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上都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鎖定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地處閃電河畔金蓮川草原之上,南臨上都河,北依龍崗山,始建於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總佔地面積達250平方千米;是中國歷史政權元王朝的首都遺址、蒙元文化的發祥地,蒙元王朝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及對外交往中心 [2-4]  [11] 
元上都遺址主要由宮城、皇城、外城、關廂、寺廟、墓羣、水利工程等遺存組成,以宮殿為中心,呈分層、放射狀分佈,既有土木為主的宮殿、廟宇建築羣,又有遊牧民族傳統的蒙古包式建築的總體規劃形式,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融合的產物、古代城市規劃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的突出代 [2]  [5]  [7]  [16] 
1988年1月13日,元上都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2012年6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元上都遺址
外文名
Site of Xanadu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
所處時代
元朝
佔地面積
250 km²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開放時間
8:30-17:00
氣候條件
中温帶大陸性氣候
編    號
3-220-5-4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別    名
元夏都

元上都遺址歷史沿革

蒙古憲宗元年(1251年),蒙哥汗在漠北即位,命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南下駐帳於灤河上游的金蓮川地區,建立有金蓮川幕府 [8] 
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命近臣劉秉忠於桓州城東、灤水北岸建城,初名開平府。
蒙古憲宗九年(1259年),開平府城池竣工 [8-9] 
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開平府。
中統四年(1263年),詔改開平府為上都,古稱上京。 [9]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建大都城,為冬都,確立有兩都巡幸制度,上都為夏都 [8-9] 
大德二年(1298年),元代科學家郭守敬設計修建有鐵幡竿渠。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重修上都穆清閣。 [15] 
至正十八年(1358年),紅巾軍攻陷上都城,宮闕城池毀於兵火。
明初,元上都舊址設有開平衞治所。
明宣德時期,開平衞治所南徙獨石,舊址成為廢墟。 [10] 
200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部門修復元上都遺址皇城城牆300餘米,填平遺址內菜窖、人工渠等設施,關閉了遺址內通行的公路 [11] 
2011年7月15日,元上都遺址正式對外開放 [13] 
2022年9月,考古部門對元上都西關廂遺址出土的動物種屬進行了考古學研究,最終認為遺址上的罕見動物種屬,不僅為中國元代考古貢獻了實證,也為探討元代社會經濟狀況提供實物資料。 [20] 
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建築格局

元上都遺址主要由宮城、皇城、外城、關廂、寺廟、墓羣、水利工程等遺存組成,以宮殿為中心,呈分層、放射狀分佈,總佔地面積達250平方千米 [5]  [7] 

元上都遺址文物遺存

元上都遺址外城

元上都遺址外城整體呈曲尺正方形,位於皇城西、北兩面,總佔地面積約2.88平方千米。外城現存城牆底基寬10米,頂寬2米,存高約為5米,東牆長2225米,其餘三面城牆皆長2220米,均為黃土夯築,夯層厚約20釐米左右,薄厚不均,外表未有磚石包砌;北部為皇家園林御苑,內有皇帝行宮;南部街道縱橫交錯,兩側是整齊的院落址,大多為房屋臨街、院落在後的建制,按類劃分有手工業作坊區和商業區;外城自西門北側225米處,斜向修有一條東西向的隔牆至皇城北門甕城西牆,將外城分為皇城以西、以北兩部分,隔牆基寬3米,殘高0.7-0.8米,頂寬2.05米;外城共闢有四門,南牆一門,西牆一門,北牆兩門,四周圍繞有護城河遺蹟,總佔地面積約2.88平方千 [14-16] 
外城

元上都遺址皇城

綜述
元上都遺址皇城平面呈正方形,總佔地面積約1.64平方千米,內有“四橫三縱”共7條主要街道,建築遺蹟分佈疏散,東北角和西北角分別為大龍光華嚴寺和大乾元寺兩座佛教寺院,東南部有孔廟,東南隅有道觀、翰林院等遺址。皇城現存城牆為向上漸斜收式,底基寬12米,頂寬約5米,東牆長1410米,西牆長1415米,北牆長1395米,南牆長1400米,均為黃土版築,表面有石塊包砌,殘高均為6米;城牆外側築有馬面,每面牆6個,共24個,底寬12米,凸出牆體約5.4米,留存高度約5.8米,石砌牆體底部挖有基槽並建有斜坡狀牆基;城垣闢有六座城門,南北牆正中各開一門,東西牆對稱各開二門;皇城西牆和北牆甕城門西側外有明顯的河溝遺蹟,距城牆約25米,寬約10米 [14-15] 
元上都遺址全貌 元上都遺址全貌
明德門
元上都遺址明德門是從御道進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門,即皇城正南門,位於皇城與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門道總長24米,寬5.7米,兩側牆體用青磚壘砌,券門處留有高約7米的城門殘跡;門外設甕城,呈長方形,東西寬63米,南北長51米,牆體由塊石包砌;甕城門道長12米、寬3.8米,正中立有石柱稱將軍石,門道兩側留存石質排叉柱和木門柱基石等遺址 [15] 
明德門復原圖 明德門復原圖

元上都遺址宮城

綜述
元上都遺址宮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570米,南北長620米,總佔地面積約0.32平方千米,主要有大安閣、穆清閣、水晶殿、香殿、宣文閣、仁春閣等30餘處院落遺址、基址。宮城四面均存有高度不同的夯土牆體,東牆長605米,南牆長542.5米,西牆長605.5米,北牆長542米;殘牆最高5米,牆基寬10米,頂寬5米;中間為黃土夯築,內外兩側包砌青磚,底部墊有石條或片岩做基礎;置有東、西、南3座城門城牆,外側挖有閉合壕溝 [14-15] 
宮城 宮城
御天門
御天門為宮城正南門,位於皇城和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是百官聚集、奉旨聽宣之處;門道為磚石砌築,門外設甕城,東西寬60米,南北長27米;甕城外東、西兩側有兩排建築基址,為百官上朝或候旨時的歇息之所 [15] 
大安閣
元上都遺址大安閣位於宮城中心,為宮城正殿,是皇帝舉行重大朝政典禮、接見外國使臣、臨朝、議政、修佛事的地方。現存基址上層為明清時期的喇嘛廟遺址,下層為元代大安閣舊址,平面呈“凸”字形,東西長36.5米,南北寬30米,基址底部轉角處的外緣用規整的條形砂岩圍築。 [15] 
穆清閣
元上都遺址穆清閣位於皇城與宮城中軸線北端的宮城北牆中部,是宮城內體量最大的建築,是皇帝宴樂、議事與居住的大內宮殿,又稱”北闕”;遺址留存台基平面呈“凹”字形,高約8米,東西寬137米,南北長67米,總佔地面積達9180平方米,其上建有大殿,與東、西兩翼的配殿共呈“闕式建築”形式 [15] 

元上都遺址關廂

元上都城東、南、西、北都設有關廂區,主要建築有糧倉、大型院落、小型民居、臨街店鋪等;東關長約800米,並向東北方延伸;南關長約600米,與灤河南面的建築相連,現存有石橋殘基;西關向西延伸約1000米;北城牆外側無建築及街道遺蹟,是帝王遊幸的宮苑園林區。
關廂 關廂

元上都遺址鐵幡竿渠

鐵幡竿渠位於上都外城西門外,於西關大街北側折向正南入閃電河,堤身用褐色粘土夯築,外用石砌;渠道寬約50米,存深約3米,全長約6千米,是元上都完整的防洪設施。
左側彎曲夯土為鐵幡竿渠 左側彎曲夯土為鐵幡竿渠

元上都遺址墓葬遺存

綜述
元上都遺址周圍分佈有羊羣廟祭祀遺址、砧子山墓葬羣、卧牛石墓葬羣、一棵樹墓葬羣等墓葬遺存,共有墓葬5000餘座,均為土坑墓,平面以長梯形為主,各墓規格懸殊,墓向多為西北向,出土有銅、鐵、金、銀和絲織品等文物。 [15] 
砧子山墓葬羣
砧子山墓葬羣距元上都城址9千米,是已發掘的元上都附近規模最大的元代墓葬羣,屬漢人家族墓葬羣,成片分佈,佔地面積約1.74平方千米,共有墓葬約1500餘座 [15] 
砧子山墓葬羣-航拍圖 砧子山墓葬羣-航拍圖
一棵樹墓葬羣
一棵樹墓葬羣距元上都城址12千米,地處遺址西北部的上都音高勒蘇木山灣緩坡之上,屬普通蒙古人墓葬羣,各墓葬基本分佈在兩個相鄰的地勢呈北高南低的緩坡地帶,分為兩個區,東西相距約1500米。 [15] 
一棵樹墓葬羣 一棵樹墓葬羣

元上都遺址歷史文化

元上都遺址相關人物

孛兒只斤·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第五任可汗,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統一全國後,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馬,後阿合馬獨擅朝政。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後,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積極作用。 [17] 

元上都遺址相關詩詞

佚名《元代雜詠十首其一》
御天門前聞詔書,驛馬如飛到大都。
九州四海服訓誥,萬年天子固皇圖。
範玉壺《上都》
上都五月雪飛花,頃刻銀裝十萬家。
説與江南人不信,只穿皮襖不穿紗。
楊允孚《小西門外綠楊堤》
窈窕仙姝出禁闈,小西門外綠楊堤。
五陵公子多豪縱,緩勒驕驄不敢嘶。

元上都遺址文物價值

元上都遺址融合了蒙古文化、華夏文明,記錄了人類歷史上一段重要的文明階段;保存良好的宮城、皇城、外城城牆、整齊對稱的街巷、錯落有致的建築遺蹟、自然生態良好的草原共同構成了元上都這座大型古代都城遺址,其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是中華文明和遊牧文明交融進程中的里程 [2]  [15-16] 

元上都遺址文物保護

1999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投入100萬元將遺址內“五一種畜場”103户職工遷出,圍封遺址進行保護 [11] 
2010年1月,為恢復元上都遺址原始生態環境,加強遺址環境治理與保護,推進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進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建立有元上都遺址自然保護區,確定1814.52平方千米範圍為元上都遺址申遺保護區,其中申報區34342公頃、緩衝區147110公頃。元上都遺址本體外圍濕地、草原、森林均被列入了元上都遺址申遺保護區範圍 [12] 
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了《元上都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元上都遺址保護管理辦法》和《元上都遺址生態環境與特色景觀保護規劃》等一系列保護法規。 [11] 

元上都遺址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12日,元上都遺址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19] 
2021年10月,元上都遺址入選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18] 

元上都遺址旅遊信息

元上都遺址地理位置

元上都遺址開放時間

8:30-17:00

元上都遺址交通線路

從正藍旗城內出發,沿侍郎城路直行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