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兀坐

鎖定
兀坐是漢語詞語,
拼音: wù zuò
釋義:是指危坐,端坐或者直愣愣地,茫然地。
中文名
兀坐
拼    音
wù zuò
外文名
to sit erect
釋    義
危坐,端坐
注    音
ㄨˋ ㄗㄨㄛˋ

兀坐基本解釋

危坐,端坐
出處:冥然兀坐。——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直愣愣地,茫然地
出處:相對兀坐。---清.陳曾壽《天香》

兀坐引證解釋

獨自端坐。
唐 戴叔倫 《暉上人獨坐亭》詩:“蕭條心境外,兀坐獨參禪。”
唐 黃滔 《啓侯博士》:“ 蜀 璧端居, 管 牀兀坐,既佩茲謦欬,益勵彼顓愚。”
宋 蘇軾 《客住假寐》詩:“謁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林四娘》:“ 陳公 寶鑰 , 閩 人,夜獨坐,有女子搴幃入……笑雲:‘清夜兀坐,得勿寂耶!’” [1] 
郁達夫 《採石磯》:“他也有一個人關上了房門,在那學使衙門東北邊的 壽春園 西室裏兀坐的時候。”

兀坐古文

兀坐①
趙樹吉
書帷人散後,兀坐思無端。
爐火明知夕,瓶花凍覺寒。
烽煙驚遠道,升斗②戀微官。
愁絕團圓月,他鄉獨自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