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鎖定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柳枝鎮泉護村、安堡村,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6] 
遺址中已發現有仰韶文化特徵的墓地和居住地兩部分。墓地位於元君廟,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共發現墓葬57座,其中45座分佈在東西兩個墓區,每區又按時間先後排成三行。除一部分單人墓外,有28座是同時葬入的多人合葬墓,每墓少則2人,多則25人,均仰身,直肢,頭朝西。居住地位於泉護村,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房址有半地穴和地穴式兩種,半地穴式為方形圓角,地穴式口部為橢圓形。陶窯為橫穴式,二三座為一組。元君廟—泉護村遺址範圍大,文化遺存豐富,是研究仰韶文化和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結構的典型範例。 [6] 
2001年6月25日,元君廟-泉護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地理位置
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柳枝鎮泉護村、安堡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5-0112-1-11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歷史沿革

1955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為配合黃河水庫工程,組成的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陝西分隊華縣隊、在對渭南、華縣兩地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2] 
1958年秋,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組成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陝西分隊華縣隊,在元君廟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及發掘工作。發掘工作至1959年夏結束,發掘面積800平方米。
1958~1959年,國家黃河水利工程局考古隊、北京大學考古所先後在元君廟遺址試掘。
1997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元君廟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遺址發現之初,就對仰韶文化的分期及文化特徵認定等基礎性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 [8] 
2009年10月~2010年4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渭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華縣文管辦的協助下對泉護村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7]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遺址特點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中發現有仰韶文化的典型墓地和居址。墓地在元君廟,屬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依早年荒廢的元君廟面得名。遺址南依秦嶺少華山,北眺渭水,源自秦嶺,北注渭河的溝峪河從其西側流過,西南隔溝峪河與泉護村遺址相望。發現墓葬共57座,其中45座分屬於東西兩個同時並存的墓區,每區墓葬可分三期,依早晚次序分列成3個縱行。除一部分單人墓外,28座是同時葬入的多人合葬墓,每墓少者2人,多者25人,均仰身直肢,頭向西。居址位於泉護村,屬於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東距豐良村200米,北臨老西潼公路。南北寬400米,東西長500米,總面積20萬平方米。。房址有半地穴、地穴式兩種。半地穴式為方形圓角,地穴式口部橢圓形。 [2]  [3]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文物遺存

  • 元君廟遺存
元君廟的墓葬和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絕大多數為細泥和夾砂相紅陶,泥質紅陶佔少數,細泥黑陶更少。所有陶器都是手製而成,有些器皿經過慢輪加工。數量相當多的陶器經過打磨,表面光澤。繩紋和絃紋是當時陶器的主要紋飾,錐刺紋、指甲紋及附加堆紋較少,彩陶更少。後者以黑色作彩,構圖簡樸,主要為寬帶紋和幾何圖案。魚紋只見一殘片。器形種類不多,形制簡單,數量最多的是夾砂罐、細泥缽和泥質的小口尖底瓶,細泥的盆、碗、罐和小口平底瓶的數量較少,器蓋僅見1件。
其發現57座墓葬、合葬墓32座,單人第16座,葬式不明者2座、無人墓7座。其中的4座墓葬,雖也屬於半坡文化。但在年代晚於其它墓葬且年代差距較大,或許代表尚未形成的另一墓地。餘下的53座墓非,可基本分為連續發展的三期,其中的45座墓分屬東西並列的兩個同時期葛區。 [2] 
  • 泉護村遺存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2張)
泉護村的陶器以紅陶為主,次為灰陶和黑陶。泥質陶比例似略大於夾砂陶。陶器造型以平底器為主,次為尖底器、圜底器基本為釜類。三足器也很少,個別器物有流,有些器物設有雞冠耳。陶器種類主要有曲腹平底碗、缽、卷沿曲腹盆、雙唇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圜底釜、盆形瓦足灶、斂口甕,各種夾砂和泥質的陶罐以及大量的小杯和器蓋等。陶器的紋飾較發達、主要是繩紋、線紋、弦紋和少數附加堆紋,沒有籃紋。彩陶也很發達,多飾於器物的外壁和緣面,個別飾於器內壁。彩陶圖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具象的鳥紋,一是抽象的花卉紋。
生產工具中,石器不發達,磨製石器除斧、錛、鑿及長方形石刀外,還有大型扁石鏟、打製石器不多,常見的有扁圓敲砸器等。另外,還有相當量的骨角器,主要是錐、針等。
泉護村發現一座特大型房址,坐北朝南,北半部為斷崖所毀,平面可能為長方形。保存的部分東西寬15米、南北殘餘進深4米,南端正中有斜坡狀門道,長3米、寬1.3米。房子的結構為半地穴式,即先挖一淺豎穴,利用坑的生土邊和底作為房子的牆壁和房基,再在其上搭建屋頂。居住面系在生土地面上敷塗約8釐米厚的草拌泥而成,表面經火燒,呈紅褐色,堅硬光滑。房子迎門處有豎井式圓形大灶坑,其南部有一長方形土坑,二者之間有洞溝通,可能是為灶坑通風所設。房子牆璧高75釐米,四隅成弧形,牆上分佈有排列規則的大柱洞12個,直徑35釐米,深50~80釐米不等,房子的面積可能達225平方米。
泉護村除發現以小口尖底瓶為葬具的兒童墓外,未見成人墓地。1958年在泉護村西側的太平莊清理了一座成年女性土坑葬,隨葬陶器有小口瓶,缽、釜、灶、黑泥質大型陶鴨鼎,另有石鏟、骨笄等。其中,高23.3釐米的黑鴞鼎是迄今發現的廟底溝文化及其以前時期構思製作精良的藝術品。
20世紀50年代,泉護村廟底溝文化遺存中發現了慄和稻的外殼,1997年又在這裏的廟底溝遺存中浮選出了碳化稻米。 [2]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歷史文化

元君廟墓地反映了當時存在家族、氏族、部落的社會組織情況。從一次葬二次葬兼有和純為一次葬的多人合葬墓內成員死亡年齡的分析比較,確知有些是不同輩分成員的合葬墓。在元君廟沒有發現可判定為一夫一妻的合葬墓。合葬墓中成年男女人數往往不成比例,這説明家族成員的構成,沒有因婚姻關係得到調整,家族是以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集體。這裏各類女性墓的隨葬品一般多於各類男性墓,還存在着對少數成年女性和女孩實行厚葬的現象,説明在財產方面的母女繼承製。上述情況表明,元君廟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居民處於母權制氏族社會時期。
泉護村遺址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為主要內容,是該類型一處頗具代表性的遺址;同時,還提供了該類型發展去向的重要物證。泉護村廟底溝類型(即泉護村一期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徵,包含繪有兩種花卉圖案、一種鳥形圖案的彩陶盆(缽),並有重唇小口尖底瓶、葫蘆小口平底瓶和砂陶罐。5種陶器特徵鮮明,從早到晚發展的連續性清楚,階段性明顯,可分為3個階段,經過了“成熟、轉折、退化”的全過程。 [4]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文物價值

泉護村遺址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為主。泉護村一期文化顯示其是該類型的代表性遺址;泉護村二期文化和泉護村三期文化,為研究該類型發展的去向提供了重要物證。 [8] 
元君廟的發掘,對當時瞭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埋葬風俗和墓葬形制及其反映的社會制度,提供了系統的新資料,為確定“老官台文化”早於“半坡類型”提出了地層根據,又為東干溝一類文化遺存的分佈發現了新線索。 [5]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元君廟-泉護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柳枝鎮泉護村、安堡村。 [3] 
  • 交通信息
自駕從從華州區出發,經古鄭路、連共線後可達元君廟和泉護村遺址,全程大約13.5千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