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儺戲(梅山儺戲)

鎖定
儺戲(梅山儺戲),湖南省冷水江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梅山儺戲的產生,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楚辭章句》中就有記載。梅山儺戲是湖南省冷水江市民間舉行祈福、求子、驅邪等儺事活動時搬演的娛神和自娛戲劇,梅山儺戲在聲腔、對白、動作上,則表現出原始野性、詼諧幽默,具有生活情趣。 [1] 
2011年6月9日,湖南省冷水江市申報的儺戲(梅山儺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89。 [2-3] 
中文名
儺戲(梅山儺戲)
批准時間
2011年6月9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編號
Ⅳ-89
申報地區
湖南省冷水江市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儺戲(梅山儺戲)歷史淵源

作為“梅山儺”主要載體的梅山儺戲,即“信巫鬼好淫祀”的梅山古蠻族“巫鬼(儺)”“淫祀”之孑遺,兩宋間即遭官方禁燬。梅山儺戲的產生,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早在(漢)王逸《楚辭章句》就有記載:“昔楚國南鄖之邑,沉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辭鄙陋,因而作《九歌》之曲”。據此,可以發現流傳在湘中腹地的梅山儺戲與楚國大巫師的千年絕唱的一脈相承。
梅山儺戲是一個以遠古蚩尤為祖源、以祭祖祈福儀式為載體。以“蚩尤屋場”為傳播中心、仍活躍在古“梅山峒”區域(今湘中山地)的民間巫儺文化活體。由於梅山儺戲地處偏僻、環境封閉,經濟類型原始,粗放,由漢化的土著巫儺師以口傳心授、以家傳和師傳兩系秘密流傳已經數千年,且得以原生態保存。 [1] 

儺戲(梅山儺戲)文化特徵

儺戲(梅山儺戲)劇情唱腔

由於其生存環境相對封閉,僅存在於唐宋時期且“不與中國通”的古梅山峒地區,即以新化大熊山“蚩尤屋場”為人文地理中心的湘中雪峯山區。其次,劇中人物都是神人化的本土先民,劇情主要演繹的是劇中人物生產、生活、調情求愛的場面,渲染一種異常強烈而原始的生存意識,表現劇中人不畏艱辛,開展物質與人口生產活動的過程,這大大有別於中國其它地區儺戲。 [3] 

儺戲(梅山儺戲)表演程序

儺戲演出程序按“請儺”“祭儺”“差猖兵”“倒儺”等過程進行。
請儺
於正堂香案前啓請三清大道、元皇上帝、張趙二郎、家堂香火、地主陰師、今古前人等諸聖神,請降儺堂,證明搬(表)演,逍遙慶賀。請畢要卜(陰卦)下馬,證明神已到壇。尚未啓請,想沐來臨,具有口意來詞,謹當告白,向神稟明法事內容。
祭儺
梅山儺戲
梅山儺戲(5張)
神靈既已到壇,虔備熟肉一塊(稱為酒牲),兩個酒杯,敬勸儺神三杯酒。唱:“儺神到壇一杯酒,普同開口共沾嘗。記得昔年詩一首,吟詩一首奉神王。酒映金盃滿膺香,日有王孫公子堂。肚甜到口連心美,大家沉醉各歸房。方知好酒留賓客,各念劉伶詩百章。十里荷花紅粉旦,一輪明月照瓊漿。一杯畢,敬二杯,眾神聽我道將來。儺神下馬二杯酒,普同開口共金甌。借進昔年詩一首,吟詩一首奉儺頭。昨日西風動客愁,醒來不見洛陽橋。胭脂架上堆銀粉,黃鶴樓前掛玉鈎。錫福寺中銀福寺,金沙改作玉沙洲。滿園都是蘆花白,且進儺神酒三酬。三杯美酒醉毛濤,憐自關公去辭曹。三次辭曹曹不見,尖刀挑起錦戰袍。伏望神功齊領受,齊來領受主東情。”祭酒畢,準備搬演。
差猖兵
表演的主要師公稱正師公,頭戴魚腹巾,用錢紙在頭上扎三個角,穿長衫,束閭州裙,手執破扇。另一個師公稱副師公,穿長衫,戴臉子(開山儺面),在東方等候,待正師公唱至東方時跟他講白。正師公先唱:“師傅永字出頭求告稟,丘加二點發雄兵。一步停來二步空,將身跪在雲霧中。三步停來四步空,將身跪在告場中。借問高樓有何事,弟郎要點五營兵。一點東方甲乙寅卯木。”話剛落音,待在東方戴儺面的副師公即跟他搶白:“唉,你老婆要跟我來困。”互講一段,講完,正師公唱正文:“青旗青號統雄兵,黃一朗先生原是東嶽的將,長在東嶽廟中存,東樓兵馬是王管,長管東方九夷兵,借問統兵歸何處。”副師公接腔:“看你們這些姑娘嫂嫂要把我的卵子做個鑼槌(師公念唱時讀jü)。”再與正師公講白一陣,然後齊聲唱:“統兵前去,東方頭上去採寶,採寶回來護主東。”接着南方、西方、北方、中央都唱過,每唱一方換一人,另戴一塊儺面與正師公調侃、講白。
儺戲表演完畢後,舉行送儺神儀式,將所表演過的儺面放置在門外的空地上,——回送,各歸其所。用錢紙遮住儺面,殺一隻雄雞將所有儺面淋過,備酒牲,敬送神三杯酒。燒化錢紙、楮箱、倒耗,求卦丐佑主東家各事興旺。 [3] 

儺戲(梅山儺戲)表現形式

隨着歷史變遷,儺事的表現形式也隨之演變成儀軌、戲劇抑或歌舞等各種形態,並以一種相對恆定的方式傳承。而梅山儺戲在其文化體系當中的形態卻可根據不同的條件和環境作相應的改變。如完整反映梅山巫儺“祖先—儺神—師公”師公“自編自導演自己”的《蕭師公》,故事情節簡單,主要由對白構成基本框架。師公們在演出時,常即興穿插山歌、小調、兒歌、順口溜等活躍氣氛。在表演中,師公們也常邀請觀眾反串角色,參與表演。與演員一起互動,能較大地調動觀眾的熱情,其娛人自娛功能強烈。在獲得觀眾的歡迎、喜愛的同時,為梅山儺戲傳承創新奠定了基礎。 [1] 

儺戲(梅山儺戲)代表劇目

湘中梅山地區現存儺戲劇目有20個以上,分別是《起猖》《報信》《引路》《開峒》《開山》《上五台山》《挖路》《掃路》《伐木架橋》《和尚》《大法師公》《蕭師公》《鄧師公》《耕田種地》《土地》《判官》《養育》《和梅山》《和梅壇》《應兆郎君》等。 [4] 

儺戲(梅山儺戲)傳承保護

儺戲(梅山儺戲)傳承價值

梅山儺戲由土著巫儺師以家傳和師傳兩系傳承,是記錄千百年來湘中歷史、文化、藝術、宗教演化過程的活性載體;是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戲劇發生學、戲劇形態學和湖湘文化研究等諸多學科寶貴的信息源。它是記錄千百年來湘中歷史、文化,藝術,宗教演化過程的活性載體;是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戲劇發生學和湖湘文化研究等諸多學科寶貴的原生態信息源。被學術界認為是“西南儺文化源頭之一”。 [1]  [2] 
(一)研究價值
梅山儺戲以中國南方原始狩獵經濟與農耕經濟為基礎,全面生動地記錄了南方原始民族傳統生產,生活習俗,反映的主要是古梅山族羣不畏艱苦﹑披荊斬棘、開天闢地追求美好生活的意願。同時梅山儺戲又保存了不同時期融入的中原文化元素,是研究南方民族融合史,宗教演化史、民俗史的“活化石”。
(二)藝術價值
梅山儺戲是戲劇發生學、戲劇形態學不可替代的信息源。梅山儺戲真實地記錄了梅山人民的生命意識及生存狀況,根植於生活又反映生活。梅山儺戲劇目古樸,情節生動,語言詼諧,表演風趣,動作粗獷,唱腔高亢、曲調婉轉,自成體系。梅山儺戲貼近觀眾,使用方言俚語,通俗易懂,易於接受,加之,演員觀眾互動娛樂性強,觀眾參與度高。整個儺戲集多種藝術形式於一身,如獨具一格的儺舞,是一種巫教祭祀與戲劇表演相結合,原始而古樸獨特而詭異的儺文化表演藝術。它在寫實、實用的基礎上,運用典型、誇張化的手法,從人物選材,造型方法上突出人物的真、善、美。如傳統﹑古樸的儺面,在楚人崇巫的獨特審美意識,儺面則成了圖騰膜拜和原始宗教的產物,並被作為神明的象徵與載體。因此,梅山儺戲不僅在思想形式上製作者承襲了楚巫文化,就是在工藝手法上也大膽運用楚通雕、透雕、浮雕等手法。
(三)開發價值
我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多,最完整,最古樸的儺戲國家。梅山儺戲是湖南湘中區域內集中民俗行色。梅山儺戲成就了其傳統文化遺產資源寶庫的地位。建設集保護保存,宣傳推廣於一體的梅山儺戲博物館,以圖、文、書、碟、實物影像、多媒體,3D和現場表演等方式將散落在民間的儺儀、儺壇、儺術、儺器、儺樂、儺技、儺戈、儺舞、儺面、儺醫、儺案、儺對聯、儺文獻等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1] 

儺戲(梅山儺戲)傳承狀況

隨着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的大幅改變、老一輩傳承人相繼過世,梅山儺戲這門古老的活態傳承藝術,面臨“人活藝在,人絕藝亡”的瀕危境地。 [5] 

儺戲(梅山儺戲)傳承人物

蘇立文,男,1941年生,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冷水江市申報。 [6-7] 

儺戲(梅山儺戲)傳承譜系

梅山儺戲陽君壇
第一代
陽玉輝,為陽氏遷新化第十八世。陽君壇創始人。譜名紹容,奏名玄珍,乾隆五十九年(1794)生。
第二代
陽祖忠,為陽玄珍侄兒。奏名清應。嘉慶十五年(1810)生,其生平記於另一分房譜。
第三代
陽祥和,為陽清應侄兒,陽玄珍之孫。譜名世慶,奏名貞一。道光二十八年(1848)生。
第四代
陽善繼,為陽貞一第三子。譜名家權,奏名元法。光緒八年(1882)生。
第五代
陽燦璋,為陽元法之子。譜名昌鬥,奏名一枝。宣統元年(1909)生。
第六代
陽霞林,為陽一枝之子。譜名吉球,奏名吉雷。民國三十二年(1943)生。1990年傳位於其子陽全寶,退休行醫。
第七代
陽全寶,為陽吉雷第三子。譜名曜金,奏名秉聖。1971年生。1986年從師,1989年拋牌奏職,現任掌壇師。自其掌壇始,傳承方式由“家傳”改為“師傳”,開始對外招收弟子。其弟子則為陽君壇班的第八代傳人,出師後,均可各自開宗立派,成為新壇的開壇祖師。
第八代
傳授弟子7人。其中:
陽律,陽全寶之子,1993年生,大專學歷,未出師。
曹滿坤,大徒弟,奏名興教。1973年生。1992年從師,1995年拋牌奏職。
康海潮,二徒弟,奏名步虛。1972年生。1992年參師,1995年拋牌奏職。
李賽君,三徒弟,奏名興陽。1982年生。1998年從師,2003年拋牌奏職。
康世傑,四徒弟,奏名興道。1999年生。2012年從師,2015年拋牌奏職。
王龍,參師徒弟,奏名妙道。1990年生。
彭子寅,參師徒弟,奏名元一。1981年生。 [5] 

儺戲(梅山儺戲)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冷水江市文化館獲得“儺戲(梅山儺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冷水江市文化館保留“儺戲(梅山儺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儺戲(梅山儺戲)社會影響

重要展示
2016年7月11-12日,中國湖南新化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新化縣梅山儺戲在其中展示。 [9] 
2020年1月16日,CCTV10頻道播出的《中國影像方誌》湖南卷-新化篇,介紹了古老的梅山儺戲。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