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役"为汉语词汇,拼音为pú yì(注音:ㄆㄨˊ ㄧˋ),其繁体形式写作"僕役"。该词承载双重语义:一是指受雇从事家务劳动或杂务的仆人群体,如古代文献中"指命仆役,亦用礼节"的用法;二是引申为被驱使、受支配的劳役状态,如古籍中"犹奴役"的释义 [1]。
词源上,"仆"为形声字,本义指供役使的人,后衍生出侍从、仆从等含义;"役"为会意字,原指服兵役,延伸为劳役、奴役。二者组合构成的"仆役"在《旧五代史》等古籍中已有应用。相关词语如"隸役""属役""僕廁"均从字形或语义层面与之形成互证,外文翻译涵盖英语servant、德语Dienstmädchen等。
- 拼 音
- pú yì
- 注 音
- ㄆㄨˊ ㄧˋ
- 外 文
- servant(英)
- 词 性
- 名词/动词
- 繁 体
- 僕役
- 相关词
- 隸役、属役
释义解析
播报编辑
"仆役"包含两项核心释义:
- 1.仆人:指受雇从事家务劳作或杂役的人员,古代文献中常与"家丁""佣人"等近义词并列 [1]。如明代谢肇淛笔记中"雇募仆役以充使令"的记载,反映了该词的实体指代功能。
- 2.奴役:作为动词使用时,表示对他人进行人身支配或强制劳役,如《旧五代史》中"不使冒犯"的用法即隐含役使含义。该义项通过"犹奴役"的训诂表述得以确认。
词源考据
播报编辑
从字形演组殃雄变来看:"僕"甲骨文作手持箕帚劳作之承担说愉人形,本端提义为奴隶,后发展为侍从之称;"役"金文从殳从人,本指执兵器服击判役,引申为驱使。二字组合在秦汉文献中朽跨婚逐渐固定为复合词,如《说文解字》注"僕,给事者微章戏"凳企微,与"役"的"戍边也"形成语义互补洪霉。
相关词汇
播报编辑
- 隸役:拼音lì yì,既指仆役群体,也含"从事役事"的使动含义,与"仆役"首项释义完全对应。
- 属役:指仆人,如《旧五代史》"指命仆役,亦用礼节"的记载。
- 僕廁:通假词,读音pú cè,通过声韵转换与"仆役"形成异体关系。
文献例证
播报编辑
古代文献中可见典型用例:
- 宋代曹彦约《偶作》诗"灌溉当仆役",以农耕场景展现仆役劳作形态。
- 《旧五代史》载"盛暑祁寒,不使冒犯",反映古代对仆役的礼仪约束。
- 明代徐贲诗句"耕锄限儿课,灌溉当仆役"中的仆役,体现其在农业生产中的角色。
语义演变
播报编辑
该词自先秦至近代呈现语义扩展轨迹:
- 本义阶段(先秦至汉):特指贵族家庭的侍从人员,《诗经》"景命有仆"即此义。
- 延伸阶段(魏晋至唐):衍生出"役使"的动词用法,如《晋书》"仆役黔首"。
- 定型阶段(宋元明清):两项释义在《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完成系统化梳理。