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江蘆薈

鎖定
元江蘆薈為阿福花科(Asphodelaceae)蘆薈屬植物,又名亞哈菲、和達、逼火丹、碧合草、火煉丹等 [1]  。它是由熊佑清等人提出的一個蘆薈屬新種,在我國雲南乾熱河谷、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廣西、台灣以及緬甸、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分佈 [2]  。該新種的提出具有爭議,未被主流數據庫收錄。
中文學名
元江蘆薈
拉丁學名
Aloe yuanjiangensis [1]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天門冬目
阿福花科(也稱日光蘭科、獨尾草科)
亞    科
阿福花亞科
蘆薈族
蘆薈屬
元江蘆薈
分佈區域
雲南、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廣西、台灣、緬甸、馬來西亞等 [1] 

元江蘆薈形態特徵

多年生常綠肉質草本植物。鬚根發達,具粗壯根狀莖,長者可達1米多。株型較鬆散,高1米以上。葉片肉質,帶狀披針形,多數簇生於短莖上呈螺旋蓮座狀(苗期呈螺旋狀排列或交互對生排列兩種,到成株期呈螺旋狀排列),長30-90cm,寬5-16cm,厚3-5cm,常作不規則扭曲。皮壁部較薄,汁多肥厚, 淡綠色,有白色斑點並隨着生長而消失,兩面平滑,先端漸尖,邊緣具較鈍硬齒。花葶自葉叢伸出,1-4花葶分枝,高60-160cm;總狀花序長30-60cm,着生40-70(90)朵花;花梗長3-5mm,粗約2mm,花後外彎,並自與花相連的關節處斷落,苞片披針形,長5-6mm,與其花梗近等長;花自下而上逐漸開放:花被片6,近等長; 外輪花被片3,深桔紅色,倒披針形,長約3cm,寬約6mm; 下部1/3台生成圓筒形,質地較薄;中央具5脈,主脈與側脈間有細微間脈,脈部寬約2mm;內輪花被片3,下部1/3與外輪貼生, 色較淺,帶黃色:雄蕊6,與花被片對生具近等長;花葯揹着丁字藥,紫紅色,長約3mm;花絲不等大,外輪花絲扁平,寬約2mm,內輪花絲較細,寬約0.8mm;子房3室,長約3mm,花柱單一, 柱頭點狀,具細小乳突;花序均發育完全:蒴果平滑無毛,種子多數。花期9月至翌年3-4月,果期1-5月。 [1] 

元江蘆薈生長環境

根據實地考察(1992~1998年), 元江蘆薈生長分佈在雲南紅河河谷的元江、新平、石屏、紅河,金沙江的元謀,珠江水系的文山,瀾滄江、怒江、滇西德宏,還有廣西百色地區,海南以及緬甸等乾熱河谷或熱帶地區,海拔700米以下, 河川兩岸沿江的半荒漠沙土、石沙土上,有的還生長在懸崖上,有的生長在石堆縫隙中或樹草叢中、成片、成叢或零星分佈。 [1] 

元江蘆薈分佈範圍

在我國海南、廣東雷州半島、福建南部等地有分佈。 [3] 

元江蘆薈主要價值

具有開發成蘆薈化妝品、飲料、保健品等產品的潛在價值。 [1] 

元江蘆薈栽培技術

元江蘆薈最佳種植區域是雲南紅河等乾熱河谷流域, 海南、廣東、廣西、四川、福建等熱帶地區是露地栽培的適宜區。 [1] 
選擇含腐殖質高的肥沃土壤,合理密植, 科學施肥澆水,加強田問管理,既保證蘆薈單株與單位面積產量高產,有效成分含量高,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勞動效率。 [1] 

元江蘆薈採收

依據元江中國蘆薈生長快的特點,適時採收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栽培18個月即可分次採收。成熟葉的外觀標準為:葉片飽滿,光滑。內在標準為:膠汁清澈透明,大黃素含量高,苦味濃。未成熟葉的葉片扁平,光澤差,葉肉乳白,膠汁混濁,大黃素含量低,苦味淡。
①採收方法
用小刀或專用採割刀從葉基部輕輕環割採下帶鞘葉片,採割時應注意用力不宜過大,以免折斷不成熟葉和傷及假莖。
②採收時間
選擇晴天採收最佳,切勿雨天採收。避免病菌從傷口侵入。
③裝車運輸
葉片採下後應立即裝入蘿筐或專用塑料筐,輕裝輕放,保證葉片完整無損,每筺裝15千克為宜,做到隨採隨運,不宜久貯,以免影響加工和內含物的轉化 [4] 

元江蘆薈爭議

元江蘆薈分類的研究多侷限在外部形態上, 結果存在爭議。 [3] 
該蘆薈新種學名僅侷限於國內部分文章中使用,未被國際的植物數據庫收錄及承認。
參考資料
  • 1.    熊佑清, 鄭吉光, 劉亮. 元江蘆薈及其保護應用研究探討[C]// 蘆薈產業發展研討會. 1999.
  • 2.    鐵軍, 金山, 白海豔,等. 六種蘆薈屬(Aloe L.)植物的形態特徵及生物學特性描述[J]. 長治學院學報, 2004, 21(5):7-10.
  • 3.    鐵軍, 金山, 白海豔. 華蘆薈(A loe.chinensis)和元江蘆薈(A loe.yuanjiangensis)種名確定的探討[J]. 長治學院學報, 2005, 22(2):9-10.
  • 4.    李湘編著,最新蘆薈栽培與健康美容,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