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優勢效應

鎖定
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強,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弱者。當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時,人們必然會奮力爭取,就算兩敗俱傷也在所不惜;即便是在雙方擁有共同的利益時,人們也往往因為優先權而競爭,而非選擇有利於雙方的“雙贏合作”。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競爭優勢效應”。
中文名
優勢效應
範    圍
心理學
原    因
各種各樣的競爭
作    用
良性競爭促進發展

優勢效應競爭優勢效應

優勢效應實驗

曾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經典的心理實驗:讓參加實驗的學生兩兩結合,但不能商量,分別在紙上寫下自己想得到的錢數。要是兩人的錢數之和恰好等於或小於100,那他們就可以得到自己寫在紙上的錢數;若兩人的錢數之和大於100,例如是120,那兩人就要給心理學家60元。結果怎麼樣呢?基本上沒有一組學生所寫下的錢數之和小於100,當然他們就都要付錢給心理學家。 [1] 
心理學家指出,因為缺乏溝通,讓人們在有共同利益的情況下,依舊會選擇競爭。不過,要是雙方事先已商討過利益分配問題,達成了共識,雙贏合作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在該實驗中,倘若允許參與實驗的兩個人互相商量的話,那麼結果是不言自明的,這是因為,世上沒有那麼傻的學生,當然更不會有那麼傻的心理學家。

優勢效應實例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笑話。上帝允諾一個人説:“我可以滿足你三個願望,可是有一個條件:在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你的敵人得到的就會是你的兩倍。” 因此,這個人就提出了自己的願望:第一個和第二個都是一大筆財產,那第三個願望是什麼呢?第三個願望就是“把我打個半死”。此人説這句話的背後意思就是,要是將我打個半死的話,那敵人豈不是要被“完全”打死啊?要真是這樣的話,就算他得到的錢比我多兩倍,最終還是會沒命。儘管自己為此要被打個半死,可是為了不讓自己的敵人比自己更好,這也是值得的。 .
儘管這只是一個笑話,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因為這種心態而吃到苦果的例子卻數不勝數。
有這麼一對夫妻,兩人離婚之後不久,丈夫就娶了新太太,他的前妻心生嫉妒,認為丈夫不該剛離婚就開始重新過上幸福的生活,心理感到非常不平衡。因此,她就開始千方百計地挑撥前夫和他新妻子的關係,製造很多誤會來離間他們之間的感情。最後,這個丈夫和新太太離婚了。在達到目的以後,這位前妻甩下一句“我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休想得到”就離開了。
之後沒多久,這位心胸狹隘的前妻也遇到了自己心愛的人,在前妻的婚禮上,那個決定報復的前夫也以同樣的手段葬送了他們的新生活。
想起來真讓人惋惜,這對夫婦重新開始的新感情與新生活本來可以好好地繼續下去,但卻在“競爭優勢效應”的消極作用下白白葬送了。
儘管這個例子有點極端,可是它卻充分説明了如果不能很好地消除“競爭優勢效應”的消極影響,我們就真的可能像沙灘上的鷸和蚌一樣,最終走向同歸於盡。
如果想消除“競爭優勢效應”的消極作用,就一定要推崇“雙贏理論”。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有這樣一個公式:“我+我們=完整的我”,世上不存在絕對的我,惟有融入“我們”的“我”才是“完整的我”。
美國總統林肯就深諳此道,他對政敵的友好態度曾經使一位官員非常不滿。他不明白為什麼林肯要試圖跟那些人交朋友,而不是消滅他們。林肯卻非常老到地説:“難道我這樣做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其實林肯是在化敵為友,實現雙方共同利益上的“雙贏”。 .

優勢效應積極作用

“競爭優勢效應”的積極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為合作不僅僅能實現預期的共同利益,更會為雙方的發展營造無限的空間。所以,不管個人還是組織,不管是人際交往還是經營企業,都要儘量發揮它的積極作用而避免它的消極影響,這樣我們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寬闊、更長遠。

優勢效應負面影響

要想徹底消除競爭優勢效應的負面影響,就要積極地推行雙贏理論。可以説,合作,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它為我們每一個人都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
任何一個人,要想實現自身價值,就必須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精誠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在競爭中共同發展。這就是當今時代所推崇的“雙贏”,某種意義上來説,只有“雙贏”,才是真正的贏。
而合作通常要通過談判來實現,在所有談判中,當事雙方都表現出一定的態度,這種態度會影響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敵意或友善,競爭或合作。美國的一位經紀人、談判高手斯騰伯格把他的談判策略稱為“以誠實取勝”。
斯騰博格將雙贏式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談判過程中。他的談判“規則”可以描述如下——與懂得分享你的價值觀的人密切合作

優勢效應結構優勢效應

知覺是個體對當前刺激意義的理解,其機制為模式識別,由於人們對過去知識經驗在知覺過程中作用的看法不同,因而提出了多種模式識別的理論或模型。但無論在哪種實驗中,一個知覺過程的共有現象均被研究者注意到了。這就是知覺過程中的結構優勢效應。結構優勢效應表明,在知覺過程,整體的結構在模式識別中可起到有利作用,位於整體結構中的對象的知覺速度快於結構不嚴密的組織中知覺對象的知覺速度。這種結構優勢效應主要表現為字詞優勢效應、客體優勢效應以及構型優勢效應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