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長鄉

鎖定
舊稱元掌莊,隸屬台灣省雲林縣,位於東經120.20度,北緯23.36度,總面積:71.5872平方公里。區劃21村316鄰,毗鄰:褒忠鄉、東勢鄉、四湖鄉、北港鎮、大埤鄉、土庫鎮;嘉義縣溪口鄉、新港鄉。民意機關為元長鄉民代表會,2008年11月户數:9,184户,人口:29,423人。
中文名
元長鄉
別    名
元掌莊(舊稱)
行政區類別
鄉級
所屬地區
雲林縣
地理位置
東經120.20度,北緯23.36度
面    積
71587200 m²
郵政編碼
655
人口數量
29423人

元長鄉地名由來

明末清初之際,福建沿海居民為了遠避兵禍或饑饉,以及殘虐人民的官吏,甘冒台灣海峽險惡的航路,相渡海來台,另建家園。明神宗年間,約公元一六零零年前後,一股黃吳蘇傅等四姓先民,先後定居本地墾殖,是開墾本地的原始四姓。後有大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十六都芙蓉鄉李姓族人五大房移入,族人眾多,遂成為本地最大氏族。昔時墾殖之初,因耕地或排水或通路之爭,難免發生糾紛,是當時台灣各地數見不鮮的現象,而舉族由一地移往另一地,重新尋找耕地者,則到處可見。本地原始四姓之中,除了傅姓之外,黃吳蘇族人陸續遷徙他地,另謀發展,留居本地者,僅寥寥數户而已。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本地隸屬諸羅縣,光緒十三年(公元一八八七年),本地改隸雲林縣,當時元長行政區稱白沙墩堡元長莊,雲林縣共劃分十五堡,白沙墩堡轄二十三莊。
原始四姓內的傅姓先民,來自福建泉州府南安縣桃源鋪户分枝十六都官園董頭社,於清朝乾隆六年歲次辛酉,即公元一七四一年渡台,定居本莊。有一位俗名「傅元掌」者,領導族人墾地開渠,籌建茅舍,為人熱誠豁達,樂於服務,遠近村莊及來往商旅,以及本莊居民,乃以「元掌」稱呼本地,於是元掌之地名就此建立,通行於當時。台灣移民早期,各地以人名或姓氏為地名者,比比皆是,元掌即為一例。(清朝時地方行政區之劃分,府以下設縣,縣以下設都,都以下設鄉及社。編者按。)
清朝治台期間,盜匪猖獗,不論城鎮鄉村,受害甚烈,居民苦不堪言,地方政府無力保護善良百姓,各莊遂各自糾合壯丁組織團勇自保。本莊曾協助官兵擊潰賊寇,表現英勇,據云,官府獲報佳音,通令各地,將「元掌莊」改為「元長莊」,有天張地久,長年發達之意,並助「掌」與「長」同音(但閩南語發音不同),容易記認。
據台灣文獻叢刊記載,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舉兵反清,五十二年九月,「賊黨分踞大埔林,打貓、斗六門、水沙連、庵古坑諸處。」九月十五日,「鹿港總兵普吉保領兵五千五百人,理蕃同知黃嘉訓率義民數千人,往援諸羅,札(扎)營元長莊。」云云。此時官方記錄不稱「元掌」而稱「元長」,可知「元長」之地名,早在林爽文事件之前定案,何年定案尚待查考。
當今台灣全島,閩南語呼「元長」之「長」字為「掌」字發音者,仍然到處可聞,可見「元掌」之名受台灣居民所接納,並深植於記憶之中,長年不衰。
注一:據本地傅氏宗祠祖先牌位記載,有一位傅元使者,生於康熙四十年歲次辛巳(公元一七零一年)一月三十日酉時,卒於乾隆四十年歲次乙未(公元一七七五年)二月一日未時,享年七十四歲。傅氏族譜記述元使於乾隆六年歲次辛酉(公元一七四一年)渡海來台墾荒,時年四十一歲。據傅秋林等多位傅氏後裔追憶,元使俗名「元掌」,是傅姓族人定居本地的先導者。但元使確為「元掌」本人或另有其人,留待史料證實。
注二:元長早期原始四姓中的黃氏族人,曾建宗祠於現元長加油站西側,現部分為民宅部分為耕地,當地仍留有黃氏先民開鑿的水井遺蹟。

元長鄉主要產業

農作物 本鄉系屬平原地帶,總面積為七一八四公頃,可耕面積為五千三百多公頃,主要栽培作物有水稻、落花生、甘藷、食用玉米、大蒜、蔬菜、毛豆、牛蒡等,其中以水稻、落花生栽植面積最多,水稻種植面積年兩期作約三千三百公頃,年產量為二萬四千多噸,落花生種植面積年兩期作約二千八百多公頃,年產量約一萬一千多噸,為本鄉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畜產 本鄉飼養家禽、家有豬、雞、鵝、紅面鴨等,其中以豬、鵝為大宗,豬飼養頭數約六萬五千頭,雞飼養只數約三十多萬只,鵝飼養只數約十萬多隻,為本鄉農民收入來源之一。
地方小吃 牛蒡、花生製品、鴨肉羹、禽類加工製品。

元長鄉交通

台19線
台78線
縣道145號
縣道145甲
縣道160號

元長鄉教育

初中
雲林縣立元長中學
小學
雲林縣元長鄉元長小學
雲林縣元長鄉新生小學【烏瓦窯】
雲林縣元長鄉客厝小學
雲林縣元長鄉山內小學
雲林縣元長鄉仁德小學
雲林縣元長鄉忠孝小學【龍巖厝】
雲林縣元長鄉仁愛小學【潭內】
雲林縣元長鄉信義小學【五塊厝】
雲林縣元長鄉和平小學【子茂】

元長鄉特產

水稻
花生
牛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