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儋州客家話

鎖定
儋州客家話是海南省儋州市的漢族客家民系所説的一種漢語方言,客家人遷入儋州後,在臨高話族羣和黎族、苗族等族羣的地區紮根下來,雖然與他們來往頻繁,但客家方言及風俗習慣基本上是一仍其舊。由於儋州客家人祖居地的不同,南豐、那大、蘭洋、和慶四地的客家話有所區別,其中南豐的客家話與其他地方的客家話差別相對大些。 [2] 
中文名
儋州客家話
分    類
漢語方言

儋州客家話語言分佈

海南島是客家人的一個分佈地,儋州操客家話的族羣約有20萬人,佔全島的三分之二。儋州市南部的南豐、那大、蘭洋、和慶四鎮,是客家人在儋州的主要分佈地。儋州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南豐鎮,曾有“客家鎮”之稱。那大的勝利街,在清末民初因廣東梅(縣)興(寧)地區的客家人多遷居於此,曾被稱為“梅興街”“梅縣街”。 [1] 

儋州客家話語言特徵

韻書與客家語 韻書與客家語
“方言足證中原韻”(黃遵憲《己亥雜詩》詩句)。儋州客家話保留較多的古漢語特點。儋州客家話音系還有着在一些北方話中已經消失了的-p、-t、-k這3個輔音韻尾,這個語音特點是客家話接近古漢語的一個表現。
儋州客家話的日常詞語,也存在很多古漢語詞。如稱黑為“烏”,繩子為“索”,臉為“面”,吃喝為“食”,餓為“飢”,脖子為“頸”,稻子為“禾”,走為“行”,哭為“叫”,父親為“爺”,早晨為“朝”,大腿為“髀”,説或講為“話”,白天為“晝”等。
儋州客家話的第一人稱代詞是“公式”(經常寫成“厓”),第二人稱代詞是“你”,第三人稱代詞是“佢”。人稱代詞單數形式後面附加“抵”表示複數,“抵”有時候也用“兜”表示。“公式”為客家話新創字,本字是“我”,客家話發音“ngai”。這個“ngai”,是“我”字的古代發音。
“佢”本字為“渠”。“渠”屬於古吳語。唐代劉知幾《史通·雜説》提到:“渠們底個,江左彼此之辭,乃若君卿,中朝汝我之義。”“渠”作為指示第三人稱的用法始於西晉。六朝、唐代時期使用頻率較高,到了宋代,由於“他”在口語的使用中更加普遍,“渠”在口語中的使用頻率下降,一般只在詩歌中以“問渠”的形式出現。
“佢”作為“渠”在客家話中的俗寫形式,在客家地區廣泛沿用至今。
儋州客家話詞彙的詞尾“牯”“嫲”“公”用法較為特別。“牯”“嫲”是表示性別的,牯為雄性,嫲為雌性,如牛牯(公牛)、狗牯(公狗)、豬嫲(母豬)。“嫲”也用於非生物,如稱斗笠為“笠嫲”,稱大刀為“刀嫲”。“公”本指雄性,但作為後綴,有時不分雌雄,如螞蟻統稱為“蟻公”,蝦統稱為“蝦公”;“公”亦可用於人體部位,如稱耳朵為“耳公”,稱鼻子為“鼻公”;“公”有時也用於非生物,如將大海碗稱為“碗公”。
儋州客家話中有一些詞的構詞方式與普通話正好相反,如普通話説“客人”,而儋州客家話説“人客”,普通話説“熱鬧”,而儋州客家話説“鬧熱”。儋州客家話稱蛋為“春”,下蛋叫作“屙春”,這也是比較獨特的現象。
普通話中的疑問代詞“什麼”在儋州客家話中稱為“脈介(個)”。如“脈介(個)人”,相當於普通話的“什麼人”;“脈介(個)時候”,相當於普通話的“什麼時候”。“脈介(個)”屬於客家話特徵詞,廣泛存在於各地的客家話中。 [2] 

儋州客家話傳承保護

2020年,儋州客家山歌被列為儋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