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光飽和點

鎖定
光飽和點,是指在一定的光強範圍內,植物的光合速率隨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當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數值之後,光合速率不再繼續提高時的光照度值。
光照強度超過光補償點後,隨着光照強度增強,光合速率逐漸提高,這時光合強度就超過呼吸強度,植物體內積累幹物質。但達到一定值後,再增加光照強度,光合速率卻不再增加,此即光飽和現象。達到光飽和時的光照強度,即光飽和點。各類植物光飽和點不同。陽性植物的光飽和點在20000—25000LUX左右,而陰性植物約在5000—10000LUX就達到光飽和。
中文名
光飽和點
外文名
light saturation point
釋    義
光合速率不再提高時的光照度值
單    位
LUX
喜陽植物
光飽和點在20000—25000LUX左右
耐陰植物
在5000—10000LUX左右

目錄

光飽和點簡介

在一定的光照強度範圍內,光合作用隨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超過一定的光照強度以後,光合作用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再增加了,這種現象稱為光飽和現象,這個光照強度臨界點稱為光飽和點(light saturation point),在光飽和點以上的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不再起作用。在光飽和點以下,當光照強度降低時,光合作用也隨之降低, [1] 

光飽和點原因

主要原因是當其他條件(如CO2濃度等)一定時,光照強度增強,使得光反應速度增長,但是暗反應中CO2的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速度幾乎未改變。
另外,光強超過光飽和點時候,植物會發生光抑制現象﹙光能超過光合系統所能利用的數量時,光合功能下降的現象﹚消耗掉自己製造的有機物也是光飽和的原因。 [2] 

光飽和點歷史

1883年德國J.賴因克首先發現植物的光飽和現象,並指出:光飽和點取決於所研究的對象。喜陰植物(深水藻或陰生葉片)在海平面全光照的十分之一或更低時即達光飽和;喜陽植物,尤其是荒漠植物或高山植物,在中午直射光下還未達到光飽和。對於水稻、小麥等C3植物,光飽和點為3~8萬勒克斯。C4植物的光飽和點一般比C3植物高,有的C4植物在自然光強下甚至測不到光飽和點(如玉米的嫩葉)。作物羣體的光飽和點較單葉為高,小麥單葉光飽和點為2~3萬勒克斯,而羣體在10萬勒克斯下尚未達到飽和。這因為光照度增加時,羣體的上層葉片雖已飽和,但下層葉片的光合強度仍隨光照度的增加而提高,所以羣體的總光合強度還在上升。 [2] 

光飽和點特性

作物羣體的光飽和點與補償點都比單葉指標高,這是因為當光照強時,在作物羣體上層的葉片(單葉)雖已飽和,但下層葉片的光合作用仍隨光強的增加而增加。另外,在同一自然光照下,上層葉中不同葉片因方位與角度不同,並非一律達到了光飽和點。對於羣體的光補償點來説,它應該是上層葉片光合作用的產物與下層葉片的呼吸消耗相抵消時的光照強度,其數值自然會比單葉的指標值高。在衡量光照強度對作物整體的影響時宜採用羣體指標。
作物羣體的光飽和點與補償點並不是一個常數,它隨葉面積指數、CO2含量、温度、土壤有效水分等許多因子而變化。根據植物對光照強度的反應,可分為喜陽植物和耐陰植物。喜陽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平隨光照強度可一直增加到等於全部太陽光照時(即不存在光飽和現象)。而耐陰植物在光照強度僅及晴天時的1/10時,光合作用就不再增加了。 [1] 

光飽和點舉例

栽培農作物多屬喜陽植物,如水稻、小麥、花生、玉米、棉花等,林果中如甘蔗、香蕉、荔枝、椰子、腰果、芒果、樺樹、落葉松、桉樹等。由於喜陽植物的光飽和點較高,所以植物對太陽能的利用率也較高,生產潛力較大。另外強光有利於作物果實和籽粒的生長,產品蛋白質、含糖量等也都較高。耐陰植物雖然也要求較充分的陽光,但可忍耐不同程度的廕庇,對光照條件有較大適應性的植物有茶葉、煙草、人蔘、柑橘、龍眼、菠蘿、咖啡、胡椒、生薑、田七、橡膠樹、竹柏、杉木等。相對較弱的光照條件有利於植物營養器官的生長,一般植物生長較細長、嫩弱,蛋白質含量較少,水分含量較高。這對於以植物營養部分為收穫對象的作物是很有利的。 [1] 
參考資料
  • 1.    姜會飛.農業氣象學:科學出版社,2008
  • 2.    湯紹虎,羅充主編.《植物生物學教程 》 :西南師範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