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鎖定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電子信息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理學工學學士學位。 [1] 
該專業以理工融合為特色,依託學科為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培養學生掌握光電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在光電信息處理、光電子學、電子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產品設計和開發奠定基礎,專業課程設置對光電子器件及應用、光電信息處理、寬帶光纖通信系統的設計與應用有所側重。 [2] 
中文名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外文名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別    名
光電信息工程
專業代碼
080705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電子信息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理學學士或工學學士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發展歷程

1986年,在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編輯出版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及畢業生使用方向介紹》中,設置了光學、光學物理、光電子學、光電子物理等專業,屬物理學類專業。 [3] 
1989年,在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理工、農林、醫藥)本科專業目錄及簡介》中,設置了光學專業,屬理科門類信息與電子科學類專業,還設置了應用光學專業,屬工科門類應用理科及力學類專業。 [4] 
1993年,在教委高等教育司編寫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中,原光學、應用光學專業合併調整為應用光學專業,屬理學門類信息與電子科學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71204。 [5] 
1998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佈)》,原應用光學專業調整為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專業代碼為071203,屬電子信息科學類專業。並在《經教育部批准同意設置的目錄外專業名單》中設置了光電子技術科學、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光電信息工程等專業。 [6] 
2012年,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原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光電子技術科學、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光電信息工程、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專業合併調整為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屬工學門類電子信息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705。 [7] 
2020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屬工學門類電子信息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705,授予理學或工學學士學位。 [8]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掌握必備的數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相應專業知識,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和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身心健康,可從事電子信息及相關領域中系統、設備和器件的研究、設計、開發、製造、應用、維護、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1]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
四年
授予學位
參考總學分
140~180學分 [1] 
  • 基本業務要求
(1)具有在電子信息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開發與設計所需要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知識;
(2)掌握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相關的基本理論與技術,具有基本的計算機理論、應用與開發能力;具有系統的與專業相關的工程實踐或科研訓練經歷,瞭解生產工藝、設備與製造系統,瞭解該專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3)能夠熟練使用常用電子儀器儀表,初步具備設計與實施電子信息領域工程實驗的能力,並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並解決電子信息領域理論或工程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可參與相關係統的設計、運行與維護;
(4)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掌握基本的創新創業方法;初步具備電子信息領域中綜合類實踐、實驗獨立設計、分析和調試能力以及進行產品開發與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工程設計與分析等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在設計或研究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備科技論文寫作基本能力;
(6)瞭解與專業相關行業的生產、設計、研究、開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技術標準、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經濟管理知識,能正確認識電子信息技術對客觀世界和社會的影響,具有良好的質量、安全、效益、環保、職業健康和服務意識;
(7)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8)掌握1門外語,能閲讀專業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與合作能力;
(9)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終身學習有正確認識,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1]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課程體系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總體框架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實踐性教學等。課程設置應支持培養目標的達成,課程體系應支持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
通識教育類學分佔總學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分、數學和自然科學課程學分、經濟管理課程學分、外語課程學分、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學分、創新創業課程學分和體育課程學分。各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學分。
專業教育類學分佔總學分的50%左右,其中學科基礎及專業類課程約佔總學分的30%。
綜合教育類學分佔總學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心理與健康教育、學術科技與創業活動、文體活動、跨專業選修課、社會實踐及自選活動等。
總學分中,實踐與實訓教學學分(含課程實驗摺合學分)所佔比例應不低於25%。各高校可根據具體專業的特點進行確定,專業類實踐環節應能體現電子信息領域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創業、工程設計和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1]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除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外,人文社會科學、外語、計算機文化基礎、體育、藝術等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其中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包括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基本內容。
數學和自然科學類包括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大學物理等基本內容,各高校可根據自身人才培養定位提高數學、物理學(含實驗)的教學要求,以加強學生的數學、物理基礎。
各高校應結合本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專業實際情況,開設融合專業發展與社會科學內容的創新創業類通識課程。 [1] 
  • 學科基礎知識
學科和專業類基礎知識須涵蓋電路與電子技術、計算機系統與應用、信號與系統、電磁場與波等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教學內容可參照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講授相應專業基本知識領域和專業知識時,應講授相關的專業發展歷史和現狀。
除上述學科與專業類基礎知識,還應包括專業基礎知識,應包括物理光學、應用光學、光電子學、光電檢測、激光原理、信息光學、通信原理、工程圖學中至少4個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 [1] 
  • 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課程應包括光電子器件、光電儀器、非線性光學、光通信、集成光學、量子光學、光電成像技術、圖像處理、光電顯示技術、光電傳感技術、光存儲技術、微光機電系統、現代光學測量技術、光譜分析與測試技術、生物醫學光電子技術、遙感技術、光電制導與跟蹤、光電目標探測與識別技術、光學制造、薄膜技術等知識領域,可根據學校情況進行選取和適當補充。
依據上述核心知識領域的內容組合成核心課程,核心課程的名稱、學分、學時和教學要求以及課程順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確定。以下為核心課程體系示例(括號內數字為建議學時數):
示例一:電路分析基礎(48)、電磁場理論(48)、模擬電子技術(64)、數字電子技術(64)、信號與系統(64)、工程光學及實驗(136)、光電檢測技術及系統(48)、光纖技術(48)、光電圖像處理(48)、光電信息綜合實驗(4周)、光電信息物理基礎(48)、通信原理(48)、激光原理(32)、信息光學(32)、光學系統CAD(48)、光電傳感器應用技術(32)、量子光學基礎(32);
示例二:電路分析基礎(48)、電磁場理論(48)、模擬電子技術(64)、數字電子技術(64)、信號與系統(64)、工程光學及光學基礎實驗(184)、激光技術及應用(48)、光學測量(48)、光電信息導論(英文授課,40)、光電檢測技術(48)、光電系統設計(3周)、傅里葉光學(48)、光學零件工藝學(4周)、實用圖像處理方法及軟件(48)、視頻技術基礎(48)、微機接口技術(32)、微機接口技術實驗(32)、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48)、薄膜光學(32)、光度與色度學(48)、光纖技術與應用(48)、像質評價技術(32)、光學CAD課程設計(3周)、傳感器原理(48)、光纖通信理論基礎(48)、信息物理基礎(48)、現代成像技術(32);
示例三:電路分析基礎(48)、電磁場理論(48)、模擬電子技術(64)、數字電子技術(64)、信號與系統(64)、儀器零件設計(56)、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48)、誤差理論與儀器精度(40)、儀器製造工藝學(32)、工程光學及實驗(144)、光電檢測技術(56)、數字圖像處理(48)、光學測量(48)、激光原理及應用(40)、儀器光學概論(48)、光學設計及CAD(48)、光學儀器總體設計概論(48)、光學零件加工(48)、薄膜光學與技術(32)、微納製造技術(32)、光通信技術基礎(32)、光電子技術及器件(32)、光學信息處理技術(32)、干涉測試技術(32)、傅里葉光學(32)。 [1]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

具有滿足教學需要的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及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實驗實踐活動。
實驗課程:在電路類、信號類、計算機基礎和應用類、電磁場類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必須包括一定數量的實驗。
課程設計:至少完成2個有一定規模的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實習:進行必要的工程技術訓練(其中電子工藝實習必修、金工實習或其他相關實習可選)、專業相關的製作實習、生產實踐等。
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應符合培養目標要求,一般應結合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有明確的應用背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教學條件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教學需要,生師比不高於25:1,專任教師不少於10人。新開辦專業至少應有10名專任教師。在120名在校生基礎上,每增加20名學生,須增加1名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30%,35歲以下專任教師須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
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具有企業或相關工程實踐經驗教師的比例不低於20%(授予理學學士學位的專業可適當降低比例);實驗教學須配備專任專職實驗技術人員,35歲以下實驗技術人員應具有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有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 [1]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教師應遵守《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專業負責人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在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熟悉並承擔該專業教學工作。
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要具有電子信息類專業或相關學科的教育背景,應滿足以下條件之一:(1)本科畢業於電子信息類專業,或碩士、博士學位屬於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物理學學科之一;(2)已從事專業教學、科研工作5年以上;(3)已獲得電子信息相關行業的國家或國際資質或認證。
教師應具有足夠的教學能力,能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實踐,參與學術交流,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所有專任教師均須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教師應熟練掌握課程教學內容,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與特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教師應至少承擔1門本科生的學科基礎課程或專業課程,指導畢業設計(論文)或專業實習等,為學生職業發展提供必要指導。 [1] 
  • 教師發展環境
有合理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有吸引與穩定合格教師的制度,支持教師進修和從事學術交流活動,指導和培養青年教師,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為教師從事教學、學術研究、工程實踐提供基本的條件和環境,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學術研究與交流、工程設計與開發、社會服務等,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髮展的要求。 [1]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1、教學實驗室
(1)具有物理實驗室、電工電子實驗室、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實驗設備完好、充足,在數量和功能上滿足教學需要,生均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00元;
(2)有良好的設備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近5年年均更新儀器設備值不低於10%,現有儀器設備完好率不低於95%,滿足實驗教學需求;
(3)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實驗提倡一人一組,特殊情況下每組不超過2人;綜合實驗、大型儀器實驗每組不超過4人,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及獨立操作能力;
(4)實驗室應提供開放服務,滿足學生課內外學習要求,提高設備利用率;
(5)實驗教學過程管理規範,實驗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實驗指導書等資料齊全。實驗室建設有長遠建設規劃和近期工作計劃,既要注重專業基礎實驗,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術的發展,還要結合專業特長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建設專業實驗室;
(6)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管理、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有效利用、學生實驗順利進行。
2、實踐基地
(1)因地制宜建設校內實習基地,能為參加實踐教學環節的學生提供充分的設備使用時間,並設有專門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踐內容、實踐過程等進行全面跟蹤和指導;
(2)根據學科特色和學生的就業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專業對口、相對穩定”的原則,與科研院所、學校、行業、企業加強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和創新創業基地,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應理解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應具有項目開發和管理經驗,為全體學生提供穩定的參與工程實踐的平台和環境,滿足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1] 
  • 信息資源要求
根據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需要,加強圖書館服務設施建設。注重制度建設和規範管理,保證圖書資料購置經費的投入,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科研工作服務。圖書資料包括文字、光盤、聲像等各種載體的中外文獻資料。
具有一定數量、種類齊全的專業相關圖書資料(含電子圖書)和國內外常用數據庫,滿足教學和科研需要。
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加強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具有基於計算機網絡的完善的圖書流通、書刊閲覽、電子閲覽、參考諮詢、文獻複製等服務體系。能夠方便學生學習網絡課程與精品共享資源課程,滿足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科研所需。
信息資源管理規範,共享程度高。 [1]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教學經費

新辦專業應保證充足的專業開辦經費,專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不低於300萬元,且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00元;近5年年均更新教學科研儀器總值不低於設備總值的10%;有充足的儀器設備運行維護費,滿足日常實驗教學需求。
已辦專業除正常教學運行經費外,應有穩定的專業建設經費投入,滿足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維護更新、圖書資料、實習基地建設等需求。 [1]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具有制定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含實驗大綱)、教學計劃的管理規定,具有定期修訂培養方案的機制,一般每4年對培養方案進行一次研討和全面調整,修訂工作有畢業生、用人單位、校外專家參與,並綜合考慮各方反饋意見和專業發展情況,確保專業培養定位和規格適應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程、實驗課程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並對課堂教學、課程考核、實驗與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各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建立完善的評教、評學制度,有分級教學督導隊伍對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檢查、監督和指導,有專業學情調查和分析評價機制,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綜合發展進行有效測評。 [1]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
各高校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包括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等在內的人才培養工作意見和建議,以及對畢業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評價,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使反饋信息能有效用於指導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1]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定期開展由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對該專業的教學質量內部評估,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使質量監控結果、畢業生跟蹤反饋結果及時用於人才培養工作的改進。每年對人才培養質量取得的成效和進一步改進措施進行分析、評價和總結,形成各專業的本科教學質量報告,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1]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培養模式

  • 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課程體系的設置、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課堂外的拓展機制及實踐等幾方面人手,提升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滿足新工科的應用背景需求,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當前“互聯網+”和“智能化與信息化”的行業環境。
(1)人才培養目標。增加設計/開發解決方案、使用現代工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個人和團隊等方面的考核目標,充分考慮到學生實踐性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團隊精神、環境保護等;在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學生創新思維的同時,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加就業競爭力,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應用型人才,以滿足當今社會信息化高速發展的需求。
(2)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將原有實驗課進行了調整,給專業課程《光電子學》《光電檢測技術》等增設配套的課內實踐課,讓學生學習這些專業課程的同時,其實踐應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當前“互聯網+”和“智能化與信息化”的行業環境,以滿足光學工程、圖像與信息處理、光通信、電子學等領域的高精尖工程。以及相關領域的科技開發與應用,產品設計與製造等T作的需要。
(3)人才培養的考核評價體系。不僅要在課程設置上增加實踐課的比例,而且要在考核評價體制上增加關於學生日常學習狀況的考核比重,比如學生的出勤、學生的作業、討論等。增加過程性考核,其佔總考核成績的比例不少於20%,達到對新工科背景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的應用性、實踐性的考核和要求。
(4)人才培養的課外拓展與實踐。大力鼓勵和支持學生的課外拓展活動.具體到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拓展機制及實踐,採用的方式有:專業實驗室(如機器人實驗室)的建立、大學生科研創新團隊的組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參與、電子設計大賽的參與、航模比賽等,通過這些方式來增強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其能更加適應“互聯網+”和“智能化與信息化”的行業環境。 [9] 
  • 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以“新工科”為背景,以產學研為推動力,夯實實踐性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就業創業,多層次多渠道促進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
1、構建新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修訂現有人才培養方案,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科學合理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切實提高人才培養。邀請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過程。在充分徵求企業專家對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建議的基礎上,緊扣光電產業需求和光電產業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從知識、素質和能力三方面,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光電信息專業的課程體系。對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的相關課程進行精簡,把內容相似、理論相關的專業課程進行合併,把課程中相對老舊的知識進行刪除,引入光電信息行業領域相關的最新知識技術;在確保一定理論教學的同時,加大對實踐教學的培養時間和學分比重。
2、組建“雙能型”高水平師資隊伍。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堅持內部培養、專職引進與雙向聘任相結合的道路,組建一支特色鮮明的“雙能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改善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的現狀。具體措施包括:鼓勵教師參與實踐進修與培訓;引進具有行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專家;外聘企業科研人員到學校兼職;柔性引進企業高水平人才等等。
3、形成“導師指導+項目實踐”的新培養模式。依託校企聯合實驗室、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平台,組建光電應用創新中心。構建以傳統實驗教學為基礎,以開放實驗、創新中心培養為補充,以參加各類各級別的學科競賽為激勵手段的實踐教學體系。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多樣化實踐教學環境中,將實際工程項目貫穿於學生的實踐環節,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充分發揮“雙能型”教師的指導作用,形成“學院倡導、導師指導、學生主導”的創新意識培養過程,激發學生對科技創新的興趣,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將通過專利申請、論文發表等方式,運用市場化、社會化的運作模式來達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目的,不斷激發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和成果轉化意識,促進學生的就業創業。
4、推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以光電產業需求為導向,推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促進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持續提高。搭建校企聯合的科研平台,以光電產業需求為導向開展研究和技術攻關,同時提升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和科研能力,以科研帶動實驗教學,實現人才培養和企業發展的雙贏。特別是,將聘請企業光電方面專家為客座教授,擔任實踐性、創新性強課程的主講,或開展基於光電技術的學術講座;校企聯合在校內建立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聘請企業光電方面專家參與畢業設計的指導工作、參與有計劃的學生就業培訓工作。 [10]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發展前景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考研方向

可報考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物理學、光學等碩士專業。 [2]  [11]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在光學、光電子學、激光技術、光通信技術、光信息處理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領域從事教學、科學研究、產品研發、生產技術管理等工作。 [2]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天津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
----
----
上海
復旦大學
上海電機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電力大學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上海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
東華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
重慶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師範大學
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大學
河北
河北師範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
燕山大學
河北大學
河北地質大學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
----
河南
河南工學院
鄭州師範學院
新鄉學院
周口師範學院
河南師範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南陽理工學院
黃河科技學院
----
----
----
山東
山東師範大學
棗莊學院
濱州學院
濰坊學院
齊魯工業大學
山東建築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國海洋大學
魯東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濟南大學
聊城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大學
----
----
山西
山西大同大學
太原科技大學
中北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長治學院
----
----
----
安徽
安徽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工業大學
池州學院
蚌埠學院
皖西學院
黃山學院
淮南師範學院
安慶師範大學
安徽科技學院
阜陽師範大學
合肥師範學院
淮北師範大學
安徽工程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
----
----
----
江西
宜春學院
上饒師範學院
南昌航空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江西工程學院
南昌理工學院
江西理工大學
江蘇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蘇州城市學院
無錫學院
常熟理工學院
南京工程學院
金陵科技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江蘇師範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
江蘇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江南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常州工學院
江蘇海洋大學
----
----
浙江
中國計量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寧波大學
浙江大學
湖州師範學院
----
湖北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湖北科技學院
湖北民族大學
湖北工程學院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武漢工程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江漢大學
三峽大學
長江大學
湖北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師範大學
黃岡師範學院
文華學院
武昌首義學院
----
湖南
中南大學
懷化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
湘南學院
長沙學院
湘潭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廣東
東莞理工學院
華南師範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廣州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深圳大學
汕頭大學
中山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嘉應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
----
廣西
梧州學院
桂林理工大學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
雲南
雲南大學
雲南師範大學
----
----
貴州
貴州師範學院
----
----
----
四川
四川大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陝西
陝西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航空學院
西北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文理學院
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石油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渭南師範學院
西安郵電大學
----
----
----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大學
黑河學院
東北石油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
----
----
吉林
吉林大學
長春電子科技學院
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
吉林師範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
----
----
----
遼寧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大連民族大學
遼寧科技大學
瀋陽理工大學
----
----
----
海南
海南師範大學
----
----
----
福建
福州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江夏學院
龍巖學院
閩南師範大學
泉州師範學院
廈門理工學院
集美大學
廈門工學院
閩南理工學院
閩南科技學院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1年6月15日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