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ōng]
汉语文字
收藏
0有用+1
0
兄(拼音:xiō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2],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兄”意思是兄弟中的长者,也就是兄长。还指同辈亲戚中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又用作对男子的尊称。 [3]
中文名
拼    音
xiōng
部    首
口、儿 [5]
五    笔
KQB [1]
仓    颉
RHU [1]
郑    码
JRD [1]
笔    顺
竖、横折、横、撇、竖弯钩 [5]
字    级
一级(编号:0250) [2]
平水韵
下平声·八庚 [4]
总笔画
3+2、2+3(部首+部首外)
四角码
6021₂ [1]
统一码
5144 [1]
注音字母
ㄒㄩㄥ [1]
笔顺编号
25135 [1]
造字法
会意字(存疑)
字形结构
上下结构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3]
兄字甲骨文作图1删漏巴、2,由人、朵希喇口二字会意。金文作图3。耻捉讲乃漏篆文作图4。隶书作肯民婆市图6、图7。楷书将下部写作“儿”。
兄字的构型和本义尚不明确。《说文解字》及段玉裁注(见“古籍释义”)等古注皆将兄字之在西周文献中的常见义(如增长)与兄字之字形应料牵合,根据这些词义去解释兄字字形结构,但是有牵强附会之感。 [3]近现代有一些学者认为“兄”是“”的初文,祝即祈祷、祭祀,祝祷凝体少需要口,所以用突出口的人形表示祝祷。 [14]不过,互阀全祖为古今字的一组字,读音应是相同或相近的,且字义有一定的联系。“兄”与“祝”不仅读音差异大,而且字义也没有关联,因此只可备一说,不可当作确论。兄字之本义或构形之义只能存以待考。 [15]
兄字在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西周文献中多用为兄弟之兄,但《诗经》中兄字用为滋长之义者则不见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最早见于《大雅》,《大雅》为西周中期文献。《诗经·小雅·彤弓》中说:“我有嘉宾,中心贶之。”贶是赐给、赐给之义,当由兄之滋长义引申而来。总之,兄字之构形及其本义还不明确,仍须考证。 [3]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兄”的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xiōng
名词
哥哥。
elder brother
尚书·康诰》:“兄亦不念鞠子哀。”
公羊传·隐公七年》:“母弟称弟,母兄称兄。”
兄嫂;兄妹;兄弟
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
brother
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
表兄
朋友相互间的尊称。
friend
南史·韦叡传》:“此事大,非兄不可。”
兄台;仁兄;学兄;称兄道弟
kuàng
动词
通“况”。增加。
诗经·大雅·桑柔》:“不殄心忧,仓兄填兮。”
墨子·非攻下》:“王兄自纵也。”
形容词
通“况”。旷远,广大。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立命》:“吾爱地而地不兄。”
连词
通“况”。表示递进,相当于“况且”。
管子·大匡》:“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兄与我齐国之政也?”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6]《汉语大字典》 [7]

近义辨析

播报
编辑
兄—哥
这两个字的基本义相同,指同父母(或只同父或只同母)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古代称兄,传承至现代,用于书面语。在上古,“哥”同“歌”,作兄讲的“哥”来自鲜卑语。唐代的“哥”兼指父辈和兄,唐以后专指兄。 [16]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八】【兄部】許榮切(xiōng)
長也。从儿从口。凡兄之屬皆从兄。 [8]

说文解字注

“長也”注:古長不分平上,其音義一也,長短,滋長,長幼,皆無二義。兄之爲長,以叠韵爲訓也。《小雅》:“兄也永歎。”傳曰:“兄,茲也。”《大雅》:“倉兄填兮。”傳曰:“兄,滋也。”“職兄斯引,職兄斯弘。”傳曰:“兄,茲也。”又《小雅》:“僕夫兄瘁。”箋云:“兄,茲也。”又《大雅》:“亂兄斯削。”箋云:“而亂茲甚。”茲與滋義同。茲者,草木多益也。滋者,益也。凡此等《毛詩》本皆作兄,俗人乃改作从水之況,又譌作况,陸氏《音義》不能諟正畫一,正僞錯出,且於《常棣》云:“作兄者非。”由未知茲益乃兄之本義故耳。兄之本義訓益,許所謂長也。許不云茲者,許意言長則可晐長幼之義也。矢部矤下曰:“兄词也。”謂加益之词,此滋長之義也。《無逸》:“無皇曰”,今文《尚書》作“毋兄曰”,王肅本皇作“況”,注曰:“況,滋。”韋昭注《國語》云:“況,益也。”皆兄訓益之證。引伸之,則《爾雅》曰:“男子先生爲兄,后生爲弟。”先生之年自多於后生者,故以兄名之,猶弟本義爲韋束之次弟,以之名男子后生者也。莫重於君父,故有正字。兄弟之字,則依聲託事。古兄長與兄益無二音也。淺人謂兄之本義爲男子先生,則主從倒置,豈弟之本義爲男子后生乎。世之言小學者,知此而后可與言《說文》,可與言經義,顧希馮《玉篇》不知此,則直云:“男子先生爲兄”,“男子后生爲弟”而已,以兄弟二部次於男部、女部间,觀其列部之次第,可以知其不識字義。
“从儿,从口”注:口之言無盡也,故以儿口爲滋長之意。今音許榮切,古音在十部,讀如荒,轉爲去聲,許訪切。今人𧦝兄爲“況老”,乃古語也。用況者,於古爲假借。貺、况皆俗字。貺以意製,《左》《國》多用之;况乃況之變,最爲后出。 [9]

广韵

許榮切,平庚曉 ‖ 兄聲陽部(xiōng)
兄,《爾雅》:“男子先生曰兄。”《説文》:“長也。”許榮切。一。 [17]

康熙字典

【子集下】【儿部】 兄
(xiōng)《唐韵》许荣切。《集韵》《韵会》《正韵》呼荣切,并虩平声。《说文》:长也。《通论》:口儿为兄。儿者,人在下,以兄教其下也。《精蕰》:从人从口,以弟未有知而诲之。《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玉篇》:昆也。《诗·小雅》: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管子·心卫篇》:善气迎人,亲於弟兄。
(kuàng)又《集韵》《韵会》许放切。《正韵》虚放切。并音贶。《前汉·尹翁归传》:尹翁归字子兄。注:师古曰:兄读曰况。
又《诗·大雅》:不殄心忧,仓兄填兮。注:仓兄与怆怳同。又:职兄斯引。注:兄怳同。
又与况同。汉樊毅《华岳庙碑》:君善必书,兄乃盛德。注:兄与况同。《管子·大匡篇》:召忽语管仲曰: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吾不生也,兄与我齐国之政也。
又《说文》:况贶皆以兄得声。《白虎通》:兄,况也。兄况于父。今江南北犹呼兄为况。
(huāng)又虚王切。音荒。《诗·魏风》:陟彼冈兮,瞻望兄兮。晋鲁褒《钱神论》:亲爱如兄,字曰孔方。《通雅》:谓兄为况,本於荒音。《释名》:兄,荒也。荒,大也。青徐人称兄曰荒。
又《正字通》:方音读若熏。义同。 [10]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兄"书写笔顺
“口”窄“儿”宽。“口”,上宽下窄,底部写在横中线上侧。“儿”,居下居中;乚(竖弯钩)的竖段紧贴竖中线下行,再右弯钩出。 [5]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x
i̯wăŋ
王力系统
h
iwaŋ
周法高系统
x
iwaŋ
西汉
东汉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weŋ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jiweŋ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we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x
i̯wɐŋ
拟音/王力系统
h
ǐwɐ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x
juɐ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x
iua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x
jwɐ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x
ǐuaŋ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2-13]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二庚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许荣切
xjuɐ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二庚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呼荣切
xiuaŋ
去声
四十二漾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吁(许)放切
xiuɑŋ
礼部韵略
平声
呼荣切
去声
许放切
增韵
平声
呼荣切
去声
吁放切
中原音韵
阴平
东钟
撮口呼
全清
xiuŋ
阴平
庚青
撮口呼
全清
xiuəŋ
中州音韵
平声
东钟
希容切
洪武正韵
平声
一东
全清
许容切
xyuŋ
平声
十八庚
全清
呼荣切
xyəŋ
去声
十七漾
全清
虚放切
xuaŋ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七英影应益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1]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发音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ɕiuŋ
55
阴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ɕiuŋ
213
阴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ɕyoŋ
21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ɕioŋ
55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ɕyoŋ
44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ɕiŋ
212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ɕioŋ
21
阴平
晋语
太原
ɕyuŋ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ɕioŋ
44
阴平
吴语
温州
ɕyoŋ
44
阴平
湘语
长沙
ɕin
33
阴平
湘语
双峰
ɕyɛn
55
阴平
文读
湘语
双峰
ɕiɒŋ
55
阴平
白读
赣语
南昌
ɕiuŋ
42
阴平
文读
赣语
南昌
ɕiaŋ
42
阴平
白读
客家话
梅县
hiuŋ
44
阴平
粤语
广州
hɪŋ
53/55
阴平
粤语
阳江
hɪŋ
33
阴平
闽语(闽南语)
厦门
hɪŋ
55
阴平
文读
闽语(闽南语)
厦门
hĩã
55
阴平
白读
闽语(闽南语)
潮州
hĩã
33
阴平
闽语(闽东语)
福州
xiŋ
44
阴平
文读
闽语(闽东语)
福州
xiaŋ
44
阴平
白读
闽语(闽北语)
建瓯
xœyŋ
54
平声
文读
闽语(闽北语)
建瓯
xiaŋ
54
平声
白读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 [18]、汉典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