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陽縣

鎖定
元陽縣是雲南省紅河州下轄縣之一,縣境位於雲南省南部,東西橫跨74公里,南北縱距55公里,面積2212.32平方千米,轄3鎮11鄉,134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245個村民小組 [1]  [17]  [2]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元陽縣常住人口為359155人。 [16] 
元陽縣土地全為山地,無一平川,最低海拔144米,最高海拔2939.6米,相對高差2795.6米,年平均氣温24.4℃;年降雨量最高1189.1毫米、最低665.7毫米、平均899.5毫米。元陽縣是雲南熱帶水果和雲霧茶及黃金的重要產地之一。
2023年末,元陽常住人口為34.13萬人,城鎮化率18.11%。 [17] 
2021年8月,入選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18] 
中文名
元陽縣
外文名
Yuanyang xian
所屬地區
雲南省紅河州
地理位置
雲南省南部
面    積
2212.32 km²
下轄地區
3鎮11鄉
政府駐地
南沙鎮
電話區號
0873
郵政編碼
6624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4.13 萬(2023年末)
著名景點
哈尼梯田
車牌代碼
雲G
地區生產總值
83.6 億元(2020年)
行政代碼
532528
人    口
359155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元陽縣歷史沿革

元陽因地處紅河上游元江之南,故得此名。
元陽縣風景
元陽縣風景(8張)
公元前109年以前,今元陽縣境為傣族古國“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2] 
西漢屬益州郡,東漢屬益州益州郡,三國蜀漢屬益州興古郡,兩晉及南朝梁屬寧州興古郡,北朝周屬南寧州。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初屬嶺南道和蠻部,唐南詔國時屬通海都督。宋大理國時屬秀山郡。元屬臨安廣西元江宣慰司和泥路。 [4] 
明清屬臨安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納樓茶甸第九副長官司轄“三江八里”(“三江”即紅河、藤條江、黑江,“八里”即永順裏、樂善裏、安正裏、崇道里、敦厚裏、復盛裏、太和裏、欽崇裏),疆界東至交趾(越南),西至石屏雲台裏,南至元江直隸州,北至臨安紙房鋪。洪武年間,設納更山土巡檢。疆界轄今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嶺、大坪區等地。萬曆四十二年(614)設宗瓦掌寨,疆界轄今多依樹、大瓦遮鄉一帶。清嘉慶十二年(1807),宗瓦掌寨分裂為宗哈、瓦遮、宗瓦三掌寨。明崇禎十二年(1639)設水塘掌寨,轄今五邦鄉水塘村。
清順治十五年(1658)設五畝掌寨,轄今檳榔園、五畝、南沙、南沙新寨等四村,後又設五邦掌寨,轄今五邦、五邦新寨、沙仁溝等村。雍正年間,設稿吾土把總,轄今逢春嶺、大坪兩區及小新街區部分地區。雍正十三年(1735),設猛弄掌寨。乾隆二十年(1755),設馬龍掌寨。嘉慶二十四年(1819)納更土巡檢,稿吾土把總劃歸蒙自。光緒九年(1883年)納樓茶甸劃分為四土舍。長舍普衞本分管樂善裏、永順裏,兼管三猛地區;二舍普文禮分管崇道里、安正裏;三舍普應元分管復盛裏、敦厚裏;四舍普應隆分管欽崇裏、太和裏。
民國時期分屬建水、蒙自、箇舊三縣。民國元年(1912年)納樓轄地敦厚裏劃歸建水,為建水縣第九區。民國二年(1913)民國政府在紅河南岸土司地區推行保甲制,稿吾、納更劃歸箇舊,為箇舊縣外西區。將敦厚裏等地劃歸建水縣南區。民國七年(1918),馬龍掌寨分為馬龍、六呼兩掌寨。民國十一年(1922),太和裏改為建水縣第九區太和鄉;樂善裏、永順裏改為建水縣永樂鄉;五邦、水塘兩掌寨劃歸建水縣瑞雲鄉;宗瓦、瓦遮、宗哈、六呼、馬龍、五畝六掌寨劃歸建水縣六合鄉;猛弄掌寨改為建水縣猛弄鄉。
1950年1月,建立新民縣。1950年9月20日,改稱新民辦事處。1951年5月7日,接蒙自專員公署通知,經政務院批准,新民辦事處改為元陽縣。1954年屬紅河哈尼族自治區,1957年屬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縣人民政府駐地新街。 [4] 
1950年1月28日,元陽縣設敦厚、永樂、團結、猛弄、筱石、納更、稿吾、和鄰等8個鄉,並代管三猛辦事處。同年3月,敦厚鄉改為樹稷區,筱石鄉改為筱石區,團結鄉改為團結區,和鄰鄉改為吉如區,納更鄉改為納更區,稿吾鄉改為稿吾區。保留永樂鄉和猛弄鄉。
1950年9月至1952年,元陽縣在區(鄉)之下設72個聯防,原猛弄鄉的外3裏,永樂鄉的5個保相當於聯防一級機構,代行基層政權。
1951年,元陽縣設5鄉3鎮,即團結鄉、和鄰鄉、太和鄉、猛弄鄉、永樂鄉和敦厚鎮、納更鎮、稿吾鎮。
1952年,設4區2鄉,即稱一、二、三、四區和猛弄鄉、永樂鄉。同年,建立一區麻慄寨哈尼族自治鄉。1953年建立一區芭蕉嶺彝族自治鄉。1954年,建立一區萬漠傣族自治鄉。
元陽縣城 元陽縣城
1955年4月,三猛地區劃歸綠春辦事處。
1956年土改後設七個區,區名以駐地命名,一區稱新街區,二區稱牛角寨區,三區稱新城區,四區稱逢春嶺區,五區稱攀枝花區,六區稱黃草嶺區,七區稱馬街區。下設75個鄉,均以駐地命名。
1958年11月,在“公社化”運動中,以區為單位建立人民公社,鄉為管理區。1959年4月,區為聯社,鄉為公社。
1960年3月23日,小土龍鄉冷敦村劃歸箇舊市。
1962年,調整體制,恢復區鄉。同年3月20日,逢春嶺區枯岔河鄉劃歸金平縣。
1964年,金平縣普龍寨、土地寨兩鄉劃歸元陽縣。
1970年,元陽縣7個區劃為13個人民公社,分別稱為朝陽、紅旗、東風、曙光、紅峯、勝利、新城、前進、躍進、衞東、小新街、逢春嶺、大坪人民公社。下設101個大隊。1971年,新劃28個大隊.元陽縣共設129個大隊。
1972年3月12日,公社名稱改以駐地命名。
1974年6月,由新街公社劃出南沙公社,由攀枝花公社劃出黃茅嶺公社。
1978年元陽縣轄新街、勝村、嘎娘、新城、小新街、逢春嶺、大坪、牛角寨、沙拉託、攀枝花、黃茅嶺、黃草嶺、俄扎、馬街、南沙15個人民公社,下設129個大隊。
1981年,由新街公社劃出城關大隊設城關鎮。元陽縣共設1個鎮,15個公社,128個大隊及兩個居民委員會。1982年底,增設黃草坪大隊。元陽縣共設129個大隊,兩個居民委員會。
元陽縣地圖 元陽縣地圖
1984年4月,設區建鄉,元陽縣共設15個區,129個鄉(其中牛角寨大隊改為區屬鎮)。1985年7月11日,新設龍塘鄉。元陽縣區以下共130個鄉,1個區屬鎮,兩個居民委員會。
1988年1月,開展區鄉體制改革,元陽縣設1鎮14鄉,121個村公所,12個辦事處。城關鎮與新街區合併為新街鎮,南沙區改建為南沙傣族鄉,鄉以下設村公所,鎮以下設辦事處。
1995年4月,元陽縣政治中心轉移南沙。1999年4月,撤銷南沙傣族鄉,設立南沙鎮。2000年9月,元陽縣實行“村改委”,鄉以下設村民委員會,鎮以下城區設居民委員會,農村設村民委員會。
2001年11月,設立南沙鎮呼山村委會。2002年9月,南沙鎮設南林、元檳2個社區,新街鎮設大田街、下節街2個社區。2005年12月,上新城鄉增設風口山村委會。
2005年,元陽縣共設2鎮13鄉,133個村委會,4個社區居委會。 [4] 
2020年5月17日,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3] 
2021年8月,入選雲南省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18] 

元陽縣行政區劃

2017年,轄南沙鎮新街鎮牛角寨鎮、沙拉託鄉、嘎娘鄉、上新城鄉、小新街鄉、逢春嶺鄉、大坪鄉、攀枝花鄉、黃茅嶺鄉、黃草嶺鄉、俄扎鄉、馬街鄉共3鎮11鄉,134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245個村民小組。 [2] 

元陽縣地理環境

元陽縣位置

元陽縣位於雲南省南部,哀牢山脈南段,紅河南岸,東經102°27′~103°13′,北緯22°49′~23°19′之間。東接金平縣,南鄰綠春縣,西與紅河縣毗鄰,北與建水縣箇舊市隔紅河相望,東西最大橫距74千米,南北最大縱距55千米,元陽縣國土面積2212.32平方千米 [1]  [17]  。縣城南沙距省會昆明284千米,距州府蒙自71千米。 [3] 

元陽縣地貌

雲南元陽的稻梯田 雲南元陽的稻梯田
元陽縣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境內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山地連綿,無一平川。最低海拔144米,最高海拔2939.6米,海拔差異明顯。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紅河、藤條江兩幹流自西向東逶迤而下,地貌呈中部突起,兩側低下,地形呈“V”形發育。

元陽縣氣候

境內氣候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類型,具有“一山分四季,隔裏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温24.4℃,最高氣温44.1℃,最低氣温3.7℃;年降雨量最高1189.1毫米、最低665.7毫米、平均899.5毫米。

元陽縣水文

元陽
元陽(6張)
元陽縣屬於紅河流域和藤條江流域,縣內主要河流有紅河(元江中游段)、藤條江、烏拉河、金子河等29條,其中分佈在紅河流域的支流18條,藤條江流域支流11條。 [5] 
縣境內截至2005年9月28日尚無大中型水庫,已建有小(一)型水庫1座(呼山壩,庫容142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3座(大魚塘水庫,庫容14萬立方米;呼山壩,庫容60.5萬立方米;勝村二合一壩塘,庫容24.89萬立方米),其它小壩塘10餘座,總庫容162.81萬立方米。在建小(一)型水庫1座(肥香村水庫,庫容429.4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2座(刺竹林水庫,庫容12.4萬立方米;增益寨水庫,庫容44.5萬立方米)。

元陽縣自然資源

元陽縣水能資源

截止到2010年,元陽縣水能藴藏量36.81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21.38萬千瓦,佔水能資源的58.1%。 [6] 

元陽縣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0年,元陽縣地處“三江”多金屬成礦帶的南延部位,礦產資源豐富,現已發現的有鐵、銅、鉛、鋅、金、銀、石膏、大理石、石墨、矽線石、雲母、水晶、寶玉石等5大類20餘個礦種。探明儲量的礦產有14種,其中金、銅、石膏、石墨4個礦種已列入《雲南省礦產資源儲量簡表》。金、銅、鐵、石墨、石膏等均有小至中型獨立礦牀,已發現的礦牀(點)具有區域集中、帶狀分佈的特點,其中大坪金礦及外圍經專家預測為大型礦牀。 [6] 

元陽縣人口民族

元陽縣人口

2010年末,元陽縣總人口424284人。其中:男227718人,佔總人口的53.67%;女196566人,佔46.33%;農業人口403261人,佔95.05%;非農業人口21023人,佔4.95%。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94人。人口出生率13.62‰,死亡率6.66‰,自然增長率6.97‰。 [3]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元陽縣常住人口為359155人。 [16] 
2023年末,元陽常住人口為34.13萬人,城鎮化率18.11%。 [17] 

元陽縣民族

2010年,元陽縣世居哈尼、彝、漢、、苗、瑤、壯7種民族。漢族48266人,佔11.38%;少數民族376018人,佔88.62%,其中:哈尼族228765人,佔總人口的53.92%;彝族99520人,佔23.46%;傣族19224人,佔4.53%;苗族14803人,佔3.49%;瑤族9548人,佔2.25%;壯族3931人,佔0.93%。 [3] 

元陽縣經濟

元陽縣綜合

2010年,元陽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億元,完成200473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11.8%;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057元,同比2009年增長14.8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到66269萬元,比2009年增長2.1%;第二產業完成49375萬元,增長26.9%;第三產業完成84829萬元,增長17.2%。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2009年的36.09∶24.70∶39.21調整為33.06∶24.63∶42.31。 [3] 
2020年,元陽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3.6億元,增長6.3%;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74.25億元,增長10.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7億元,增長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5.9億元,完成州級下達任務數;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4217元、10251元,分別增長3.5%、8.3%。 [17] 

元陽縣第一產業

2010年,元陽縣投資852.85萬元實施8996畝中低產田地改造項目。全年共發放綜合補貼2366.53萬元,其中農資綜合直補1824.74萬元,良種補貼443.81萬元,農機具補貼97.977萬元,惠及全縣37萬農民。完成農業總產值95609萬元,增長6.03%;農村經濟總收入112934.14萬元,增長14.53%;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448元,比2009年增長13.54%;年末耕地面積371510畝,其中:水田168785畝,旱地202725畝。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17900畝,比2009年增長6.50%,其中:夏收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5466畝,秋收糧豆播種面積461434畝,糧食總產量139105噸,增長1.51%;農民人均有糧341公斤,比2009年增加2公斤。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46017畝,下降8.18%,其中:油料22685畝,產量1550.4噸;甘蔗38092畝,產量153475.6噸;木薯65581畝,產量36461.4.9噸。茶葉產量716.5噸,園林水果產量18130.6噸;有熱帶、亞熱帶作物草果90668畝,其中年內新植4191畝,收穫面積43838畝,產量1771.5噸;橡膠12323畝,其中當年新增869畝,產量(按幹膠計算)318噸。蔬菜種植面積44400畝,產量13230噸。年末生豬存欄309532頭,增長5.69%;大牲畜存欄96810頭,增長6.72%;羊存欄10484頭;家禽存欄8993521只。全年肥豬出欄340698頭,增長10.19%;大牲畜出欄20021頭,增長22.44%;羊出欄5928頭;家禽出欄1171632只;產禽肉1768噸、禽蛋1311噸;肉類總產量32916噸,同比增長12.72%;畜牧業總產值53757萬元,同比增長32.98%。 [3] 
2010年,元陽縣營林任務7.2萬畝,年末共完成造林7.7萬畝(包括中低產林改造0.5萬畝)。其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3.5萬畝,即橡膠種植9300畝、杉木種植8400畝、桉樹種植2850畝、華山松種植3300畝、西南樺種植3600畝、板栗種植1400畝、油茶種植2960畝、草果種植3220畝;補植補造1萬畝;林業產業草果種植2000畝;擴大內需完成5000畝;核桃種植2萬畝;中低產林改造5000畝;全年實現林業總產值27029萬元;森林面積117203.8公頃,森林覆蓋率42.5%。 [3] 

元陽縣第二產業

2010年,元陽縣完成工業總產值68287.2萬元,同比增長36.94%。其中:重工業53947.5萬元,比2009年增長51.8%;輕工業14339.7萬元,比2009年增長34.9%。元陽縣華西黃金有限公司、元陽英茂糖業有限公司、元陽供電有限責任公司、元陽縣鐵合金廠和雲南慧豐實業有限公司五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8741萬元,比2009年增長57.2%;實現產品銷售收入52160萬元,比2009年增長36.7%;實現利税總額25355萬元,比2009年增長58.2%;實現利潤22138萬元,比2009年增長56.2%。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白砂糖14572噸,下降30.24%;酒精2755千升,下降27.96%;白酒1566千升,增長11.54%;錳鐵3942噸,增長171.6%;成品金804.61千克,同比增長21.18%;黃金805千克,增長21.23%;鉛精礦1824.57噸,下降34%;銅精礦571.65噸,增長69.2%;白銀3846.71千克,下降18.26%;發電量805萬度,下降82.7%;自來水產量152萬噸,下降10.1%。 [3] 

元陽縣第三產業

2010年末,元陽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40167萬元,比2009年增長24.98%;貸款餘額88048萬元,比2009年增長6.27%;信用社各項存款餘額75294萬元,比2009年下降28.79%;信用社貸款餘額49934萬元,比2009年增長11.69%。實現財產保險費收入1038萬元,比2009年年增長19.47%;財產保險費賠款支出597萬元,比2009年年增長12.01%。實現人壽保險費收入903.63萬元,比2009年年增長457.8%;人壽保險費賠款支出25.24萬元,比2009年年下降49.52%。 [3] 
2010年末,元陽縣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740177人次,同比2009年增長16.19%,其中海外遊客38177人次,同比2009年增長28.49%;實現旅遊綜合總收入67037.51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25.73%。 [3] 

元陽縣社會事業

元陽縣科技

2010年,元陽縣向省、州科技部門申報項目6個。其中省級項目1個,州級5個;涉及金額501萬元,到位資金501萬元。 [3] 

元陽縣教育

2010年,元陽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49所(小學311所、普通中學18所、幼兒園18所、中職學校2所),在校學生68670人(小學40483人、初中19447人、普高2239人、幼兒5767人、職高734人),元陽縣有教職工3714人,其中專任教師3508人(小學2147人、初中1053人、高中145人、幼兒園99人、中職學校64人);元陽縣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66%,鞏固率99.87%,輟學率0.16%,升學率99.16%,完學率98.07%;初中毛入學率達99.33%,鞏固率98.54%,輟學率1.39%,升學率38.51%,完學率95.99%;高中毛入學率達26.46%,幼兒入園率達33.99%。
2010年,元陽縣共有校舍建築面積360782平方米(普通中學128237平方米、小學216446平方米、幼兒園10797平方米、中職學校5302平方米),共有圖書597782冊(普通中學228555冊、小學353014冊、幼兒園1711冊、中職學校14502冊)。成人基礎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400人,舉辦鄉村實用技術培訓890期58650人次,青壯年非文盲率99.64%,復盲率2.32%。 [3] 
2020年5月19日,元陽縣入選2019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7] 

元陽縣衞生

2010年末,元陽縣共有醫療衞生單位20個,其中縣級基本醫療衞生單位2個,婦幼保健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衞生監督所、衞生進修學校各1個,中心衞生院4個,鄉(鎮)衞生院10個。共有衞生機構人員數495人,其中衞生技術人員381人,每千人口僅擁有衞生技術人員0.9人。有業務用房面積36908.79平方米,其中縣級21813.63平方米,鄉(鎮)衞生院15095.16平方米。設有病牀479張,其中縣級醫院306張,鄉(鎮)衞生院173張,每千人口病牀擁有數1.1張。元陽縣醫療設備以普通中小型為主,僅有6台價值50萬元以上的大型設備,設備總值僅為1773.82萬元。元陽縣共有137個村衞生所,有鄉村醫生279人;個體診所48個,從業人員58人。 [3] 

元陽縣保障

2010年,元陽縣共培訓農村勞動力1745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6138人。新增就業人數358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人數151人。全年共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3882人,徵收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費1456.37萬元,支出職工醫療保險基金973.41萬元;徵收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費收入106萬元,支付居民醫療保險基金131萬元。參加基本養老保險4701人,徵收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費1213萬元,支付基本養老保險基金1524萬元;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072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結餘149.06萬元。參加失業保險4957人,徵收失業保險費35.32萬元,支出失業保險基金29.28萬元。全年累計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5097.38萬元,保障人數62651人(月);累計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70.6萬元,保障人數68804人次(年)。 [3] 

元陽縣鄉村振興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鄉村振興局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19] 

元陽縣旅遊景點

元陽“紅河哈尼梯田”開墾歷史已有1300多年。元陽縣各族人民開山為田,引水種地,開墾梯田19萬餘畝,建成大小水溝4653條。元陽“紅河哈尼梯田”分佈於全縣14個鄉鎮,海拔在170米-1980米的山嶺中。梯田級數最多的有3700多級;梯田單塊面積最大者10餘畝,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紅河哈尼梯田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8] 
老虎嘴位於元陽縣城南部50.5公里處,距老城街20.5公里。該景區包括賞勐品、硐浦、保山寨和阿勐控等連片的6000多畝梯田,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保護區之一。老虎嘴被法國報刊列為1993年新發現的七大人文景觀之一,被美國攝影家稱為最壯麗的田園風光。 [9] 
箐口哈尼族民俗文化生態旅遊村
箐口哈尼族民俗文化生態旅遊村位於元陽縣新街鎮到綠春縣的“晉思”公路沿線,在紅河哈尼梯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區域內,距元陽縣城35公里。箐口哈尼族民俗文化生態旅遊村是紅河哈尼梯田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10] 
猛弄司署景點
元陽皇封世襲猛弄哈尼司署始建於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距今269年。司署有四組台階上下相接,共127級,每組台階左右均有兩層樓的廂房。正堂、屏風樓、廂房雕樑畫棟,紅牆黃瓦相映。 [11] 
元陽縣紅葉温泉度假村
元陽縣紅葉温泉度假村位於南沙鎮菱戈塘村民小組村旁,菱戈塘村民小組共73户,300餘人,全村均是傣族。紅葉温泉度假村佔地面積100餘畝,有百年芒果樹、酸角樹、常青樹和天然霸王鞭園林。 [12] 

元陽縣所獲榮譽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春季休閒百佳縣市。 [13]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為國家衞生鄉鎮(縣城)。 [14] 

元陽縣民俗風情

元陽縣民族文化

元陽縣境內世居的各民族各自創造了本民族民族傳統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遺址、歷史文物、民居建築、服飾、飲食、樂器、歌舞刀具、宗教器物、交際禮品、工藝品、生活器具、生產工具,以及神化傳説、詩史謠諺、寓言故事、音樂舞蹈、節慶活動、民間習俗、生活禮儀、禁忌形式、宗教祭典、村規民約、道德習慣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312項,孕育出了梯田文化、火塘文化、貝瑪文化、譜蝶文化等異彩紛呈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其中:民族服飾有彝族的日月繫腰服、苗族的百褶裙、瑤族的馬尾帽、壯族的繫腰帶、傣族的花腰服等;民族傳統節日有哈尼族的“昂瑪突”、“開秧門”、“苦扎扎”節,彝族的“火把節”,苗族的“踩花山”,瑤族的“盤王節”,傣族的“潑水節”,壯族的“三月三”等節日。
元陽縣為哈尼族聚居大縣,哈尼族的哈尼文化包括以森林為標誌的生態文化,以梯田為標誌的農耕文化,以長街宴為特色的飲食文化,以蘑菇房為標誌的建築文化,以服飾刺繡為主的服飾文化,以“苦扎扎”節為標誌的人神共娛的節日文化,以“龍頭”、村民間往來為主的禮俗文化,以棕扇舞、木雀舞為標誌的歌圩文化,以圖騰、手刺繡為代表的藝術文化,以貝瑪為標誌的宗教文化,以哈尼醫學為主體的醫學文化,以鋩鑼為標誌的鋩鼓文化,以喪葬為標誌的禮儀文化等等。

元陽縣特色美食

哈尼族牛乾巴製作選用毛色光滑,肥瘦勻稱的菜牛宰殺後,取較好的精肉切成條狀肉塊,抹上鹽巴、辣椒、花椒、八角、草果面和酒醃上一至兩天後,穿上竹條或細箭竹上,掛在灶房或火塘上方讓火煙燻幹備存。食用時用木甑蒸熟或用芭蕉葉包嚴實後,在火塘中的子母灰中捂熟,配以生薑片、蒜、青辣椒在木臼內舂成細肉末食用,吃起來滿口異香,味道獨特,大開胃口。也可切成薄片,油炸食用。 [15] 
竹蟲,又名竹蜂、竹蛆。寄生在竹筒內,以食嫩竹為主,從竹尖逐節往下吃,最後藏於根部筒內,到11月份體肥停食,宜捕,過時則變蛹。竹蟲不僅哈尼族喜食,壯族、布依族亦喜食善捕。布依族居住的河谷地帶,楠竹茂密,視其竹尖發黃,即可剖開竹莖採取。竹蟲經炸後色澤金黃而油亮,酥脆芳香,蛋白質含量高,是佐酒佳餚。 [15] 
烤乳豬
哈尼族烤乳豬用哈尼族飼養的小耳朵豬製作,色香味俱全。主料以三個月生長期內的小乳豬為主,退毛去掉內臟洗淨,抹上適量鹽巴,辣椒、八角、花椒麪、酒等佐料後,整豬穿在竹竿上,架在火堆上烘烤,待肉熟、皮黃噴香時,抹上適量蜂蜜,再用微火烘致皮香脆則裝在木盆內,上桌用小刀割取要吃部位食用。這是一道哈尼族招待貴賓的佳餚美味食品。 [15] 
哈尼牛肉菘
哈尼牛肉菘採用上等的牛肉,經醃製晾乾,製成乾巴,然後用炭火烤熟,再放入器皿內加入花椒、八角、生薑、生蒜、新鮮小米辣等佐料舂制而成,味道麻辣爽口。這是哈尼族宴客時必不可少的一道傳統下酒菜。 [15] 
苦蘭芨
苦蘭芨是芨菜(龍爪菜)的一種,在雲南只有紅河州元陽縣小新街鄉才有這種芨中之王。苦蘭芨為野生,數量稀少,每年3-6月份開始發芽生長,其嫩芽可食用也可藥用。苦蘭芨,味微苦,可與本地哈尼豆鼓、糯米等做成美味菜餚,是本地哈尼人過節待客的首選菜餚。其藥理清涼解毒、祛火、消食健胃。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