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充耳

鎖定
1. 塞住耳朵。2. 指聲音充滿耳朵。3. 古代掛在冠冕兩旁的飾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聽。也叫“瑱”。
中文名
充耳
拼    音
chōng ěr
注    音
ㄔㄨㄙ ㄦˇ
釋    義
塞住耳朵

充耳基本資料

詞目:充耳
[1] 

充耳引證解釋

1. 塞住耳朵。
《詩·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鄭玄 箋:“充耳,塞耳也。言衞之諸臣,顏色褎然,如見塞耳,無聞知也。”《荀子·禮論》:“充耳而設瑱。”明 高攀龍《答袁節寰中丞》:“國家三空四盡,左支右吾之不給,孚號同於充耳,真如老公祖(袁可立)之教矣。”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其時列國離心,萬民嗟怨趙盾屢屢進諫,勸靈公禮賢遠佞,勤政親民,靈公如瑱充耳,全然不聽,反有疑忌之意。”清 錢謙益 《吳士熙授承德郎制》:“昔有宋青溪盜發,比疆連壤,褎如充耳。”
2. 指聲音充滿耳朵。
許地山《七寶池上底鄉思》:“你豈不聞這裏有等等妙音充耳;豈不見這裏有等等莊嚴寶相?”
3. 古代掛在冠冕兩旁的飾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聽。也叫“瑱”。
《詩·衞風·淇奧》:“有匪君子,充耳琇瑩。” 毛 傳:“充耳謂之瑱;琇瑩,美石也。天子玉瑱,諸侯以石。” 清 王夫之《詩經稗疏·小雅》:“充耳者,瑱也,冕之飾也。” [1] 

充耳典故

充耳,一種垂掛於兩耳的“耳塞”,位於冠上,屬於冠服的裝飾品,一般為玉石,香木,或寶石所做,根據品級,社會地位不同而不同,形制有“三長兩短”之制,
在西周王朝至春秋、戰國時期,王室屬臣的官冠兩側皆有以絲繩垂墜的兩塊美玉,休息時用其塞住耳朵,又稱“充耳”,如同今日的耳塞。
平常上朝時,大夫們“冠配充耳”是一種禮制,諸侯、王公大臣站立堂下,要恭敬仰視君王,不得左右顧盼,若腦袋左右一晃,“充耳”即會以慣性擊打自己的耳廓和麪頰,以示“自懲”。
“充耳”,是專職玉工用“琠”製作的,亦稱制琠。後來發展到王室廷下有專職內吏,“施內典,執琠刑”,就是在朝堂上用玉板懲罰有小過錯的臣子,稱琠史,名稱好聽,卻是專門受命打臣子們耳光的吏。“琠”是玉做的薄板,脆得很,稍用力就會斷裂碎掉,因此“琠刑”屬於“薄懲”。
根據,《説文》 [2]  :"瑱也,從玉耳,耳亦聲."許慎 [3]  注:"瑱,以玉充耳也."段玉裁在此句下注曰:"詩毛傳曰:瑱,塞耳也.又曰:'充耳謂之瑱,天子玉瑱,諸侯以石.'按,瑱不皆以玉."其實,"珥"的本義乃以玉(石)充耳也,後引申為飾耳之珠玉.會意字"珥",依然是象事的,不是象物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