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克力更

鎖定
克力更(1916年~2012月10月03日)原名成以博、成新宇。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黨的優秀民族幹部,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統戰部原部長,自治區第三屆、四屆政協副主席,自治區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自治區黨委原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2] 
中文名
克力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蒙古族
出生日期
1916年
逝世日期
2012月10月03日

克力更人物經歷

克力更於1916年8月出生在內蒙古土默特右旗蘇卜羅蓋村的一個蒙古族農民家庭。1932年,他到北京蒙藏學校讀書期間,便顯露出無所畏懼的精神。
“那時候,什麼都想幹。小學、中學我都是學習尖子,寫的文章曾經轟動學校,還寫了一個劇本《生死線》。蒙古民族太苦難了,我總想為她做點事,將她從苦難中解放出來。”克力更後來回憶説,當時他總想着去闖一闖、去革命。
1935年到1937年,克力更在土默特小學當老師,心裏仍然想着革命的事。因為在心底裏,他已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
自1937年開始,克力更進入國民黨新三師做地下工作。這個師名義上是國民黨的,但師長白海風、政治部副主任烏蘭夫,還有不少人都是中共黨員。在這裏,克力更等人做了大量工作,後來因一些中共人士被捕,為保護幹部,烏蘭夫和克力更等人奉命轉移到延安。1941年,克力更任延安民族學院第五班班主任。
在延安民族學院任職期間,克力更認真研究黨的民族理論,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為培養少數民族幹部作出積極貢獻。
抗戰勝利後,為解決“內蒙古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的問題,黨派烏蘭夫和奎璧先到了臨時政府所在地——西蘇旗的德王府。幾天後,烏蘭夫叫克力更帶幾名幹部迅速到德王府。烏蘭夫傳達了黨中央的指示:“要求自治,這是合理合法的事,只是走的路子不對,領頭人員不對。我們應該參加進去,先換領頭人,再逐步把這些人領上自治的正路。”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工作,臨時政府接受了他們的意見,由烏蘭夫出任這個組織的主席,奎璧任內政部長,克力更任經濟部長。接着,臨時政府搬到張北縣城,解決了過冬問題,隨後又搬到張家口。經過一段學習討論,明確了自治該走什麼道路和怎樣自治的道理,人們也不再提什麼臨時政府了,這個戲劇性組織就這樣自生自滅了。
在內蒙古東部地區情況也類似,以興安盟為中心進行了“東蒙自治運動”。為共商振興內蒙古大事,把內蒙古自治運動引入正軌,由劉春和克力更分任正副團長的赴東蒙工作團成立,團員有十幾人。
工作團在到達王爺廟之前,先經過鄭家屯。中共西滿分局正駐在這裏。克力更見到李富春後,向他彙報了工作任務。李富春高興地説:“你們來了就太好了。現在,中央決定要在東北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對解放全國都有很大的意義。你們把工作做好了,對東北根據地的進一步鞏固和解放全中國都是重要的貢獻。”
“四三”會議上,通過了《內蒙古自治運動統一會議主要決議》。從形勢需要出發,東蒙成立總分會與各盟旗的分會支會,解散內蒙古人民革命黨;成立興安省政府,解散東蒙自治政府。
在全內蒙古開展的春潮滾滾、波瀾壯闊的自治運動,結束了蒙古民族數百年來,東西蒙和各地支離破碎的分裂局面,統一了振興蒙古民族的力量,為成立內蒙古自治政府做了準備。
1946年後,克力更任納文慕仁盟委書記兼興安省副議長、騎兵五師政委;1947年後,任中共內蒙古工委委員、分局委員兼內蒙古青委書記。他還是內蒙古共青團的第一任書記。
1949年1月1日, 中共中央做出關於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議,統一全國的青年運動。1949年3月下旬,內蒙古第一次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代表大會上,克力更被選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內蒙古委員會書記。
1953年後,克力更歷任內蒙古監察委員會主任、體委主任。1955年,全國範圍開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大建設,各地都調兵遣將,克力更從監察委員會調到工業廳任廳長,為振興內蒙古工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1955年至1965年,克力更擔任工業廳長10年間,是內蒙古自治區工業發展的起步和打基礎的重要階段。他堅決貫徹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從實際出發,努力克服困難,帶領一班人深入調查研究,逐步建立了自治區的工業生產體系,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為自治區的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擔任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長和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期間,克力更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和宗教問題,堅持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促進內蒙古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3年,克力更離職休養,但他仍一如既往地關心國家大事,關注內蒙古的各項建設,積極為自治區黨委、政府建言獻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崇高理想。
2012年10月3日,克力更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96歲。 [2] 

克力更人物評價

克力更同志青少年時期就尋求解救中華民族危亡的真理,在正風中學帶頭組織學生運動,在蒙藏學校接受馬列主義思想,開始走上了革命道路。1935年他懷着對民族解放的滿腔熱情投身革命,在黨的培養下,在革命鬥爭的洗禮中,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少數民族領導幹部。在70餘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限熱愛,為自治區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延安民族學院任教員、班主任、研究員期間,克力更同志認真研究黨的民族理論,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為培養黨的少數民族幹部作出積極的貢獻。
1945年,根據黨中央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指示,克力更同志隨烏蘭夫同志一同到張家口,任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常委、宣傳部長,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認真貫徹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團結一切愛國力量,歷經艱難,排除阻撓,為促進東西蒙的聯合和內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自治區成立初期領導人之一。
建國後,克力更同志擔任共青團內蒙古委員會書記、青委書記,中共內蒙古東部委員會秘書長、內蒙古監察委員會主任,他着力加強共青團組織的建設和青年幹部的培養工作,為建設和完善內蒙古自治區共青團組織和青年工作作出積極的貢獻。他深入基層瞭解人民疾苦,認真履行監督的職責,建立健全黨和政府的監督制度,與貪污腐敗現象做堅決的鬥爭。
1955年至1965年克力更同志擔任工業廳長的十年期間,是自治區工業發展的起步和打基礎的重要階段。他堅決貫徹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從實際出發,努力克服困難,帶領一班人深入調查研究,逐步建立自治區的工業生產體系,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為自治區的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克力更同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和政治立場的堅定。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克力更同志身心受到了嚴重摧殘和迫害,但他沒有屈服,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體現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崇高品質。
克力更同志在擔任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長和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期間,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和宗教問題,堅持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在事關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問題上,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民族團結、危害祖國統一的行為,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促進我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克力更同志離休後,仍一如既往地關心國家大事,關注自治區的各項建設,積極為自治區黨委、政府建言獻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崇高理想。他始終關心、關注民族工業和環保事業的發展,親自建立了“內蒙古環保生態優化協會”,他設計發明的民族工藝品“湯勺”和“節能環保爐”均獲國家專利。
克力更同志在長達77年的革命生涯中,一貫忠於黨、忠於人民,服從黨的安排,遵守黨的紀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終身踐行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自己畢生精力奉獻給了內蒙古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他重視理論學習,堅持不懈地學習研究和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堅持真理、襟懷坦白、清正廉潔、生活簡樸、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始終保持人民公僕的本色,深受各族人民的愛戴和尊重。
克力更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們黨失去了一位好黨員,使內蒙古人民失去了一位好公僕,也使其家庭失去了一位好長輩。我們為失去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領導深感悲痛。克力更同志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優良品質和光輝業績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學習。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