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

鎖定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河南省光山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光山花鼓戲是由豫南民間小調、山歌、歌舞、小戲融合楚劇、黃梅戲的唱腔,同時吸收漢劇、曲劇的藝術特點,而逐漸形成的一個劇種,其起源於清代,先後經歷了花會玩燈、打五件、打三件、地燈班以及花鼓班五個發展階段。光山花鼓戲以演生活小戲見長,每班七八個人,一人分飾多角,不論男女演員都要熟悉武場,講究唱、念、做、舞,體現行當特徵。光山花鼓戲有劇目200多個,主要分為連台戲、本戲、墊台戲、饒戲四個門類。 [1-2] 
2014年11月11日,花鼓戲(光山花鼓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12。 [3-4] 
中文名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編號
Ⅳ-112
申報地區
河南省光山縣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歷史淵源

光山花鼓戲 光山花鼓戲
光山花鼓戲的孕育、誕生、成長大致可以分為花會玩燈、打五件、打三件、地燈戲、花鼓班(社)五個階段。
花會玩燈階段
光山地區民間歌舞、小調豐富,素稱“歌舞之鄉”,每當秋季豐收和春節前後,每個村裏都會玩燈,進行慶賀,演岀節目有龍舞、獅舞、採桑舞、花挑舞、盤子舞、船舞、車舞等,同時,人們扮演各種典故演唱光山流行的民歌、山歌、田歌、兒歌、小調等。 [5] 
打五件階段
隨着人們物質條件的提高,單一的玩燈活動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羣眾對文化生活的需要,一種新型的靈活機動的文字形式——打五件,在農村和小集市上應運而生。演唱者揹着上雕龍船或丹鳳的木製架,架上放着鑼、釵、小鑼鼓、鈸五件樂器,藝人自奏自唱,唱的曲調仍是光山流行的山歌小調,內容多是予祝福、祿、壽喜等一類的頌詞,其唱詞分定意而唱和即興而唱兩種。這種演唱形式光山民間稱為“打龍船”。 [5] 
打三件階段
隨着藝人演唱技藝的不斷提高與發展,打五件逐漸演化發展到打三件,光山民間稱之為三二對,即一人打大小鑼、釵、一人司鼓板。演唱上二人也分工,一唱一合,這種形式已能演唱簡單情節的小戲。後來,這種演唱形式與光山當地盛行的燈會相互結合,同時,融化吸收了光山當地的部分民間歌舞,逐步孕育出了光山地燈戲。 [5] 
光山地燈戲階段
光山地燈戲的演出單位叫“班”,多數由箱主組班,有的是由當地藝人和箱主聯合組班,少數由藝人們共和組班。全班由五至九人組成,此時的地燈班,多數為季節性的演出團體,於農閒時演唱;少數斑(社)以此為生,常年在農村巡迴演唱。地燈演唱時,沒有明顯的行當之分,只有男角女角之別,可扮演不同身份、性別的人物。演的多是二小的燈曲和三小的摺子戲。隨着地燈戲唱腔的日益豐富,打擊樂表演形式等藝術的發展,為後來職業性花鼓班(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5] 
花鼓班階段
光山花鼓戲 光山花鼓戲
據《光山志》記載,光山花鼓戲形成於清代乾隆年間,並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出現了正規民營的花鼓班(社)。到民國時期,光山縣已有五六個班(社)。
中國解放之前,光山花鼓戲藝人地位低下,只能在偏遠的農村進行表演,解放初,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光山縣人民政府於1952年將幾個花鼓班(社)合併為一個民營劇團,在這之後,光山花鼓戲由農村逐漸進入城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1958年,“反右”鬥爭擴大化,波及到花鼓劇團,部分演員被除名,後期又受“信陽事件”的影響,人民生計已成問題,花鼓戲也就無法堅持演出。大部分演員又被下放回鄉謀生。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後,在光山縣籌建了半職業性的孫鋪花鼓劇團,藝人在繼承光山花鼓戲傳統藝術特色的同時,在舞美設計、表演技巧、板式曲調,人物造型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光山花鼓戲得以重新發展。 [5]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文化特徵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音樂特點

光山花鼓戲的音樂由唱腔和打擊樂兩大部分組成,唱腔豐富多彩,鄉土氣息濃郁,曲調風格各異;曲牌、曲調短小,節奏明快,旋律流暢;打擊樂基本上是從豫南民間鑼鼓曲的基礎發展起來的,風格獨特,別具一格,具有表現力。 [6] 
光山花鼓戲音樂多為五聲、六聲、七聲音階,以宮凋式、徵調式、羽調式為主,根據不同的劇目和唱詞選用不同的板式和曲牌,以適應劇情的需要。光山花鼓戲是以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的綜合體劇種,在板腔體中又有東柳子和西柳子之分。東柳子唱腔旋律高亢、明朗,適用於大本戲,西柳子唱腔旋律婉轉柔和,多用於演出生活小戲。光山花鼓戲的板腔體唱腔音樂,根據節奏的不同可分為:慢板類(一板三眼,4/4節拍)、行板類(一板一眼,2/4節拍)、快板類(有板無眼,1/4節拍)以及散板類(無板無眼)四大類,在各板類中又有不同的板式。 [6] 
光山花鼓戲 光山花鼓戲
光山花鼓戲曲牌多來源於地方小調,同時也借用了部分豫劇、京劇曲牌。在自編劇目中,還創作了一些曲牌,其常用的曲牌體唱腔有四平調、報台凋、相思調、打字調、小柳子調(即走柳林)、工尺上、還魂腔、鬧五更調、經腔等。 [6] 
光山花鼓戲大多數板式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一般都是單獨應用,自成一段,但除少數板式如導板、二行快板、悲捻子等,不能單獨成段而和其它板式連接使用外,也有兩種以上板式互相轉換、連接使用的。由於光山花鼓戲伴奏原來只有武場,沒有文場,故無曲牌。1953年以後,逐漸增添了管絃樂器,它改變了原單一武場伴奏狀況,並取代了部分行弦、轉場、舞蹈、身段等方面的打擊樂曲,豐富了劇種的表現力。 [6]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角色行當

光山花鼓戲早期的角色行當較為簡單,由一旦一醜扮演,後來逐步發展到多種行當。光山花鼓戲共分生、旦、淨、醜、末、小、貼、外、夫、雜十個行當,其中,生、旦、淨、醜、末為主要行當,每個行當又有其分支。生包括文生、武術生、鬚生(光山花鼓戲叫“三生”)等;旦包括青衣(苦旦)、花旦、老旦、丑旦(彩旦、潑旦)、刀馬旦(武花)等;淨包括黑淨、架子花臉、武花臉、白臉等(光山花鼓戲有時也以紅,黑、白簡單而分);末即老生;醜包括文丑、武丑、老醜(亦可統稱三花臉)。 [7]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舞美特點

光山花鼓戲早期的舞台裝置較為簡單,因多在農村集鎮演出,演出場合有簡有繁,簡至地攤即能上演,而繁也是相對而言。有舞台者,拉上底幕、天棚,點上油燈,一桌兩椅即可。露天演出有時也搭台或土台,台上六根柱子,附有頂棚,台口設沿條、邊條,台後設兩門,做上下場門,樂隊在上場門前面對觀眾而坐。
光山花鼓戲 光山花鼓戲
早期演出時,由於沒有電,只能用油燈照明,在農村演出時,多用大碗或陶壺裝油,內插兩到三根棉蕊點燃即可照明,後來發展到汽燈,也僅限於照明,不能用做舞台效果。光山縣花鼓劇團成立後,因適應城鎮大舞台演出的需要,舞台裝置也日漸完善。演出傳統劇時,增加了硬景、軟網景、天幕景。布幕一般有四道邊、沿條,設大幕、二幕、底幕、紗幕、垂幕。硬景有山、石片、房片、雲片。軟景有樹、遠景、畫梁等。無論演出什麼劇目,只需改變一下天幕景和台上桌椅及佈景佈局,即可顯示其既定環境。1955年後,舞台燈光由原來的單一照明,增加了天幕投景燈、色彩效果燈、字幕燈、追燈等專用於渲染舞台氣氛的電器設備,同時,擴音設備應運而生,不僅增強了舞台音響,而且可用於擬音等方面。 [7]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代表劇目

光山花鼓戲的傳統劇目(含地燈節目)共有200多個,分為四大門類:即連台戲、本戲、墊台戲、饒戲。連台戲有《目蓮救母》《天神戲》《薛丁山徵西》《薛平貴》等,共計十多部;單本戲有《方卿拜壽》《蘭絲帶》《曬羅裙》《大清官》《小清官》等,共計八十多本;墊台戲,多系雜曲,由丑角一至二人演出,劇目有五十多個;饒戲,也叫找一曲,因三邊地區有一習慣,正戲結束後,必須加演一曲,不演觀眾不散。 [8]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傳承保護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傳承價值

光山花鼓戲是光山當地羣眾一種重要的娛樂活動,無論是民間婚喪嫁娶、子女升學,還是蓋屋上樑、節慶廟會,人們都會進行花鼓戲演唱,光山花鼓戲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1] 
光山縣十幾個花鼓戲班和60多個地燈班融為一體,經常參加各類演出,增加了人們的經濟收入,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1]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傳承狀況

隨着時間的推移,光山花鼓戲的老藝人不斷減少,一些劇目和演唱技藝面臨失傳;光山花鼓戲的一些藝術形式衰退,演出設備簡陋,有些表演比較粗俗;受方言影響,演出有地域侷限性。這些問題,使光山花鼓戲處於艱難的境地。 [9]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傳承人物

魏桂鳳,女,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花鼓戲(光山花鼓戲),河南省光山縣申報。 [3]  [10]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光山花鼓戲這項民間藝術,光山縣政府先後募集資金300多萬元,同時建立了5個光山花鼓戲培訓基地。 [2] 
光山縣對光山花鼓戲的音樂進行了收集,已整理出光山花鼓戲老藝人鄭希慈、翁行凡、梅家元唱腔專輯,並對部分花鼓戲老藝人進行調查摸底,不斷掌握花鼓戲活動情況。 [9] 
光山花鼓戲藝人翁行凡的親屬,自願捐獻翁行凡生前演出的道具、唱本、證書等60多件,由光山縣文物部門收藏。 [9] 
2008年10月,光山縣文化局將收集整理的光山花鼓戲的資料編成《光山花鼓戲》一書,由信陽市有關部門出版,供內部交流。 [9]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光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花鼓戲(光山花鼓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花鼓戲(光山花鼓戲)》項目評估合格,光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2] 

花鼓戲(光山花鼓戲)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光山花鼓戲 光山花鼓戲
1956年,光山花鼓戲《假報喜》在河南省第一屆戲劇會演中獲得二等獎。 [9] 
2004年11月,光山花鼓戲《夫妻觀燈》在河南省首屆民間傳統優秀戲曲匯演中獲得金獎。 [9] 
2005年12月,加工整理的光山花鼓戲《頂椅》在首屆河南省民間戲劇節中獲得銀獎。 [9] 
2006年,光山花鼓戲《夫妻觀燈》《假報喜》《頂椅》在河南省縣(區)級文藝團體戲劇大賽中獲得銅獎。 [9] 
重要展演
2006年11月,光山花鼓戲《打六望》在河南省信陽市“錦繡茶鄉——民間藝術展演”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9] 
2007年1月,光山花鼓戲在鄭州中原民間文化展演中進行了表演。 [9] 
2010年3月,光山花鼓戲在淮陽舉辦的河南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中進行了表演。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