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價值理論

鎖定
價值理論是關於社會事物之間價值關係的運動與變化規律的科學。人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分為兩大類:一是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屬性與本質及運動規律的認識;二是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對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即價值)的認識。前者就是一般的科學理論,後者就是價值理論。價值論是人類的科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對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本身也是事物的一種特殊屬性,價值理論是一種特殊的科學理論。可見,價值理論是經濟理論的基礎與核心。 [1] 
中文名
價值理論
外文名
Theory of value
研究性質
建構經濟學科基礎
適用領域
理論經濟學
研究內容
歷史 邏輯 方法論

價值理論三大價值理論體系述要

政治經濟學價值理論是資本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基礎。古典政治經濟學經濟學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包含價值理論的萌芽。
此後,價值理論沿着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是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徹底的勞動價值論
另一方向完全相反,是一種表層次的非本質的研究即均衡價格理論,代表人物馬爾薩斯、薩伊、馬歇爾。形成了這樣的格局——世界存在三大價值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體系、新古典主義價值理論體和斯拉法價格理論體系。
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偉大意義在於:突破了從成本或從需求兩個角度説明價值的思路,而從人與人的關係角度説明價值問題。勞動價值論只是作為馬克思對經濟作長期分析的一個外殼,最終要説明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原始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變遷表現為經濟的量的提高,制度的變遷,本質卻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遷。
每一種價值理論都有其特定哲學方法論基礎,價值基礎理論構成影響甚至決定着價值理論的性質和具體領域價值問題的結果。價值理論的對人生、真理、意義的解答決定了價值理論就是一種哲學觀,而任何一種哲學體系在其無法擺脱的階級性、社會性的意義上,也就是一種價值理論。對一種價值理論的深層揭示和先進性的認識,首先就是對其方法論基礎的定位。
通過對經濟學界三大價值理論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三大價值理論既存在根本區別,也有許多相似或者相通之處。三大價值理論產生於相近的時代,有着共同的思想淵源。雖然出於不同的研究目的,但三者也有着一些相似的研究方法。雖然根本觀點有所不同甚至對立,但三者也有許多相似的符合經濟運行現象的推論。比較研究這三大價值理論體系,對於經濟理論特別是價值理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對於研究我國當前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雖然對資本主義的經濟現象做了深刻論述,但它對某些市場現象尚缺乏解釋力。新古典均衡價值理論雖然能以數理模型來解釋各種市場現象,但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相比,這種解釋主要還是對市場現象的數理化描述,而沒有做出更為深刻的分析。而從斯拉法的分析過程來看,雖然沒有使用邊際分析法,但通過固定生產要素比例,同樣得到新古典均衡價格理論的相似結論。由此可見,三大價值理論都有其科學成分,也都有對現實經濟現象解釋上的無力之處。比較研究這三大價值理論目的就是要兼容幷蓄,借鑑吸收各種價值理論的精髓,為從更廣的視角研究我們當前在市場經濟發展與經濟建設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提供更為有力、更為科學的理論基礎。 [2] 

價值理論勞動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是關於商品價值由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勞動決定價值這一思想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配第提出。亞當·斯密和大衞·李嘉圖也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了巨大貢獻。
資產階級古典學派的代表亞當·斯密特別是李嘉圖對勞動形成價值的理論和價值量的分析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還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中的資本家、僱傭工人、土地所有者這一階級結構,並闡述了三者之間的階級矛盾。由於他們是把資本主義這一制度和階級結構看作是當時最能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制度,所以他們在這方面的研究是無所顧忌的,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結構。但是隨着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日益尖鋭,他們的學生則越來越丟棄他們老師的科學性,把為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剝削關係作辯護當成自己的任務了。政治經濟學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勞動價值理論是其主要內容之一。
馬克思繼承了亞當·斯密李嘉圖理論的科學成分,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從根本上改造了勞動價值論,論證了它的歷史性質,並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科學地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以及後來的利潤、平均利潤理論,指出了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和這種生產關係生產力發展的阻礙作用,從而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暫時性。 [3] 
《資本論》的優異性分析表明政治經濟學以“生產關係發生”為實質的研究對象。因此,儘管馬克思沒有明確定義一個“勞動價值理論”, 但是,他關於生產關係的完整發生學的分析賦給了它確定性的內涵構造這就是描述不斷變易的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合發展的不斷變易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從這一角度看, 勞動價值論是關於商品生產歷史理論。 它處理和説明的是“不斷變易的社會生產” 。從這種意義上説, 《資本論》同時規定了勞動價值論的理論邏輯 [4] 
歸根結底,勞動價值論是藴涵了數學方法的“歷史方法”。它的邏輯方法和工作構造,見圖示。
其發生學邏輯(邏輯模型)説到底是歷史的方法,乃是關於“歷史”的質性分析,它的工作模式集中在平均質與平均量的結合層面。這種邏輯實現對象向“研究對象”的轉化,生成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特殊邏輯,生成方法本體:勞動二重性存在理論及其認識範疇。由二重性認識論導引,歷史規定上的存在論轉向知識論,勞動價值論的結構元素轉化為具有知識藴涵的質與量的結合。對象由此建立為一種“理想型”。這是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本體。理論模型是這一意向下的同時涵蓋方法論具體規定性的規定,亦即,它達成的恰恰是質態分析)和量態分析的結合——現實態。勞動價值論的實踐本體是量與質結合的實踐空間,即實現數字與實證對象的結合。由於“賦值活動”(質規定量的實踐過程),存在論知識論進一步落實為實踐論的規定 。因此,某種意義上,計量模型進而達成的也恰好是為“現實態”而工作的實踐邏輯,是從邏輯模型外化角度來看的現實態的工作態。 [6] 

價值理論地位和作用

由於社會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本質上就是價值作用,任何社會事物的運動與變化都是以一定的利益追求或價值追求為基本驅動力,幾乎所有社會科學都或多或少地與價值理論存在某種聯繫,都自覺不自覺地以某種價值理論為假設前提。由此可見,價值理論是整個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價值問題是任何社會科學都無法迴避的問題。 [7] 
價值概念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價值理論在人們的心目中似乎是一種高深莫測的、遠離塵世“經院哲學”,價值問題似乎只有理論家才去探索和思考的問題。事實上,價值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人的一切行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一定的利益或價值為原動力,不同的價值思維和價值取向將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價值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概念,人們的一切行為都需要考慮其實際意義在進行任何一項工作時,總是在不斷的權衡,某項工作是否有價值,是否有意義,是否值得,是否合算等等都是價值學意義的。這説明價值是一個與人們的實際非常密切的字眼。然而,在一般的概念中,價值總是被認為是一個哲學概念或者經濟學概念,遠離人們的生活。
價值關係是一切社會關係的核心內容
人類主體之間所建立的社會關係是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關係是利益關係,尤其是經濟利益關係,其它社會關係都是利益關係所派生出來的,並在本質上都是為利益關係服務的。人們之間的利益關係實際上就是一種價值關係,因此,價值關係是人類一切社會關係的基礎和核心。
價值理論是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
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事物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社會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方式可以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血緣的,但本質聯繫或核心聯繫只有利益聯繫,也就是説,人們之所以要建立彼此之間的各種聯繫,目的在於獲取所需要的利益。例如,經濟聯繫的建立有利於建立、維持和發展雙方互利互惠的經濟交往;政治聯繫的建立有利於建立、維持和發展雙方的政治利益,政治利益往往通過經濟利益具體體現出來;文化聯繫的建立有利於建立、維持和發展雙方互利互惠的文化交流。血緣、姻親關係的建立有利於建立、維持和發展雙方互利互惠的生理聯繫。法律雖然是用於維持社會秩序,但它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生產力,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歷史學則是站在時間的角度來分析和評價社會行為社會現象生產力的角度來評價分析歷史事件、歷史行為、歷史的真善美;社會學是站在空間的角度通過對人的行為進行分析來研究和解釋社會現象、社會結構和社會過程的規律性的科學,美學是根據人的美學關係及其規律,美的形式、美的感受、美的評價與判斷、審美意識與情感、美的創造思想;文學藝術則是站在美學的角度來審視作品的美學價值;倫理學是以道德活動、道德意識和道德規範為研究對象,道德的本質是用以調節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範,以“應該”的形式來,從“善”的角度,則是站在生產力的角度來評價分析社會行為、行為規範(外行為規範:如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內行為規範:良心、內心信念),道德關係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客觀價值關係;心理學研究人的需要、情感、個人心理特徵、意志活動;管理學;經濟學是研究社會怎樣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學問。行為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態度、行為及其規律的科學;管理學是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各種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以求達到最大的價值增長率;法學是關於法律的起源、本質、形式、作用及其一般規律,法律通過強制性手段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總之,價值理論在整個社會科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幾乎所有社會科學都或多或少地與價值理論存在着某種聯繫,價值理論是整個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任何社會科學中關於社會利益關係的理論與觀點,都自覺不自覺地以某種價值理論為前提。 [8] 
價值理論決定社會科學的發展狀況
價值理論在整個社會科學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發展狀況在根本上決定和制約着整個社會科學的發展狀況:價值理論的客觀性決定社會科學的客觀性;價值理論的精確性決定社會科學的精確性;價值理論的價值分類決定社會科學的基本分類;價值理論的微小謬誤將引發社會科學的更大謬誤,它一旦存在某種概念上的模糊或朦朧就會在社會科學的許多概念上引發更大的混亂與曖昧;它一旦存在某種觀點上的謬誤就會以不斷擴大的方式傳播到社會科學的其它領域;它一旦出現某種理論上的危機必然導致其他許多社會科學出現更嚴重、更深刻的危機;社會科學中所存在的許多矛盾與爭論,最終可歸結為價值理論上的矛盾與爭論。由此可見,正確認識和圓滿解決價值理論上所存在的各種危機,不僅是價值理論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科學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 [7] 

價值理論來自不同方面的研究的聲音

價值理論所謂“理論危機”

整個社會科學中存在爭議最多的理論莫過於價值理論,沒有任何一種學説像價值理論那樣,存在着如此繁多的、莫衷一是的、各自為政的觀點。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這絕不能歸咎於價值現象的矛盾性與複雜性,而只能歸咎於在整個價值理論體系的內部存在着某些嚴重的危機,問題在於能否正確認識和圓滿解決這些危機。 傳統價值理論的危機主要表現於三個方面。
統一化危機
傳統的價值理論長期停留在零散的敍述性分析之上。不同社會學科在價值理論上存在大量相互矛盾的論點,每一種論點往往只適用於特定的社會領域和社會歷史時期,只有較低的系統性、兼容性和公認性,具體表現於:
(1)不同社會學科的價值理論中,價值所代表的內涵有很大程度的差異,其度量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例如:在價值哲學或哲學價值論中,價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倫理與道德等方面的含義,其大小用真善美(或假醜惡)的程度來衡量;在政治經濟學中,價值所表示的是商品中凝聚的人類一般勞動量,其大小用勞動者生產該種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在經濟學中,價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商品的生產費用或勞動成本,其大小用商品在生產、交換和消費時所耗費的貨幣量來衡量;在價值工程學中,價值所表示的是功能與成本的比值。
(2)同一社會學科的價值理論中,往往存在着嚴重的內部矛盾與衝突,有着眾多的學術派別。例如,在哲學價值論中,根據觀察角度的不同,有主觀價值論和客觀價值論之分;根據研究出發點的不同,有人本價值論和進化價值論之分;根據價值屬性的不同,有屬性價值論和關係價值論之分;根據價值的決定因素的不同,有主體價值論、客體價值論、兩因素價值論和三因素價值論之分;根據事物的價值關聯性的不同,有非統一價值論和統一價值論之分;根據事物的價值還原性的不同,有非還原價值論和還原價值論。
(3)社會科學的價值理論與自然科學完全脱節。傳統價值理論似乎完全建立在超自然的基礎之上,它把價值運動看作是一種完全理性的、脱離一般物質運動的特殊運動,使價值理論與自然科學完全隔絕,無視自然科學特別是耗散結構論、協同學論、突變論及超循環論在研究生物運動和人類社會運動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7] 
自然科學化危機
傳統價值理論的基本假設和基本觀點都建立在主觀想象的基礎之上,無法驗證其客觀性和準確性,例如:“價值的大小完全取決於個人的主觀感覺和主觀評價”、“不存在任何客觀的、統一的價值判斷標準和基準尺度”、“事物的價值量取決於該事物對於人所產生的苦樂量”、“價值是慾望的函數”、“價值就是負熵”、“價值是事物滿足人的需要的一種屬性”等觀點,都是一種主觀假設,都是主觀想象的直接產物。價值理論只有大量引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並嚴格遵循自然科學的邏輯法則,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研究前提和推理論證的主觀隨意性。 [7] 
數學化危機
除了經濟學,其它學科的價值理論幾乎沒有採用數學分析手段。在使用價值度量問題上,傳統價值論認為,不同層次及不同形式的使用價值之間沒有任何“可通約性”,不能進行相互比較和統一計算;在勞動價值度量問題上,傳統價值論(主要是政治經濟學)採用時間形式來度量勞動價值,無法用精確的、定量的方式來定義勞動強度、勞動熟練度和勞動複雜度等變量,因而無法在此基礎上建立勞動價值與各個變量之間的函數關係。傳統價值論在數學化程度上的侷限性,在根本上決定了它在實際應用上的侷限性。
解決價值理論各種危機的出路在哪裏呢?顯然,從傳統的研究思路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只有衝破傳統研究思路的約束,實現價值理論的數學化和自然科學化,才能闖出一條生機勃勃的新路來。 [7] 

價值理論所謂“認識誤區”

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人的一切活動都可歸結為價值的生產與消費過程,所有形式的社會關係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價值關係,價值運動是一切社會運動的核心內容,因此價值理論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價值理論的的微小謬誤,都將以不斷擴大的方式向社會科學其它領域進行延伸,並會引發其它社會科學一系列的重大謬誤。價值理論存在着若干誤區,嚴重阻礙着價值理論的進一步發展,進而阻礙着整個社會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之一:“價值是特有的人類現象”,實際上價值是一種複雜的物理現象
人類是由低等生物進化而來,而低等生物又是由無生命的物質進化而來,因此伴隨人類的發展而發展的價值現象必然是由一般的物理化學現象進化而來。
一般物質系統的自發過程都是朝着混亂程度增大的方向進行,即系統的“熵值”將會不斷增大,例如,在孤立系中,氣體總是從高壓區向低壓區擴散,熱量總是從高温區自動流向低温區。然而,生物界和人類社會卻是另一番景象,它們不斷髮生進化,不斷從無序走向有序,不斷從簡單走向複雜,即生命體的“熵值”將會不斷減少,這與熱力學原理似乎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對此,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結構論”,他認為:一個處於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依靠與外界不斷交換物質和能量,以從外界取得“負熵流”的辦法來抵償系統內部的熵增量,使系統總的熵變為零甚至為負值,從而使系統的有序化程度越來越高。這樣,普利高津在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條件下,把物理學規律與生物學規律統一起來了。
物質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而每一種運動形式都對應着特定的能量形式,能量是用以衡量不同運動形式之間運動規模大小的統一尺度,也是用以改變物質的運動規模的動力源。顯然,一般物質系統的無序化運動是通過某些能量來完成的,那麼,生命體的有序化運動也是通過某些能量來完成,這些能夠促進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過程,因而稱為有序化能量。對於植物來説,太陽能是其有序化能量;對於動物來説,只有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化學能是其有序化能量。
自然界的物質除了具有能量特性以外,還具有許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學特性等,這些非能量的物質特性只要組織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來促進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用來維持和發展人類的有序化,在客觀上起到了與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稱之為“有序化虛能”,並可按主體的客觀需要折算成相當數量的標準有序化能量。例如,洞穴雖然並不為動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為動物禦寒,使動物減少體熱的散失,還降低動物的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這在客觀效應上減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動物機體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顯然,這些“有序化虛能”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種間接的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實能和有序化虛能統稱為有序化功能(或廣義有序化能量)。由此提出價值的物理學定義:對於確定的主體,事物所具有、所釋放的有序化功能或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價值,用Q來表示。
不難發現,有序化功能或廣義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其內涵已經與建立在社會科學基礎上的價值的內涵基本相同。價值不是人類特有的現象,而是一種複雜的物理現象,它是由一般的物理現象進化而來。 [7] 
之二:“不同類型的價值不可能統一度量”,實際上所有價值類型的價值都可以統一度量
長期以來,人們被價值複雜的表現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們在深層次上的統一特性和通約性。事物可分為兩大類(一般事物和人),因此價值可分為兩大類型: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其中,勞動價值是人或勞動者的使用價值,而一般事物的使用價值又可分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相對於消費系統)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相對於生產系統)兩種。
1、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統一度量
在總體上講,人們消費各種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主觀動機在於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而客觀動機(即客觀需要)在於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客觀動機在於為自身機體積累必要的勞動潛能。實踐表明,不同類型的生活資料分別滿足人的不同層次的客觀需要,分別形成不同層次的勞動潛能,並分別服務於不同層次的勞動能力,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在根本上取決於人的勞動能力的層次結構。理論證明,人的勞動能力可分為四個基本層次,勞動潛能可分為四個基本層次,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也相應地劃分為四個層次,即温飽類、健康與安全類、自尊與人尊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①温飽類使用價值,以食物能量為核心的,所有其他非食物能量形式(衣服、水份、空氣、氣候、鹽等)使用價值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為食物能量所替代和補償,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和補償食物能量,從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②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主要用於降低人的外部生命失效率(安全類使用價值)或內部生命失效率(健康類使用價值),從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温飽類使用價值。③人尊與自尊類使用價值。主要用於降低人的外部社會失效率(人尊類使用價值)或內部社會失效率(自尊類使用價值),從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④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主要用於降低人的內部理性失效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或外部理性失效率(自我發展類使用價值),從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人尊與自尊類使用價值。
由此可得:所有層次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均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且度量單位就是能量單位:焦耳。
2、勞動價值的統一度量
馬克思採用時間的形式來度量勞動量和勞動價值,具有很大的侷限性。無論是採用時間形式和身體化學變化形式,還是採用犧牲安樂形式和支付工資形式,都不能準確而全面地度量勞動者的勞動量。
勞動價值既來源於使用價值,又是使用價值的源泉,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人們通過對生活資料的消費和對生產資料的勞動,實現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的相互轉化,並在相互轉化過程中達到增值的目的。
①使用價值向勞動潛能的轉化(消費階段)。人們消費各種各樣的生活資料,雖然在主觀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各種情感(即慾望、感情和情緒)的需要,但在客觀上是為了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意義是為勞動過程積累必要的勞動潛能。
②勞動潛能向勞動價值的轉化(勞動階段)。勞動者在生產系統中通過具體的勞動方式,把勞動潛能釋放出來並轉化為勞動價值。
③勞動價值向新的使用價值轉化(生產階段)。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價值與生產系統中的生產資料相結合,並作用於勞動對象,使勞動對象的品質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增大其使用價值,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勞動價值向新使用價值的轉化過程。
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新的使用價值
研究表明,採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的使用價值消費量”來度量勞動量,具有尺度穩定性高、直觀性強、可量化性高、適應性廣或靈活性高等優點。這種度量方法無需對生產條件、勞動強度、勞動熟練度和勞動複雜度等做特別的規定,從而具有廣泛的時空適應性和靈活性。由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因此勞動價值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
3、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統一度量
在一般的生產系統中,投入的生產要素可分為生產資料(包括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兩大類,其中生產資料表現為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勞動力表現為勞動價值,該生產系統在管理者、相應的管理體制和一定的生產組織程序等綜合作用下,生產資料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產生相干作用和協調作用,從而產生價值增長。生產資料的客觀動因在於替代、補充、增強和擴展勞動者的勞動能力,也就是説,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客觀動因在於替代、補充、增強和擴展一定數量的勞動價值。研究表明,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取決於它在生產過程的均衡狀態下所等效的勞動價值量。因此生產資料使用價值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
總之,勞動價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均可統一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且度量單位就是能量單位:焦耳。 [7] 
之三:“流通領域不能創造價值”,實際上所有生產領域都創造價值
傳統的價值理論認為,客觀事物的使用價值只與該事物所固有的品質特性有關,而且主要與該事物的物理或化學性質有關。從這個觀點導出了“只有產業部門才能生產價值和使用價值”、“流通領域、第三產業和管理部門並不生產價值和使用價值,它們只是為價值的實現創造條件”等一系列錯誤結論。顯然,要徹底澄清上述錯誤觀點,就必須首先對使用價值的變量因素進行深入研究。
1、使用價值的函數。事物相對某一主體的價值不僅取決於該事物本身所擁有的本質特性,還取決於主體特性、客體特性和介體特性三個基本要素,就像物理學的萬有引力一樣,其大小不僅取決於自身的質量,還取決於對方的質量以及雙方之間的距離。介體的品質特性是指所有能夠影響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相關事物所具有的品質特性,其中,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條件是介體的主要形式,時間與空間是介體的特殊形式,隨機特性綜合反映了主體、客體和介體三個方面的隨機品質。因此,事物的使用價值是一個由客體品質特性、空間特性、時間特性、環境因素特性、主體品質特性和隨機特性等六類變量所組成的複雜函數。
2、使用價值的生產方式。社會的各種行業部門分別以各自的方式改變着社會事物使用價值的變量,其中,製造業主要是改變物質的品質特性;交通運輸業主要是改變人或貨物的空間特性;商業主要是改變商品的時間特性、空間特性和歸屬特性;銀行業主要是改變貨幣的時間特性;股票、證券和期貨等交易主要是改變貨幣或商品的時間特性和隨機特性;保險業主要是改變事物的隨機特性;環境保護部門主要是維護和改善事物的自然環境特性;服務性行業主要是綜合性地、零散性地、隨機性、個別性地改變事物的品質特性、空間特性、時間特性、環境特性、隨機特性、主體特性等,以達到價值增值的目的;社會的各種政治組織、經濟組織和文化組織等主要是維護和改變事物的社會環境特性;社會管理尤其是經濟管理主要是改變價值資源在不同時間、空間、環境條件、生產領域、消費領域、主體之間的配置情況;等等,它們都是從不同角度來改變事物的使用價值,均參與了使用價值的社會生產過程。因此,使用價值的創造過程就不只發生在產業部門,同樣還會發生在非產業部門,而且隨着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傳統意義上的產業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重將會越來越低,直至完全消失。在未來社會里,傳統意義的產業部門的主要工作將通過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化途徑,逐漸由高智能化機器和機器人來直接完成,人們主要從事信息創造、信息收集和信息處理工作。 [7] 
之四:“經濟領域是價值生產的領域”,實際上政治與文化領域同樣生產價值
傳統的觀點認為,只有經濟領域能夠創造財富,而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只是進行價值的消費,只能為經濟領域的價值創造過程構築必要的社會環境。事實上,經濟領域只是直接創造財富的社會生產領域,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是間接創造財富的社會生產領域,屬於廣義的社會生產領域,它們分別以不同的方式來創造財富,相互之間在着嚴密的內在邏輯關係。
1、經濟的本質。經濟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追求經濟主體的利潤率為基本目標,通過調整和控制各種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勞動力和科學技術等要素)的比例配置,以達到財富的價值增值的目的,經濟領域所增值的財富通常也是按照參與該生產過程的生產要素的價值量比例來進行分配的。
2、政治的本質。政治以權力對比為導向,以追求一定社會區域的價值率為基本目標,通過調整和控制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規則,以緩解社會矛盾,降低社會內耗,協調各方關係,平衡各方利益,以調動各階級、各民族、各團體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有限資源,以達到財富可持續的價值增值的目的。政治領域對於財富的間接作用所產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種政治主體對於各種生產要素配置規則的影響權數(即權力大小)來進行分配的。
3、文化的本質。文化以理論依據為導向,以追求人類社會長遠的價值率為基本目標,通過調整和控制各種生產要素配置規則在理論上的系統性、觀念上的認同性、意念上的連續性、情感上的可原性、數理邏輯上的相容性、自然法則上的和諧性和語義邏輯上的一致性,即調整和控制各種生產要素配置規則之規則,以規劃社會目標、統一社會意志、協調社會行為、融合社會觀念、集中社會智慧、團結社會力量,以達到財富的價值增值的目的。文化領域對於財富的間接作用所產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種文化理論和宗教觀念所要求的內容來進行分配的(如宗教信仰普遍提倡的富人和強者對於窮人和弱者所實施的救助,以及對於他人錯誤所實施的寬容等)。
4、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內在邏輯關係。①經濟就是關於價值資源比例的“配置”,政治就是關於價值資源的“配置之規則”,文化就是關於價值資源的“配置之規則之規則”。②政治事物是一種特殊的經濟事物,文化事物是一種特殊的政治事物。③經濟是對於生產要素運行的“位移控制”,政治是對於生產要素運行的“速度控制”,文化是對於生產要素運行的“加速度控制”。④政治是為了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化又是為了確保政治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⑤經濟實現了新增價值資源的第一次分配,政治實現了新增價值資源的第二次分配,文化實現了新增價值資源的第三次分配。 [7] 
之五:“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實際上信息是價值的真正源泉
勞動是如何創造財富的,其內在機理是什麼?要深入探索價值的真正源泉,就必須徹底瞭解“價值”的本質內涵和“信息”的本質特性。
根據“信息論”創始人申龍的觀點,信息的本質就是“消除不確定性”或“提高確定性”,可以發現:“消除不確定性”就是“消除無序性”,實際上就是“提高有序性”或降低“無序性”。從描述的對象來講,“有序性”可分為物質有序性和能量有序性兩種,從描述的方式來講,“有序性”可分為結構有序性或功能有序性。任何耗散結構的有序性應該是指其功能上的有序性,而不是指其結構上的有序性,人類獲取和使用信息的客觀目的不是為了抽象意義地消除其結構上的不確定性,而在於實實在在地增強自己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即增強其功能上的有序性,信息的本質應該從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和定義,而不能從它的結構特性去理解和定義。顯然,對於來生命機體(即耗散結構)而言,所謂“有序性”是指活的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指死的結構有序性。因此,對於人類而言,信息的本質就是提高系統的功能有序性或增加系統的有序性功能。根據價值的物理學定義,價值就是有序性功能,可以發現,信息的本質就是“改變系統的價值量”。由此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信息是一切價值的源泉”。
信息的產生有兩條基本途徑:一是生物進化,二是人類勞動。信息的原始積累來源於生物進化,雖然這一過程非常緩慢和微弱,但它形成了價值的原始基礎,構成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生物之所以不斷進化,關鍵在於生物信息的不斷積累;人類社會之所以高速發展,關鍵在於信息和知識的高速積累。對於人類來説,其機體的進化過程主要是通過勞動來帶動的,其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也都是通過勞動創造的;勞動促進了手與腳的分工,使人學會了使用工具;勞動促進了語言的產生,形成和加速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勞動之所以被確認為價值的源泉,並不是因為抽象意義上的定義,而是因為生物的進化過程非常緩慢,它所積累的信息量非常微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人類勞動可以認為是信息積累的來源,勞動在信息(包括人類機體的生物信息)的形成、傳播、處理和運行過程中起着決定性作用,此時,“信息是一切價值的源泉”就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勞動是一切價值的源泉”。
“創意,創新,創業”是一般產業發展的價值鏈流程,這三個階段都是信息的積累過程,也是價值的不斷積累過程。 [7] 
之六:“系統最重要的價值特性是投入產出比”,實際上系統最重要的價值特性是價值率
價值工程學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功能效應,因此它把“價值”定義為:“對象所具有的功能與獲得該功能的全部費用之比”,即
V=F/C (1)
式中,V為“價值”,F為功能,C為成本。
價值工程學所謂的“成本”是指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耗費,由於不同形式的價值可以進行統一度量,因此價值工程學所謂的“成本”實際上就是系統對於所有價值資源的投入量。價值工程學所謂的“功能”有着複雜多樣的表現形式,它們的描述和度量方式也千差萬別,難以進行相互比較和統一度量,但是所有的功能最終都將表現為對於使用者(即人)的功能,也就是對於使用者的價值,由於所有形式的價值都可以進行統一度量,因此價值工程學所謂的“功能”實際上就是系統對於所有價值資源的產出量。由此可見,價值工程學所謂的“價值”實際上就是價值的產出量與價值的投入量之比值,這就是人們常説的“價值投入產出比”。
“價值投入產出比”這種對於系統價值特性的描述方式並沒有把時間因素考慮進去。為此,提出“價值率”的概念:
設投入的價值量為Qi,產出的價值量為Qo,時間為T,則把
P=Qo/(Qi×T) (2)
定義為價值率。
理論證明:事物的價值率越高,該事物的價值收益率就越高,人就會越多地追加向該事物投入價值資源,該事物的存在規模就會越來越大;相反,事物的價值率越低,該事物的價值收益率就越低,人就會越多地從該事物抽回所投入的價值資源,該事物的存在規模就會越來越小,直到走向滅亡。因此決定事物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前途的決定性因素不是該事物的投入產出比,而是該事物的價值率,決定人對於事物的根本態度的決定性因素也不是該事物的投入產出比,還是該事物的價值率。
價值增長率:生產系統在單位時間內價值增量與投入價值量之比值稱為價值增長率,用Z來表示,即
Z=(Qo-Qi)/(Qi×T) (3)
由此可得,價值率與價值增長率之間的關係:
P=Z+1 (4)
顯然,對於經濟領域,“價值增長率”就是“利潤率”。也就是説,利潤率是經濟系統或經濟事物最重要的價值特性,它決定着經濟系統或經濟事物的根本前途,決定着人對於經濟系統或經濟事物的根本態度。投資者總是優先把自己的資金投入到能夠產生較大利潤率的生產領域,商品生產者總是優先生產能夠產生較大利潤率的商品。
價值工程學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功能效應,而系統的“投入產出比”不能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價值工程學的基本思想,只有系統的“價值率”才能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價值工程學的基本思想。事實上,許多非工程類社會系統同樣希望以最少的代價來取得最大的功能效應,追求“最大價值率”是一切社會系統(經濟系統、政治系統和文化系統)都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投入產出比”不是社會系統最重要的價值特性,“價值率”才是社會系統最重要的價值特性。 [7] 
之七:“情感沒有任何客觀目的”,實際上情感是人腦對於事物價值特性的主觀反映
情感作為人類兩種特殊的主觀意識,必然對應着某一客觀存在。價值觀的客觀目的在於識別事物的價值率,它是事物價值率的主觀反映值,人在價值觀的引導下,可以對不同的事物產生不同的選擇傾向。
然而,僅僅認識事物的價值率是不夠的,人仍然無法真正確定對事物的價值資源的投入原則(投入方向和投入規模)。事實上,當事物的價值率較小時,人不僅不會對它投入價值資源,而且還會不斷把以前投入的價值資源抽調出來,只有當事物的價值率大於某個確定值時,人才會不斷追加對它的價值資源的投入規模。這個確定值就是主體的“中值價值率”。
中值價值率:根據主體所有活動的價值率以及相應的作用規模,可以求出一個加權平均價值率,稱為主體的中值價值率或平均價值率,用Po來表示。
“中值價值率”是主體一個最重要的價值特性,它反映了主體的價值創造能力或本質力量的最重要方面——價值增長速度,主體的情感將會以它為參考系,確定對於所有事物的基本態度:凡是價值率大於其中值價值率的事物,主體將會對它產生正向的情感;凡是價值率小於其中值價值率的事物,主體將會對它產生負向的情感。即情感的客觀目的在於以主體的中值價值率為基準,識別事物的價值率相對於主體的中值價值率的差值,從而為主體的行為和思維活動提供精確、有序和恰當的驅動力。
價值率高差:事物的價值率P與主體的中值價值率Po之差值,稱為該事物的價值率高差,用△P來表示,即
△P = P—Po (3)
根據這個定義可知:當某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大於零時,主體就會擴大其作用規模或增加其價值資源投入量;相反,當某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小於零時,主體就會縮小其作用規模或增加其價值資源投入量。由此可見,事物的價值率高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特性參量,它從根本上決定着人對該事物基本的“立場、態度、原則和行為取向”,決定着人對該事物的價值投入方式和投入規模,因而必然會反映了人的頭腦中來,形成一種特定的主觀意識——情感。為此,對情感做出如下定義:
情感:人對事物的價值率高差△P所產生的主觀反映值,定義為人對該事物的情感,用μ來表示。
情感發生的邏輯過程:當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大於零時,人通常會產生正向情感(如滿意、愉快、信任等),價值率高差的絕對值越大,正向情感的強度就越大,從而誘導、調節和控制人的各種活動不斷趨向於該事物,以不斷擴大其作用規模,其結果是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將會隨着作用規模的增長而下降,正向情感的強度也隨之下降;當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小於零時,人通常會產生負向情感(如失望、痛苦、顧慮等),價值率高差的絕對值越大,負向情感的強度就越大,從而誘導、調節和控制人的各種活動背離該事物,以不斷縮小其作用規模,其結果是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將會隨着作用規模的縮小而上升,負向情感的強度也隨之下降;當事物的價值率高差等於零時,人通常不會產生情感,從而維持了事物原有的作用規模。
這裏要注意:情感的強度並不與事物的價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呈現出指數函數的關係。人的活動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所涉及的事物也是複雜多樣的,人對於所有事物所產生的情感可以組成一個複雜的情感系統,並可採用一定的數學表達式進行描述和運算。
總之,情感的客觀目的在於引導人如何有效地識別價值、表達價值、計算價值、消費價值和創造價值,以獲取最大的價值收益。揭示情感的哲學本質,建立情感的數學模型,為情感機器人的研製生產奠定了理論基礎。 [7-8] 

價值理論恩格斯論價值

恩格斯論價值(本節內容選擇《反杜林論》第二編政治經濟學第五小節“價值論”)
之一:
杜林先生在奠定了基礎以後,可以繼續建造了。他應用數學的方法,首先照老歐幾里得的先例給我們提供了一系列定義。是非常便當的,因為他在下定義時就可以把應當藉助定義證明的論點部分地包含在這些定義之中了。這樣,我們首先看到:
迄今為止的經濟學的主要概念叫作財富,而財富,正像它直到如今真正地在世界歷史上被理解的那樣,像它的領域被人們所闡述的那樣,是“對人和物的經濟權力”。
這是雙重的錯誤。第一,古代氏族公社和農村公社的財富決不是對人的支配。第二,就是在那些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社會里,如果説財富包含了對人的支配,那它主要地、幾乎完全地是依靠和通過對物的支配來進行對人的支配的。自從獵取奴隸和剝削奴隸成為彼此分開的行業的最初時期起,奴隸勞動的剝削者就不得不購買奴隸,就是説,只有通過對物的支配,通過對奴隸的購買價格、對奴隸的生活資料和勞動資料的支配,才能獲得對人的支配。在整個中世紀,擁有大地產是封建貴族獲得代役農民和徭役農民的先決條件。可是,甚至6歲的小孩也可以看出,財富對人的支配完全要藉助它所掌握的物來進行。
之 二:
財富作為人的支配者就是“掠奪”,於是,我們又碰到了蒲魯東的“財產就是盜竊”這一陳腐觀點的更壞的翻版。
這樣,我們就有幸從生產和分配這兩個主要的角度來看待財富了:作為對物的支配的財富,即生產財富,是好的方面;作為對人的支配的財富,即迄今為止的分配財富,是壞的方面,應該扔掉它!用於如今的關係,那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很好的,可以繼續存在,但是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完全不適用,必須消滅掉。在寫經濟學的東西時,連生產和分配之間的聯繫都沒有理解,自然就會得出這樣的謬論。
在財富之後,對價值所下的定義如下:
“價值是經濟物品和經濟服務在交往中所具有的意義。”這種意義相當於“價格或其他任何一種等價物名稱,如工資”。
換句話説:價值就是價格。或者,為了對杜林先生不作任何不公平的事情,並儘量用他自己的話來複述他的定義的荒謬,倒不如説:價值是各種價格。
之 三:
但是我們還是不知道什麼是價值,更不知道價值是由什麼決定的。所以杜林先生不得不作進一步的説明。
“一般説來,價值和以貨幣來表現這一價值的各種價格所依據的比較和估價的基本規律,撇開只給價值概念帶來第二要素的分配不談,首先存在於純生產的領域中。自然條件的不同,使得創造物品的種種努力遇到或大或小的障礙,因而迫使人們付出或大或小的經濟力量,這些障礙也決定……或大或小的價值”;而價值是根據“自然界和各種條件對創造活動形成的抗力來估價的……我們在它們〈物品〉裏面所投入的我們自己的力量的多少,就是一般的價值及其某一特定的量存在的直接的決定性原因。”
如果所有這套説法還有某種意義,那麼這就是:一個勞動產品的價值是由製造這個產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來決定的,這一點,即使沒有杜林先生,我們也老早就知道了。他不是簡單地敍述事實,而偏要神諭式地弄亂這個事實。説一個人在任何物品裏所投入的(為了保留這種浮誇的表達法)力量的多少,是價值和價值量的直接的決定性原因,這完全是錯誤的。
之 四:
所有這些幼稚的顛倒和歪曲,究竟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藉助“抗力”從“生產價值”,從這個真正的、但直到如今僅僅是想象的價值,得出為暴力所偽造的、在直到如今為止的歷史中適用的“分配價值”。
按照杜林先生的意見,一個物品的實際上存在的價值是由兩部分組成的:第一,它本身所包含的勞動,第二,“手持利劍”逼出來的附加税。換句話説,存在的價值是一種壟斷價格。
之 五:
馬克思從李嘉圖的研究出發,説道:商品的價值是由體現於商品中的社會必要的、一般人的勞動決定的,而勞動又由勞動時間的長短來計量。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尺度,但是它本身是沒有價值的。
之 六:
如果我們假定杜林先生是用經濟學的精確的語言來作表述的,那麼上述句子不是根本沒有意義,就是有這樣的意義:一件商品的價值是由體現於這件商品中的勞動時間決定的,而這一勞動時間的價值是由在這個時間內維持工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對於資產階級的社會來説,這就是:一件商品的價值是由包含在這件商品中的工資決定的。
這樣我們終於遇到了杜林先生真正要説的東西。按照庸俗經濟學的説法,一件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費用來決定的。
之 七:
讀者可以從杜林先生向我們提供的五種價值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那一種了:來自自然界的生產價值,或人的劣根性所創造的、其特點在於按照並非人本身所包含的力的花費來計量的分配價值,或第三,由勞動時間計量的價值,或第四,由再生產費用計量的價值,或最後,由工資計量的價值。真是豐富的選擇,十足的混亂,我們只好和杜林先生一起喊叫:
“價值學説是經濟學體系的純潔性的試金石!” [9] 
參考資料
  • 1.    馬克思 .《資本論》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881-882 .
  • 2.    孟奎 .《經濟學三大價值理論的比較》 .《經濟縱橫》2013年第4期 .
  • 3.    何秉孟.《勞動價值理論新論》.北京:社會科學出文獻出版社,2003年
  • 4.    許光偉 .《勞動價值論中的數學方法——中的邏輯問題》 .《海派經濟學》2012年第3期 .
  • 5.    保衞《資本論》相關電子版NO6.(圖片集錦) - 第2頁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上傳下載專區 - 人大經濟論壇.2015-07-29[引用日期2015-08-05]
  • 6.    許光偉 .《論歷史方法和數學方法的結合——實踐邏輯域中的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問題》 .《中國經濟問題》2012年第3期 .
  • 7.    “統一價值論”演講提綱  .博客中國.2010-06-11[引用日期2015-08-05]
  • 8.    仇德輝.《統一價值論》.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
  • 9.    馬克思和恩格斯 .《馬恩選集》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28-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