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光榮洞

(邙山黃河風景名勝區光榮洞)

鎖定
光榮洞,位於邙山黃河風景名勝區。2004年,正值毛主席誕辰111週年,建一座3.5米高的主席銅鑄坐像,黃河遊覽區遵照歷史的真實情況,塑銅像還歷史舊貌。
中文名稱
光榮洞
地理位置
邙山黃河風景名勝區
20世紀50年代,黃河岸邊上有一位老人,他凝視前方滾滾的波濤,若有所思地在考慮“何時能治理好這條桀驁不馴的黃河呢”。60年後的今天,千年的“害河”已經成為一條造福沿岸人民的利河,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人,又打造一座銅像,安坐在黃河南岸,讓他永遠看護着奔流東去的黃河。
“光榮洞”旁討茶記
  在邙山黃河風景名勝區中,流傳着一個“主席愛喝農家茶”的故事,也讓一個極不起眼的窯洞,因此獲得“光榮洞”的稱號,在邙山上,平添了一絲神秘的傳奇色彩。
  1952年10月31日6時,結束了在開封的視察後,毛主席的專列在黃河南岸車站停下。主席到小頂山視察黃河,沿着小土坡往山上走,雖説已是60多歲的老人,但依然健步如飛,工作人員快步緊跟其後。走至半山腰時,忽見一個窯洞,門前坐個一個婦人在搓玉米棒。“老鄉,討碗水喝”,説着濃厚的湖南口音,此時窯洞裏走出一個老漢,正是窯洞的主人劉宗賢,“好,好,好,你坐,我去給你倒”。起先,熱心的劉老漢也沒能認出是毛主席,只覺得眼熟,看到這一行人身着雖然樸素,但個個氣宇軒昂,也曉得是大人物。回到窯洞,倒水時,忽然瞅見牆上懸掛着的毛主席像,愣了幾秒鐘才恍然,向自己討水喝的,就是毛主席。
  激動之餘,翻箱倒櫃地找出珍藏多年的茶葉,沏好茶,拿兩個粗茶碗來回倒了幾遍,直到茶水温而不燙時,才顫顫巍巍地端到主席面前。此時,主席身邊的警衞員也遞過來隨身帶的軍用水壺。一時間,主席面前,一壺水,一杯茶,正當劉老漢端着茶的手不知該收還是遞的時候,主席一把推開警衞員遞來的水壺,接過劉老漢的粗碗茶一飲而盡,並連聲道謝。
  主席走後,劉老漢逢人便説“主席愛喝農家茶”的故事,如今這個窯洞已經保護起來,並命名為“光榮洞”。
  記者沿着鄉間小道走近這個遠近聞名的“光榮洞”,為了保護舊址的歷史價值,大鎖把門,暫沒有對外開放。透過玻璃窗往裏看,屋內已是空空如也,但提起“光榮洞”的歷史,周邊的工作人員都説得頭頭是道,話語間透着一股自豪之情。
  塑銅像還歷史舊貌
  1952年10月31日,毛主席登至邙山的小頂山,視察黃河。當時主席面北而坐,望着遠處的黃河和鐵路大橋,神情凝重地説“黃河是養育中華民族的搖籃,又是連年征戰、亂砍濫伐林木造成的一條害人河。黃河一出三門峽,就像一匹收不住繮繩的野馬,放縱奔騰,搞不清會在哪裏出亂子。歷史上不知道黃河決口了多少次,使多少萬人的生命、財產毀於一旦。現在到了我們手裏,一定要馴服它。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決不能讓它出亂子,要確保黃河的安全,你們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不然我是睡不着覺的。”
  很多年過去了,記者沿着主席當年視察黃河的足跡,再次走進鄭州附近的黃河岸邊。當年的荒山土坡,已變成了水泥鵝卵石的小道,旁邊還有鐵鏈環繞,滿山的松樹豔花,已經被打造成四A級景區的。在小頂山頭,一座重4噸高3.5米的主席銅鑄坐像栩栩如生地出現在眼前。坐像注視着眼前的母親河,遠方依稀可見氣勢磅礴的黃河鐵路大橋,猶如一條長龍橫跨黃河兩岸。河堤外,遠處還不時傳來火車的轟鳴聲。
  黃河風景名勝區的李躍峯處長介紹,1991年10月,黃河風景名勝區修建時,毛主席站立在黃河岸邊的塑像是汗白玉材料的,其體現的主席年齡、着裝和風采均是晚年時期的,與毛主席視察黃河時間相差20年之久。參照專家學者、和部分遊客的建議,將主席立像改為坐像。2004年,正值毛主席誕辰111週年,黃河遊覽區遵照歷史的真實情況,建一座3.5米高的主席銅鑄坐像,同時配套建設毛主席視察黃河紀念館和主席喝農家水紀念地。
  千年“害河”搖變“利河”
黃河水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多年以來,一直被白白地浪費掉。它那桀驁難馴的個性,還時不時地給沿岸羣眾帶來災難。主席視察後,從1970年開始了建設邙山提灌站,31年來,提水量達到40億立方,年平均1.3億立方。鄭州市黃河遊覽區也憑藉位於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獨特地理的位置優勢,被打造成了旅遊勝地。
  當地的農民劉芬告訴記者,沒有建設提灌站之前,這裏的農民交通不便、吃水不便,山地多,耕地少,風沙大,生活非常艱難。而現在,當地農民差不多都參與了旅遊服務業,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60%的家庭還有了自己的機動車。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條千年古訓,如今正被勤勞的中原人民打破,記者驅車黃河大堤,隨處可見各種引黃灌溉引水工程,千年“害河”正在人民的馴服下成為一條利河。
光榮洞是蒙蒂塞洛水壩的樞紐開關,它位於加利福利亞北部。作用是在蒙蒂塞洛水壩存儲能力達到極限的時候,把多餘的水量儘快的派出。數據顯示光榮洞完全打開時蒙蒂塞洛美每秒的出水流量可達1370 立方米/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