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光萼莢蒾

鎖定
光萼莢蒾(學名:Viburnum formosanum subsp.leiogynum)是台中莢蒾亞種。分佈在中國大陸的浙江、廣西、福建、四川等地,生長於海拔700米至1,10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坡溝谷旁林中。
中文名
光萼莢蒾
拉丁學名
Viburnum formosanum subsp. leiogynum P. S. Hsu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茜草目
忍冬科
莢蒾屬
台中莢蒾
亞    種
光萼莢蒾
二名法
Viburnum formosanum

光萼莢蒾形態特徵

灌木;當年小枝有多數稜角,無毛,二年生小枝灰黑色,圓柱形,散生圓形皮孔。葉厚紙質,卵形,長4-7釐米,頂端急尾尖,尾突長4-10毫米,略彎,基部圓形或微心形,邊緣基部除外有開展的鋸齒,上面有光澤,僅中脈被少數簡單長伏毛,無腺點,下面中脈和側脈被少數簡單長伏毛,脈腋集聚少數簇狀毛,近基部兩側有少數暗色凹陷小腺斑,側脈7-8對,連同中脈上面微凹陷,下面明顯凸起;葉柄長5-15毫米,被少數簡單長毛;無托葉。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生於具1對葉的側生短枝之頂,直徑3-4釐米,薄被簇狀短毛,總花梗長1-1.5釐米,第一級輻射枝4-5條,花生於第二級輻射枝上;萼筒筒狀,長約1.5毫米,被簇狀短毛,萼齒寬卵形,長約0.5毫米,有微緣毛;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4.5毫米,無毛,裂片倒卵形,長約1.5毫米,比筒長,邊緣微齧蝕狀;雄蕊與花冠等長或略較長,花葯橢圓狀圓形,長為花柱的1/4;柱頭頭狀。果實紅色,長約8毫米;核矩圓狀卵圓形,長約6毫米,扁,有2條淺背溝和3條淺腹溝。 [1] 
光萼莢蒾線稿圖 光萼莢蒾線稿圖
當年小枝和葉柄無毛或被簇狀短柔毛,並夾雜簡單長毛。葉長可達11釐米。花序被簇狀短柔毛;總花梗通常長達2.2釐米或幾無;萼筒無毛。果實扁圓形,頂端急尖,宿存花柱遠高出萼齒;核扁,卵圓形,長5-8毫米,直徑4-6毫米,背面微凸尖。花期5月,果熟期8-10月。 [2-3] 

光萼莢蒾生長環境

物種生長於海拔700-1100米的山坡溝谷旁林中。

光萼莢蒾分佈範圍

物種產自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廣西(凌雲)及四川(南川)。模式標本採自浙江雲和。 [2] 

光萼莢蒾變種信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