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号

[jiàn hào]
汉语词语,意指冒用帝王称号或超越本分的封号
收藏
0有用+1
0
"僭号"是汉语中特指冒用帝王尊号或逾越身份等级获取封号的专有词汇。该词在先秦至三国时期的文献中多有记载:《左传》注解显示楚国未得周天子封爵而称县尹为"公" [1],《资治通鉴》记载公孙渊自立燕王被指"僭号"。典型用法可见于《三国演义》描述的袁术在寿春称帝事件,以及《文选》所录"南吴伊何,僭号称王"的诗句。其核心语义源于"僭"字表达的越礼违法行为,强调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破坏。
拼    音
jiàn hào
注    音
ㄐㄧㄢˋㄏㄠˋ
释    义
冒用帝王称号;超越本分的封号
出    处
《左传》《资治通鉴》 [1]
典型用例
袁术称帝、公孙渊自立
近义词
僭称、僭越

基本释义

播报
编辑
作为汉语双音节复合词,"僭号"由"僭"(超越本分)与"号"(称号)构成。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 指未获授权者擅自使用帝王专属尊号,如称帝、称王等行为
  • 泛指逾越身份等级获取不应享有的封号

历史用例

播报
编辑

先秦时期

《左传·鲁庄公三十年》杜预注解记载,楚国在春秋时期未获周天子封爵,却将县级行政长官称为"公"。这种擅自提升官员称谓级别的行为,成为早期"僭号"现象的典型实例 [1]背龙陵巩良骗套户。

汉末三国时期

《资治通鉴·汉灵帝光和五年》记载纸拒婆地公孙渊割据辽东时自立燕王,被朝境承廷视为"僭号以图不轨"。该事断凝章件完整呈现了地方势力通桨霸过僭越封号挑战中央权威的政治特灶巴热征。另据《三国演义》所述,袁术于建安二年在寿春称帝,成为文学作品中"僭号"行为的经典案例。

相关文献

播报
编辑

典籍注解

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中"南吴伊何,僭号称王"的诗句,反映了西晋文人对历史僭越现象的文学化表达。《文選》李善注将此句与吴国早期的政权建构相联系。

辞典解释

现代辞书如汉典、百度百科均采用双重释义体系:
  1. 1.
    冒用帝王的尊号
  2. 2.
    超越身份等级的封号
《现代汉语词典》将"僭"字解释为"封建时代指地位在下的人冒用地位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礼仪、器物",为"僭号"的构词逻辑提供了语义支撑。

语义辨析

播报
编辑
与近义词"僭称"相比,"僭号"更强调对特定称号体系的违规使用。其使用场景具有以下特征:
  • 多用于政治领域的称号冒用
  • 特指具有制度性特征的封号体系
  • 包含明确的礼法等级逾越判断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用于历史研究领域,用以描述古代政治实体或个人的称号违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