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朗區

鎖定
元朗是中國香港十八區中位置最西北的區,位於新界的西北,三面環山,地勢平坦。元朗是一片平原,原來有連綿的農田,在多山的香港,只有這一塊平整而廣闊的平原,與另一個區北區一起覆蓋了香港和深圳的全部陸路交界。
元朗充滿大自然氣息,以天水圍和元朗市中心最多住宅樓宇,其餘地區則有很多圍村和平房,錦繡花園和加州花園就是以平房組成的兩個大型私人屋村,面積有如一個小市鎮。由於元朗自然區域很多,故四周都可以看到青山綠樹,以米埔保護區和流浮山最為人熟悉,至於人口較稠密的市中心和天水圍,也分別設有寬闊的元朗市鎮公園和天水圍公園,除了以上的休憩地點外,元朗亦不乏運動設施,如水邊圍村附近的元朗運動場,便提供多種球類的場所,後面更建有元朗公眾泳池。
元朗區的特色小食很多,食店多集中在元朗大馬路和元朗市中心教育路及安寧路,市中心聞名的食物,包括B仔涼粉、恆香老婆餅和榮華餅家的傳統餅食。此外,市民可到元朗廣場和開心廣場,以及連同附近各式各樣的小型商店購物,那裏形成一個多元化的購物地段。元朗的古蹟文物眾多,1993年開闢了一條“屏山文物徑”,將多幢各具歷史價值的建築如鄧氏宗祠上璋圍、洪聖宮、楊侯古廟等串聯起來,盡頭有一座“聚星樓”,是六角形的古塔,也是香港僅存的古塔,原高七層,後因風雨侵蝕,只剩下三層,據鄧氏族譜記載,這座古塔已有六百多年曆史。
中文名
元朗區
外文名
Yuen Long District
所屬地區
中國香港
地理位置
香港西北區
面    積
138 km²
電話區號
85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香港濕地公園

元朗區歷史沿革

元朗區地名由來

元朗古稱“圓塱”。“圓”是完整、豐滿的意思,“塱”則是指江邊或湖邊的低窪地。從字面上推測古時元朗可能是一塊水源充足的沼澤低地。

元朗區建置沿革

元朗歷史悠久,在秦朝(公元前214年)已隨香港地區一起併入中國的版圖,在歷代行政分區的變易中,隸屬廣東省之下的一個縣份。

元朗區歷史事件

1841年香港開埠前各方言大致分佈 1841年香港開埠前各方言大致分佈
1899年,《香港英新租界合同》簽訂以後,港英當局經過一番籌劃,迅即派出人員接管新界。4月16日,在大埔,2600多鄉民羣起反對港英接管,雙方發生衝突,港英出動正規軍、軍艦發射大炮轟擊,才征服了當地人民的反抗,舉行了佔領儀式。英軍佔領大埔以後,繼續向大埔以西的錦田、元朗一帶推進,沿途繼續受到當地人民的反抗。 當英軍向新界錦田地區進犯時,錦田鄉人民,以吉慶圍為陣地,用木棍、鋤頭為武器,緊閉鐵門,憑藉高大圍牆和壕溝與英軍對抗,英軍用大炮轟塌吉慶圍鐵門後,英軍衝入圍內,殺害了無數無辜的鄉民。英軍還奪走了吉慶圍鐵門,作為“戰利品”送往倫敦展覽。1925年在錦田圍鄉民強烈要求下,鐵門終於從倫敦運回香港,歸還錦田人民。

元朗區文物考古

屏山文物:屏山文物徑位於新界元朗屏山鄉,蜿蜓於元朗坑頭村、坑尾村和上璋圍間,長約一公里。聚星樓乃屏山文物徑上多座重要古蹟之一,極具歷史價值。

元朗區地形地貌

元朗區 元朗區
新界的地理位置十分接近后海灣,元朗的地形是低窪地區,一旦后海灣或附近的去水河道一氾濫,新界便受到水浸的影響造成人財的損失,后海灣位於元朗平原以北,下大雨後海灣容易氾濫所以會把大量的雨水向元朗區倒灌,令到元朗區的殖豪地、菜田或平坦地方水浸更為嚴重,加上元朗區裏許多的河道中,生長了很多的水草,植物在那裏,有些甚至生長在小河道的中間,令排水量減少,因而增加了海水氾濫的機會和水浸的嚴重性
基於地理關係,元朗自古以來是一個以漁農為主的鄉郊型小區,居民以耕田或在魚塘養魚為生,民風純樸。自20世紀70年代起,在政府的政策驅動下,元朗市及天水圍相繼成為現代化的衞星城市。市內大廈林立,商業欣欣向榮,小區設施完備。
錦田樹屋:據説樹屋原址為一間天后廟或書齋,其主人因清初遷界而離開錦田,從此一去不回。其後,屋旁之榕樹不斷長大,夾纏石屋的磚牆及麻石門框。

元朗區人口民族

根據中國香港政府統計處2001年人口普查的初步報告顯示,元朗區的人口約449600人,年齡中位數為33歲,是全港人口最年輕的地區,而家庭的月入中位數約16000港元。

元朗區風土人情

元朗區方言

元朗區的八鄉是客家村落比較集中的地區,元朗區(八鄉除外)是圍頭村落比較集中的地區。 [4] 
區屬
鄉屬
總村數
客家村
圍頭村
廣東話村
福佬村
混合村
元朗區
新田
20
-
18
-
-
2
廈村
15
1
14
-
-
-
屏山
30
-
27
-
-
3
八鄉
28
18
8
-
-
2
錦田
7
-
7
-
-
-
十八鄉
31
9
22
-
-
[4] 

元朗區風俗

元朗區 元朗區
雙喜椰子:在元朗傳統婚禮完成後;新界人通常會將“過大禮”時必備的椰子,埋到花園裏,若長出樹來,寓意開枝散葉。所以如買到一個已長出少許芽來的椰子,當然就較易取得好意頭啦。長出少許芽的一個代表男家,配一個未長出芽的代表女家而成一對。

元朗區經濟概況

元朗區 元朗區
元朗是一片平原,以前這裏是連綿的農田。自古以來,元朗是一個以漁農為主的鄉郊型社區,居民以耕田或在魚塘養魚為生。源自宋朝已有大批居民落籍元朗。鄧氏家族和文氏家族為可知最早落籍元朗的居民。
自20世紀70年代起,元朗市及天水圍相繼成為現代化的衞星城市,市內大廈林立,商業欣欣向榮,社區設施完備。
三號幹線大欖隧道於1998年中啓用後,元朗區對外交通已大為改善。當九廣鐵路西鐵於2003年開始投入服務後,由元朗往深水只需20分鐘。
雖然元朗發展迅速,日趨現代化,元朗仍是一個傳統鄉郊及現代化城市兼備的新市鎮。
元朗市中心元朗新市鎮和元朗區的核心及商業中心,發展較發達,商業樓宇也不少。住宅樓宇以比較舊的大廈及唐樓為主,因為是由墟市發展而成。新市鎮較外圍的地區則有社區設施、公共屋邨及較多中低密度的樓宇。工業區位於新市鎮的北面,距離市中心比較遠。
元朗區 元朗區

元朗區名優特產

元朗區元朗老婆餅

元朗某餅家做出的老婆餅風味獨特,在香港市場上獨佔鰲頭。以往元朗的交通未有高速公路和鐵路時,巿區的居民去元朗要兩小時車程,去元朗旅行的最佳手信就是老婆餅,現時元朗都變成巿區了,而該餅家在銅鑼灣、旺角、九龍、港島等各處亦己設有多家連鎖店。

元朗區元朗烏頭

在20世紀20年代,深灣一帶之村民在海邊築基壆,用以抗拒潮水,這些被基壆圍繞之範圍稱為“基圍”,亦是魚塘的前身。30年代,山貝村附近的鄉民開始建造魚塘,並利用雨水來沖淡塘中土壤所含之鹽份,使塘水適宜飼養各種魚類。數十年來,后海灣是香港食用淡水魚的主要來源地,直至80年代,養漁業仍是不 斷的發展;本地淡水魚當中,元朗烏頭約佔了40~50%。 [1]  最高峯時每天出產兩萬條烏頭魚
烏頭魚主要產於鹹淡水交匯處,元朗傳統養魚業是每年在海邊捕捉野生烏頭稚魚,然後放在魚塘飼養,但是本地海域野生的烏頭魚苗愈來愈少,很多都是來自內地和台灣的了,不過元朗養值的烏頭仍然能保持肥美,背部有一片甘香可口的黃油 [2] 

元朗區元朗絲苗

元朗昔日是一片平原,加上遍地魚塘,土地特別肥沃,種出來的絲苗,質素冠絕全港。錦田一帶更是南中國盛產稻米的地區,放眼盡是水稻田。內銷之餘,港產稻米也出口,“元朗絲苗”象徵本地米的輝煌歲月。據講元朗絲苗特點是較細粒及幼身,入口特別軟滑。不過,到60年代後期,部份種米維生的原居民移民外地,老一輩無力再耕種,年輕一輩又不願種田,元朗絲苗成為絕響。
元朗絲苗已在港消失40多年,不過,元朗塱原部份耕地近年再次嘗試種植稻米,農作物收成漸見規模及成熟。打着“本地米”的招牌,重現的元朗絲苗年產量不足兩噸,十分搶手。

元朗區流浮山生蠔

流浮山位於元朗西,近海之邊緣,因水流近珠江口,位於鹹淡水交界,因而流浮山一帶之海面,適宜蠔只生長,所以流浮山居民一向多以養蠔為業,至少有二百年曆史。 [3] 
自20世紀60年代初,政府發展土地,自此流浮山交通方便,當時蠔業仍在興旺時,每年秋涼八九月開始,是蠔業收成季節,假日時,便有很多巿民往新界旅行,沿路更可欣賞農村風光,七八十年代為流浮山全盛時期,酒家越開越多,當時生產的蠔,的確肥美可口。 [3] 
由於只有在深海撈取的蠔才可以生吃,而流浮山蠔是在淺水處放置蠔排去養植的,水質始終不太清潔,所以,在流浮山一帶海鮮酒家吃到的蠔,全部均會煮熟才上菜的,名為生蠔,是因為它有別於曬乾的蠔豉 [3] 
隨着經濟發展,流浮山的蠔田已成為香港歷史,因為嚴重的海水污染已導致流浮山不能再產蠔,現時在附近一帶海鮮酒家吃到的蠔都是由內地出產的。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