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妙觀

(泉州建築)

鎖定
元妙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街新府口俗稱“天公觀”,位於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街新府口 ,始建於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初曰白雲廟,是道教傳入泉州後所建的第一座道觀,也是道教傳入福建後的第一座道教宮觀。
清乾隆《泉州府志》雲:“元妙觀,在府治南。晉武帝太康(280—289)中,為白雲廟。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建觀,初名中興。開元間(713—741)改龍興觀為開元,而以觀為隆興。
中文名
元妙觀
外文名
Yuan miao temple

元妙觀發展歷史

宋大中祥符間(1008),改天慶。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改玄妙(取《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之意)。”清康熙七年(1668),為避聖祖玄燁之諱,又易名元妙觀,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泉州元妙觀 泉州元妙觀
歷史上的元妙觀,佔地1萬多平方米。觀前在照壁塑有太極圖、星象、日月。各殿之前都鋪有青石龍陛浮雕,使殿宇更顯莊嚴肅穆。觀內外鑿有七口丹井,佈列成北斗星座狀,稱七星井,傳為道士煉丹所用。觀內原有一棵晉代所植的大檜樹,樹圍7尺餘、樹高1.6丈,濃蔭如幄,傳説明代紀道人曾坐在檜樹上煉丹。檜樹旁建有固定的戲台,為道教節日演出所用。每年除夕,通宵達旦演戲,常有欠債的窮人前來避債,度過年關。因此,元妙觀的戲台又叫“避債台”。
元妙觀以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丹寶齊全、名道輩出而成為泉南最負盛名的道教宮觀。明清兩代管理道教的“道紀司”都設在元妙觀內。
清末以來屢遭破壞、佔用,日漸廢圮,至“文革”中毀壞殆盡,全觀只存中殿左脊一角四間。龍陛不知去向,龍柱於上世紀70年代移建於泉州開元寺內準提禪林的山門廊中。1996年,政府規劃10畝地,用於元妙觀的復建。第一期工程,在原址——現市區東街復建三清殿,已於1999年12月竣工。
該殿建築面積34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雄偉壯觀,金碧輝煌。六根高3.2米、直徑0.84米的雕石柱,十分精美。東西外牆八個石窗和殿後五面牆壁分別嵌有雕刻了道教故事圖案的石雕、磚雕。殿頂共有飛檐九條龍脊,脊上雕有老君煉丹爐、飛龍、麒麟和各種道教飾物,頗具匠心。現元妙觀二期工程凌霄殿、南天門、鬥姥殿正處在施工當中。

元妙觀道教文化

元妙觀歷來是泉州道教活動中心,每逢國家或道教節日、神誕,元妙觀都要舉行隆重的宗教活動儀式,設壇打醮。每年,各大宮廟都要到元妙觀舉行“晉表”、“領旨”儀式。
歷史上,曾有著名道士如唐代蔡如金、吳崇武,宋代陳以文,明代紀道人、董伯華、李鼎等在此修煉。民間流傳許多傳説,如董伯華賣雷的故事。
許多詩人墨客都寫詩作賦吟詠元妙觀。明黃克晦《觀中紀事詩》雲:“仙宮拂曙響雲趝,白髮蕭颼首重搔。卻老自應依道侶,持杯無奈憶兒曹。玄元殿上春偏早,太乙 前日已高。拼是乾坤長浪跡,依然紫氣向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