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儲量
- 外文名
- reserves
- 全 稱
- 礦產儲量
- 含 義
- 礦產的藴藏量
- 計量方式
- 質量計、體積計
- 分 類
- 可採儲量和預可採儲量
儲量主要成果
編輯儲量是礦產地質工作的一項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國民經濟計劃,進行礦山建設的重要依據。中國1999年《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中的儲量指基礎儲量中的經濟可採部分,即在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編制年度採掘計劃的當時,經過對經濟、開採、選冶、環境、法律、市場、社會和政府等諸因素的研究和相應修改,結果表明在當時是經濟可採或已經開採的部分。用扣除了設計、採礦損失的可實際開採數量表述。
儲量分類
編輯依據地質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評價階段不同,又可分為可採儲量和預可採儲量。中國對儲量所下定義與以前的概念有較大變動,特別是扣除設計、採礦損失等,與以往有明顯的變化,但與國際上的表述更為相近。如與國際礦冶協會理事會(CMMI)的《礦產資源儲量國際分類建議》、聯合國《固體礦產儲量/資源國際分類框架》的定義相似,但後兩者將儲量分為證實儲量和概略儲量兩類。
(舊稱可採儲量或稱開採儲量)是經過詳查或勘探,地質可靠程度達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礦產資源,在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設計和採礦損失,能實際採出的數量,經濟上表現為在生產期內每年平均的內部收益率高於國家或行業的基準收益率。儲量是基礎儲量中的經濟可採部分。根據礦產勘查階段和可行性評價階段的不同,儲量又可分為3個類型:可採儲量(111)、預採儲量(121)、預可採儲量(122)。
根據最新由自然資源部提出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油氣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國家標準,近日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予以公佈,於2020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
新《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國家標準將礦產勘查分為普查、詳查、勘探三個階段,將礦產資源儲量分為資源量和儲量兩類,資源量按地質可靠程度由低到高分為推斷資源量、控制資源量和探明資源量三級。儲量按地質可靠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的結果,分為可信儲量和證實儲量兩級。新分類標準調整了現行分類標準三軸分類體系,簡化了儲量經濟意義劃分。修訂後的分類標準由1999版的16個資源儲量類型簡化為5個。新《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國家標準明確:公開發布資源量數據時,探明資源量、控制資源量和推斷資源量應單列。潛在礦產資源、尚難利用礦產資源等不應作為資源量公開發布。公開發布資源量、儲量數據時,不應將資源量和儲量相加。
新《油氣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國家標準將油氣礦產資源勘探開發階段分為預探、評價、開發三個階段,油氣礦產分為資源量和地質儲量兩類,資源量不再分級。地質儲量按地質可靠程度分為預測地質儲量、控制地質儲量、探明地質儲量三級。簡化了儲量的經濟意義劃分。新《油氣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國家標準明確:公開發布地質儲量數據時,探明地質儲量、控制地質儲量和預測地質儲量應單列;國家發佈探明地質儲量和探明技術可採儲量。
[1]
- 參考資料
-
- 1. 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兩項國家標準發佈 .國土資源部網站.2020-04-23[引用日期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