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通鎮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轄鎮)

鎖定
元通鎮,隸屬於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地處崇州市西北部,東接觀勝鎮錦江鄉南同道明鎮相鄰,西與懷遠鎮毗鄰,西北隔西河與何家鄉相望,北與上元鄉、都江堰市安龍鎮柳街鎮相連。鎮人民政府駐地距崇州市區11千米。 [3]  [8]  區域總面積48.48平方千米。(原元通鎮和原公議鄉面積總和) [5]  [7]  截至2019年末,元通鎮轄區户籍人口35389人。(原元通鎮和原公議鄉人口總和) [5]  [7] 
晉永和三年(347年),設水渠鄉,屬晉原縣。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為元通鎮。1997年,何家鄉析出。 [3]  2019年12月,撤銷公議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元通鎮管轄。 [1]  截至2021年10月,元通鎮轄3個社區、7個行政村。 [4]  鎮人民政府駐永渠北街204號。 [3] 
截至2019年末,元通鎮有工業企業84個,其中規模以上有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23個。 [5]  [7] 
中文名
元通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
地理位置
崇州市西北部
面    積
48.48 km²
下轄地區
3個社區、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元通鎮永渠北街204號
電話區號
028
郵政編碼
611235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川A
人    口
35389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元通鎮歷史沿革

元通鎮原元通鎮

東漢,已有邑聚。
晉永和三年(347年),設水渠鄉,屬晉原縣。
蕭齊時,相繼更名水渠鄉、興渠鄉、集賢鄉。
南宋理宗時期,更名湧泉鄉、濟興鄉。
明屬大羅、景德2場,後合併為圓通鄉。
明末,更名通議鄉。
明正統元年(1436年),設圓通場。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為元通鎮。
1950年11月,鎮改鄉。
1953年6月,增設元通鎮。
1956年7月,元通鎮5村合併為3居民委員會。
1958年8月,元通鄉、鎮合併為元通公社管理委員會;同年9月,何家鄉天花、玉圭、協力、文藝4村劃歸元通公社。
1961年,4村劃歸何家鄉。
1963年,析置元通鎮。
1985年2月,元通公社併入元通鎮。
1993年,何家鄉併入元通鎮。
1997年,何家鄉析出。 [3] 

元通鎮原公議鄉

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年),設晉樂縣(僑縣),為縣城所在地。
西魏廢。
清末,屬通議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公議聯保。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公議鄉。
1958年,鄉改公社。
1983年,公社改鄉。 [8] 

元通鎮撤併後

2019年12月,撤銷公議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元通鎮管轄。 [1] 

元通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元通鎮轄雙風、麒麟、禹王、三寶、清溪、通順、聚源、景匯、大羅9個村(居)民委員會,下設6個居民小組、95個村民小組。 [3] 
截至2021年10月,元通鎮轄3個社區、7個行政村:公議社區、花果山社區、園和社區、禹王村、溪村、通順村、聚源村、景匯村、天冬堰村、三合堰村。 [4]  鎮人民政府駐永渠北街204號。 [3] 

元通鎮地理環境

元通鎮位置境域

元通鎮地處崇州市西北部,東接觀勝鎮錦江鄉南同道明鎮相鄰,西與懷遠鎮毗鄰,西北隔西河與何家鄉相望,北與上元鄉、都江堰市安龍鎮柳街鎮相連。鎮人民政府駐地距崇州市區11千米。 [3]  [8]  區域總面積48.48平方千米。(原元通鎮和原公議鄉面積總和) [5]  [7] 

元通鎮地形地貌

元通鎮地勢東南偏低,西北偏高。從西北向東南走向,境內東部北起清溪村,經三寶、匯江、石梯三村,有一條以北至南的高埂(俗稱槓坎),高出2米有餘。境內最高點位於興店村1組,海拔594米;最低點位於紅瓦村6組,海拔570米。 [3] 

元通鎮氣候

元通鎮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温15.8℃,1月平均氣温5℃,7月平均氣温25.5℃。無霜期年平均283.9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158.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63毫米。 [3] 

元通鎮水文

元通鎮境內有西河、味江河、泊江河三江匯注,三江在元通鎮(區)匯合後稱匯江。西河古稱文井江,起於汶川,經苟家、萬家、懷遠,由西向東從興店村入境。全長1.5千米,河水最大流量1300立方米,最小流量3立方米,灌溉鎮內面積4500餘畝。味江從灌縣經街子、上元,在景德村入境,合長2.3千米,合流最大流量1100立方米,最小流量2立方米。泊江河起源於松潘縣,經都江堰分內外江,屬外江,再經中興、安龍在鎮內三寶村入境,全長4.3千米,河水的最大流量1400立方米,最小流量3.5立方米。 [3] 

元通鎮自然災害

元通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水災。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39年,泊江河水暴漲,上百年的大石橋沖毀,損壞農田50餘畝,船毀人亡事故死亡人數15人,直接經濟損失555萬餘元。 [3] 

元通鎮自然資源

元通鎮有農業耕地面積17640畝;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石灰石、陶土等。其中石灰石儲量3500多萬噸,陶土資源儲量1.5億萬噸。 [3] 

元通鎮人口

2011年末,原元通鎮轄區總人口23119人, [3]  2011年末,公議鄉轄區總人口15081人。 [8] 
截至2017年末,原元通鎮轄區常住人口22004人。 [2]  截至2018年末,公議鄉户籍人口14654人。 [6] 
截至2019年末,元通鎮轄區户籍人口35389人。(原元通鎮和原公議鄉人口總和) [5]  [7] 

元通鎮經濟

元通鎮綜述

2011年,原元通鎮財政總收入2920.7萬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19萬元,比上年增長23.2%,是1949年的135倍,比1979增長2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8750元。 [3] 
截至2019年末,元通鎮有工業企業84個,其中規模以上有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23個。 [5]  [7] 

元通鎮農業

2011年,元通鎮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4550萬元,比上年增長4.9%,農業增加值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15.3%。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2011年,元通鎮生產糧食122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子。油菜子種植面積3600畝,產量540噸;花木種植面積1500畝,產值450萬元;川芎種植面積300畝,產量60噸;蔬菜種植面積450畝,產值112.5萬元。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元通鎮生豬飼養量46562頭,年末存欄21598頭。截至2011年末,元通鎮累計造林3151畝,其中經濟林2031畝,竹林112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25萬株,林木覆蓋率85%,活立木蓄積量2萬立方米。 [3] 

元通鎮工業

元通鎮以機械加工、鑄造、塑膠、土陶、教學設備、電子、水電等為主。工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0.2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1.2億元,2011年達到21億元,比上年增長115%。2011年,元通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家,職工345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0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大中型工業3家,職工1300人,實現工業產值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5%。銷售收入達到億元的企業2家,工業園區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 [3] 

元通鎮商貿

2011年末,元通鎮有商業網點3個,職工125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9億元,比上年增長21.3%;城鄉集貿市場成交額1.4億元,比上年增長27.6%。 [3] 

元通鎮金融業

2011年末,原元通鎮境內金融機構3家;各類存款餘額5.8億元,各項貸款餘額3.9億元。 [3] 
2011年,公議鄉境內有1家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1.3億元,比上年增長13.5%。 [8] 

元通鎮社會事業

元通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原元通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357人,專任教師16人;小學1所,在校生1152人,專任教師4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329人,專任教師5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98.1%,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2011年,元通鎮教育經費1500萬元。 [3] 

元通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原元通鎮有文化藝術隊1個,隊員28人;各類藝術表演團3個,演職人員共65人;電影放映單位1個,年放映11場次,觀眾達6000人次;俱樂部1個、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400平方米,藏書3萬冊;檔案館1個,建築面積150平方米。 [3] 

元通鎮體育事業

2011年末,原元通鎮有體育場地3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9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員的30%。 [3] 

元通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原元通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1個,綜合醫院2個;病牀28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12張,固定資產總值1500萬元。專業衞生人員293人,其中執業醫師135人,執業助理醫師121人,註冊護士37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13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7萬人,參合率95.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8‰、5‰、5‰。 [3] 

元通鎮社會保障

2011年,原元通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80户,人數108人,支出21.8萬元,比上年增長12.8%,月人均168元;城市醫療救助5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08人次,共支出1.5萬元,比上年增長25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99户,人數385人,支出43.9萬元,比上年增長19.6%,月人均95元,比上年增長35.7%;農村五保集中供養76人,支出28.3萬元,比上年增長19.2%;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4人,支出5.2萬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醫療救助157人次,支出2.1萬元比上年增長31%;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2人次,支出10萬元,比上年增長236.3%;農村臨時救助31人次,支出1.5萬元,比上年增長3.5%。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414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151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1.5畝,倒塌房屋3間,直接經濟損失850萬元,救災支出5.8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97人,安置義務兵、士官等8人,接收軍隊離退休幹部2人,接收無軍籍職工3人,軍休所1個,撫卹事業費支出6.6萬元,比上年增長9%社會福利費1.4萬元,比上年增長100%。經常性社會救助工作站3個,全年接收社會捐款3000元,捐贈物資折款5200元,使52人(次)困難羣眾受益。新增就業人員240人,有6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6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40人,全年共幫助57户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户至少一人就業,組織18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的工作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月均工資為1500元,比上年增加100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月均工資1300元,比上年增加80元。年末規模以上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95%以上。 [3] 

元通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原元通鎮有郵政網點8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5千米,投遞點102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7.6萬餘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2000筆,徵訂報紙3000份、期刊1000冊。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3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760門,固定電話用户2760户,電話用户普及率達90%;移動電話用户3萬户,移動電話普及率100%;光纜線路總長12.3千米,主幹電纜7千米,互聯網端口總數6000個,寬帶接入用户2000户。 [3] 

元通鎮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末,原元通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75千米,生產能力3000噸/日,居民自來水普及率85%;排水管道8.5千米,污水治理工程1項,污水處理廠1座,日污水處理能力6100噸,工業廢水處理率100%。 [3] 
供電
2011年末,原元通鎮鎮區擁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座,高壓輸電線路15條,總長度22千米。綜合電壓合格率95%,供電可靠率9%6%。 [3] 
燃氣
2011年末,原元通鎮鎮區有天然氣管線7千米,供氣站個,天然氣(煤氣)用户1500多户,燃氣普及率35%。 [3] 

元通鎮交通運輸

元通鎮形成由華懷公路、元安公路、元觀公路元街公路的公路運輸為主的交通網絡。2011年,原元通鎮客運總量54萬人次,貨運總量360萬噸。縣鄉級公路10條,總長48千米。 [3] 

元通鎮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此地正式建圓通場。民國以來人們因書寫方便,“圓”簡寫“元”,始為元通場。 [3] 

元通鎮文物古蹟

王國英故居
王國英故居,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道光重修。王國英為抗英名將,鴉片戰爭中馳援寧波,率敢死隊與義律激戰,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終被英軍殺害。故居在增福街南側、座北向南,院落佈局。二門磚石結構牌坊式,門柱上四川著名經史學者羅元甫題聯,文辭書法俱美。其它全為木結構單檐懸山式屋面。過廳面闊3間13.8米,穿逗粱架4穿用5柱,進深7米,通高5.2米。當心間垂柱、雀替雕花。其它廂房、大門、門廳、正廳均小巧玲瓏,天井中花台屹立。
天主堂
天主堂,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的天主堂十分完整,坐落在麒麟街北側,除大門為哥特式,頂豎十字架外,其它全為中國傳統木結構形制。禮拜堂及經壇均為單檐歇山式屋頂,禮拜堂抬梁結構,通高9米,佔地200餘平方米。後院一樓一底,木結構單檐懸山式屋頂,穿逗粱架,通高10米多,寶壁裝修,轉拐樓梯設瓜柱,十分古樸。
永利橋
永利橋,橫跨泊江河,下臨文井江,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嘉慶年間,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再經修繕。磚石結構,三孔拱橋,橋長29.3米,寬8米,拱高1.15米。橋墩園雕鰲形,雄渾粗獷。橋欄以柱連接華板,柱頂分別園雕羊、獅、蛇、仙桃、葡萄及土地菩薩等,但風化損傷嚴重。橋北殘存橋樓兩間。該橋為崇州僅存石橋。
黃氏宗祠
黃氏宗祠,在麒磷街南側。為元通大姓黃家之祖宗祠堂。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院落佈局,門廳臨街面闊4間18米,中設大門,門寬3.55米。門廳後以落天過道與後院連接。二門為磚石結構,門柱有四川著名學者林思進題寫的對聯。門後過廳半坡抬梁樑架。正廳木結構單檐硬山式屋頂,抬梁樑架,7架椽柱。面闊3間28米,進深5.4米(前室),後室深6米。前室廳上設捲棚。花脊鴟吻,覆鍾式柱礎。正廳後有小院。正廳前右側廂房5間17.7米。四周封火高牆,門廳部份為拱脊。院內佈局疏朗,寬敞明亮。佔地838.3平方米。
羅氏故居
羅氏故居,建於清代中期,在黃氏正院之右。雖然佈局和黃氏正院略同,但體量較小,面闊只有3間13.95米,天井也不大。二門為磚石結構,塑竹子、卷草及樓台亭閣於門面及門頂。全部建築都是一樓一底,從二門後上樓,可轉完前後各院所有房間。該建築已十分陳舊,柱、枋及樓欄等多處腐朽。是清代、民國年間元通紳糧人家居住環境的典型代表。地處麒磷街南側87~119號。5道封火牆將一段街區分為相鄰的三進大院落。均為單檐木結構,佈局大致相同。以黃氏正院為例,臨街面闊6間20米。中心間設捲棚為門樓,乳袱上蹲獅。門廳穿逗樑架,穿上架板為樓。廳後天井大8.2×3.1米。天井上樓口設吳王靠椅。正廳一院單檐歇山式屋面,一樓一底,穿逗粱架5穿用5柱。面闊3間17米,進深3.3米,檐下斜撐弓浮雕纏枝花卉.樓上廊道相通,俗稱走馬轉角樓。正廳稍間設置樓梯上下。地腳枋下磚砌十字孔。明間後屏風與後院相通。後院天井4.7×11.3米,正房面闊3間14.8米,進深7.2米,通高9.5米。正房後又一小天井,天井後的房屋屹立文井江邊。每個天井側有廂房,體量高度小於正房。大多數垂柱、雀替、駝峯浮雕花卉、淨物等。

元通鎮匯江橋

匯江橋,是川西有名的鐵桿橋,原在增福街南口,重修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1986年7月,移於雙鳳街口今址,按原貌建造。橋長156米,寬2.5米,橫跨文井江。橋身三墩四孔,墩上均有橋亭。再端各一橋亭為三疊橋牌樓式,中脊歇山頂垂脊上塑禽烏,塑人物戲文,花脊鴟吻,側脊四角贊尖,爪角飛檐,塑帶枝葡萄,屋面亦塑人物戲文。通寬8.2米,進深3.4米,高5.8米,兩端相同。江心墩亭為歇山式屋頂,爪角鴟吻,屋面塑仙鶴等。側墩為單檐捲棚頂,無雕塑。墩上亭均寬4.5米,深2米,高7.8米。橋身兩端有30米長的引橋,引橋端蹲石獅紮緊、固定鋼繩,以承託橋繩上之路板。

元通鎮東漢墓羣

分佈在鎮北均一千米處的清溪村和三寶村。由若干大型墓冢構成,墓冢一般2~3畝大小。20世紀50年代,百姓在冢上發現畫像磚和陶俑及一些明器。

元通鎮榮譽稱號

2019年1月,元通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