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儂族

鎖定
儂族(Người Nùng)是越南的一個少數民族。越南的岱依族和儂族與中國的壯族有着密切的親緣關係,主要分佈在越南的高平、諒山廣寧、河江、宣光、老街等省。
中文名
儂族
外文名
Người Nùng(越南國語字)
類    別
越南少數民族
人口數量
約 90 萬
親緣民族
岱依族,中國壯族

儂族民族介紹

越南的岱依族和儂族與中國的壯族有着密切的親緣關係,20世紀60年代以前越南政府統稱其為壯族,後中越關係惡化,改為儂族,雖然現在已逐漸分化並有了不同的族稱,但他們在語言、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仍保持着共同的特徵,總的來説共同性多於差異性,可以視為一個跨境民族。岱依族和儂族共約有200萬人,主要居住在與中國交界的高平、諒山廣寧河江、宣光、老街等省的平壩丘陵地帶,主要種植稻穀和玉米,家庭手工業和飼養業較發達。岱依族遷入越南的時間較早,受京族的影響較深;儂族遷入越南的時間較晚,有的至今不過八九代人,約二三百年的歷史,與中國壯族的共同性更多一些。

儂族民族史

歷史上,儂族來源於中國的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各省。曾經,中國南部靠近越南邊界的地方,曾有一個勢力強大的儂姓大部落,酋長叫儂智高。儂族之名,可能就是起源於儂部落。
“岱族是從百越人的一支發展形成,與儂族同源,關係極為密切,語言相通,習俗相同。20世紀80年代諒山、北太省岱族的54.5%和儂族的40%有叔伯、姑姨關係。”(《越南的民族與民族問題》 第163頁)
岱依族與南壯(中國儂人)在政治上的分離是宋朝以後,宋史頻繁記錄了越南人獨立建國以後逐漸侵佔位於他們北部的僚人地區,在僚人反抗與宋朝牽制下,越南人最終將國界劃到了僚人南部山區的一線,這條國界將僚人分成兩個分屬不同政治實體的部分——南部壯族(儂人主體)與岱依族。至今,南部壯族絕大部分地區還在使用“土”(Toj[tho3])的泛稱,與內部各地自稱並用,而岱依族也泛稱“土”(Tho[tho3]),與自稱“岱”並用,歷史上曾長期將岱族稱為“土族”,直到1959年越南政府公佈全國64個民族,才正式將“岱依族”作為這個民族的法定族稱。岱依族與壯族實質上是分屬不同國家的同一民族關係,可見一斑。
至少可以這麼説,僚人這個概念強調從文化上去認同壯族、布依族、岱儂族是同一個民族。

儂族與岱依族的區別與聯繫

儂族 儂族
越南政府在區別岱依族與儂族上,最大的標準是在越南(主要是越北高原)居住時間的長短,居住時間長的是岱依族,而近200年來遷入的是儂族。換句話説,自古以來一直居住在越南北部的僚人就是岱依族,而從中國廣西、雲南邊境地區遷入的僚人就是儂族,儂族在中國是南部壯族的主體部分,自古以來就與國境另一側的岱依族唇齒相依,即使在戰爭年代也沒有中止過相互的往來與通婚。其實越南境內的岱依族與儂族語言、文化相通,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差異,所以越南也通常用岱儂族來稱呼這個密不可分的胞族,為岱依族和儂族合編了《岱儂字典》。
“儂族與岱族的關係非常密切,有些岱族是由儂族演化來的,如宣光的儂人本來比岱人多,後來岱族的人數反而超出,已經岱化的儂人還清楚地記得,他們的祖先是壯儂(即壯族),富儂,近一二十年來,有些出外工作的儂人,同是一家人,兄報岱族,弟填寫儂族,岱、儂族的界限很難分。”(《越南的民族與民族問題》第168頁,這裏的‘富儂’是指從雲南省富寧縣遷入越南的壯族)

儂族主要產業

儂族人以農業為主,主要作物有稻子、玉米、麥子、小米等。儂族居民家禽家畜飼養業較為發達,為當地培育出一些優良畜禽品種,如孟康-諒山黑豬、高平馬等,這些優良畜禽品種在越南十分有名。飼養牛方式以放養為主要方式,他們會選擇四周是石山,草木茂盛,可避雨遮陽的山谷,放養牛羣,任其自生自長,使用時才趕回家去。家禽則飼養在高腳屋下。

儂族文字語言

原先文字都是壯喃(即方塊壯字),現用拉丁字母拼寫本族語言,但在用詞方面略有區別;儂族用詞習慣偏向中國壯族,而岱族用詞習慣偏向京族。

儂族服飾

在服裝方面,儂族婦女穿戴用的布料都是自織自染的,顏色主要為深色,衣服右開襟,豎領,並在袖子上縫幾塊比衣服顏色淺或深色布,褲子與男子一樣,褲腰、褲腿又肥又大,長到腳踝;岱族婦女則常穿蓋住臂部的裙子,着裝不如儂族婦女的寬鬆,但在顏色上卻都喜歡深色。

儂族飲食

儂族居民的主食是粘米,與岱依族居民相比,他們吃玉米要多一些。

儂族文化

精神文化上,儂岱兩族基本相同。

儂族風俗

節日、祭日常製作多種糕餅;待客時有用勺祝酒的習俗;居民們沒有嚼檳榔、染齒的習俗,但男女成人時都要在上門牙上鑲一顆金牙。岱族人民吃牛肉、吃狗肉,但儂族則不然,他們甚至不允許將牛肉帶回家。此外,儂族、岱族都有舞獅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