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價值形式

鎖定
價值形式亦稱 “價值形態”,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一種商品的價值通過交換由另一種商品的使用價值相對地表現出來,是商品內在矛盾的外部表現。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作為使用價值,它以商品體本身,即以商品的千差萬別的自然形態而存在; 作為價值,它是同一的無差別的人類社會勞動的凝結,是抽象的、看不見也摸不着。正因為商品具有千差萬別的不同的使用價值,所以才有商品交換的必要;也因為商品都具有同一質的價值,不同的商品之間才可以交換。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只有通過商品的交換才能證明其存在。如一丈麻布等於一件上衣,從質上説,這個等式表明麻布和上衣都是一般人類勞動的生產物,從量上説,表明生產一丈麻布和一件上衣耗費了同樣多的勞動。麻布交換上衣,麻布的使用價值由麻布自己的物體形態來表現,而麻布的價值則由上衣的物體形態來表現。麻布的價值得到表現,處於相對價值形式,而上衣則用自己的使用價值表現麻布的價值,處於等價形式。價值形式適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在歷史上曾依次出現過四種形式: 簡單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貨幣價值形式。 [1] 
中文名
價值形式
釋    義
商品的價值表現形式
介    紹
商品交換價值的發展過程
領    域
政治經濟學

價值形式簡介

商品交換價值的發展過程。在商品交換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隨着商品交換從偶然的行為逐步擴大成為經濟生活中的重要環節,商品的價值形式也逐步發展。從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發展到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再發展到一般價值形式,最後發展到貨幣形式。令人目迷神眩的貨幣形式,就是從最不顯眼的偶然的價值形式發展過來的。

價值形式解析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實實在在的,是看得見、摸得着的。米、布、房屋、自行車等等各種商品體的自然形態,體現着各種不同的使用價值,這是一目瞭然的。商品的價值實體是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與使用價值不同,商品的這種價值實體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即使把一件商品拆得粉碎,也找不到價值的任何影跡。這是因為,價值純粹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價值實體雖然是已經消耗的勞動力即勞動,但並不是任何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都會形成價值。只有當勞動產品成了供交換即供他人使用的商品,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才需要互相比較,才需要撇開其特殊的有用性質而把它看作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和消耗在產品生產中的勞動轉化為價值,都是特定的社會關係的表現。價值既然純粹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從商品體的自然形態中,當然無法找到它的影蹤,而只有從價值關係即商品與商品交換的社會關係中,才能探索它的存在。
當兩種商品互相交換,例如商品A與商品B相交換的時候,A、B兩種商品就發生了等價關係。在商品交換中,任何一方都不願吃虧。儘管在每個個別的交換行為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交換的一方吃虧、另一方佔便宜的事會經常發生;但從整體看,從長期趨勢看,商品交換必然是價值量相等的交換。例如,1件上衣同20碼麻布相交換,是因為 1件上衣和20碼麻布,在生產中耗費了等量的勞動,具有等量的價值。在這一商品交換關係中,20碼麻布是 1件上衣的交換價值。上衣的價值從上衣本身雖然看不出來,但它一旦同麻布交換,與麻布發生了價值關係,上衣的價值就可以從麻布上面表現了出來。商品的價值關係表明,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交換價值是商品價值的形式。在人類歷史中,隨着商品交換的發展,商品的價值形式也隨之變化和發展。

價值形式四個階段

在人類歷史上,自從出現商品交換以來,商品的價值形式已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有四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這種價值形式可用如下的等式來表示:2只羊=1把斧子;或1擔谷=1頭牛。這是商品交換處於萌芽階段的價值表現形式。商品交換最初是在原始公社之間發生的。原始部落都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由於自然環境不同,生產條件不同,偶爾會發生互相交換餘缺產品的行為。例如,內陸的原始人集團拿糧食同沿海的原始人集團交換食鹽,平原地區的原始人集團拿牲畜同山區的原始人集團交換石刀石斧。由於原始公社自給有餘的產品不多,原始部落之間的這種商品交換,只是偶然現象。所以,一種商品的價值通過交換從另一種商品上表現出來,也只是偶然發生:1把斧子只是偶然地成為2只羊的交換價值,1頭牛隻是偶然地成為一擔谷的交換價值。
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
這種價值形式可用如下的等式來表示:2只羊=1把斧子,或=1擔谷,或=1包鹽,等等。這一價值形式反映了生產力和社會分工有了發展的條件下日益擴大的商品交換關係。在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以後,儘管畜牧部落和農業部落基本上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自給以後可以用來交換的產品已較前增多。交換成為比較經常的事情,交換的範圍也擴大了。一種產品已經不是隻能偶然地同另一種產品相交換,而是可以同多種產品相交換了。因此,商品的價值表現擴大了它的範圍。2只羊的價值,現在有了1把斧子、1擔谷、1包鹽等等一系列的交換價值,即一系列的價值形式。
一般價值形式
這一階段商品交換的特點,就是出現了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前兩個階段的商品交換,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一種商品同另一種商品交換,不借助於任何中介物。而到了這第三階段,一般等價物成了商品交換的中介。一切商品都首先同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發生價值關係,然後藉助於一般等價物的中介,完成交換過程。例如,在羊成為一般等價物的情況下,穀物與牛的交換便是通過“1擔谷=2只羊=1頭牛”的形式來實現的。一般等價物出現以後,一切商品的價值都通過它來表現。千千萬萬種商品的價值,有了一般的即統一的表現形式,因此稱做一般價值形式。這一形式的出現,是同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這樣一個階段聯繫着的:隨着手工業同農業的分離,出現了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而商品生產要以商品交換的順暢進行為條件;商品生產者如果不能順利地把他的產品交換成生產上必需的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上必需的各種消費品,就無法進行再生產。直接的物物交換有很大的侷限性。交換雙方必須恰巧互相需要對方的產品,交換才能進行,而這樣的情況是不容易碰到的。一般等價物便是適應商品交換髮展的需要,為着克服直接物物交換的困難而產生的。它的出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標誌着商品交換的巨大發展。
貨幣形式
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往往帶有地域性和時間性。在各國曆史上,羊、布、貝殼、獸皮、公牛等等都曾充當過一般等價物。一般等價物的地域性和不穩定性,限制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必然要突破一般價值形式的這種侷限性。在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中,隨着商品數量的增加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一般等價物的職能逐漸固定在貴金屬金、銀身上。這種穩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金(或銀),便是貨幣。自從出現了貨幣,一切商品首先同貨幣相交換,用貨幣表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就出現了價值的貨幣形式。它是價值形式發展的最高階段。

價值形式理論意義

價值形式發展的理論是馬克思創立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雖然在他們的著作中曾對貨幣作了大量的論述,有些人還企圖去探索貨幣的歷史起源。但是,由於他們不能透徹地弄清楚勞動價值論,不能從價值關係的角度、從價值形式的發展去考察貨幣的起源,因而也就不能真正認識貨幣的本質。A.斯密在所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的第1篇第4章中專門考察了貨幣的起源及其用途。他雖然知道在各國曆史上曾有各種物品充當過商品交換的媒介,也指出在一切國家裏,人們終於都選擇金屬作為交換的媒介,從而產生了貨幣。但是,貴金屬為什麼最終能成為貨幣,他實際上是用金屬不易磨損、易於分割和熔合這些自然屬性而不是用商品的價值關係來説明貨幣的起源。馬克思第一次對價值形式的發展作了歷史考察,窮本溯源,揭示出上述這種富於神秘色彩的貨幣形式,原來就是從最簡單、最不顯眼的偶然的價值形式發展過來的。通過對價值形式發展的考察,馬克思科學地闡明瞭貨幣的起源及其本質。在馬克思的科學分析面前,商品世界的神秘性,從而貨幣的神秘性,都統統被揭穿了。
參考資料
  • 1.    李偉民.金融大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