立伎樂像。 [4] 
第4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壁爐洞A(Höhlen gruppe mit dem kamin A)。前室毀,主室縱券頂殘,畫均剝落,下作出雙層迭澀;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每壁二欄六鋪,分格,殘甚;後壁開佛龕,龕周圍原塑菱形山,現無存;前壁僅存殘垣。甬道頂繪菱格圖案。外側壁繪佛遊方行化,東甬道外側壁畫大部被剝走,內側壁繪分舍利。西甬道內側壁繪阿闍世王入浴。後室橫券頂,壁畫剝落,兩端壁畫同於外側壁;前壁上部原繪六信士,下繪焚棺,已被剝去;後壁繪涅槃像。 [4] 
第5窟:僧房,前室僅存兩后角。西甬道坍殘,僅存後部,平頂。居室門道北側壁開方龕,居室為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兩壁殘,西壁灶僅存殘跡,東壁下有一炕。後壁完好,前壁殘。 [4] 
第6窟:僧房,東甬道,縱券頂,後端壁開門道通一方形小室,也為縱券頂。居室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東壁一灶,保存二排方孔,為原灶側護壁遺存,西壁下為一土炕;前壁開窗,坍毀。 [4] 
第7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繪畫地坪洞(Höhle mit dem Freskoboden)。前室無存。主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上繪平頂山、魚、裸身坐菩薩、泳人等;西壁、前壁殘毀,東壁尚存三鋪因緣佛傳;後壁佛龕周圍原塑菱形山,無存,僅留木橛孔。兩甬道頂繪菱格圖案,外側壁繪二列雙幡覆缽舍利塔,內側壁上繪舍利塔,下繪坐佛,每壁共九身。後室橫券頂,畫同於甬道頂;前壁上繪舍利塔,下繪焚棺;西端壁繪二身伎樂菩薩像,東端壁繪辟支佛,僅存頭軀;後壁繪涅槃,地面用白石膏抹平,原有彩繪,現邊緣處尚存土紅色飾帶。 [4] 
第8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佩刀人洞(Höhle der sechzenn Schwertträger)。前室無存。主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每壁一欄三鋪,上部原安枋頭上搭橫枋,塑一列伎樂,已毀;前壁殘,上繪説法,左右各繪二身伎樂飛天,西側下繪二身天王立像,餘殘毀,門西側開一長方龕,東殘毀;後壁佛龕周圍原塑菱形山,無存;龕內壁繪頭光、背光。兩甬道頂繪菱格圖案,內外側壁原各繪四身供養人,佩長劍,前一人下跪侍者托盤,壁畫已被人剝去。後室橫券頂,頂及前壁原繪有伎樂飛天和八國爭分舍利,壁畫也均已被人剝去;兩端壁下鑿像台,東端壁原塑四身立像,上繪樹,西端壁二身,上殘存一伎樂飛天;後壁下鑿涅槃台,上有橛孔若干,原為要置影塑舉哀弟子像所設,弟子像現已無存。 [4] 
第8窟壁畫
第9窟:方形窟,前室坍殘,僅存西壁。主室為穹窿頂,下作出雙層迭澀並梟混線。 [4] 
第10窟:僧房,西甬道,縱券頂,下作出雙層迭澀並梟混線,後端壁開龕。居室為橫券頂,下作出雙層迭澀並梟混線,東壁保存一壁灶,西壁下有一炕,前壁中開窗,後壁刻有韓樂然1947年的題記。 [4] 
第11窟:方形窟,橫券頂,前壁殘毀,餘壁完好,泥皮均已剝落。 [4] 
第12窟:方形窟,縱券頂,下作出雙層迭澀並梟混線。前壁及兩壁坍毀,後壁西側繪一比丘跪像。 [4] 
第13窟:中心柱窟,主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圖,兩側繪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中繪有平頂山、魚、裸身坐菩薩像、泳人等;東西兩壁大部殘,原繪因緣佛傳,前壁毀,後壁佛龕周圍塑菱形山,保存較好,龕內頂鑿一小穹窿。兩甬道頂部繪菱格圖案,東甬道外側壁殘存幾座雙幡覆缽舍利塔,餘畫均被剝去。後室橫券頂,四壁均被剝去,地面用白石膏抹平,甬道及後室地面邊緣處尚存土紅色蓮花紋飾。 [4] 
第14窟:方形窟,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大部剝落,兩側繪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西側存立佛像一身,門上圓拱壁內繪兜率天宮説法,殘,東西兩壁各繪二欄六鋪因緣佛傳。後壁正中開龕,兩側各繪二身禮佛菩薩像,上繪蓮座坐佛,下繪菱格圖案。整窟壁畫色彩鮮麗。石膏地坪,邊緣存土紅色飾帶。 [4] 
第14窟壁畫
第15窟:僧房,東甬道,平頂。東壁龕正對居室門道,後端壁開門道通方形小室,小室為平頂。居室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東壁殘留一灶,其南側開一小龕,西壁下為土炕,殘,前壁坍毀。 [4] 
第16窟:方形窟,縱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各壁均未抹泥皮。東壁繪一禪定僧人像。 [4] 
第17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菩薩圓拱洞(Hohle mitdem Bodhisattvage wolbe)。前室殘毀,僅存東西兩壁後下部殘垣。主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每壁二欄八鋪,分格,西壁保存較好,東壁尚存四鋪;門上圓拱壁繪兜率天宮説法;後壁佛龕周圍原塑菱形山,已無存,龕內頂鑿一小穹窿形。兩甬道頂繪菱格圖案,東甬道外側壁前部繪佛,佛身及背光內繪小佛、菩薩像:甬道側壁繪二列雙幡覆缽舍利塔,塔內上繪坐佛,下繪舍利盒。後室兩端壁開金,後壁繪涅槃。 [4] 
第17窟壁畫
第18窟:僧房,西甬道殘,平頂,西壁開龕,後壁通一小室,方形平頂。居室,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西壁殘存一灶,後壁尚存,餘壁均殘。 [4] 
第17窟 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説法圖 第17窟 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説法圖
第19窟:僧房,東甬道殘,東壁開龕。後端壁通方形小室,頂毀,西壁開龕。居室方形,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兩壁及頂均殘,東壁殘存一灶,西壁下為土炕。 [4] 
第20a窟:中心柱窟,主室大部坍毀,殘存東壁及正壁。甬道前後有門楣,東甬道毀殘。後室橫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後壁下部兩側開龕。整窟鑿削規整,無泥皮。 [4] 
第20窟:僧房,東甬道,縱券頂,下作出兩層迭澀並梟混線;東壁刻劃一人騎馬,西壁刻龜茲文題記及一孔雀。居室為橫券頂,下作出兩層迭澀並梟混線;東壁殘存一灶,前壁、東壁及頂壁大部毀,西壁完好。 [4] 
第21窟:龕室,縱券頂,前壁中開門道。各壁完好,無泥皮。 [4] 
第22窟:僧房,西甬道,縱券頂,下作出兩層迭澀並梟混線。居室為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西壁殘存一灶,東壁下一殘炕,前壁毀,西壁與頂殘。 [4] 
第23窟:中心柱窟,主室平頂,前壁毀,後壁無佛龕。東甬道及後室未鑿成。 [4] 
第24窟:僧房,西甬道,平頂。西壁開龕;後端壁通一小室,為方形平頂。居室為橫券頂,下作一層迭澀;西壁殘存一灶,東壁下有一炕,前壁中開窗。 [4] 
第25窟:僧房,東甬道,平頂,僅存後端壁。居室,橫券頂,僅存後壁。 [4] 
第26窟:方形窟,縱券頂,前壁中開圓拱門,各壁完好。無畫。 [4] 
第27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壁龕洞(Nischenhöhle)。前室坍毀。主室,方頂,原鑿平茶十六格,現存十四格,中繪蓮花;東西兩壁開龕,西壁三列,共十三龕,東壁殘存二列四龕,龕上繪寶蓋;前壁殘存西側壁,開長方龕;門上繪兜率天宮説法,西側存八身聽法菩薩像,下作出一層迭澀,迭澀下繪有坐佛一身、比丘二身;後壁佛龕與後室鑿通遂成一隧道。其頂為券頂,前高後低,兩側各鑿三豎列小龕計二十七個,龕上中部又鑿有三列小龕計八個,龕內泥皮大都剝落。兩甬道門開於左右後側,頂繪菱格圖案,西甬道內側壁繪有立佛像三鋪,東甬道內側壁繪五身供養人;兩甬道外側壁繪佛遊方行化,多殘。後室,橫券頂,頂繪菱格圖案;前壁中部可通主室,其西側繪焚棺,東側繪分舍利;後壁原繪佛涅槃,已剝落。 [4] 
第28窟:方形窟,覆鬥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及左右壁坍毀,後壁並列開二龕,無畫。 [4] 
第29窟:僧房,東甬道殘毀,僅存東壁一小龕。居室橫券頂,僅存後壁和西壁。 [4] 
第30窟:僧房,東甬道坍殘,平頂。居室殘,橫券頂,現保存西壁和後壁。 [4] 
第31窟:方形窟,橫券頂殘,下作出一層迭澀,兩壁及前壁均毀,後壁完好,西側開一小龕。
第32窟:中心柱窟,前室坍毀。主室縱券頂,中脊壁畫剝落,兩側繪因緣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殘,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已漫漶。後壁佛龕周圍,原塑菱形山,全殘。兩甬道及後室壁畫無存,後室為橫券頂。 [4] 
第33窟:方形窟,穹窿頂殘,下沿繪三角垂帳紋,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坍毀,西壁殘,東壁完好,後壁東側繪一身立佛,殘。 [4] 
第34窟:中心柱窟,前室坍毀。主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前壁坍毀,後壁佛龕周圍塑菱形山,全殘;東西兩壁上保存一橫列方孔,西壁下繪因緣佛傳,殘,東壁畫無存。甬道前後有門楣,頂繪菱格圖案,下作出兩層迭澀並梟混線;東甬道外側壁僅存一供養人像。後室橫券頂,繪伎樂飛天,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前壁繪八王分舍利,後壁鑿涅槃台,兩端壁前半部鑿出低台,各壁畫僅存殘跡。 [4] 
第35窟:僧房,東甬道,平頂。後端壁通一小室,為方形平頂。居室,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東壁殘存一灶,西壁下土炕,殘。前壁中開窗,殘。 [4] 
第36~37窟:下層一室,上層二室。37窟德國人稱修道院洞(Das Sogenannte Kloster)。下層方形平頂,鑿有階道,通上層。上層平頂,一室方形平茶頂,頂壁均殘。此室開門道通另一室,為僧房,橫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東壁殘存一灶,前壁開窗。 [4] 
第38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音樂家合唱洞(Höhle mit dem musikerchor)。前有窟檐已毀,僅存一橫排方孔。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本生和因緣故事,上下交錯排列,部分菱格被剝走,下作出一層迭澀,中繪水中動物、寶珠等;東西兩壁上部各橫列七組天宮伎樂,每組二身,於龕楣下或奏或舞,下部繪因緣佛傳,每壁一欄三鋪;前壁左右開龕,上繪思惟菩薩一身,下畫供養人,殘;門上圓拱壁面繪兜率天宮説法;後壁佛龕周圍塑菱形山,全殘。甬道頂繪菱格圖案,內外側壁下部繪四幡覆缽舍利塔,塔中有坐佛。橫券頂,繪菱格圖案;前壁並開二龕,龕下繪四幡覆缽舍利塔,中繪舍利盒;兩端壁壁畫同於甬道外側壁,後壁繪涅槃。 [4] 
第38窟壁畫
第39窟:方形窟,穹窿頂,下作出雙層迭澀並梟混線。前壁坍殘,東壁繪有一土紅色菩薩頭像,四壁均有龜茲文題記。 [4] 
第40窟:僧房,西甬道,平頂,後端壁中鑿一龕。甬道西壁開龕正對居室門道,居室為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西壁殘存一灶,其南側有一小方龕,前壁開窗。 [4] 
第41窟:方形窟,平頂殘。前壁、東壁坍毀,西壁殘,後壁正中開方龕。 [4] 
第42窟:僧房,前有廊檐遺蹟,僅存一橫列方孔。東甬道,縱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後端壁正中開龕。居室,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東壁殘存一灶,前壁窗,殘。 [4] 
第43窟:中心柱窟,窟前廊檐遺蹟僅存一列方孔,與42窟共有。主室,縱券頂,無畫,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左右開龕,無畫;東西兩壁各繪未完成的三身立佛;正壁佛龕內陰刻“寂然而靜”四字,下有“乾隆四十年五月廿十日,燕人法虛、門龍,燕人烏什哈達,富神”題款。兩甬道,前後有門楣,東甬道頂東繪一小鋪鹿野苑説法,西甬道頂東繪四坐佛,西有豎行“惠燈”題字。內側壁繪四幡覆缽舍利塔,外側壁繪一坐佛,殘。後室,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兩端壁下鑿有二台,除涅槃台前側有聯珠紋裝飾外,餘均未繪。 [4] 
第44窟:異形窟,平頂,前壁、西壁大部坍毀,東壁完好。地面鑿有四小坑。 [4] 
第45窟:異形窟,殘毀,僅存後壁與西壁,兩壁連接處鑿有一洞。 [4] 
第46窟:方形窟,大部坍毀,頂前部為平頂,後部為橫券頂,兩壁殘,西壁開一大龕。 [4] 
第47窟:大像窟。主室高大,縱券頂,前部殘:後壁上下鑿有圓孔若干,前鑿出佛台基,東西兩壁略殘,每壁保留五橫列方孔,每列孔中原安枋木以託平台,平台上塑列像,平台、列像皆不存。
壁下沿鑿一長台,其上保留一列圓孔,西壁第二、三列孔間有二身坐佛像殘跡;後壁兩側開雨道通後室。縱券頂繪飛天,殘;外側壁下鑿長台,上保留一列圓孔和一列方孔,孔間壁畫為摩尼寶珠、雨花、坐佛等;內側壁開龕,龕內側繪菩薩或立佛,龕外上下繪坐佛和立佛。
西甬道門壁上彎月形壁面繪坐佛,旁繪菩薩像;東甬道門壁畫剝落,西甬道內側壁龕後側泥皮三層,層層繪畫,後下角處表層繪有龍王夫婦像;外側壁前下部繪一護法天王像,殘。兩甬道後部無門道,直接聯通後室,後室寬敞,橫券頂,其上繪伎樂飛天,殘;後壁下鑿涅槃台,台前側作出二層梟混線,泥皮三層,層層繪邊飾圖案,壁上部保留一列方孔,中繪頭光、背光,光圈內繪鴿子銜環,或繪小立佛;兩端壁上部各保存一列方孔,東端壁後半部繪舉哀弟子,西端壁後半部繪頭光,前半部下(涅槃台前)繪捨身飼虎一鋪;前壁下作長台,中開龕,兩側各保存一圓孔,龕上存孔二列,上下相對。龕內外側壁繪立佛。 [4] 
第48 飛天 第48 飛天
第48窟:大像窟,主室縱券頂殘;東西兩壁殘。後壁兩側開甬道入後室。甬道,平頂,繪摩尼寶珠、寶環等;甬道內側壁開龕,西甬道內側壁後部壁畫重層,表層繪毗盧遮那佛,身上和頭光中畫眾多小立佛;東甬道內側壁後部繪菩薩像,外側壁下鑿長台,壁西側繪一菩薩立於蓮花上,東甬道門壁畫剝落。後室,橫券頂,上繪飛天八身;後壁下鑿涅槃台,台前側作出梟混線,涅槃台東上繪舉哀弟子;前壁下開龕,龕上保存一列三組圓孔,孔間繪立佛;龕兩側繪坐佛,佛周圍繪眾多小坐佛,龕內側每壁繪一脅侍菩薩像。 [4] 
第49窟:方形窟,分前後室,前室橫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前壁坍毀,後壁開門道通後室。後室縱券頂,下作出雙層迭澀並梟混線,後壁中繪高僧結跏趺坐像。 [4] 
第50窟:異形窟,主室大部坍殘。前壁毀,東西兩壁殘,後壁由西至東鑿有三小室。 [4] 
第51~52窟:僧房,東甬道(編號52),縱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後端壁開門道通一小室,方形平頂,門道前兩側開龕。居室毀殘,橫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東壁殘存一灶,兩壁及頂殘,前壁坍毀。 [4] 
第53窟:方形窟,前室殘,平頂,僅存後壁,西側開門道通後室。後室平頂,東壁與後壁前鑿出直角形石台。 [4] 
第54窟:方形窟,分東西二室,西室方形平頂,前壁毀,餘壁完好,東壁開門道通東室。東室方形平頂,前壁毀,東壁殘,餘壁完好,整窟泥皮剝落。 [4] 
第55窟:僧房,西甬道僅存後端壁,壁中開龕。居室,坍殘,橫券頂,僅存後壁及西壁後部。 [4] 
第56窟:方形窟,窟室高大,前部坍毀。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東壁中迭澀下存一豎行三方孔,似為灶北側護壁遺蹟。 [4] 
第57窟:僧房,前室殘毀,窟頂形制不明,僅存後壁與東壁。後壁開窗可通居室,東壁開通58窟的甬道,甬道平頂。此甬道東壁開門道通一方形平頂的小室。居室橫券頂,後壁東開小龕,東壁殘存一灶,前壁窗西開小龕。 [4] 
第58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戴盔洞(Höhle der Behelmten)。主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東西兩壁為因緣佛傳,每壁二欄八鋪,底沿繪裝飾紋帶;前壁已坍毀,後壁佛龕上繪因緣佛傳故事,兩側繪禮佛菩薩像,龕內後壁繪一菩薩坐像。頂繪託體立佛,兩側壁上部繪菱格動植物圖案;東甬道內側壁下部繪供養比丘四身,西甬道內側壁下半部繪供養人四身,前一人為侍者。外側壁下部連同後室兩端壁繪豎方格畫,每壁五格,每格繪一伎樂天人立像。後室高度同於甬道,橫券頂,壁畫內容同甬道頂。前後壁上部繪菱格動植物圖案,後壁下部繪分舍利,東側壁畫被盜鑿,西側開通57窟的甬道,前壁下部繪涅槃。 [4] 
第59窟:方形窟,後半部為橫券頂,前半部為平頂,前壁坍毀,兩壁及頂壁殘,後壁完好。 [4] 
第60窟:德國人稱最大洞(Gröbte Höhle)。主室下部被泥沙和崩石堆滿,縱券頂,前高後低。前部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因緣故事,均殘,後部繪伎樂飛天;前壁無存;東西兩壁有各種形狀的孔眼和凹槽,其前尚有大片壁畫為泥漿覆蓋;東壁前部、西壁中部各開一平頂方形室,無畫:主室兩壁下部鑿一長台,兩長台前側面繪聯珠對鳥紋帶,台上側壁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繪背光,側繪脅侍像,上部三排分繪樹、人及車等,東前部壁畫被盜鑿。主室中部前半圓形台基和後面的長方台基相連。 [4] 
第60窟 對鳥連珠紋 第60窟 對鳥連珠紋
第61窟:僧房,東甬道,平頂,僅存後端壁。居室,平頂,僅存後壁。 [4] 
第62窟:方形窟,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殘,東窗西門,西壁殘存一灶。 [4] 
第63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迦葉波洞(KasyapaHohle)。前室無存。主室縱券頂,中脊壁畫剝落,兩側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前壁坍殘,僅存門東側一部分,繪袒右立佛,頭上繪寶蓋;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西壁殘;後壁佛龕上殘存伎樂天人、眾天王和坐禪仙人等,兩側繪禮佛菩薩像。兩甬道頂繪拄杖立佛,外側壁上作出一層迭澀,下為長台,台上壁面存有原來豎塑像用的橛孔,內側壁畫無存。後室橫券頂,壁畫同於甬道頂,後壁上作出一層迭澀,下部為長台,台上壁面存有原豎塑像用的橛孔,前壁殘存降伏火龍的壁畫。 [4] 
第64窟:方形窟,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殘,東門西窗。西壁下一炕,兩端接前後壁。東壁坍毀,後壁完好。 [4] 
第65窟:十字形異形窟,主室,橫券頂,前壁坍毀。後壁中開小室,方形平頂。 [4] 
第66窟:異形窟,德國人稱紅穹頂洞B(Rotkuppelhöhle B)。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殘,東門西窗。後壁東側開龕。東壁殘,存後上角,西壁下部鑿有平列的三個凹坑。 [4] 
第67窟:方形窟,德國人稱紅穹頂洞A(Rotkuppelhohle A)。前室毀。主室,穹窿頂,前部殘,中心繪一蓮花,下作十二條幅紅紫相間的孔雀尾花紋,頂下西北三角壁面繪飛天羣像,下作出五層迭澀,上繪各種紋飾。前壁坍殘,僅存東側牆垣。後壁整壁繪圖一鋪,兩壁每壁原繪畫三列,西壁坍殘,僅存比丘像四身,東壁上列壁畫被人剝去,中列繪山水人物,下列畫無存。 [4] 
第68窟:僧房,西甬道,平頂,僅存後端壁與西壁小部分。居室、橫券頂殘,下作出雙層迭澀,僅存後壁。 [4] 
新1窟:中心柱窟,前室、前壁及頂坍毀,兩壁殘。主室頂、門壁均毀。兩壁下為長台,中保存一橫排方孔,長台和方孔上殘存有原豎塑像用的二列橛孔,橛孔間繪菩薩像。後壁及佛龕毀。西甬道頂毀,外側壁下為一長台,立塑像三身,現存下半身,塑像間壁面繪菩薩像。內側壁繪因緣佛傳二鋪,現僅存佛座部分。 [4] 
東甬道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動植物圖案,兩側壁坍毀。後室橫券頂,繪飛天,後壁下為涅槃台,上存泥塑卧佛一身,部分殘毀。壁面東上部繪舉哀天人,西端壁繪摩尼寶珠、雨花等,東端壁坍毀。前壁殘,繪分舍利。 [4] 
第69窟:中心柱窟,前室套鬥頂殘毀。前壁殘,西壁毀。東壁完好,下鑿一長台,壁上存原豎塑像用的橛孔二列。後壁中開門道人主室,門上及左右存有原豎塑像用的橛孔,孔間繪菩薩像,主室縱券頂,中脊崩坍,兩側繪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層迭澀;門上圓拱壁面繪鹿野苑初轉法輪,右下為龜茲服裝男女供養人像,男供養人頭上有龜茲文題記:兩壁下均有長台,壁上存原豎塑像用的橛孔,孔眼間上部繪菩薩像,下繪供養人像,兩壁後端各繪託體立佛一身:後壁佛龕外原塑菱形山,現僅存橛孔,兩甬道頂及內側壁坍毀,西甬道外側壁繪因緣佛傳一鋪,東甬道外側壁前繪一立佛,後部開龕。橫券頂上繪伎樂天,券頂前半部邊緣繪有六天王頭像,均殘。後壁下鑿涅槃台,台上壁面繪火焰及舉哀弟子像;西端壁前繪一辟支佛,後繪一比丘,均殘。東端壁繪舉哀菩薩像,前壁坍毀。 [4] 
第69窟 鹿野苑説法圖 第69窟 鹿野苑説法圖
第70窟:大像窟,頂坍毀,後壁中有二橫槽,上下殘存原豎塑像用孔眼若干,下作出三層迭澀。後壁繪有佛涅槃,已漫漶不清。兩壁前後開盒,龕上存有原豎塑像時開鑿的孔眼若干,前壁毀。 [4] 
第71窟:異形窟,縱券頂,中有一縱向通道。兩側為五個方形大坑,平頂,各坑口與通道相通,坑頂略低於通道頂。 [4] 
第72窟:方形窟,縱券頂,前壁已坍毀,東西兩壁略殘,西壁有一長方形槽,後壁完好。 [4] 
第73窟:僧房,西甬道,頂坍毀,後端壁中開龕。居室頂及前壁均已坍毀。 [4] 
第74窟:方形窟,縱券頂,南壁毀,北壁完好,後壁中開金形室,前壁無存。窟南存一橫券頂的方形小室後壁。 [4] 
第75窟:僧房,前室殘,頂坍毀,下層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後壁中開窗通居室,居室東西兩壁殘。東壁中部開門道人甬道,雨道為縱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東壁下掘方坑,正對居室門道,後端壁中開龕。居室為橫券頂,下作出一層選澀,東壁殘存一灶。甬道兩壁及居室有龜茲文題記。 [4] 
第77窟 舞帛伎樂 第77窟 舞帛伎樂
第76窟:方形窟,德國人稱孔雀洞(Pfauenhöhle),前室殘,頂毀,兩壁殘,西壁僅存降魔中的若干頭像,東壁畫無存:前壁坍毀,後壁中開門道通主室,門道東側壁下部繪一供養人,殘存上半身,主室為方形,穹窿頂,頂內尚殘留六條幅孔雀尾圖案,其下四角平面原繪伎樂天已被剝走,室中設一方形束腰佛壇,佛壇後面露有一空洞:東壁有一方形大龕,為一盈形頂方形窟的殘部,四壁畫繪有立佛、伎樂天人。門壁兩側下原繪有供養比丘、供養人像和龜茲文題記,均已被剝走。餘壁下繪三列方格佛傳故事,西壁存十二鋪,下列一鋪,全毀。後壁除上列中和東下角殘存二鋪外,餘皆無存,東壁左下角殘存半鋪。 [4] 
第77窟:大像窟,德國人稱雕像洞(Hohle der Statuen),主室殘,頂毀,東西壁均殘,僅存若干方孔:後壁下殘存一佛壇,其上壁面皆毀。兩甬道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圖案,內繪僧人山中習禪:外側壁下鑿長台,上存有原豎塑像用的橛孔若干,其間繪禮佛菩薩像;雨道頂下沿繪有一列伎樂菩薩像,內側壁繪列佛,雨道門上圓拱壁面繪坐佛,梯形頂,上繪有四橫列長方格,每格內繪一伎樂菩薩立像;後壁下鑿涅槃台,上保存一橫列方孔,下繪舉哀弟子和天人像:兩端壁上部各保存一橫列方孔,西端壁繪有伎樂菩薩像三身,東端壁原繪伎樂天羣像已被人剝去:前壁下鑿長台,上保留一橫列方孔,壁畫剝落。 [4] 
第78窟:僧房,東雨道,頂毀,西壁殘。居室,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後壁有一坑,上部作龕形。東壁與後壁交接處開一圓洞形小室,東壁後側殘存一灶,前壁坍毀。 [4] 
第79窟:僧房,東甬道大部殘,後端壁開小龕,居室,橫券頂,下作出一層選澀,東壁殘存一灶,前壁開窗。 [4] 
第80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火甕洞(Hollentopfhöhle)。主室似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兩側原繪有立佛説法和供養人像,現僅殘存聽法菩薩像:東西兩壁的因緣佛傳,原為每壁二欄六鋪,現唯東壁保存較好;後壁佛龕上繪佛降伏六外道一鋪,兩側繪伎樂菩薩,佛龕下壁畫原繪有本生故事,已無存,佛龕內後壁背光下繪有相向而立的雙獅一對。頂繪菱格圖案,內外側壁繪二列雙幡覆缽舍利塔,上塔中繪坐佛,下塔中繪舍利盒。後室橫券頂,壁畫同於雨道頂,東端壁繪二天神,西端壁繪二伎樂菩薩,後壁繪涅槃。該窟主室原為一僧房居室,東壁中露居室門道,門道南為原僧房東雨道,平頂,後端壁中開門道通一方室,平頂,後壁與西壁交接處開龕,東壁中開一隧道,直通崖壁。 [4] 
80窟 降伏六師外道 80窟 降伏六師外道

克孜爾千佛洞谷內區

第81窟:方形窟,頂及前壁坍毀,東西兩壁殘,每壁殘留畫三鋪,每鋪上繪拱楣,中或繪立佛,或繪雙幡覆缽舍利塔。後壁畫漫漶。 [4] 
第81窟 佛轉故事 第81窟 佛轉故事
第82窟:僧房,德國人稱財寶洞D.E(Schatzhöhle D.E)。北雨道,平頂。居室,縱券頂,殘,下作出一層迭澀。西壁坍毀,後壁殘存一灶,前壁無窗。 [4] 
第83窟:方形窟,德國人稱財寶洞C(SchatzhöhleC),穹窿頂,殘,內繪八瓣綴小花條幅,紅、綠、灰、紫四色相間,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前壁南窗北門,殘。後壁底沿保存一排方孔,原畫被剝去,餘壁繪有紋飾,多剝落。地面中央鑿長方坑。 [4] 
第84窟:方形窟,德國人稱財寶洞B(SchatzhohleB)。穹窿頂,壁畫剝落,前壁坍毀,北壁殘存因緣佛傳三鋪。南壁畫剝落,後壁畫被人剝去。 [4] 
第85窟:小方形窟,德國人稱財寶洞A(SchatzhohleA),前室縱券頂,殘,畫剝落。前壁無存,南壁殘,北壁坍毀,後壁開一門道,門道內北側壁繪一菩薩坐像,後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坐佛,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門上開龕,南北兩壁保存原豎塑像時開鑿的橛孔,其間繪動植物圖案,後壁原塑已毀,僅存項光、背光痕跡,南側上端繪一交腳合十菩薩立像,下繪菩薩立像和坐像。 [4] 
第86窟:僧房,北雨道縱券頂,大部坍毀。北壁殘,後端壁中開龕,居室門道里壁中開龕,居室為覆鬥頂,大部殘,下作出一層迭澀,後壁鑿一方形平頂小室,兩壁及前壁坍毀。 [4] 
第87窟:中心柱窟,主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因緣佛傳故事,殘甚,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及南北兩壁殘毀,後壁佛龕周圍原塑菱形山無存,僅留許多橛孔。南北兩甬道及後室均為橫券頂,壁畫無存。 [4] 
第88窟:方形窟,縱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及南北兩壁殘毀,後壁中開龕,各壁無泥皮。 [4] 
第89窟:方形窟,橫券頂,僅存後壁與北壁。 [4] 
第90窟:方形窟,縱券頂殘,前壁及南北兩壁殘毀。 [4] 
第91窟:中心柱窟。
第92窟:方形窟,德國人稱母猴洞(Höhle mit der Affin),前室坍毀,縱券頂,中脊畫剝落;南側繪菱格山林習禪及各種動物,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前壁殘,圓拱壁內繪一鋪菩薩像,南壁僅存壁畫二欄:北壁畫剝落,後壁繪因緣佛傳。 [4] 
第93窟:方形窟,前室殘,僅存南壁一角,平頂,下作出一層迭澀,主室穹窿頂,中央為凸型蓮花雕飾,內繪十七條幅,下作出一層迭澀。門壁為南窗北門,北壁及前壁窗台內側有一刻劃戰爭場面的畫面,其下刻漢字“來庭俊”餘壁無畫。 [4] 
第94窟:僧房,南雨道,平頂,大部坍毀,南壁毀殘,其後開門道南通一小室,方形平頂,後端壁中開盒,北壁殘,其後開盒,中開門道通居室,居室,縱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毀,南壁毀殘。 [4] 
第95窟:方形窟,覆鬥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坍毀,南北兩壁略殘。後壁有墨書龜茲文題記,另刻有馬、鹿、羊等動物。 [4] 
第96窟:方形窟,穹窿頂,殘,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與西壁殘,四壁原繪方格因緣佛傳,後壁最多,原為六橫排三十鋪,現殘存部分畫面。 [4] 
第97窟:中心柱窟,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雙幡覆缽舍利塔,塔中繪坐佛,下作出一層迭澀,上繪蓮花圖案;南北兩壁繪方格雙幡覆體舍利塔,每壁六排;後壁下殘,佛盒上繪佛降伏外道六師。前壁上繪兜率天説法,兩側壁畫漫漶。兩甬道頂繪立佛像,內外側連同後室兩端壁的壁畫同於主室南北兩壁,後室橫券頂,壁畫同於甬頂,前壁畫同於主室南北兩壁,後壁繪佛涅架。 [4] 
第98窟:中心柱窟,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券頂下沿邊飾為一排九幅伎樂,下作出一層迭澀,上繪蓮花圖案;南北兩壁繪因緣佛傳,後壁佛龕周圍原作動植物影塑,現僅存許多孔眼:前壁門上方圓拱壁面繪降魔,兩側繪供養人。兩甬道頂繪菱格圖案,南甬道內側壁繪河閣世王人浴,外側壁繪佛遊方行化:北甬道內側壁繪分舍利,外側壁繪前坐後立二佛像。壁畫同甬道頂,兩端壁畫同於甬道外側壁畫,前壁繪焚棺,後壁繪涅槃。 [4] 
第99窟:中心柱窟,平頂。主室方橡一面坡頂,由後向前傾斜;南北兩壁上鑿有類似橫枋的檐式建築,分為雙層,上下相疊,下有石枋頭承託,枋頭間繪蓮花圖案,在石檐和頂之間的壁面上可見一列坐佛,石檐下壁面開龕,每列五龕,龕下繪因緣佛傳,二列十鋪:前壁上開一龕,龕兩側各繪一坐佛,門北側繪供養人像,殘,南側無存;後壁佛金上所鑿石檐同於南北兩壁,但略高,龕上畫菱格本生,盒兩側繪伎樂和禮佛菩薩像,龕下壁畫漫漶,兩甬道頂繪立佛,內側壁中開龕,周圍繪菱格圖案;外側壁上繪菱格圖案,下繪佛傳故事,每壁二列四鋪。後室,橫券頂,兩端壁下鑿長台,上繪立佛;前壁中開龕,兩側繪菩薩立像,後壁下鑿涅槃台。 [4] 
第100窟:中心柱窟,主室縱券項,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下沿邊飾繪一列十組樂舞,每組二身伎樂,繪於楣拱式龕楣內,下作出一層迭澀,上繪蓮花圖案;南北兩壁各繪三欄十五鋪方格因緣佛傳,後壁佛拿兩側開龕,上繪飛天伎樂,佛龕與小龕間繪禮佛菩薩像:前壁門上圓拱壁繪兜率天説法,下沿邊飾繪一排七組樂舞,門兩側各繪一立佛,旁為脅侍菩薩立像。兩甬道,前後有門楣,頂繪菱格圖案,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內外側壁繪列佛,旁立供養菩薩像,後室,橫券頂,壁畫同於甬道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各壁均繪列佛。 [4] 
第101窟:中心柱窟,主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並梟混線;南北兩壁上保存一橫列方孔,下繪因緣佛傳,每壁二欄八鋪,南壁僅存上欄二鋪,北壁漫漶:前壁大部坍毀,後壁佛龕周圍原塑菱形山,大部已毀,存有橛孔,前後有門棚,頂繪菱格圖案,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南甬道外側壁繪供養人四身,內側壁繪河闊世王入浴:北甬外側壁畫剝落,內側壁後繪一立佛二菩薩像,後室橫券頂,坍毀,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繪分舍利,南壁繪一菩薩立像。北壁、後壁畫剝落。 [4] 
第102窟:中心柱窟,主室坍毀,僅存後壁。後壁佛龕殘,僅鑿南甬道,為縱券頂,無北甬道,後室未鑿。 [4] 
第103窟:僧房,北甬道,平頂,前坍。居室,橫券頂,殘,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南壁殘,中殘存一灶,北壁、後壁完好,前壁毀殘。 [4] 
第104窟:中心柱窟,主室縱券頂,中脊壁畫剝落,兩側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南北兩壁上保存一橫列方孔,下繪因緣佛傳,每壁三欄十五鋪:後壁佛龕周圍原塑菱形山已無存,僅留橛孔,龕內底鑿一方坑,門坍毀。兩甬道前後有門楣,其頂繪菱格圖案,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外側壁繪供養人,每壁三身,內側壁繪立佛。後室,橫券頂,除後壁外,各壁上沿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其壁畫被煙燻黑,已不能辨識:前壁下鑿一坑,後壁前鑿涅槃台,台前側壁繪邊飾圖案,兩端壁下為長台。 [4] 
第105窟:方形窟,前室大部坍毀,僅存北壁與後壁。北壁殘存一角,後壁上鑿一槽,下殘,南窗北門,後室,橫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南北兩壁及後壁完好,北壁前部刻劃有龜茲文題記,北壁有漢文題字:“開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禮拜。”後壁亦有漢文題記:吾三日款行入山……忽耳人山泉……伴徊畫處……聖庸不可……安定獨……歸官王進,四月十三日禮拜。 [4] 
第106窟:僧房,北雨道坍,平頂,僅存後端壁,居室,殘毀,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北壁毀,頂及南壁僅存殘跡,後壁完好。 [4] 
第107窟:中心柱窟,分南北兩窟,兩窟有打破關係,前壁及頂均坍毀,107A(南窟)現無北壁,107B(北窟)現無南壁,所以107A北甬道與107B南甬道現連成一片,遂成二窟共有的雙拱形頂雨道,107A後室北端壁和107B後室南端壁,均已坍毀。 [4] 
107A窟:主室為縱券頂,殘毀,下作出一層迭澀,上繪蓮花圖案。南壁繪方格雙幡覆缽舍利塔,後壁佛盒殘毀,周圍原塑菱形山,現僅存橛孔。甬道頂繪坐佛,內側壁及南甬道外側壁畫同於主室南壁,後室橫券頂,繪珠寶、團花等,南端壁畫剝落,前壁畫同於主室南壁,後壁繪涅槃。 [4] 
107B窟:主室縱券頂,坍殘,下作出一層迭澀,北壁滿繪千佛,後壁佛龕坍殘。甬道窟頂壁畫剝落,內側壁及北甬道外側壁均繪千佛。後室橫券頂,整室滿繪千佛。 [4] 
第108窟:方形窟,套鬥頂,五層,前壁中開門,各壁完好。藻井內壁畫,已漫漶。 [4] 
第110窟:方形窟,德國人稱階梯洞(Treppenhole),窟前西側有台階通入前室。前室平頂,諸側壁毀,後壁上保存一橫列方孔,中開門道通主室,主室為縱券頂部分坍毀,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坐佛,下作出一層迭澀,上繪蓮花圖案,前壁門上圓拱壁繪兜率天説法,兩側開拿,盒下垂帳紋邊飾下繪供養人。東西兩壁和後壁繪方格佛傳,佛傳邊欄有龜茲文榜題。東西兩壁每壁三欄二十一鋪,東壁一欄七鋪,西壁一欄五鋪,均為人剝走。後壁上部半圓壁面,原繪降魔,也為人剝走,下繪因緣佛傳,三欄十八鋪,現僅殘存幾鋪。兩壁及後壁底沿飾帶繪方格本生故事,亦多殘損。 [4] 
第111窟:方形窟,前室平頂,側壁坍殘,西壁通110窟。東壁前開走廊可通東面,廊後壁開龕。後壁上沿保存一橫列方孔,東部開門通主室。主室為縱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各壁完好,泥皮燻黑,西壁中部有漢文題記:“寶口……僧達磨到此……禮拜遏”。後壁門東上角有“達磨”二字。後室,縱券頂,後壁和東壁開方槽連通形成了形槽,各壁泥皮剝落。 [4] 
第112窟:僧房,窟前有棧道遺蹟,東甬道為縱券頂,後端壁中開龕。居室,橫券頂,西壁及前壁毀殘,東壁殘存一灶,後壁完好。 [4] 
第113窟:方形窟,下臨深壑。窟底坍落,僅存前壁,透過門洞可見此窟後壁和東側壁,前有廊檐(現和114窟走廊聯通),門上一橫列方孔,上下鑿有橫槽。 [4] 
第114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輪藏洞(Hohle mit der Gebetmühle),前有廊檐,西連113窟,廊東壁開門道通115窟,上存一橫列方孔,主室縱券頂,中脊露一縱向凹槽,繪天象,兩側繪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後壁佛龕周圍原塑菱形山已全毀,現僅存橛孔;佛龕內後壁繪一菩薩像,坐於蓮花座上,龕底鑿方坑:東西兩壁上保存一橫列方孔,下繪因緣佛傳,每壁二欄六鋪,壁畫多被剝走。前壁門上圓拱壁面繪有佛説法,其下存一橫列方孔,與東西兩壁方孔等高相接:門兩側開龕,內外皆繪坐佛,門上沿繪一橫列七坐佛,頂繪菱格圖案,外側壁畫剝落,內側壁繪供養比丘,每壁六身。後室券頂,壁畫同雨道頂,兩端壁畫剝落:前壁繪分舍利,後壁西側繪焚棺,東側繪第一次結集。 [4] 
114窟  本生故事畫 114窟 本生故事畫
第115窟:僧房,前室東西兩面坡頂,東西兩壁及頂壁殘,西壁開門道下通114窟走廊,後壁開窗,通居室,東壁開甬道門,甬道,縱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居室作出一層迭澀,東壁殘存一灶,餘壁完好。 [4] 
第116窟:方形窟,前室平頂,東西兩壁前部殘,中部開門道通鄰窟,後壁西窗東門通主室。主室,橫券頂,頂中作一橫長條形平面,下作出二層迭澀,四壁橫貫一道忍冬紋花邊。西壁一幅壁畫,被人破壞,內容不明,東壁中開龕,龕前有龜茲文題記,上部圓拱壁面繪有壁畫。 [4] 
118窟 娛樂太子圖 118窟 娛樂太子圖
第117窟:方形窟,德國人稱重繪洞(Ubermalte Hohle)。前室一面坡頂,上鑿方椽,其間繪坐佛,前壁坍毀,東西兩壁殘,壁畫重層,表層繪坐佛和菩薩像,裏層上部第一排繪伎樂天人,下部不可辨識。後壁中部開門道通主室,門上沿表層繪坐佛,裏層繪一排伎樂天人,門兩側表層壁畫同於東西兩壁,裏層不能辨識。門道內畫僅一層,兩側壁繪立佛,坐佛像,東側壁前開小龕,主室覆鬥頂,壁畫重層,表層繪坐佛,裏層繪立佛。室中設方台,高約10釐米,四壁表層繪千佛,裏層繪畫構圖複雜,內容不可辨識,後壁上部壁畫被人剝去。 [4] 
第118窟:方形窟,德國人稱海馬洞(HippokampenHohle),前室頂似為覆鬥形,兩壁殘,後壁中部開門,左右開窗,主室橫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僧人山林習禪,僅存上部兒列。下作出二層迭澀,四壁上下橫貫兩條邊飾,後壁繪有壁畫,上部壁畫被人利走,下部繪有供養人像,東西兩壁及門壁之門窗間壁面均刻劃有龜茲文題記,壁畫均被人盜走。 [4] 
第118窟 天相圖 第118窟 天相圖
第119窟:大方形窟,前室頂坍。後壁中部開大窗,東門通主室,東壁殘,中部開龕。西壁前部開龕,後部鑿一甬道。甬道縱券頂,西側壁下有石膏面低台,壁上鑿一方龕和一圓龕。東側壁中開龕,甬道後端又設一門(僅存木門限)通主室,主室寬大高敞,橫券頂,西壁殘存一大灶,東壁中部開小龕。該窟主室前壁大窗東下方保存小窗遺蹟,西壁灶後露出一縱券頂,已用泥抹平。可見主室為兩僧房擴鑿而成。 [4] 
第120窟:龕室,為崖壁上一大龕,縱券頂,前壁無,餘壁完好。各壁存有泥皮。 [4] 
第121窟:僧房,西甬道,平頂,居室,橫券頂殘,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坍毀,東壁殘,西壁存灶較他窟保存為好,灶側護壁完整。甬道入口上有若干孔眼,當是原雨道木檐的遺蹟。 [4] 
第123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鴿子銜環洞(Hohle mit dem Ringtragenden Tauben),前室平頂,僅存後壁和北壁後上角,無畫,主室穹窿頂,壁畫兒乎被人剝光,殘存少許邊飾,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及南壁畫也被人剝走。北壁中繪大立佛、背光、項光中繪小立佛,左側上繪二菩薩,其一手握金剛杵,下繪三婆羅門作供養佛狀,右側中下部壁畫被剝走,上部繪三比丘像:後壁佛盒周圍壁畫被剝去,龕內繪平頂山圖案。兩甬道頂壁畫被剝走,內側壁坍壞,畫無存,外側壁繪立佛,後室,橫券頂,畫被人剝去,前後壁坍壞,畫無存,兩端壁畫同於甬道外側壁。 [4] 
第124窟:方形窟,橫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前壁坍毀,北壁殘,南壁前開門道通一走廊,廊後壁上保存一橫列方孔,廊南端壁為125窟甬道北壁前部。 [4] 
第125窟:僧房,北雨道,縱券頂,後端壁中開龕。居室,橫券頂,殘,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坍毀,北壁殘存一灶,後壁中又存一灶,南壁開窗。 [4] 
第126窟:中心柱窟,前室僅存後壁,壁上保存一橫列方孔。主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北側繪菱格坐佛,南側壁畫剝落,下作出一層迭澀;南北兩壁壁畫剝蝕。後壁佛龕上殘存飛天和動植物畫,兩側壁畫剝落:前壁門上圓拱壁面中開龕,龕上繪寶蓋和建築,下殘存三身菩薩頭像;門兩側開龕,龕下繪供養人像,已漫漶,兩甬道內壁畫全剝蝕,後室,橫券頂,壁畫全部剝蝕。 [4] 
第127窟:十字形異形窟,主室已坍,橫券頂殘,下作出雙層迭澀,前壁北部坍毀,中部開門道,北壁殘,南壁完好,後壁中部開方室與門壁門道相對,方室寬度與門道等寬。方室,覆鬥頂,下作出一層迭澀。 [4] 
第128窟:僧房,北雨道殘,僅存後部,平頂,居室,縱券頂,殘,下作出一層迭澀。南北兩壁殘。北壁殘存一灶,前壁坍毀。 [4] 
第129窟:方形窟,德國人稱小半球頂洞(Rleine Kupperhohle),前室坍殘,僅存南壁,南壁中部開龕,後壁中部開門道通主室。穹窿頂,壁畫為人剝走,南北兩壁及後壁原繪因緣佛傳,五欄三十鋪,現大部剝落,前壁門南側上部繪有一飛天,殘。四壁上沿繪有紋飾。 [4] 
第130窟:僧房,南甬道殘,縱券頂。南壁,後端壁中部開龕,居室,橫券頂,下作出一層選澀。南壁、前壁坍毀,北壁、後壁完好。 [4] 
第131窟:方形窟,前室無存。主室套鬥頂,五層,無畫,下作出一層迭澀。南北兩壁及後壁刻劃有動物畫,前壁坍殘。 [4] 
第132窟:方形窟,前室坍殘,左右兩面坡頂。前壁坍毀,南北兩壁大部殘,上有壁畫殘跡。後室,套鬥頂,五層,每層底面四角內繪有一坐佛像,各層邊沿存有紋飾,四壁無畫。前室地面略低於後室。 [4] 
第133窟:方形窟,大部坍毀,窟頂僅存東北角,上繪一天王坐像,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南壁毀北壁,後壁殘,繪因緣佛傳,每壁三欄,每欄可見二鋪。各壁上沿繪一排天宮伎樂。 [4] 
第134窟:長方形窟,縱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北壁、前壁及頂毀,僅存南壁和後壁,南壁保存龜茲文題記一行。後壁中開龕室,織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 [4] 
第135窟:方形窟,為僧房改建,南通道殘,縱券頂。主室即由僧房居室政建而成,為穹窿頂,前部毀殘,內繪樂舞條幅,現存八幅。底沿一圈繪垂帳紋,底面四角繪飛天和天王像,下作出一層迭澀,上繪卷草紋和四出忍冬紋。前壁坍毀。南壁畫無存,後部露一龕,中部露門道接南甬道:北壁、後壁各繪一整鋪因緣佛傳。 [4] 

克孜爾千佛洞谷東區

第136窟:中心柱窟,主室坍毀。南北兩甬道無畫,後室,橫券頂,無畫。 [4] 
第137窟:方形窗。平頂。前壁、西壁毀,後壁、東壁殘,東壁後部開一小龕。 [4] 
第138窟:方形窟,縱券頂,中脊壁畫剝落,兩側繪菱格動植物圖案,下作出一層選澀,東西兩壁殘,後開小龕,龕周圖繪千佛,後壁中開龕,周圍繪數列菩薩像,顏色多剝落。 [4] 
第139窟:大像窟,主室縱券頂,殘,有飛天殘跡,東側繪一坐佛,較完整。後壁上一橫槽,上下保存橛孔,上三橛孔呈三角形,並繪巨大的弧形背光,項光,背光邊飾為三角紋。後壁下部坍殘,僅地面存有凸起的岩石台,台前一坑。東西兩壁殘,上鑿橫槽接後壁橫槽,中存原豎塑像時開鑿的概孔。後壁兩側開雨道通後室,兩雨道坍毀。後室橫券頂殘,前壁下坍毀,兩端壁及後壁完好。 [4] 
第140窟:僧房,東雨道,平頂,後端壁中開一門道通小方室,平頂。東壁後部開金正對居室門道。居室,覆鬥頂,殘,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坍毀,西壁殘,東壁殘存一灶,後壁完好。 [4] 
第141窟:僧房,無甬道,縱券頂,下作出三層迭澀,前壁毀,東西兩壁坍殘,東壁下殘存一灶,後壁完好。
第142窟:僧房,前室坍殘,僅存後壁,上沿保存一橫列方孔,中開窗通居室。西甬道坍殘,頂坍毀,僅存後端壁,中開深龕,居室,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殘,中部開窗,西部坍,西壁殘存一灶,其餘兩壁完好。
第143窟:方形窟,坍殘。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僅存西壁和後壁。 [4] 
第144窟:方形窟,坍殘。橫券頂,僅存西壁和部分後壁。 [4] 
第145窟:長方形窟,縱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並集混線,前壁坍毀,西壁殘,下部用土紅色繪一小坐佛,下題“明秀“二字,另有不規則的龜茲文題記,東壁殘,後壁繪有土紅色方框,地面前部鑿有一坑。 [4] 
第146窟:僧房,東甬道坍殘,僅存後端壁,中開龕,居室坍殘,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存後壁和西壁。
第147窟:方形窟,東甬道殘,平頂。方形窟室,橫券頂殘,存東壁上部和後壁,後壁有排列不規則的孔若干。 [4] 
第148窟:大像窟。縱券頂毀。東西兩壁殘,後壁上部存有橛孔,無畫。下部向內開一長龕,龕內側壁繪有坐佛像,後壁繪佛涅架圖。 [4] 
第149窟:方形窟,縱券頂,前壁毀,西壁下開小龕,後壁完好。該窟西部有一方形窟,殘甚,僅存東西后三壁殘垣。 [4] 
第150窟:僧房,橫券頂,下作出三層迭澀。前壁坍殘。餘壁完好,南壁前有一門道,被沙掩埋。 [4] 
第151窟:方形窟,前有棧道,通153窟。橫券頂平緩。前壁無,三壁完好,西壁前部開一小龕。 [4] 
第152窟:方形窟,頂坍殘,前為橫券,後為平頂。西壁、前壁毀,東壁、後壁完好。 [4] 
第153窟:分東西兩窟,均為方形窟,其中壁牆,僅存殘垣,兩窟西側崖壁上開棧道通151窟。東窟,前室,穹窿頂,前壁西部坍毀。東壁完好,中鑿一灶,無護壁,僅存一狹長凹面。西壁坍殘,下存一層台階。後壁西側有門道通後室。後室,縱券頂,東壁前上角開方龕,正對方龕地面一圓柱洞,餘壁完好。西窟,毀殘。平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毀,東壁,西壁中開一淺方龕,後壁完好。 [4] 
第154窟:大像窟。主室,縱券頂,後壁中部鑿一槽,上下保存有原豎塑像時開鑿的概孔,存有頭光,背光殘跡。頭光下泥皮甚厚,泥層脱落處留露五行弧形小孔。西壁下保存一橫列方孔,其下開盒。門壁即東西兩壁前部凸出部分形成門道,門道內側壁上鑿四槽,槽後中部鑿有一圓孔,是安門框架的遺蹟,兩甬道門壁及外側壁上保存原豎塑像時開鑿的橛孔,外側壁橛孔距地面約1米左右。內側壁中部開龕,上亦保存原豎塑像時開鑿的橛孔一組,後室,橫券頂,畫燻黑,飛天像依稀可辨,兩端壁下的壁畫同於甬側壁,其上存有一橫列圓孔,後壁上也存有一橫列圓孔,前壁上繪一列坐佛,下存三組原豎塑像時所開的橛孔。 [4] 
第155窟:中心柱窟,主室燻黑,縱券頂,中脊壁畫不可識辨,兩側繪菱格因緣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後壁佛龕周圍原塑菱形山,全毀,遺留若干概孔;東西兩壁上保存一橫槽,下繪因緣佛傳,二欄八鋪;前壁兩側開龕,上存有一橫槽,門上圓拱壁面繪一鋪兜率天説法。兩甬道頂中脊繪飛雁,兩側繪菱格圖案,內外側壁繪雙幡覆體舍利塔,內繪坐佛,後室頂壁畫同於甬道頂,兩端壁畫同於甬道外側壁畫,前壁漫漶,後壁繪涅槃。 [4] 
第156窟:方形窟,六層套鬥頂,東壁上沿作出二層迭澀,後壁上沿作出一層選澀,前壁坍殘。後壁上保存二排圓孔,西壁上保存一排方孔,東壁孔眼分佈與西壁相對應,下坍殘。 [4] 
第157窟:方形窟,縱券頂殘,中脊畫剝落,東側菱格本生故事,尚存五排,西邊畫剝落,下作出一層迭澀,後壁中線又作出選澀,甚寬,其下遂成半室。半室後壁繪涅架,西壁僅存壁畫殘跡。東壁殘、中部開龕,前壁毀。
第158窟:僧房,東甬道,殘,縱券頂,東西兩壁幾乎無存,後端壁中開門道通小室。小室方形,平頂,西壁開小龕,後壁東開一大方龕,居室,橫券頂,東壁坍殘。前壁中部開窗,西側開龕,後壁完好。 [4] 
第159窟:中心柱窟,主室,縱券頂殘,中脊畫利落,兩側繪菱格因緣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西壁坍毀,東壁畫剝落;後壁佛龕上繪伎樂飛天,西側繪一苔薩像,龕兩側繪禮佛菩薩像,龕內側壁及頂繪菱格圖案,龕內後壁背光、項光完整清晰。兩雨道頂繪菱格圖案,西甬道外側壁毀。餘側壁畫不可辨識。後室,橫券頂,壁畫同於甬道頂。兩端壁畫,無。前壁不可辨識。後壁繪涅槃。 [4] 
第160窟:中心柱窟,主室,穹座頂,內繪十二條幅畫,煙燻不可辨識。後壁不作佛龕,只鑿一淺四面,內繪頭光、背光,四周滿布菱格,每菱格中繪一立佛。西壁上保存二橫槽,每槽下保存一橫列方孔。東壁與西壁對應。前壁上開龕,殘,兩甬道頂,中脊繪天象,東甬道內側壁繪方格畫,內容不明,餘壁畫或脱落,或不可辨。後室,橫券頂,各壁畫均剝落。 [4] 
161窟 5世紀 涅槃圖 161窟 5世紀 涅槃圖
第161窟:方形窟,燻黑,前有廊檐,兩端壁上保存橫槽,後壁中部開門道通主室。主室,穹窿頂,內繪條幅,底面四角繪大蓮花,下作出一層迭澀,東西兩壁及後壁繪因緣佛傳圖,每壁四欄,每欄四鋪。前壁繪涅槃,兩側壁畫同於兩壁。 [4] 
第162窟:僧房,前室平頂,毀,前壁毀,西壁殘,上存有壁畫,東壁前部與163窟前室連通。後壁西部開窗,東部開甬道門,上部保存一橫槽,其下有壁畫,似為伎樂。甬道,平頂,後端壁中開門通小室。小室為方形平頂,後壁開龕。居室,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濕,西壁殘存一灶,前側開龕,餘壁完好。 [4] 
第163窟:中心柱窟,前有廊檐,西通162窟,上保存一橫列方孔,主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中部和後部壁畫被剝走。兩側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東西兩壁保存一橫列方孔,下繪因緣佛傳,每壁二欄八鋪:後壁中部未作佛龕,僅鑿一圓形凹面,上部保存若干小圓孔,下鑿一長方形橫槽:前壁門上圓拱壁面所繪兜率天説法,大部為人剝去,兩側開龕,壁畫無存。兩甬道頂外側壁繪立佛,側壁立佛間繪脅侍菩薩和婆羅門像:西甬道內側壁繪力士像,東甬道內側壁繪八王分舍利,後室橫券頂,兩端壁繪伎樂菩薩二身,東端壁繪一辟支佛,前壁繪焚棺,後壁繪涅槃。 [4] 
第164窟:僧房,東甬道,縱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後端壁中開門道通小室,小室為圓形穹窿頂,室內僅容一人。居室,橫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東壁坍殘,前壁一窗殘,餘壁下部殘。 [4] 
第165窟:方形窟,德國人稱格式巖洞5(Casetten Hohle 5)。六層套鬥頂,每層四面鑿有方稜,稜上及稜間三角平面多繪幾何圖案,最下層三角面中繪銜人金翅鳥,前壁毀,東壁殘,後壁西壁上有壁畫殘跡。 [4] 
第166窟:方形窗,德國人稱格式巖洞4(CasettenHohle4)。五層套鬥頂,每層四周黹有方稜,校上及稜間三角面大都繪幾何形紋飾,最下層三角平面中繪金翅鳥。前壁毀,西壁殘存,東壁中部開龕。 [4] 
第167窟:方形窟,德國人稱格式巖洞3(Casetten Hohle3)。七層套鬥頂,每層三角平面和方稜立面多繪幾何形圖案邊飾,最下第二層三角平面中繪銜蛇金翅鳥。東壁開龕,龕內券頂下沿作一層梟混線,各壁中部環圈繪一條寬邊飾。 [4] 
第168窟:方形窟,德國人稱格式巖洞2(Casetten Hohle2),縱券頂殘,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前壁,西壁毀,東壁殘,後壁中部開龕。 [4] 
第171窟:中心柱窟,主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因緣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東西兩壁保存一橫列方孔,下為因緣佛傳,二欄六鋪;後壁佛龕周圍原為菱形山影塑,前壁門上圓拱壁面繪兜率天説法,門上沿繪一列坐佛,門兩側上繪佛説法,下繪供養人中脊繪一排飛雁,兩側繪菱格圖案,內外側壁繪兩列舍利塔,中繪坐佛。後室橫券頂,前半部繪菱格圖案,後半部壁畫為人剝去;東端壁繪一辟支佛,前壁壁畫同甬道壁,餘壁畫為人剝去。 [4] 
第171窟 菱格因緣故事(局部) 第171窟 菱格因緣故事(局部)
第172窟:中心柱窟,主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因緣故事,僅存頂後部,下作出一層方稜迭澀;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每壁二欄八鋪,現為泥水糊蓋,後壁佛龕周圍殘存少許菱形山影塑,前壁坍毀,頂繪菱格圖案,內外側壁繪雙幡覆缽舍利塔,中繪坐佛。後室橫券頂,壁畫同甬道頂。西端壁繪菩薩立像,東端壁畫漫漶:前壁畫同甬道壁,後壁繪涅槃。主室西壁後部有一門道,西連一甬道。後將此甬道改成一小窟:平頂,後端壁開龕,各壁滿繪千佛。此窟原為僧房甬道,故該窟主室由原僧房居室改建而成。 [4] 
第173窟:方形窟,橫券頂殘,東壁、前壁坍毀,西壁殘,後壁完好。 [4] 
第174窟:方形窟,縱券頂殘,下作出二層選澀並集混線。前壁坍毀,東西兩壁殘,西壁後下開金,後壁完好。 [4] 
第175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惡魔洞(VersuchungsHohle)。前室無存,主室縱券頂,中脊繪天象,兩側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下作出兩層迭澀並梟混線;東西兩壁上因緣佛傳已漫漶:後壁佛龕周圍繪菱格畫,菱格內分別繪有飛天,天王、習禪仙人、禮佛弟子等,兩側繪禮佛菩薩,前壁毀。前後有門楣,頂繪菱格圖案,下作出雙層迭澀並梟混線;外側壁前後開盒,每盒和周圍繪畫構成一佛傳故事,龕下亦繪一橫欄六鋪本生故事:西甬道內側壁上繪一排供養比丘像,下繪一排供養人,東甬道內側壁繪五趣生死輪迴。後室橫券頂,繪菱格動植物圖案,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兩端壁開龕,西端壁上半圓形壁面繪釋迦出遊四門,東端壁半圓形壁面繪釋迦涎生:前壁上部繪焚棺,下部繪分舍利,後壁前鑿涅槃台,上畫涅槃及舉哀弟子像。 [4] 
175窟  供養比丘 175窟 供養比丘
第176窟:中心柱窟,前室殘毀,橫券頂,僅存東壁,滿繪千佛,主室,縱券頂,中脊無畫,兩側繪菱格因緣故事和坐佛,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後壁佛龕內側壁繪菱格千佛,上部正中保存一組原豎塑像時開鑿的橛孔,其上繪飛天伎樂,兩側繪禮佛菩薩和千佛;前壁毀,兩甬道頂及外側壁繪立佛,立佛頂部繪雙幡覆體式舍利塔,塔上有寶蓋,內側壁繪菩薩立像,後室橫券頂,頂及後壁,兩端壁畫同甬道外側壁,前壁繪焚棺。 [4] 
第177窟:小方形窟,前室坍殘,縱券頂,前壁毀,兩壁殘,後壁正中開門道通後室,後室,橫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西壁前後開小盒,東壁後部開龕。前壁坍殘,可通178窟主室。後壁正中開龕。 [4] 
第178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河谷僱(SchluchtHohle)。前室平頂,壁畫剝落。東西兩壁中部繪坐佛,佛四周繪天龍八部,每壁一鋪,均殘,壁底邊飾帶內繪供養人像;前壁無存,後壁畫剝落,正中開門道通主室,主室,縱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主室壁畫全部被剝:前壁兩側開龕,後壁佛龕上壁畫為人利去。兩甬道頂繪菱格圖案,西甬道外側壁繪佛遊方行化,內側壁繪河閉世王入浴,東甬道外側壁繪第一次結集;內側壁中繪分舍利。後室,橫券頂,壁畫同甬道頂;西端壁繪伎樂菩薩像,東端壁繪二菩薩立像,其下洞穿179窟;其壁底邊飾帶原繪供養人像,現僅存一像:前壁繪焚棺,後壁繪涅槃。 [4] 
第179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日本人窟(JapanerHohle),前室殘,平頂,上繪一大華蓋,東西壁繪大立佛,頭上繪寶蓋,每壁二身;東壁後部坍殘成一洞,通180窗主室;前壁無存,後壁中部開門道通主室,門兩側繪立佛,僅存東側一身,門道內兩側壁繪龍王。主室,縱券頂,兩側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東西兩壁畫為人剝去;後壁佛龕上鑿三小盒,西小龕上殘存二飛天,佛盒西側保存一禮佛菩薩像,佛龕下繪二尊相對的菩薩立像,其間繪一塔,塔下兩側各繪一獅,佛龕內側繪平頂山圖案;前壁門上圓拱壁面繪兜率天説法,門兩側壁畫大部為人剝走,其下尚存兒身供養人像。西甬道頂、外側壁中繪託體立佛,西甬道內側壁繪爭舍利,東甬道內側壁繪分舍利,上部畫為人利去,後室橫券頂,壁畫同甬道頂,西端壁繪一伎樂菩薩像,東端壁繪二菩薩立像,前壁繪焚棺,後壁繪涅槃。 [4] 
第180窟:中心柱窟,前室大部坍毀,縱券頂,兩壁殘,前壁無存,後壁中部開門道通主室。主室,縱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後壁中部開大龕,東壁前部開龕,西壁前洞穿通179窟前室。後室橫券頂。該窟壁畫保存較好,除兩甬道、後室頂中脊繪四出忍冬紋飾和底沿繪三角垂帳紋外,各室壁面及龕內滿繪千佛。 [4] 
第181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最高處洞(HochliegendeHohle),該窟壁畫現已無存。 [4] 
第182窟:小方形窟,縱券頂,西部坍。中脊畫剝落,東側僅存菱格因緣故事畫殘跡,下作出一層方稜迭澀,西壁坍毀東壁為因緣佛傳已漫漶,後部開小龕。後壁龕內東側繪菱格千佛和禮佛弟子,西側畫剝落,前壁坍殘,僅存東段,下部繪一立佛,上部圓拱壁面繪菱格因緣故事。 [4] 
第184窟(包括183和185兩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河谷倒數第三窟(Drittletate Hohle),前室毀,僅存後壁,後壁中部開門道通主室,門上保存一橫列方孔,兩側各開一龕室。
北龕室(183窟),穹廉頂,內繪八條幅,中綴小花,底沿繪一圈垂帳紋,內側繪菱格圖案。 [4] 
南龕室(185窟),縱券頂,兩側各繪一坐佛,其下繪摩尼寶珠或供養人像。兩壁均繪託體立佛,頭上繪出華蓋,北壁立佛後下繪一蹲虎,南壁一立佛後繪裸體男童,後壁中部開龕,內外側繪菱格圖案,下繪供養比丘像,龕門內上沿繪一大華蓋。 [4] 
第186窟 菱格因緣故事(局部) 第186窟 菱格因緣故事(局部)
主室門道,平頂,中繪大團花一朵,兩側壁畫剝落。主室縱券頂,壁畫均為人剝去,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門上圓拱壁面及門西側壁畫為人剝去,現存一橫列八身坐佛;東西兩壁畫被剝光,據殘跡尚可辨識為因緣佛傳;後壁佛龕上開三小龕,呈品字形,四龕間繪菱格因緣故事或坐佛,後壁中部和龕下壁畫被剝走,佛龕兩側繪禮佛菩薩像;內側頂中部鑿一小圓拱,前繪太陽,兩側繪菱格坐佛,兩甬道及後室頂繪菱格動植物圖案,僅南甬道內側壁殘存四供養比丘像,餘壁畫均為人剝去。 [4] 
第186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小河谷中心洞(Mittlere Höhle),主室縱券頂,中脊繪一行飛雁,殘,存後二隻,兩側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層迭澀。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壁畫大部被人剝去,僅北壁殘存後二鋪:後壁佛龕上開三小龕,呈品字形,龕間繪菱格因緣故事,佛坐塔中,佛龕兩側繪禮佛菩薩像,龕下兩側繪相對二獅,龕內頂中部鑿一圓拱,兩側繪菱格千佛;前壁略殘,兩側壁畫為比丘供養人像,門上圓拱壁面繪菱格因緣故事,佛坐塔中:主室門道內南側壁下繪供養人,現存三身,北側壁畫剝落,頂繪菱格動植物圖案,內外側壁繪雙幡覆體舍利塔,後室橫券頂,壁畫同於甬道頂,餘壁畫同甬道側壁。 [4] 
第187窟:崖壁龕室,縱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兩壁及頂壁畫剝落。後壁開龕,兩側繪禮佛菩薩,上繪飛天,內頂中部鑿一小圓拱,後壁繪頭光、背光。 [4] 
第188窟:方形窟,德國人稱十二佛洞(12 Buddha Hohle),兩側菱格中繪因緣故事,南頂下沿中部一塊被剝走,佛坐塔中。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前壁毀,南壁殘,南壁中開門道通189窟前室,繪立佛,腳登蓮花,每壁原繪四身,南壁僅存三身,後壁繪四身立佛及脅侍、弟子像,後壁上部圓拱壁面繪佛説法,南半部壁畫為人剝去。 [4] 
第189窟(包括190窟):方形窟,前室頂毀,北端壁殘,南端壁僅存殘垣。後壁上沿保存一橫列方孔,開二門,北門為189窟窟門,南門即190窟窟門。 [4] 
入北門為189窟主室,主室穹窿頂,中部繪一大坐佛,其下繞繪五層小千佛,頂前部下繪涅槃,下作出一層迭澀。南北兩壁繪因緣佛傳,北壁二欄八鋪,三鋪保存較好,南壁僅存前二鋪。左側壁畫剝落,露一灶殘跡,緊貼後壁露一門道,可通190窟。門壁兩側繪立佛,南側立佛左右繪眾多持華蓋的供養菩薩像,壁底沿保存一列供養人,北側立佛周圍繪數身供養菩薩像。後壁畫無存。人南門,即190窟,方形窟,平頂,繪大朵蓮花三行,兩壁中部和前部繪千佛,後部泥皮重層,表層無畫。北壁後開門道,通189窗。南壁前部開一小龕,後部開一大龕,大龕正對北壁門道,此窟原為一僧房,190窟即僧房之南雨道,189窟主室即僧房之居室。 [4] 
第191窟:僧房,北甬道,僅存後端壁,中開龕。居室覆鬥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毀,北壁僅存殘垣,南壁略殘,後壁完好。 [4] 
第192窟:中心柱窟,前室無存,主室中青畫剝落,兩側繪菱格因緣故事,佛坐塔中,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東壁僅存上欄,前壁毀,後壁佛龕上開三小龕,呈品字形,龕間繪菱格因緣故事,佛坐塔中,兩側壁畫無存,佛龕內兩側繪菱格坐佛,頂繪託體立佛,西雨道外側壁連同後室端壁繪因緣故事,內側壁繪降伏火龍,底,沿繪一排供養人像:東甬道外側壁連同後室端壁繪畫,僅存殘跡,內側壁上繪因緣故事,底沿繪垂帳紋。後室橫券頂,壁畫同甬道頂,前壁繪分舍利,後壁繪涅槃。 [4] 
第193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龍王洞(Nágarajahohle),前室橫券頂,僅存後券頂殘部;東壁殘,中部開龕,上部圓拱壁面殘存半幅釋迎誕生,龕內外側均繪舍利塔,內繪坐佛,壁底沿保存一排供養人像:前壁、西壁毀;後壁中部開門道通主室,門道作拱形,兩側繪舍利塔,佛坐塔中,底沿飾帶內繪供養人像。主室縱券頂,中脊壁畫剝落,兩側繪菱格因緣故事,佛坐塔中,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每壁二欄四鋪,壁底沿繪一排方格本生故事,壁畫大部被剝去;後壁佛龕上繪諸天神,龕內頂鑿一方形槽:前壁上開龕,龕兩側繪菱格因緣故事,佛坐塔中,門東繪天王像,門西繪龍王像,頂繪託缽立佛;西甬道外側壁開龕,無畫,龕下壁畫為人剝去,內側壁繪河閣世王人浴:東雨道外側壁保存二弟子像,殘,後部壁畫剝落,內側壁繪分舍利,後室橫券頂,畫剝落,兩端壁開金,前壁金東側尚存壁畫殘跡,後壁兩側開龕,龕間繪涅槃,殘甚。 [4] 
第194窟:方形窟,大部分坍毀。 [4] 
第195窟:中心柱窟,東南角半窟全毀。主室縱券頂,中脊和南券頂坍毀,僅北券頂保存菱格因緣故事畫,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條混線。北壁殘,繪因緣佛傳二欄八鋪,已漫漶:後壁佛龕南部和上部毀殘,北甬道前有門楣,頂中脊繪一行飛雁,兩側繪菱格動植物圖案,內外側壁繪供養比丘和供養人像。後室平頂,南部坍,上有飛天像殘跡,下作出二層選澀並梟混線;北端壁下設低台,前壁南部坍毀,中部開龕,龕北側繪一坐佛;後壁前為涅槃台,壁畫剝落。 [4] 
第196窟:中心柱窟,主室縱券頂,中脊繪一行飛雁,飛雁前端繪月,後端繪日,緊靠中脊兩側第一列菱格繪伎樂天,其下六排繪菱格因緣故事,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東西兩壁上保存一橫列方孔,其下壁畫剝落,後壁佛龕周圍菱形山影塑保存較多,前壁毀。前後有門楣,頂繪菱格圖案,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內外側壁畫均剝落。後室平頂,有二飛天像殘跡,下作出二層選澀並梟混線,前壁金內存泥塑一坐佛,兩端壁下前半設低台,後壁前鑿涅槃台,後室四壁無畫。 [4] 
第197窟:中心柱窟,主室縱券頂,前坍殘,盡繪千佛,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東西兩壁每壁繪千佛九列,兩壁底沿繪方格本生故事,已漫漶,後壁未作佛龕,僅鑿一四凹面,兩側無畫,上部繪千佛,下部前設低台,前壁效。窟頂兩側連同兩側壁繪千佛,內側壁中部開盒,兩壁底沿繪方格本生故事,已漫濾。後室平頂,繪有託體持杖立佛像,兩端壁上沿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壁下鑿低台,前壁中部開龕,龕周圍繪千佛,後壁前鑿涅槃台,上繪千佛,中繪涅槃背景。 [4] 
第198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帶旁洞的魔怪洞C(Tenfelshohle met Annexen C),主室前殘縱券頂,中脊繪須摩提女故事,兩側繪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層迭澀,券頂兩側露出原僧房橫券頂遺蹟;東西兩壁上保存一橫列方孔,下為因緣佛傳,現僅存殘跡,東壁露出原僧房居室門道,門道連接原憎房甬道,此甬道後改為小窟,縱券頂,下作雙層迭澀,前部頂繪動植物菱格圖案,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原每壁二欄四鋪:主室後壁佛盒周圍殘存菱形山影塑,佛龕西側壁畫為人剝去,前壁毀。前後有門相,門楣內上部圓拱形壁面中繪被瓔珞菩薩坐像,頂中脊繪立佛,兩側繪本生故事,每壁兩鋪,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內側壁上部繪佛説法,外側壁上部繪佛傳故事,殘甚:各側壁下部壁畫為人剝去,後室平頂,有飛天像殘跡:前壁開金,龕內繪弟子二身,龕面壁畫為人剝去:後室前壁門道上部僅存原豎塑像時開鑿的橛孔,兩端壁前半部下設低台,後壁前鑿涅架台,兩端壁及後壁畫剝落。 [4] 
第199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帶旁洞的魔怪洞A(Teufelshöhle mit Annexen A),主室縱券頂,大部坍殘,下作一層迭澀,上繪方格大朵蓮花圖案;前壁、東壁毀,西壁殘,繪因緣佛傳,僅存殘跡;後壁上部坍殘,佛龕周圍原菱形山無存,僅留橛孔,頂中脊繪一行飛雁,兩側繪菱格動植物圖案,內外側壁畫為人剝走,後室橫券頂,各壁畫無存,前壁畫為人剝去。 [4] 
第200窟:方形窟,覆鬥頂,下作出二層選澀並梟混線,前壁毀,兩壁殘,後壁完好。 [4] 
第201窟:中心柱窟,縱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四壁完好,後室,橫券頂,前後壁呈弧形,後壁中部開龕,該窟無壁畫,各壁泥皮如新。 [4] 
第232窟:僧房,東甬道坍殘,縱券頂,僅存後端壁和東壁。居室,縱券頂,東西兩壁僅存殘坦,後壁完好,前壁毀。 [4] 
第233窟:方形窟,分東西兩窟,兩窟在中間互相打破。西窟,平頂,殘,下作出一層選澀,西壁,後壁存,前壁毀,東壁前部為東窟打破。東窟,橫券頂,僅存東壁和後壁,後壁西面略凸出,其上兩側各鑿出一方孔,應為原安門框的遺蹟。 [4] 
第234窟:方形窟,平頂,西壁下開龕,東壁中鑿一龕形回面,當是灶遺蹟,前壁東門西窗,後壁中開拿。 [4] 
第235窟:長方形窟,縱券頂,殘,東西兩壁殘,前壁毀,後壁完好,整窟無泥皮。 [4] 

克孜爾千佛洞後山區

  • 南區
第202窟:方形窟,前有廊道遺蹟,西雨道,縱券頂前部無存,僅存後端壁和東壁,居室,平頂,前壁無存,餘壁完好。 [4] 
第203窟:僧房,西甬道,平頂,西壁後部開龕正對居室門道,居室,橫券頂,西壁一灶遺存完整,東壁有龜茲文題記。前壁中開窗,後壁完好。 [4] 
第204窟:僧房,東甬道,平頂,後端壁中開盒。居室,下作出一層選澀,東壁遺存一灶,保存較好。前壁窗殘,西壁,後壁完好。 [4] 
第205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第二區佛母洞(Hohle mit der Maya 2Anl),前室東西兩壁壁畫僅存殘跡;前壁塌毀,後壁兩側各開一龕,中部開門道通主室。主室縱券頂,中脊壁畫僅存前部,繪須摩提女故事,兩側繪菱格因緣故事,佛坐塔中,下作出一層迭澀;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每壁二欄八鋪,大部被人剝去:後壁佛龕周圍影塑全毀,僅存橛孔:前壁上繪一鋪説法,兩側繪因緣佛傳,殘,頂繪菱格圖案,東雨道內側壁繪分舍利,餘壁畫為人剝去。後室橫券頂,壁畫同甬道頂:後壁繪涅槃,兩端壁及前壁畫為人剝去。 [4] 
第206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洗腳洞(Höhle mitder FuBwaschung)。前室無存。主室縱券頂,壁畫僅存一菱格畫,下作出一層選澀;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原每壁二欄八鋪,現西壁僅存一鋪,東壁存六鋪,殘甚:後壁佛龕上壁畫脱落,兩側繪禮佛菩薩像,龕下壁畫已漫漶,前壁殘毀,兩甬道中脊繪一行飛雁,內外側壁繪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後室橫券頂,壁畫剝落,前壁繪坐佛,現殘存二身;西端壁繪菩薩坐像,東端壁畫無存:後壁繪涅槃,僅存殘跡。 [4] 
第207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畫家洞(Hohle der Maler),前室殘毀,頂及前壁毀,東西兩壁殘,後壁中開門道主室,主室五層套鬥頂,各層尚存少許邊飾圖案;東西兩壁繪因緣佛傳,東壁壁畫為人剝去,西壁壁畫殘存三鋪,後壁佛盒周圍原塑菱形山全毀,僅存橛孔,前壁四周畫剝落。兩甬道壁畫僅殘存西甬道外側壁一僧人像,後室橫券頂,畫剝落,後壁繪涅槃。 [4] 
第208窟:中心柱窟,前室平頂,東西兩壁均殘,前壁毀。主室縱券頂,下作出一層選澀,後壁、東西壁、前壁及兩甬道完好。後室橫券頂,整室為淤泥所塞。 [4] 
第209窟:方形窟,坍毀,僅存西壁、後壁殘垣。現該窟東部為淤泥堵塞。 [4] 
第210窟:方形窟,覆鬥頂,東西兩壁均殘,前壁坍毀,後壁正中開龕。 [4] 
第211窟:方形窟,縱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四壁有墨書龜茲文題記,西壁尤多,其中部題記為人剝去一塊,前壁門道頂中鑿出方龕,遂使門洞立面呈凸形。 [4] 
第212窟:長方形窟,德國人稱航海者洞(Hohle der Seereise),縱券頂,壁畫僅存中部,中脊中段存一金翅鳥,殘。兩側繪菱格畫,大部為白粉掩蓋,前部原為一僧房,橫券頂,尚存券頂兩側,形成一半圓形凹面,券頂下作出一層迭澀,兩壁繪邊飾圖案,上半部畫為人剝去,中部繪忍冬紋飾,每隔一定距離,繪一人頭或一骷髏,下部四周繪邊飾,豎邊飾繪坐禪比丘像。前壁坍殘,西角尚存一比丘立像,後壁西下壁畫一方塊被剝去,餘畫無存。
第213窟:方形窟,平頂,四壁有龜茲文題記。 [4] 
第214窟:僧房,橫券頂殘,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毀,東西兩壁殘。 [4] 
第215窟:僧房,東甬道,縱券頂。居室,縱券頂,坍殘,下作出雙層迭澀。東西兩壁坍殘,前壁毀,後壁完好。 [4] 
第216窟:僧房,縱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後端壁開小金,西壁後部開金正對居室門道。居室橫券頂,下作出二層選澀並梟混線。前壁坍毀,東西兩壁殘,西壁殘存一灶,後壁完好。 [4] 
第217窟:僧房,無甬道,橫券頂,前殘,下作出二層迭澀梟混線,前壁坍毀,後壁完好。 [4] 
第218窟:僧房,西甬道,縱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僅存後端壁和西壁,門道內側後壁中開龕,居室橫券頂,前殘,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東壁殘,西壁、前壁毀,後壁完好。 [4] 
第219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未生怨洞(Ajitásatru Hohle),主室窟頂兩側繪菱格因緣故事和伎樂飛天,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後壁佛龕周圍菱形山影塑無存,僅存橛孔,壁上沿與券頂連接處鑿弧形凹槽;東西兩壁上保存一橫排方孔,下繪因緣佛傳,每壁二欄八鋪,前壁坍毀,前後有門楣,頂繪菱格圖案,下作出二層選澀並集混線,西雨道外側壁繪佛遊方行化,東甬道外側壁繪第一次結集;西甬道內側壁繪河闊世王入浴,東甬道內側壁繪分舍利。後室橫券頂繪飛天,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兩端壁下設長台,上部圓拱壁面繪有飛天:東端壁上繪一樹,下繪一執花盤的樹神像,前壁中開龕,兩側壁畫為人剝去:後壁前鑿涅槃台,上部泥皮無存。 [4] 
第230窟:僧房,無甬道,橫券頂,前殘,下作出一層迭澀,前壁坍毀,西壁後部殘,保存一灶,東壁、後壁完好。 [4] 
第231窟:僧房,東甬道,平頂,後端壁中開龕,居室,下作出一層迭澀,東壁殘存一灶,前壁中部開窗,各壁完好。 [4] 
  • 北區
第220窟:長方形窟,平頂,坍殘,東西兩壁殘,每壁端各開一龕,西壁刻有漢文“天寶十三載”五字,後壁有漢文“大口四月“和龜茲文題記。前壁(北壁)無存。 [4] 
第221窟:僧房,西甬道,平頂,西壁後部開龕,正對居室門道,門道里側壁中開方龕,居室,覆鬥頂,下作出一層迭澀。西壁殘存一灶,東壁前部開龕,前壁中部開明窗。 [4] 
第222窟:方形窟,前室坍殘。主室穹窿頂,下作出五層選澀,西壁有龜茲文題記,東壁前有龜茲文和漢文題記,漢文題記有紀年,為“貞元十年”,後壁中部開龕,上沿繪龕楣,龕東繪有獸食棵婦形象,前壁東門西窗,上亦書有龜茲文題記。 [4] 
第223窟:僧房,縱券頂,下作出二層選澀,西壁後部開拿正對居室門道。居室橫券頂,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西壁殘存一灶,各壁完好,前壁中部開明窗。 [4] 
第224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第三區佛母洞(Hohle mit der mayà BAnl),前室平頂,上繪縱向蓮花和忍冬紋相間飾帶六條,西壁中繪坐佛,周圍繪天龍八部,底沿邊飾繪垂帳紋:東壁殘,壁畫為人利去:前壁坍殘,僅存西側,繪龍王像;後壁中部開門道通主室,兩側繪供養人,每側三層,已漫漶。主室縱券頂,中脊繪須摩提女故事,兩側繪菱格因緣故事,下作出雙層迭澀,東西兩壁上保存一橫排方孔,下繪因緣佛傳,每壁二欄八鋪;後壁佛龕周圍菱形山影塑無存,僅留橛孔,前壁門上圓拱壁面壁畫為人剝去,兩側繪説法,兩雨道長約193、寬約78、通高約193釐米,頂繪菱格圖案;西雨道外側壁畫為人剝去,內側壁繪阿閉世王人花園,殘甚,東雨道西側壁畫為人剝去,後室橫券頂,東端壁殘留一立佛,餘壁畫為人剝去,後壁鑿涅槃台。 [4] 
第224窟 須魔提女請佛緣
第225窟:僧房,與226窟共一前室。前室為平頂,殘,西壁殘,東壁開門,門內為226窟,後壁東開甬道門、西開窗,甬道,平頂,東壁開二龕,後龕正對居室門道:居室,覆鬥頂,下作出一層選澀,東壁殘存一灶,前部開小方龕,前壁西部開小方龕。 [4] 
第226窟:僧房,與225窟共一前室。雨道,縱券頂。居室橫券頂,殘毀,南壁,東壁坍毀,西壁保存一龕形凹面,為一灶殘跡,北壁兩側各開一小龕。 [4] 
第227窟:中心柱窟,德國人稱餓鬼洞(Pretahohle),主室四層套鬥頂殘,壁畫剝落,下作出二層迭澀並梟混線。東西兩壁殘,兩壁中部開一拿,盒兩側繪六橫列帶式因緣故事,底沿又繪一列樂舞菩薩像,後壁佛龕上繪伎樂飛天,東甬道門上壁繪有一持鞭趕牛人的形象,西甬道門上壁畫被剝走,佛龕兩側繪禮佛菩薩,龕內兩側各繪方格地獄畫五鋪,後室橫券頂,上繪飛天,殘,兩端壁開龕,繪摩尼寶珠,兩側下繪供養比丘像,僅存二身:龕內側壁畫或剝落、被剝走,前壁繪焚棺;後壁前鑿涅架台,台前繪垂帳紋,壁上保存有舉哀弟子畫殘跡。 [4] 
第228窟:方形窟,前室,縱券頂坍殘。前壁毀,東西兩壁殘。後壁中開門道入後室,後室縱券頂,各壁完好。該窟無畫。 [4] 
第229窟:方形窟,縱券頂,中脊繪坐佛,周圍繪菩薩像,中脊兩側連同東西兩壁最上排繪坐佛,最下排繪佛和菩薩相間的立像,中間六排繪帶式因緣故事,後壁畫同於兩壁。 [4] 

克孜爾千佛洞繪畫技法

菱格構圖——克孜爾石窟壁畫的奇絕手法。在每個菱格中畫着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緣故事、供養故事和千佛故事。這些菱格還含有佛教意義,蓮瓣表示蓮花,山為須彌山,樹為菩提樹,皆是佛家吉祥的象徵。描繪釋迦牟尼佛前幾世苦難苦行,積善積德的故事,大多采取連環畫的形式,用許多場面展開故事情節。克孜爾石窟則是一圖一故事,每幅圖都是從一個“本生故事”中選取最典型的一個情節,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動物為構圖中心,四周輔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動物和背景等。卓越的畫師把複雜的故事巧妙描繪在一個菱形畫面中。如獼猴王本生故事,是敍述釋迦牟尼前世為獼猴王時愛護羣猴,捨生救猴羣的曲折故事。
泥壁上直接作畫——克孜爾石窟壁畫的又一奇妙手法。既採用了有覆蓋的礦物顏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顏料。着色方法不但有平塗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暈散。這種獨特風格的“濕畫法”,也稱凹凸畫法。史學界認為,它是古龜茲國人的一種創造,是絢麗的石窟壁畫園地的一朵奇葩。 [7] 

克孜爾千佛洞文物價值

克孜爾千佛洞壁畫是研究文化交流的珍貴形象資料之一。其中,伎樂壁畫又是極其豐富的一部分。從中不僅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且能夠得知古龜茲世俗的生活場景。比如克孜爾壁畫中伎樂人物被加上了彩色的披帛,隨風飄逸、迎風飛舞、極富動感。包括寶珠、法器等物品也綴似綵帶飄飛。在舞蹈形象上,克孜爾壁畫中S形的人物曲線,女性頭右傾,胸側轉向左,臀部向旁聳出的獨特立姿,顯然深受印度舞蹈的影響。另外還有樂器的流傳諸如五絃琵琶,弓型箜篌都是隨佛教傳入龜茲的印度系樂器。
克孜爾千佛洞壁畫以龜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為根基,以其自身的文化藝術優勢,加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以及佛教文化的廣泛流傳,使龜茲文化得以繁榮和發展。克孜爾千佛洞的藝術成就是龜茲文化的代表,有着不可估量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5]  [9]  [12] 

克孜爾千佛洞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克孜爾千佛洞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4年,克孜爾石窟作為“絲綢之路”發現歷程: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 

克孜爾千佛洞歷史文化

克孜爾千佛洞佛教文化

漢唐時期是龜茲佛教文化的黃金時期,位於拜城縣東南懸崖上的克孜爾千佛洞,被稱為“西域的盧浮宮”,它反映了這一時期佛教藝術的鼎盛。
佛教西漸,第一站就是龜茲古驛。龜茲的洞窟、壁畫雖然居於敦煌之下,但卻早它200多年。佛教正是從這裏沿河西走廊傳入內地、朝鮮、東南亞一帶。克孜爾千佛洞是新疆開鑿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寺。 [2] 

克孜爾千佛洞相關人物

據考證,中國古代有名的高僧——鴆摩羅什,出生在龜茲。他的母親是龜茲王白純的妹妹。他7歲出家,9歲跟隨母親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盤土多達多處學習佛經。12歲時,同母親一起返回龜茲。龜茲王聽説他回來了,親自遠迎,並專門為他造了金獅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並請他升座説法。西域各國國王一見他升座,都在他的座側聽講。
東晉隆安五年(401年),鴆摩羅什到了長安,後秦王款待他以國師之禮。從此,他就在長安國立譯場逍遙園,從事佛經的翻譯,與直諦、玄奘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他和他的弟子共譯出佛經74部,384卷,對中國佛教文化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梁書》記載,漢武帝時有“外國澡罐一口”,銘雲:“元封二年,龜茲國獻。”説明在2000年前,佛教在龜茲已普遍傳佈,而且澡罐這種佛教器物被作為一種貴重禮物獻給了漢武帝。
鳩摩羅什銅像矗立在克孜爾石窟前。鳩摩羅什是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 [8] 

克孜爾千佛洞相關傳説

千佛洞附近一條幽深山坳中,還有“千淚泉”名勝。在這裏,流傳着一個有關克孜爾千佛洞的民間傳説:很久很久以前,龜茲國王有一個獨生女兒。公主年輕美貌,聰敏善良,被國王視為掌上明珠。有一年夏天,公主進山打獵,闖進了這個荒山溝,遇見一位英俊勇武的小夥子,兩人一見鍾情,傾心相愛。青年向國王求親,國王提出苛刻的條件刁難他,要他三年之內在山裏鑿出一千個洞窟。
青年回到家鄉,便在荒山溝的懸崖峭壁上日夜不停地開山鑿洞。當他鑿了九百九十九個洞窟時,不幸積勞成疾,累死山中。消息傳到公主耳旁,她痛不欲生,立即趕到死者身邊,抱屍大哭,最後化成了一塊終滴水的岩石。這就是現在克孜爾的一處勝景——滴泉,也叫"千淚泉"。這股長年滴不盡的泉水,給茫茫戈壁灘帶來了生命與活力,它澆灌着山谷間三千多畝土地,也為附近的石窟增添了一片春色。

克孜爾千佛洞旅遊信息

克孜爾千佛洞地理位置

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鄉的明屋達格山 [8]  [1] 

克孜爾千佛洞交通線路

克孜爾千佛洞坐落在拜城境內,距庫車75公里,距拜城67公里。從庫車到克孜爾千佛洞沒有班車,包車往返需要160元左右,行程需3個多小時。 [2] 
參考資料
  • 1.    徐峯. 絲綢之路旅遊文化考[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9.08:104-106.
  • 2.    丁燕編著. 走過很多地方 最美還是新疆 新疆全攻略[M]. 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 2014.05:251-252.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12-22]
  • 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拜城縣克孜爾千佛洞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 中國石窟 克孜爾石窟 3[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7.12:245-269.
  • 5.    褚曉莉.古道西風 彩韻斑斕——淺議克孜爾的石窟藝術[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5(03):127-128.
  • 6.    克孜爾石窟[J].新疆地方誌,2005(02):42.
  • 7.    辛鳳吉.細説克孜爾千佛洞[J].中國地名,2012(06):45.
  • 8.    國峯.克孜爾中國最早的石窟羣[J].科學大觀園,2008(08):36-38.
  • 9.    楊法震.漫談克孜爾千佛洞藝術[J].民族藝術,1995(04):155-158.
  • 10.    楊芊.克孜爾千佛洞[J].文物,1979(02):89-92.
  • 11.    閻文儒著. 中國古窟藝術總論[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03.
  • 12.    謝宇主編. 中國古代佛教藝術 下[M]. 北京:華齡出版社, 2011.08:377-381.
  • 13.    新疆克孜爾石窟將免費開放  .光明日報.2020-10-10[引用日期2023-12-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