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彧

鎖定
元彧(?~530年),本名元亮,字文若,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北魏宗室大臣,太武帝拓跋燾玄孫,臨淮懿王拓跋提之孫、濟南康王元昌之子。元彧的住宅位於洛陽城西法雲寺的北面。 [1] 
少有才華,復封臨淮郡王。門蔭入仕,歷任侍中、衞將軍、左光祿大夫、左僕射。六鎮之亂時期,拜東道大行台,討伐破六韓拔陵。河陰之變後,投奔梁武帝。歸國後,阻止孝莊帝追封父兄,拜司徒。
永安三年(530年),為潁川王爾朱兆所害。孝武帝即位,追贈使持節、侍中、太保、太尉公、錄尚書事、大將軍、定州刺史,諡號文穆。
別    名
元文若
文若
所處時代
北魏
民族族羣
鮮卑族
出生地
河南洛陽
逝世日期
530年
本    名
元彧

元彧人物生平

年少而有才學,名聲在當時非常好。年少時與從兄安豐王元延明、中山王元熙,並以皆為宗室而又博古文學而齊名,當時的人不能定他們優劣。尚書郎范陽盧道將在吏部清河崔休面前稱讚元彧風流寬雅在兩位從兄之上。 [2] 
元彧要求恢復本身封地,皇帝亦下詔准許復封臨淮,寄食相州魏郡。又長兼御史中尉。元彧以為因是皇親而得到此地位,所以不謝。積累年資而被遷為侍中、衞將軍左光祿大夫,兼尚書左僕射。後以本官為東道行台六鎮之亂時期,元彧被命為征討叛亂的主將,卻被破六韓拔陵擊敗。
爾朱榮攻入洛陽,製造了“河陰之變”,殺害元氏皇族及大臣數千人。元彧遂奔梁朝,梁武帝遣通事舍人陳建孫迎接,並觀察元彧的為人。陳建孫稱元彧風神閒俊。梁武帝早前亦聞其名,非常器重他,接見元彧於樂遊園,並設宴樂。元彧聽聞樂曲聲音歔欷,流了涕淚,梁武帝因此不樂。自前後奔叛,皆候旨稱魏為偽,唯獨元彧上表啓奏時常仍以魏臨淮王為號。梁武帝體會元彧的雅性,並沒有責罰。後來,聽聞敬宗孝莊帝元子攸踐阼繼位,元彧以母老請還,辭旨非常懇切。梁武帝憐惜其才能,又難違其意,遂遣其僕射徐勉私自勸元彧留下。但是,元彧去此堅決。梁武帝乃以厚禮遣回。元彧為人至孝,自己經歷違離,又很久沒有進食酒肉,以致其容貌非常憔悴。歷位尚書令、大司馬,兼錄尚書。
後來,孝莊帝元子攸追封父親武宣王元勰為文穆皇帝,廟號肅祖,母親李妃為文穆皇后。將遷神主到太廟,以孝文帝為伯考。元彧表諫阻止。當時,孝莊帝心意堅決,朝臣無人敢上言,唯獨元彧與吏部尚書李神俊上表勸阻。孝莊帝下詔,認為文穆皇帝恭上尊號,依循舊有模式進行,並無不妥。實際上,孝莊帝是受其諸位妹妹強逼請求。而且,黃門侍郎常景、中書侍郎邢子才對此事也贊成。不久,孝莊帝又追尊兄長彭城王元劭為孝宣皇帝。元彧再次面諫阻止此等前所未有的尊封。此次,元彧當面向孝莊帝直諫:“陛下將兄長追封為皇帝,這種做法完全不合道理,歷代史書上也未有這樣的事發生,希望陛下不要因為兄弟之情而違背法則。”被孝莊帝直接拒絕。 [3] 
爾朱榮死後,元彧被任命為司徒。建明元年,爾朱兆率眾殺至京城,元彧從東掖門逃亡,為爾朱兆部眾所俘獲。當拜見爾朱兆時,辭色不屈,被其兵士毆打致死。孝武帝末年,追贈元彧為使持節、侍中、太保、領太尉公、錄尚書事,大將軍、都督定相二州諸軍事、定州刺史,王如故,諡號文穆。
元彧俊美而有風韻,衣冠高雅,又博覽羣書,所以元彧的文藻,雖然已多數失傳,仍有當世的文獻流傳。然而元彧居官時不能清白,所進舉止於姻親,為有識之士所譏諷。無子,由其弟元孝友襲封臨淮王。

元彧親屬成員

高祖:拓跋燾,北魏太武帝
曾祖:拓跋譚,侍中、中軍大將軍、臨淮宣王
祖父:拓跋提,雍州刺史、臨淮懿王
父親:元昌,齊州刺史、濟南康王
弟弟:元孝友,滄州刺史、臨淮王

元彧軼事典故

“涕淚交下 ”這個成語與元彧有關。意為鼻涕眼淚同時流下,形容極度哀痛。同“涕淚交零”和“涕淚交流”。
原句出自《魏書·臨淮王譚傳》:元彧聞樂聲歔欷,涕淚交下,悲感傍人,衍為之不樂。

元彧史書記載

元彧,字文若,紹封。彧少有才學,時譽甚美。侍中崔光見彧,退而謂人曰:“黑頭三公,當此人也。”少與從兄安豐王元延明、中山王元熙並以宗室博古文學齊名,時人莫能定其優劣。尚書郎范陽盧道將謂吏部清河崔休曰:“三人才學雖無優劣,然安豐少於造次,中山皂白太多,未若濟南風流沉雅。”時人為之語曰:“三王楚琳琅,未若濟南備圓方。”彧姿制閒裕,吐發流靡,琅邪王誦有名人也,見之未嘗不心醉忘疲。拜前軍將軍、中書侍郎。奏郊廟歌辭,時稱其美。除給事黃門侍郎
彧本名亮,字仕明,時侍中穆紹與彧同署,避紹父諱,啓求改名。詔曰:“仕明風神運吐,常自以比荀文若,可名彧,以取定體相倫之美。”彧求複本封,詔許,復封臨淮,寄食相州魏郡。又兼御史中尉。彧以為倫敍得之,不謝。領軍於忠忿,言之朝廷曰:“臨淮雖復風流可觀,而無骨鯁之操,中尉之任,恐非所堪。”遂去威儀,單車而還,朝流為之嘆息,累遷侍中、衞將軍左光祿大夫、兼尚書左僕射,攝選。
是時,蕭衍遣將圍逼温湯,進彧以本官為東道行台。會爾朱榮入洛,殺害元氏。彧撫膺慟哭,遂奔蕭衍。衍遣其舍人陳建孫迎接,並觀彧為人。建孫還報,稱彧風神閒俊。衍亦先聞名,深相器待,見彧於樂遊園,因設宴樂。彧聞樂聲,歔欷,涕淚交下,悲感傍人,衍為之不樂。自前後奔叛,皆希旨稱魏為偽,唯彧上表啓,常雲魏臨淮王。衍體彧雅性,不以為責。及知莊帝踐阼,彧以母老請還,辭旨懇切。衍惜其人才,又難違其意,遣其僕射徐勉私勸彧曰:“昔王陵在漢,姜維相蜀,在所成名,何必本土?”彧曰:“死猶願北,況於生也。”衍乃以禮遣。彧性至孝,事父母盡禮,自經違離,不進酒肉,容貌憔悴,見者傷之。累除尚書令、大司馬、兼錄尚書。
孝莊帝追崇武宣王為文穆皇帝,廟號肅祖。母李妃為文穆皇后,將遷神主於太廟。以高祖為伯考。彧表諫曰:“漢祖創業,香街有太上之廟;光武中興,南頓立舂陵之寢。元帝之於光武,疏為絕服,猶尚身奉子道,入繼大宗。高祖之於聖躬,親實猶子。陛下既纂洪緒,豈宜加伯考之名?且漢宣之繼孝昭,斯乃上後叔祖,豈忘宗承考妣,蓋以大義斯奪。及金德將興,宣王受寄,自茲而降,世秉威權。景王意存毀冕,文王心規裂冠,雖祭則魏王,而權歸晉室,昆之與季,實傾曹氏。且子元,宣王冢胤,文王成其大業。故晉武繼文祖宣,景王有伯考之稱。以今類古,恐或非儔。又臣子一例,義彰舊典,禘祫失序,著譏前經。高祖德溢寰中,道超無外。肅祖雖勳格宇宙,猶曾奉贄稱臣。穆皇后稟德坤元,復將配享乾位,此乃君臣並筵,嫂叔同室,歷觀墳籍,未有其事。”時莊帝意鋭,朝臣無敢言者,唯彧與吏部尚書李神並有表聞。詔報曰:“文穆皇帝勳格四表,道邁百王,是用考循舊軌,恭上尊號。王表雲漢太上於香街,南頓於舂陵。漢高不因瓜瓞之緒,光武又無世及之德,皆身受符命,不由父祖,別廟異寢,於理何差?文穆皇帝天眷人宅,歷數有歸;朕忝承下武,遂主神器。既帝業有統,漢氏非倫。若以昔況今,不當移寢,則魏太祖、晉景帝雖王跡已顯,皆以人臣而終,豈得與餘帝別廟,有闕餘序。漢郡國立廟者,欲尊高祖之德,使饗遍天下,非關太廟神主,獨在外祠薦。漢宣之父,亦非勳德所出,雖不追尊,不亦可乎?伯考之名,自是尊卑之稱,何必準古而言非類也。復雲君臣同列,嫂叔共室,當以文穆皇帝昔遂臣道,以此為疑。《禮》:‘天子元子猶士。’禘祫豈不得同室乎?且晉文、景共為一代,議者雲,世限七,主無定數。昭穆既同,明有共室之理。《禮》既有祔,嫂叔何嫌?《禮》,士祖禰一廟,豈無婦舅共室也?若專以共室為疑,容可更議遷毀。”莊帝既逼諸妹之請,此辭意黃門侍郎常景、中書侍郎邢子才所替成也。
又追尊兄彭城王為孝宣皇帝。彧又面諫曰:“陛下中興,意欲憲章前古,作而不法,後世何觀?歷尋書籍,未有其事。願割友于之情,使名器無爽。”帝不從。及神主入廟,復敕百官悉陪從,一依乘輿之式。彧上表,以為爰自中古,迄於下葉,崇尚君親,褒明功懿,乃有皇號,終無帝名。今若去帝,直留皇名,求之古義,少有依準。又不納。
爾朱榮死,除彧司徒公。爾朱世隆率部北叛,詔彧防河陰。及爾朱兆率眾奄至,彧出東掖門,為賊所獲。見兆,辭色不屈,為羣胡所毆薨。出帝贈太師、太尉公、雍州刺史。
彧美風韻,善進止,衣冠之下,雅有容則。博覽羣書,不為章句。所著文藻雖多亡失,猶有傳於世者。然居官不能清白,所進舉止於親婭,為識者所譏。無子。
參考資料
  • 1.    《洛陽伽藍記•卷第四 城西》:寺北有侍中尚書令臨淮王彧宅。
  • 2.    《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彧少有才學,時譽甚美。侍中崔光見而謂人曰:"黑頭三公,當此人也。"少與從兄安豐王延明、中山王熙,並以宗室博古文學齊名,時人莫能定其優劣。尚書郎范陽盧道將謂吏部清河崔休曰:"三人才學雖並優美,然安豐少於造次,中山皂白太多,未若濟南風流寬雅。"
  • 3.    《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又追尊兄彭城王為孝宣帝。彧又面諫曰:"陛下作而不法,後世何觀?歷尋書籍,未有其事。"帝不從。及神主入廟。復敕百官悉陪從,一依乘輿之式。彧上表以為:"爰自中古,迄於下葉,崇尚君親,褒明功懿,乃有皇號,終無帝名。今若去帝,直留皇名,求之古義,少有依準。"又不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