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僧祇城邦

鎖定
古代非洲東部沿海的一批商業城鎮。僧祇,波斯文為黑人之意。是古阿拉伯地理學家對今索馬里以南非洲東海岸黑色皮膚居民的稱呼。12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家伊德里西把非洲東海岸從謝貝利河到坦加一段稱為僧祇。僧祇城邦出現於10世紀,15世紀以後被葡萄牙入侵者所破壞。
中文名
僧祇城邦
僧    祇
波斯文為黑人之意
地    址
古代非洲東部沿海的一批商業城鎮
被破壞時間
15世紀

僧祇城邦歷史淵源

僧祇地區早在紀元前就同埃及、希臘和印度等地進行貿易。據阿拉伯地理學家記載,10世紀以前這裏存在着一些阿拉伯人的貿易站,隨着對外貿易的發展,這些貿易站逐步發展為城邦。其中有摩加迪沙、馬林迪等貿易中心。15世紀僧祇的發展達到高峯。沿岸城市已發展到37座。15世紀末,葡萄牙殖民主義者來到這裏,使僧祇城邦遭受嚴重破壞,葡萄牙人對印度洋貿易的壟斷,破壞了傳統的印度洋貿易網,導致僧祇城邦的最後衰落。

僧祇城邦經濟文化

僧祇城邦受阿拉伯文化影響較大,伊斯蘭教的傳播也很廣泛。阿拉伯文化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產生了獨特的斯瓦希里文化。僧祇城邦從未形成統一的聯邦或王國。各城邦的政治制度與阿拉伯半島相仿,統治者稱作蘇丹或謝赫。經濟以商業為主。商人用棉布、鐵器等換取內陸出產的黃金、象牙、胡椒、香料等產品,再以此換取來自海外的絲綢、棉、毛織品、串珠、瓷器等。此外,各城邦還發展了冶鐵業、農業、牧業和漁業。

僧祇城邦中國印記

中國唐代杜環的《經行記》、宋代趙汝適的《諸蕃志》和周去非的《嶺外代答》都對東非城邦有所記述。麻林(馬林迪)在1415年遣使送給中國一頭長頸鹿。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的艦隊也曾數次訪問非洲東海岸並留下關於這一帶情況的記載。在這一地區發現大量明瓷,成為古代非洲與中國交往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