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

鎖定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原名“橫寨唱船” [7]  ,流傳於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的傳統民俗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民間求神祭神或接神送神、許願還願的祭祀活動。活動儀式由拜祭神船、神船巡遊、舞龍游神、水口焚船等環節組成,整個唱船儀式從臘月二十七或二十八始至正月十六終,歷時20天。 [5] 
2009年,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以“木根源”的名稱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7]  2021年5月24日,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Ⅹ-71。 [2] 
中文名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
批准時間
2021年5月24日
遺產編號
Ⅹ-71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
遺產類別
民俗
保護單位
贛州市南康區文化館(贛州市南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歷史淵源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是源於先古時期的巫。據記載,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儀式歌本在清代已形成固定模式,演唱方式和音韻一脈相承。 [6] 
據清道光三年(1823年)《南康縣誌》載曰:上元前數日各城市懸燈為樂,燈或剪紙或竹絲為之,元夕為盛,是日同里巷之人祀土神為社,軒繪紙為船曰,禳災、殺牲聚飲,盡其歡。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南康縣誌》載:上元前數日懸燈為樂或用竹絲織為龍,分五節日:“龍燈”張以為戲,又劈竹為船,糊以五彩,內設儀仗甚整,男女望輒羅拜,尊之日“大神”至上元后一日晌午,一人提劍,數人鳴金隨之,踉蹌叱吒,如有所追逐者,沿門收船,鼓吹送野焚之,日“禳災”。 [6] 
橫寨唱船初期只是寨坑彭、廖等姓氏的宗族民俗活動,2007年起逐漸對外開放,周邊鄉村的眾多客家人自發加入。 [7]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主要活動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活動儀式

初一至初五用民間紙紮工藝扎“神船”;初六開始唱船,族人們輪流將“神船”和繪有屈原投江的“大神畫”迎接到宗族各支系祠堂供族人拜祭。然後請出祖傳的唱船歌本,由該支系五六位年輕男子在“神船”旁或神位前通宵達旦地輪番吟唱。唱船使用當地客家方言,節奏短促明快,韻律抑揚動聽。其間,還要舉行拜祭“神船”“神船”巡遊、水口焚船等祭祀儀式,並安排有舞龍、舞獅、元宵“騰龍繩”及武術表演等各種助興活動。 [7] 
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五,族人們輪流將神船和繪有屈原投江的“大神畫”迎接到宗族各支系分祠堂,以便宗族所有人拜祭。期間,請出祖傳的唱船歌書,由該支系五六位男孩夜晚在神船旁歌唱。 [6]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活動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演唱順序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橫寨唱船歌本在清代已形成固定模式,歌本的演唱順序如下:即初六到十五夜先後吟唱《木根源》組詩九篇:《根源》《參拜》《慶賀》《勸文》《嘆古人》《倫理孝道》《保當》《慕遺徽》《前證》《端本行》《敍由》《逐節吟》,每夜一篇。 [7] 
演唱順序如下:初六夜《木根源》、初七夜《參拜》、初八夜《賽鬧》、初九夜《慶賀》、初十夜《勸文》、十一夜《倫理道德》、十二夜《慕遺微》《端本行》、十三夜《前證》、十四夜《情景》、十五夜《浪淘沙》。 [6]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唱船儀式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唱船儀式歌用客家方言演唱,節奏短促、明快。由文化較高的男性領唱,其餘男孩跟唱,每唱完一句,有鑼鼓伴奏,鼓聲引領演唱的起始和旋律。由於神船在各支系祠堂都有安放,參與演唱的男孩數量眾多,年復一年、一代又一代,故而此儀式歌具有優越的傳承機制。 [6]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唱船內容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流傳於南康的船歌本版本較多,屬於大型長篇組歌,每篇由多首“七言古體歌”組成。 [5]  具體而言,《二十四孝》宣揚了“孝”的品格,強調維繫家庭關係的重要性;《張公藝》表現了以“和”治家、和為貴的家庭理念;《倫理孝道》旨在勸人從善;《張大公》歌頌了相互謙讓的鄰里關係之美德;《慶賀》展示了客家人樂觀向上的生活情趣;《逐節吟》鞭撻了背信棄義、好逸惡勞等醜惡行為;《慕遺微》呈現出客家特有的歲時節令、族羣信仰、鄉規民約等;《前證》表達了對屈原愛國忠君精神的崇敬;《俗談》飽含客家人歷經千年漂泊,對故土眷戀的思鄉情結。 [6]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文化特徵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活動有四個主要特徵:一是“懸所畫神舟”,即一幅《元宵畫》,這是一幅傳統的民間繪畫。二是開展“唱船”活動,包括唱船、贊船、划船等,其中用於唱船、贊船活動的唱詞是一種民間敍事詩,唱腔和伴奏也極富地方特色。三是喝元宵酒、喝元宵羹。四是該活動始終圍繞“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這個主題。 [8]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是中國古代盛行的一種以驅鬼逐疫、禳災祈福為目的的祭祀活動,是先民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巫術意識的綜合反映,是多元宗教,民間習俗與民間藝術相互交融的文化複合體。體現了村落社區共同體的行為規範,生活制度、信仰習俗等一系列社會文化心理。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是先民以民間信仰為形式,以驅鬼逐疫、迎吉納福為願望,以紀念屈原為主題的一種古巫文化,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和古代祭儀的遺風,是中原文化與南方的土著文化融合的產物。 [5]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流行地區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主要流行於南康橫寨鄉寨坑村及其周邊鄉村。 [7]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傳承保護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傳承價值

贛南客家唱船習俗反映着客家民系的歷史與存在,精心扎制的龍舟工藝精緻、氣勢宏偉,是客家先民感受力與想象力的舒張,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對於研究農耕文明及客家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 
船歌文本規模宏大,具有客家百科全書的性質,且參與演唱者眾多,具有神聖性和莊嚴性,堪稱贛南客家族羣的史詩。這是一個族羣的心靈記憶,是客家“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的真實寫照,體現了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客家精神,具有史學、民俗學、倫理學、人類學等諸多價值。 [6]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贛州市南康區文化館(贛州市南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獲得“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4]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23年4月,贛州市南康區橫寨村民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舞台上誦唱船歌,以祈求神靈保佑一方百姓平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十里八鄉的村民前來許願還願,祭拜“大神船” [6] 

元宵節(贛南客家唱船習俗)文化軼事

據寨坑《彭氏族譜》記載,唐朝期間,彭氏一族輾轉遷至寨坑定居,歷代文武人才輩出,其中二十九世輔公長子彭珏公,官至兵部尚書。橫寨唱船是由彭氏先祖收集南康等地民間口傳詩歌整理創作形成歌本,結合其他民間習俗、民間藝術演化而成的一種“送大神”祭祀活動,是彭氏一族代代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其中,儀式中吟唱的大型長篇組詩《木根源》反映的是客家族羣的口傳歷史根譜。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