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光體

(張翔雕塑作品)

鎖定
《光體》是張翔於2020年初在四川省達州市515洞窟美術館1號館內駐地創作的跨媒介雕塑作品。由於該美術館是舊時軍火庫改造而成,1號館內裸露的山石結構形成了極為震撼的視覺效果和空間體驗,也正是其現場空間的特殊性,為《光體》以及另外三位受邀的藝術家的在地創作提供了絕佳的環境和可能性。
中文名
光體
外文名
The Light Body
作    者
張翔
創作年代
2020年
藝術風格
當代藝術
材    料
充氣裝置、LED燈、輕質碎屑、音頻
尺    寸
550cm×570cm×650cm

光體藝術賞析

獨一無二的一號洞窟為四位藝術家提供了天然而奇特的空間營養,像一幕奇幻的現代劇將不同的創造方式糅合在一起,顯得驚豔又深邃,複雜又完美。或許是出於對明亮世界所提供的安全感的渴望,也或許是出於對日常生活浸潤的怡然的憧憬,藝術家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光”這一充滿神性的材料。從柏拉圖的洞穴隱喻開始,火光與洞就被賦予了極其強烈的哲學色彩,真實與非真實往往在瞬息之間成就。
洞口處,阿根廷藝術家西西里亞用數學模型化的空間幾何熒光裝置強化了洞穴自身的吸力,如同黑洞周邊的光粒五彩斑斕地螺旋式地向深處前行。洞中段,鄧筱的如同星體一樣的雕塑懸浮於空間中,靜謐而堅定,自身雖不發光,但極具反射性,彷彿一個靈魂的鏡像向人類述説億萬年前後的逸事。洞窟深處,唐勇將無數繁星般的光點包裹了整個洞璧,在各種時代聲音的節奏變化中,光就像來自銀河外的波頻,不斷地輸出密碼式的言語產出某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曖昧。洞的底部已經不再是底部,張翔用巨型的發光體將其填充並打通,張弛呼吸之間好似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從而讓人得以靈魂的解放。從理性的構建到感性的表現,從現實到超越現實的存在,一系列的呈現都在必然與偶然間一一推進,四件作品像一個獲勝的球隊,配合得天衣無縫。洞窟已經不再是令人生畏、充滿猜疑的空間場所,在所有作品共同合力地推波助瀾中,歷史的記憶、自然的磁場、洪荒的信號在彈指間化為微粒穿越時間與空間融合為湧動的能量,開始釋放、傳遞、再生。
嚴格來説,這四件作品缺一不可,但每一件作品又散發出不太一樣的氣質。洞穴的空間結構獨特而神秘,與普通建築體不同的感受是它自己所產生的如同黑洞一般的巨大吸力——人會不自覺得走向最深處。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秘是人類的天性,但同時這個過程也伴隨着人類強烈的疑惑和焦慮。如何消解迷茫,讓人與空間內部形成特殊又輕鬆的對話關係是藝術家張翔想去嘗試的方向,於是便有了光——有空間的光,有敍事的光,有生命的光。因為光的存在,洞穴瞬間被打通,他便賦予了洞穴新的意義和內涵。
《光體》局部細節

光體創作背景

《光體》的誕生源於著名批評家王林先生作為“地方·國際——515 藝術創窟藝術季開園活動”策展人對土生土長的達州籍藝術家張翔的邀請。原來的仙女洞改頭換面為515藝術創窟,參展對於張翔而言既是驚喜也是挑戰,就像家鄉對他的一次“檢閲”。多年來,張翔奔赴各國各地參展,向外輸出他的創作理念和作品,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但對於孕育他的故土,他一直抱有別樣的深情,藉助“515”這個空間平台和機會,他希望給這片熟悉的土地,這羣熟悉的人,展示一個不曾瞭解過的張翔。他告訴達州日報的記者,“515”在地創作的過程,整體感覺就是很刺激、很興奮,全程痛並快樂着。

光體藝術家簡介

張翔 [1]  ,1982年生於達州市。先後獲得四川美術學院學士、碩士學位。跨媒介、公共藝術領域藝術家,四川美術學院教師,跨媒介雕塑工作室主任,重慶雕塑學會副秘書長,重慶美協雕塑藝委會辦公室副主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